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難"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兩種論調,現代人應尊崇哪種?

只向歲月嘆蹉跎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說一下這個問題的本身,是有問題的,“色難”也好,“不孝有三”也好,本身都是貶義的,不管現代社會是否推崇傳統孝道,問題中的這兩類,都是人們不應當尊崇的。

先來說這個“色難”。這個詞,出自《論語•為政》。什麼是色難?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父母長輩有事,子女可以服其勞,有好吃的,先讓父母長輩吃,這樣是不是就是孝呢?這裡面最難的,是子女對待父母長輩的臉色啊。

有句俗話“久病床前無孝子”啊,我們想想,我們是否在父母過問我們生活的時候,我們表現出一臉的不耐煩;我們是否在父母操心我們工作、子女、婚姻等等的時候,表現出一臉厭惡呢?

有的人恐怕為了躲避父母的嘮叨,連家都不願回……

網上報道過一個案例,說一對老夫妻先後入世,老太太出去買菜,結果突發心梗,搶救無效。在家裡的另一半,因為癱瘓,活活餓死,而他們的子女,卻與他們相隔一條馬路,盡然幾天不知情……

老年人的孤獨,又怎是一個“色難”就能說的盡的呢?

至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更是人云亦云,漸漸不知來處了。

這句話,出自《孟子》,什麼是三不孝?第一,不能事親;第二,不能事君;第三,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孝有三”。這個即便在我們當下社會,依舊不能說是過時了。

面對父母的生育培養,我們不能扶養父母,這就不能說是孝,可能,這裡面有國家大義,那另當別論,畢竟我們不能分身,自古忠孝難兩全。對於忠君愛國,這便是當下孝道的第二個要求。如果你身上沒有國家大義,你又不去扶養父母,那這個人的道德水準,可謂是非常低下了。最應當解釋的,便是這個“無後為大”,這可真不是說你不給老人添個孫子就是不孝,那是什麼呢?是道德的傳承,成為一個真正立身行道的人,這才是孝道當中最重要的一項。孟子當時說帝舜,沒有稟告父母,私下的就娶了妻子,這種不告而娶的行為,是無後的行為。對於一些膝下無子的朋友,也要樂觀,因為孝,更在於傳承和後繼,如果我們能夠秉乘並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話,那麼,也是對父母和國家盡忠盡孝了。


靜依解道


大家好,我是文化領域創作者,我喜歡文化,熱愛文化。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針對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觀點和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

意思是對爸爸媽媽要和藹可親,是最困難的一件事了。我們都知道,隔代都會有代溝,有時一言不合就鬧僵。你媽覺得你冷讓你穿秋褲,你不同意一臉不高興,還嫌她顫抖,這就你不對了。我媽讓我穿秋褲,我二話不說,拿著就穿上,還親了她一口說,仍是媽媽最交心,我媽笑得合不攏嘴。出了門,我悄然找個當地把秋褲給脫了。\r

假如你覺得“色難”,那是由於你和爸爸媽媽之間有些事不明白拐彎去處理,不明白換位考慮去交流。難就難在這。\r

以上就是有關於我的全部分享,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同時希望大家能學習到更多的文化,全面提升自我文化知識,提高自我素質,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明天。\r


演覺國學


當代社會

人們的思想意識

認知能力

與過去相比

變化極大

結不結婚

要不要孩子

主要的決定權漸漸屬於自己

由父母決定婚姻與生育的權重

明顯下降

故父母不得不少操這份心

而"色難"

更顯重要

懷胎十月

闖過鬼門關

孩子投生於世上

然後父母

千辛萬苦

養育孩子成年

自己自始至終對父母心存感激

一以貫之

和顏悅色

恭敬誠懇

竭盡所能

善待父母

乃真孝實孝大孝也

對得起列祖列宗

對得起父母養育之恩

對得起自己子女的培養

上行下效

貴在示範

堅持不懈

則父母心曠神怡

自己氣定心安

孩子成長有期

舉家和睦

前景燦爛

故,這才是孝道也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色難”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是儒家“孝”文化的重要內容。首先“孝”是值得推崇,但“孝”也應該與時俱進。經過人類幾千年的進步,我認為應該賦予“孝”字更多的內涵。

色難是一個漢語詞彙,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多指對待父母要真心實意。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出自《論語·為政》。色難:(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譯文: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色生氣;變臉。如:色作(作色,改變臉色);色勃(驟然變色。發怒的樣子);色動(臉色改變)。

現在社會人類更加文明和開明,無論父母還是子女,都應該以理服人。並不能一味的“愚孝”,或者說“愚孝”已經不能算孝,因為它會給社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問題,比如現在蠻不講理的老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對於傳統觀念,沒有後來就是最大的不孝,而且中國傳統認知就是男孩傳後,而在中國實行計劃生育間,這種認知顯然已不符合國情

綜上所述,“色難”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孝”文化值得推崇,而具體的“孝”行為,需要與時俱進。





海上藍風


“百善孝為先”,孝字頭上一畝田,殷勤勞作才為先,無論古今這兩種論調都應尊崇。

一,何為色難?

“色難”是一個漢語詞彙,是一個形容詞。“色”即臉色,“難”即難看、困難。出自孔子《論語·為政》。子夏問孔夫子:“何為孝道?”孔夫子答:“色難”。

難在哪裡?難在子女的容色上。

意思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是最困難的一件事了。咱們都知道,隔代都會有代溝,有時一言不合就鬧僵。你媽覺得你冷讓你穿秋褲,你不同意一臉不高興,還嫌她哆嗦,這就你不對了。我媽讓我穿秋褲,我二話不說,拿著就穿上,還親了她一口說,還是媽媽最貼心,我媽笑得合不攏嘴。出了門,我悄悄找個地方把秋褲給脫了。

如果你覺得“色難”,那是因為你和父母之間有些事不懂拐彎去處理,不懂換位思考去溝通。難就難在這。




二,何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不孝順的。這裡還談到舜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就娶了妻子,就好像當他父母不存在一樣,就是無後的解釋。孟子曰:“是君子還是應該先通知父母才對。”

孟子有道:尊重父母就是孝,晚輩做一些事,特別是人生大事,還是要先告訴父母,徵求父母的意見,如果做不到,何談什麼“孝道”?
近現代觀點爭議

在現代很多人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誤解為沒有生育後代是最不孝。以原孟子的話意確實不是這個意思。

如果“不孝無後為大”,那麼這裡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條是“無後”,但是五不孝沒有一條提及“沒有後代”。理由二,“為無後也”,如果“為”翻譯成“為了”表目的的話,原文就成了“為的就是沒有後代”,明顯不符合語意。


總結來說,無論是“色難”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都是古訓。對於長輩做晚輩的都要去尊重與真心實意去和睦相處,代代相傳“孝”字才能一馬當先。


詩驀詩書畫


給父母臉色看,沒有告訴父母自己做主成婚,這兩種論調,現代人貌似沒有二選一吧。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果硬是要二選一的話,筆者選擇不要給父母臉色看。

其實,代溝這個事情,無論你承認不承認,實際上一直是存在的。有研究指出,人類的語言,每五十年就會有相當大的變化。語言尚且如此,更不要說代溝了。

而正是由於代溝的存在,讓我們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充滿了不可調和性。

溝通的不順暢,就導致了不耐煩,就導致了”色難“,隨後就開始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溝通失敗,親情受到傷害。

有時候想想,其實沒有必要與父母產生所謂的溝通爭執,因為沒有必要。但是,如果不產生溝通的爭執,必須有一方放棄抵抗。既然是這樣,作為子女的一方,乾脆放棄抵抗為好。

但是,放棄抵抗不代表沒有變通的方法。舉一個例子吧。

一個孩子給媽媽買了一件毛衣,第一時間把吊牌撕下來,這樣就避免了一次溝通爭執。

至於婚姻,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是受到父母的祝福的吧。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婚姻有想法或者有看法的話,這個時候,就要看你的智慧了。


老祖宗的智慧


“色難"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是儒家孝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孝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孝文化中的"愚孝",並不值得提倡和推崇。

想做到“色難",的確不容易

"色難“出自《論語》,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說:“孝敬父母並時刻保持良好的態度,是難以做到的事情。遇到需要解決的事情,晚輩替長輩做了,有了好吃的,讓父母長輩去享用,難道這樣就足以稱得上是孝了嗎?“由此可見,“色難“難在不僅要在物質上滿足父母長輩,還要在他們面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在精神層面慰籍他們。

”色難“難在何處?難在要你長期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要你長期有一個謙和的態度。就是說要經常對父母微笑,經常用心靈去感受他們所思所想。對於年邁多病的父母不嫌棄、不拋棄,在心煩的時候不對他們發脾氣,剋制一下,始終和顏悅色的對待他們,讓他們生活的開開心心。

隨時都給父母好臉色,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和品質。可現實生活中,子女也有生活壓力和種種煩惱,因此,不管什麼情況下都能做到給父母一個好臉色,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百善孝為先“。作為子女,應當真心愛護父母,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父母感到快樂、幸福。父母也當包容兒女偶爾的“色難看“,這樣的家庭才能和諧美滿。

該如何解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對於該段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

一種是曾經廣泛傳播的觀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後,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最大的不孝。這顯然是違背聖人孝道思想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以為不結婚、沒有子嗣就是最大的不孝。若照此邏輯,一個人只要生娃,哪怕他平時事親蠢惡,也能算大孝嗎?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

經過聯繫上下文和專家的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由此看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聖人本意是說“沒有盡到做後輩的本分,才是最大的不孝。“

孝道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礎,也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基礎,當然應該推崇。但自漢代獨尊儒術後,"以孝治天下“,出現了大量利於統治階級統治的“愚孝"文化,這是對孔孟孝文化本意的嚴重曲解。新時期,對“色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傳統的孝文化,我們理應賦予它和諧家庭文化的新內涵。

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秋水長天H


我覺得應該遵崇第一種!“色難”

色難出自於《論語·為政》裡,子夏曾問過孔子,何為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難”。“色”乃和顏悅色的意思,“難”意為困難,“色難”的意思就是說,孝順父母,不給父母擺臉色看,是最難的。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有很多種方式,和顏悅色的對待父母,讓父母高興也是一種。孔子所說的孝道,包含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而尤其重視精神層面的孝,精神方面的東西可以從外在的面容語言行為等方式表現出來!俗話說待人如待己,我覺得對待父母比對待自己要更好一些,父母的恩情對於我們來說無以為報,我們如果對待父母都不好,那是不是極其忘恩的表現?如果有子女的人,我們對待父母都沒有好的臉色,以後我們的子女可能對我們也沒有好的臉色,我們要給子女做好的榜樣,並且言傳身教。

我們大多數人在生活中,與陌生人或者同事同學我們一般都是以禮相待,表面上給人的印象不錯,不過回到家中對待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本性卻完全暴露無遺,對自己的父母輕易發脾氣,我覺得這樣很不好!我們不經意的態度,往往傷害父母最深。如果真心愛父母,不一定要給錢才是真正的孝順,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可以做一些小事情,注重一些細節,讓他們真正感到溫柔和愛,最主要我覺得還是對父母要有一顆恭敬的心!隨著年紀的增長,很多父母可能頭腦和身體不再像年輕時候靈活,對事物的反應也會變慢一些,做事也會出現一些錯誤,父母的不足,千萬不要抱怨和責怪,可以耐心教導,沒有人十全十美,我們可以多看父母的優點,多讚美父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覺得不能完全被尊崇!

這句話出自於孟子,《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整句的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3種,無後是最嚴重的!舜娶了媳婦兒沒告訴(父母),這就叫無後。君子的話,還是應該先通知父母一聲。

不孝有三古人的意思按照現代化來講:

1:父母有犯錯,還聽從不勸告,讓父母犯錯,是第一種不孝。(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會犯錯,作為子女應該採取正確的方法使他們改正錯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2:不孝:按照現代來講指:家裡貧窮,父母年邁,不好好找個工作,不養家餬口,還需要父母養活,是第一種不孝。(父母辛苦把我們養大,我們有了能力應該照顧盡責的父母)

3:不娶媳婦兒,使家族斷絕子孫,是第三種不孝。(第三種,在封建社會,比較注重傳宗接代,更是天經地義,甚至你生了女兒都不算有後,一定要生男丁,才能算作傳宗接代。在今天看來,這種說法非常錯誤,但那是歷史的侷限性,我們不能拿今日的思想去度古人的思想。在現代來講,現代思想比較開放,很多家庭選擇丁克或者領養或者不生孩子,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這不能說不孝)


覺智師兄


古人講究禮教,可是華夏曆史著名的舜帝做了不講“禮”的事,他沒有告知自己的父親,私下娶了堯的兩個女兒。



舜私自娶了堯的女兒也是無奈。舜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舜的父親再婚,生下舜同父異母的弟弟象,象母子二人擔心舜的父親死後,舜會分走一半家產,於是象、舜的後媽和舜的父親三人合謀收拾舜,他們“終日以殺舜為樂”。舜為了活命逃出家門。

舜德行好,能力強,被堯帝相中,打算將兩個女兒許配給舜,並把舜當做接班人培養。

舜要是把這事告訴父親,舜的父親會說,象比較合適,讓堯的女兒嫁給象好了,那樣舜就娶不到堯的兩個女兒了。

可是舜不把娶堯的女兒之事告訴父親,他就失了“禮”,就是不孝,因為在古代,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舜是古代有名的好首領,失“禮”之事,有損於舜的光輝形象。

孟子為舜開脫,於是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舜要告訴父親娶媳婦的事,媳婦娶不成那才是最大不孝,所以舜不能告訴父親他要娶堯的女兒。這樣舜就不是不孝子而是孝順兒了。



孟子為舜開脫是有邏輯基礎的,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沒有後代就無法把家業傳承下去,因此,沒有後代的“絕戶頭”是很讓人看不起的。中國至今還男多女少,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生活條件得到巨大改善,思想觀念也發生轉變,最近十幾年,城市,特別是一些相對發達的城市,孝順和傳宗接代逐漸失去聯繫,人們更喜歡生女孩,因為普遍情況下,女孩比男孩更孝順。

現代,漸行漸遠地傳宗接代意識,讓色難顯得更為重要,而獨生子和生活的巨大壓力,讓色難也顯得更加稀缺。


豫有得


孝道文化,是我們中國的寶貝,也是世界的寶貝。孝道,在中華文化體系中、居於核心位置,這些是我們必須知道事情和道理。

關於“色難”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應該有一個繼舊開新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也就是我們充分理解這些孝道的要求,並且在當今找到出路和繼承之道,為未來做好基礎和準備。

子女孝養父母,是無可爭議的責任。但是,子女孝養父母,卻有不同的表現與層次,我們應該做的更用心,爭取做的更好。

哪三個層次呢?

讓父母有良好的物質保證。也就是吃飽、穿暖、體面,能夠老有所依。但是這畢竟只是最低層次,我們要不斷的求上進。

更高的層次是讓父母,在精神層面得到保障。也就是說,子女可以善終始,能夠恭敬、有禮,不讓父母難堪,在保證衣食住行的基礎上,心存敬意,恭恭敬敬,矢志不渝,讓父母時時處處感覺到生活的溫暖和親情。

最高層次是讓父母揚名!也就是子女們、好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在社會上,取得好的成績和成就,贏得大家的認可和尊重,使自己的父母臉上光彩,一家人揚眉吐氣,美名傳!

我們來看看代際傳承問題!古人鞭策警示我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用意是:

家與國一體,過去現在未來,一脈相承,我們的存在,在於先人,所以我們要傳之於後世,永續經營。同時,我們要理解,代際傳承,包括血統傳承、技藝傳承、理想傳承,等。

也就是說,我們承恩澤於先人,我們要把家道、文化、責任、理想,統一起來,傳承下去!所以,我們要做的繼舊開新是:積德行善、履行責任、勇擔重擔、繼承理想、傳承光榮!

孝道文化是我們的根本!

我們對天地孝、對父母孝、敬畏聖賢、不忘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