《萬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麼書,都講了什麼?

清殘孤夢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黃仁宇先生之作,很多人都很困惑,這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裡面講了哪些內容呢?怎麼如今如此的火?之前可能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但是如今很多人都對這本書十分的好奇。在前段時期的一部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也曾提起過這本書。而非常著名的邏輯思維家羅振宇也想練推薦這本書,羅振宇只要一推薦書,那麼這一本書一定會得到大賣的,甚至會遭到瘋狂搶購。

其實,《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可能很多人都看不懂,裡面的內容就像是一篇學術論文,與其說這是一本書,倒不如說他就是學術論文,這樣似乎更加貼切一些。這本書裡面講的主要內容就是,萬曆年間的一些重要的人物,他們的功過,包括他們的言行舉止與是非得失等等!這本書裡面不僅提到了皇帝,而且還有首輔和名將等等。萬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這本書上面所記錄的很多事情都是很平淡的小事,但正是因為這些小事激起了歷史上的一些大的波瀾,這本書有關於很多事情的一個前因後果的總結,這些能夠為我們瞭解歷史提供一個很大的幫助。

比如說,這本書當中講到了萬曆皇帝。萬曆皇帝繼位後10年中,國家是欣欣向榮的,北方不再發生戰亂,而南方的倭寇也基本絕跡了,國家的實力越來越強,國庫也逐漸充實起來。不過國家之後經歷了一個大立儲的風波,風波過後,又一個10年,國家一直是在消極怠工的狀態下,這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很少見的一種情況。這場風波主要是因為,萬曆皇帝想立自己喜歡的三皇子為太子,不過文武百官卻不同意,畢竟自古以來都是要立長子的,萬曆皇帝的這個想法自然也就沒有得到實現!三皇子的母親是萬曆皇帝最喜歡的女人鄭貴妃,鄭貴妃的兒子沒能當太子,也就終日鬱鬱寡歡。這樣一來,萬曆皇帝也十分的懊惱。

之後,萬曆皇帝為了讓朝堂之上的那些文官同意廢太子,便和他們做起了鬥爭。文官沒有退步的打算,而萬曆皇帝的意志也十分頑強,雖然他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是他從未放棄過自己的打算。萬曆皇帝自此以後不僅不參加法定的禮儀,而且對朝堂上的事情也不上心了,開始消極怠工,雖說他還在皇帝的位置上,但是萬曆皇帝每天渾渾噩噩的度日。朝廷上需要新的官員,又或者是對官員進行升遷,萬曆皇帝都會選擇用抽籤的方式來決定。一根竹籤就決定了如此重要的事情,實在是讓那些官員目瞪口呆。皇帝終日沒有任何的作為,那麼官員自然也就敷衍了事,因此官員逐漸腐敗,一些清官也對國家失去了信心,這種情況就像是一種瘟疫一樣在整個國家蔓延,上到王公大臣,小到士兵!

誰能想到大明王朝的滅亡,起因竟然是這麼一件小小的事情。而皇帝和大臣們的置氣竟然能夠愈演愈烈,最終以整個國家為代價!《萬曆十五年》這本書雖然內容不多,就是一個簡單的小冊子的,但是卻把整個明朝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生活寫的非常的具體,只要細細品讀,我們就能從中收穫很多。裡面除了講述萬曆皇帝的故事以外,還講述了張居正、海瑞、戚繼光等人的故事,同時還有這些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

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有一個總結,那就是無論是哪一個人又或者是哪一件事情,沒有一個是能夠功德圓滿的!這本書的內容雖然不好解讀,但是細讀大多數人還是能夠看得懂的!不得不說,《萬曆十五年》確實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歷史書,對萬曆年間的事情感興趣的話,這本書就可以給你帶來一個詳細且全面的瞭解。


木劍溫不勝


把以前寫的文章拿來一用。

《人民的名義》裡高育良書記最愛的書籍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早想給這本書做書評了,沒有時間,所以,今天談談《人民的名義》裡寓意深刻的《萬曆十五年》一書。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說是學術性和通俗性相結合的很好的書。最早看見很多人推薦這本書,有人覺得歷史入門看此書很好。的確,書中的充滿了各種相對嚴謹的歷史考證,可讀性又不差,而且本書受到了法國年鑑派的影響很深。我也看過批評這本書的人,歷史圈子內的(明史研究會會長商傳),圈子外的(王小波)都有。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理解並評價這本書呢?

一.學術上看本書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好像很多歷史民科挺喜歡,中國歷史學術界似乎沒有多大關注,其實不然,商傳先生就在講座《誰誤讀了晚明史?》談過黃仁宇先生。

商傳先生對《萬曆十五年》學術評價是中肯的,肯定了這本書的價值,但是也隱晦的指出了黃仁宇的問題。商傳先生說了一個故事,大致意思就是黃仁宇先生和大陸教授開會,結果,黃先生和大陸學者懟起來了,最後黃先生說自己當年是國民黨的兵,大陸學者說自己當過共產黨的兵,所以,最後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商傳先生說這些話,也就是論證黃仁宇認識還是有不足的地方。

事實上,黃仁宇先生學術界最出名的不是他的《萬曆十五年》,而是他對於明代經濟財政的研究。他的經濟史的研究,我們這裡不作深入探討。

二.高育良與《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為什麼讓高育良如此熱愛呢?我們看看《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的生平經歷。黃仁宇先生的父親黃震白曾加入同盟會當基金成員,但並不是核心人物。黃仁宇早年在家鄉生活,在長沙市第一中學畢業後,1936年入讀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1936年~1938年)。抗戰時期棄筆從戎,在中國遠征軍當兵。後來來到美國學習歷史。

從他的身份和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對於國民黨官場關係與傳統管理那一套相當熟悉,可以說他本身就是民國曆史的一部分。而他的作品又不是簡簡單單用理論做研究,而是用自己的經歷去書寫歷史。歷史其實很依賴研究者對於社會閱歷,黃仁宇先生的閱歷足夠豐富,但黃仁宇的作品估計有種從歷史角度反思國民黨失敗的歷史吧!高育良書記也是精通官場的一個老油條,最後怎麼能不失敗?

我們大部分閱讀《萬曆十五年》的讀者多半不是明史研究者,黃仁宇把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比喻成 “潛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塊長麵包,大而無當,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組織,乃成千上萬的農民。而基本的組織原則,即尊卑男女老幼,沒有一個涉及經濟及法治和人權。高育良書記代表的就是上面的文官,是一個有學識的學者,又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官僚。

我猜高育良書記對《萬曆十五年》裡面最愛的人物一定是申時行,申時行打太極,揣摩上意,和稀泥都是一流的。高育良書記這些方面也是手段奇高,申時行喜歡用儒家那一套打太極,高育良則是用喜歡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打太極。這時候,總會想到一句話“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又不是簡單的重複”。申時行在明代尚且沒有一個很好的結局,高育良書記面對的是21世紀的新時代,所以高書記失敗也是毫無疑問的。畢竟,我們的黨不是舊官僚,黨員也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老官僚豈能長久?

其實不僅僅高書記愛《萬曆十五年》,很多人也談過《萬曆十五年》, 而黃仁宇真正擅長的是經濟史,學術界對他的大歷史評價不高。更多喜歡黃仁宇的恰恰是學術圈外的人,這一點很有趣。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語言白話文,而且通俗易懂,用一個個故事來分析中國明代社會與中國式管理,帶著探討問題的角度深入。一方面西方學者漢學家史景遷的作品也是立足於大量的研究資料與史料,用人物命運經歷剖析社會,也就是說西方有不少這樣的作品,但是中國很少有人這麼創作,而黃仁宇又是一個有西方教育經歷與中國社會經驗的人。所以,這本書當年在中國火起來也實屬正常。普通人也會看的下去,高書記愛讀也很正常。

高書記與其說是愛歷史,倒不如說是對於舊官僚的生活狀態心有所感,而且高書記深知權力高高在上的人反而不好做,哪怕你是萬曆皇帝,當文官集團抱成團,你去應付很棘手。李達康為例子,他在京州一個人說了算,搞一言堂,獨斷專行,為什麼京州還會有丁義珍,陳清泉這些的官員存在呢?說到底有些人抱成團,不好對付。

三.《萬曆十五年》本書

萬曆十五年用了七個人的故事,串起來了萬曆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思潮等等。而且背後還有作者查閱史料與考證的功底,不能不說是一部優秀的作品。這七個人結局無一例外都是失敗的,這一點不禁讓人深思原因。而我聯想到了孔飛力《叫魂》也是用故事展開一個社會的面貌。

與其說這本書是寫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倒不如說在還原一個,明代官僚體系與一個複雜的社會。這個年份本身沒有意義,重要的是普通的一切背後反映的東西。黃仁宇就是帶著解密的心態,解答“李約瑟的疑問”,解答“中國為什麼近代落後於西方”這些問題,所以黃仁宇先生所選取的歷史上面的例子有取捨,這種取捨是好是壞不好說,但是至少做到了最基本的有明確的出處。

真正想學習歷史,入門階段看看這本書還是可以的,深入研究還是需要自己去閱讀一手史料和學術著作,但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則是非學術性的,即使距離明代已經有了幾百年, 我們會看見一些精英階層的文人官吏如何治理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


半卷


初次讀到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是1997年,大三的時候。當時聽了老師的推薦,在書店正好碰到這本書,就買下了。

書是不厚的,一本小書,大概也就七個章節(?)、十萬字的樣子。但讀完之後,真的震動很大。

倒不是裡面有多少驚人的觀點,而是感覺:原來歷史也可以這樣寫,竟然也可以寫得那麼生動!



怎麼說呢,我本身是歷史系的,從小也喜歡歷史,但老實說,之前獲得的感覺都是片段的歷史知識,因為之前的寫法生硬、套路固定,全是教科書和知識集的面孔。

說不好聽點,多數所謂歷史著作都是面目可憎,一點都不親民。

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就不同了,從故事(絕不是虛構的)開始講起,然後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娓娓道來,向讀者一步步揭開歷史的畫卷,一幅宏達的歷史畫面由此展開。

這種以小見大的功力,可真是不簡單!這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可真是容易讓人接受!



記得推薦這本書的好像是方誌遠老師吧,這和方老師的講課風格也很像,也是由淺入深、由小見大,各種小故事信手拈來,他的課,也是當時學校大概唯一有旁聽生的。

多年以後,我也走上了歷史寫作的道路,我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模仿兩個人,一個就是黃仁宇先生,另一個就是唐德剛先生。

因為功力有限,很快就被人看出來了。

譬如《辛亥殘夢》、《門檻上的民國》,至今仍有讀者說,這兩本書感覺有《萬曆十五年》的風格。(另一本《北洋往事》,則受唐德剛先生的影響比較大。)



當然,《辛亥殘夢》和《門檻上的民國》分別寫的是1911年和1912年,和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的取材有接近之處,但論水平論功力,哪能和黃先生相比呢。

儘管如此,我還是很高興有讀者這麼說的!

總的來說,歷史寫作還是好考慮讀者的感受,儘可能的生動形象,歷史作品也應該有文學的技巧和價值,尤其是通俗歷史作品,更應該如此。

事實上,即便是學術作品,也不應該刻意排斥文學性,畢竟,所有的社科類作品,其實都是文學,都是藝術,沒必要自建藩籬。

以上,就是《萬曆十五年》給我的最大感受和收穫,感謝黃仁宇先生!


坑爹史冊


《萬曆十五年》是華裔美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1976年用英文完成的,英文名為《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通過書名可以看出,作者試圖敘述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過的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無關緊要,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

歷史學家黃仁宇當年博士論文研究的是“明代的漕運”,後期主攻明代的財政與稅收,對明史頗有研究,逐步擺脫了人云亦云的束縛,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看法。如:

1、過去關於明史的敘述,幾乎無不有“稅重民窮”的說法。作者通過與同時代其他地區相比較,明朝的稅收並不高。經過進一步探索,可知“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而是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

2、明朝採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著眼於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

3、以道德代替法律,在明代已登峰造極,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黃仁宇採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敘述了當時的幾個重要人物:萬曆皇帝、兩任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清官海瑞、名將戚繼光、哲學家李贄等。最後這幾人沒有一個功德圓滿,或身敗,或名裂。即便側面提及的人物,也統統沒有好結果。作者用近乎平淡的筆觸,淡然勾勒出所有人的困境,指出這種情形,斷非個人原因所致,而是當時的制度已山窮水盡。

作者這些平淡的敘述暗蘊力量,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慼慼焉。

《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融會了他數十年人生經歷與治學體會,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本書完成於1976年夏天,正是“文革”結束那年,中國準備與世界接軌。作者並以此書提醒國人,封建王朝的失敗是註定的,試圖恢復故態絕無可能。

《萬曆十五年》英文原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


皮三9099


關於《萬曆十五年》究竟講了些什麼,我想,用作者黃仁宇先生在這本書裡的自序,是最能代表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東西的。

有學者認為,在明代的萬曆年間,中國的封建經濟已向資本主義經濟進展,而作者並不這麼認為。作者認為,中國兩千多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到明代到了極點,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所以,在黃仁宇先生的筆下,這本書是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所涉及的人物,從萬曆皇帝朱翊鈞,到大學士張居正、申行時,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的李贄,他們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側面提及的人物,如馮保、高拱、張鯨、鄭貴妃、福王常洵、俞大猷、盧鏜、劉綎等,也統統沒有好結果。

這種情形,在作者的眼裡,斷非個人的原因可以解釋,而是當時的制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

在中國古代,皇帝的職位是一種因需而生的機構,而皇帝又是一個個人,是人就具備人的個性,而非像機構那樣應該有遵循的嚴格的規則。

《萬曆十五年》,意在說明16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歷史背景尚未與世界潮流衝突時的側面形態,有了前面所述的歷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衝突既開,恢復故態絕無可能,也因而留給中國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

所以說,《萬曆十五年》,名義上看是說萬曆十五年集中爆發的那些事,但,實際上是兩千年曆史在那個時代的的集中衝突和爆發。

制度!制度!制度!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黃仁宇在書中一直在強調的制度,大概也是《人民的名義》中反覆提到這本書的原因吧。

都看到這兒了,點個贊再走唄。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並轉發分享!


蘇小妮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所著,最負盛名的(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中一本,他的書內容豐富,有趣味,少說教,可讀性強,尤其是他所闡述的大歷史觀,讓許多讀者感到新鮮並受到啟示。

本書融會了作者數十年人生經歷,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的結症是什麼,觀察中國來路,給人以啟發。被美國採用為大學教科書。

以通俗的語言寫了乍看起來沒有大事發生的1587年。以皇帝,內閣大臣,文官,武將,思想家為切入點分析整個明朝200多年的皇帝制度,文官集團,政治制度,思想爭議的優缺點,提及的大歷史觀,個體在這種歷史洪流中的無力感。通過對主要人物事蹟的講解,來拖出當時中國的政治腐化,思想禁錮,軍事落後。

萬曆十五年,可以說是作者大歷史觀的探腳石。在本書中,其實貫穿了一個主題,制度的不完善時,是法律有用還是道德有用,以人物為媒介,作者對明朝末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進行了描述和評論,最終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文官集團不能解決經濟社會為落腳點寫出了萬曆·張居正·戚繼光·李贄的悲愴反抗和無能為力,明朝走向衰竭的道路。

感謝


閱讀的魔力


簡單的總結一下,往往都是好的制度,在執行的時候走樣。電視劇的火熱帶動了這本書的暢銷,說句實話,沒看電視劇《人名的名義》之前,我確實不知道有這本書,高育良書記是明史研究專家。祁同偉的小姨子小高也是被速成的明史專家。《萬曆十五年》是以1587年為時間訖點,講述了明朝的政治環境、社會生活,一本明示研究專著。我買過一本中華書局出的,不是很厚,字數不多的一個小冊子。

看似耀眼的皇帝寶座,閃閃發亮的帝王冠冕,擁有著無限的威嚴和至高無上的權利,舉國上下,擁呼萬歲,事實上都是用血流成河,無數將士的性命換來的,它是血泊中徐徐綻放的一朵傲慢的鮮花,王冠之上,每一粒珠寶,每一根冕旒,無不在折射血色的光芒。歷史的長河儘管滔滔不絕,一直向前湧動,但是往往因為權力的爭奪和權力的更替而時不時的會遭遇點曲折離奇的傳奇故事,這一點,讀史書的朋友們不能不 加以注意。

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被世人誤解的萬曆皇帝,也可以算得上是千古一帝。在位時間長達48年,在位時間越長,趕上的事情也越多,處理政務也越複雜,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更加重大。在萬曆皇帝統治的四十八年時間裡,發生了很多的事情,明朝滅亡的各種源頭性的因素都能從這裡找到答案,歷史學家對萬曆一朝有個特殊的稱謂“明亡於萬曆”。


art嚴玊


今天是黃仁宇誕辰百年紀念日,有不少紀念黃仁宇的文章刊出,不外乎對他的大歷史觀點的爭議,對他的歷史書寫的贊同或質疑,對他的《萬曆十五年》的感佩。具體如何來蓋棺定論黃仁宇 他的老師余英時所用“奇俠式的學者”倒是合乎黃仁宇。紀念黃仁宇百年誕辰,我想談從出版上談兩點:

從1982年《萬曆十五年》中文簡體版引進大陸之後,掀起了一陣狂風式的閱讀,在那個渴求知識的年代,這本書的“文學性”地寫歷史事實,當時的年輕人前所未見,這本書一時洛陽紙貴,成為超級暢銷書。但這本書的熱度才剛開始,在九十年代,在千禧年開端,到這幾年,《萬曆十五年》隨著當代史的一次次變動而走進一代代讀者的閱讀視野範圍,它開啟了暢銷長銷書的一種典範,真正的暢銷將近四十年,而且還會繼續暢銷下去。

這本書還深深影響了之後的歷史暢銷書的寫法,出版商和一些作者都開始關注明朝,關注用文學性的語言來進行歷史的書寫,像《明朝那些事兒》《袁騰飛講歷史》等在2008年左右特別火爆的書,無疑不是受到《萬曆十五年》寫作方式的影響。從出版上來水,《萬曆十五年》也是真正做到了市場利益和社會利益並行。


老李有刀


萬曆十五年如海嘯來臨前的海面,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作者以此為切入點,以全新的角度梳理萬曆年間的歷史,極力豐富人物形象,全面還原歷史事件。在作者的描述中,明朝滅亡的原因清晰可見。


1、文官集團的強大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為防止武將故技重施,刻意抬高文官地位以抑制武將勢力,這種警惕從宋朝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時間不負有心人,萬曆年間,文官集團終於成熟強大,以絕對性勝利碾壓武將,和皇權形成抗衡。


身懷利劍,殺心必起,在爭權奪利的朝野之上尤是如此。作為文官集團的首領,張居正利用萬曆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和依賴,充分施展拳腳。他欺君毒民,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權傾一時,萬曆皇帝年幼時的不能作為合理化了他的種種行為。


在萬曆眼裡,張居正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師,一個值得信任的臣子,他身居要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嚴於律己,恪盡職守,無慾無求。但萬曆不知道的是張居正一直都在和他玩障眼法的遊戲,他不親口說自己的要求,不代表他沒有要求。張居正深諳朝野規則,該說的一句不落,不該說的隻字不提。對於那些不適合自己說的話,他常常藉助親信的摺子上報皇帝,然後在自己的引導下讓萬曆通過審批。所以,即使他什麼都不說,在位期間依然可以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甚至幫助戚繼光組建“戚家軍”,把一支戰鬥能力喪失殆盡的部隊迅速變成精良隊伍。


張居正並不是文官集團的個例,相反,他是整個文官集團的縮影。文官集團勢力空前強大,內部鬥爭卻愈演愈烈,以文淵閣為首的文官集團成了無數厲害衝突的集中地。它像一顆安排在明王朝的定時炸彈一樣,隨時都可能葬送帶整個王朝。


2、文官集團與皇權的矛盾


清算張居正之後,萬曆皇帝將政府大權牢牢握在自己手裡。然而,此時的文官集團在實質上已經變成了當年趙匡胤害怕的武將勢力,即使握在手裡,也很難駕馭。


張居正的種種作為對萬曆皇帝造成了很大的打擊,文官集團的步步緊逼更加劇了他的心灰意冷,年少時的宏圖大志在無休止的鬥爭中逐漸被消磨殆盡,但這並不代表萬曆認輸了。


立儲之事激化了皇權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將原來湧動的暗流表面化。萬曆專寵鄭妃,一心想要立常洵為儲。儘管他為此做了很多努力,仍不被文官集團所接受,最後迫於壓力,不得不立長子常洛為儲。


周旋過程中,萬曆皇帝不斷厚賞申時行,假意拉攏,行離間之實。在他的蓄意謀劃之下,大臣們相互彈劾,申時行、許國兩位大學士相繼離職,空缺職位遲遲不安排新人,文官集團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立儲之事是一場沒有贏家的較量,萬曆皇帝沒有得償所願,文官集團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然而,這場較量並沒有就此結束。萬曆深知皇權永遠是皇權,哪怕受到壓制,也改變不了它至高無上的權威性。所以,他索性蜷縮在鄭妃的溫柔鄉里,對政事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只要他消極怠工,文官集團就拿不到通行證,拿不到通行證,他們的萬般能耐便無法施展。


萬曆皇帝以不變應萬變,牽制文官集團數十年。這期間,明王朝忙於內鬥,幾乎沒有任何發展,周邊虎視眈眈的敵人卻以成倍的速度成長,明朝的滅亡已是註定之事。


3、傳統思想受到衝擊


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與之相伴而來的是帶有一定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啟蒙思潮。儘管新思潮只是清風拂面,依舊為很多敏感的文人志士捕捉到。他們藉著這股春風重新解讀“天理”與“人慾”的命題,提出了人格獨立,個性解放的觀點,反對一切世俗的壓迫,肯定個體私慾和享樂主義。


商業貿易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崛起有力地推動了新思潮的發展,人們對金錢的瘋狂追求以及對個人慾望的肆意放縱嚴重踐踏著封建禮教,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儒家思想雖然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但這種衝擊就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千年大樹經歷了一場暴風雨,樹葉可能會掉一些,根部卻未受絲毫損傷,依然穩穩地紮在土地裡。


新舊思想各顯神通,展開了激烈的較量,為搖搖欲墜的明王朝統治再添一錘。這一錘沒有砸碎明王朝龐大的統治工具,卻亂了眾多思想家們的心,其中李贄是典型的代表。明後期,李贄被統治階級視為“異端之尤”,並因此而喪命。但回顧其一生的思想,很難把他定義為新思潮的代表人物。


李贄的思想成長於儒家思想的薰陶之下,成熟於早期啟蒙思潮中,時代的發展註定了他學說的矛盾性。《萬曆十五年》中列舉了很多李贄的思想和行為,就其思想而言,他的確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說法,可這些思想在本質上並沒有擺脫儒家思想的影響,甚至有些學說只是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性。而且他的很多學說一半唯物,一半唯心,前言不搭後語,難以自圓其說。其行為與思想更是大相徑庭,身入空門,卻仍乘轎出行;決意仕進,卻常言政治。


無論他們的思想有多麼不完善,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自相矛盾的學說從根本上動搖了大明王朝的統治根基。


一個王朝的隕落並非是某個人的過失導致的,而是時間推動下社會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沒有誰能夠覆滅一個王朝,就像沒有誰有能力挽狂瀾拯救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昏君也好,名臣也罷,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歷史並非非黑即白,中間往往藏著我們想不到的無奈。


芃芃的大世界


明朝在近年來,似乎特別風行。寫《明朝那些事兒》的當時明月,因此一舉成為著名作家。國人向來有好古的傳統,也樂於聽歷史故事,《三國演義》經久不衰便可說明。作為明史專家的黃仁宇,自然深知此種道理,要不然《萬曆十五年》也不至於暢銷二十餘年。

明朝萬曆皇帝自1573年登基,至1620年駕崩,共在位48年。而1620年又離大明王朝覆滅的1644年,不過是短短的24年。清朝學者趙翼說:“論者謂明之亡,不在於崇禎而在於萬曆!”可見,萬曆年實在是明王朝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以今天的目光來看,萬曆年也算是輝煌:商業經濟得以蓬勃發展、市民階層初步形成、資本主義萌芽等。以文化領域為例,萬曆年間出版通俗小說是極其繁榮的,如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馮夢龍的三言二拍系列小說,都是成書於萬曆年間。

不但如此,萬曆年還湧現出一大批具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家,李贄便是其中代表。而黃仁宇也專門開闢出一個章節來討論李贄的思想。這樣一個繁榮的時代,為社麼會突然崩潰呢?確實是令人深思的問題。

萬曆皇帝不能算作是賢主,觀其一生之行為,多有怪誕之處。作為一國之君,他保持了24年不上朝的歷史記錄。然而,他不是沒有做明君的機會,至少在執政前十年,他很是勵精圖治,嚴格遵守儒家對於明君的要求。但是,當萬曆發現自己之力並不能改變大明王朝的文官系統之時,便選擇怠政這一行為藝術來對抗文官們。

黃仁宇把這一行為稱之為:“正德要求實現個性的發展,而帝國的制度則注意於個性的收縮”。明王朝的文官系統之死板、之固執可見一斑,面對著風起雲湧之局面,根本就無能無力。即使有改革名臣張居正,推行一條鞭之法,也只能延續明朝之命,不能改變明朝之結果。

文官系統與皇帝之間的齟齬,只是明王朝覆滅的一個原因。事實上,在萬曆年間,明朝已經是病入膏肓。在經濟上,地主們隱瞞土地,以逃避稅負,導致國庫虧空。在軍事上,臨海面臨著倭寇、北方又面臨著皇太極等軍事力量的威脅。明朝的軍事體制又低能,效率低下,軍事戰術也落後,更為重要的是,後勤補給制度大大德掣肘著軍事的推進。

比如說,軍費籌集由駐軍所在地方供給,故導致武器、物料等各有各標準,如大炮等上了戰場才發現毫無用處,反而拖累了行軍。危機之下,必然天才之人,戚繼光是中國歷史上抗擊倭寇的名將,戚家軍也赫赫有名,戰鬥力極強。

然而,縱然天才如戚繼光,也不能改變明帝國軍事整體落後之局面。原因出現在哪裡呢?黃仁宇表示:“原因在於本朝的政治組織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的思想基礎則是兩年年來的孔孟之道”,“……龐大的帝國,在本質上無非是數不清的合成的集合體,禮儀和道德代替了法……”,“現代化的技術和古老的社會組織斷然不能相容”。

簡而言之,是精密的文官系統扼殺了軍事上的創新,使整個明王朝面對外來的軍事衝擊時,顯得無能為力。此種狀況,與兩百年後的清王朝相似,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古老的中國雖然有曾國潘、李鴻章等中興大臣,也難逃覆滅之命運。何也,皆因落後的社會之組織不能面對新時勢之衝擊。

我們讀史,當然是要以史為鑑。人不能同時踏入兩條河,所以得從史書中尋找先人們的經驗和教訓。然而,史書何其龐雜,歷史又何其複雜,專業性的歷史著作,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其實是“難以卒讀”的。

比如說,呂思勉的中國史,好不好?當然好,但若是無入門歷史知識的讀者去讀,確實是會“味如嚼蠟”!《萬曆十五年》了不起的地方便是,趣味盎然又不失專業性,相當好讀。

舉一例子,黃仁宇在第一章《萬曆皇帝》之中,以非虛構的筆法寫了1587年的春天,以故事的方式把讀者帶入久遠的歷史場景之中——事實上,美國另一著名的漢學家孔飛力在《叫魂》一書上,也採取同樣的寫法——出現這種結果或許是出於無奈,因為此書最初是用英文寫作,讀者是美國人,而非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