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李振亞love


攻不攻蜀國並不是司馬懿說了算,何況司馬懿當時都自身難保了,哪還有心思來攻打蜀國!

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第五次北伐戰爭, 當時諸葛亮把大軍駐紮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但此時的司馬懿避開了諸葛亮的鋒芒,採用按兵不動的策略,雖然諸葛亮派人到魏軍陣前叫罵,但是司馬懿就是置之不理。


後來,諸葛亮派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穿,並想以此羞辱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仍然把按兵不動堅持到底。就這樣,魏蜀兩軍在武丈原僵持了一百多天,最後諸葛亮因舊疾復發而病死在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諸葛亮死後,蜀軍有秩序的退回了漢中,司馬懿以為這是諸葛亮的誘敵之計,所以也撤了軍!

那麼,後來司馬懿在得知諸葛亮死後,為什麼不攻打蜀漢了呢?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

一,曹魏的不安寧!

司馬懿退兵後,曹魏政權的內部出現了動亂,公元237年,曾經臣服於曹魏公孫淵在遼東起兵造反,這時曹叡命司馬懿領兵前往遼東征討,並平定了遼東;之後,東吳又兵分四路前來攻打曹魏,司馬懿又請令前往前線,經過兩年的時間,最終擊退了東吳的軍隊!此時的司馬懿沒時間攻打蜀漢!

二,司馬懿被架空!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他年幼的兒子曹芳即位,司馬懿和曹氏宗親曹爽被任命為輔佐大臣,但曹爽仗著自己是曹氏宗親,獨自把持朝政,並漸漸的收回了司馬懿的兵權。此時的司馬懿被架空沒權力統兵攻打蜀漢!


被架空後的司馬懿為自保,索性裝病在家養老,進行韜光養晦,等待著對自己有利的時機!直到公元249年,司馬懿覺得時機來了,於是他發動了“高平陵兵變”,控制了朝改,重新奪取了兵權,並在兩年後病亡,享年73歲!


唐古看今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之所以終身不攻打蜀國肯定不是因為愛和兔死狐悲。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的真正原因有三個,下面讓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魏明帝怕司馬懿做大,不讓司馬懿攻蜀。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想要一鼓作氣攻打下蜀國,但是卻被魏明帝給叫了回來。魏明帝為何會叫停司馬懿的計劃,因為魏明帝知道諸葛亮死後,蜀國人心不穩,司馬懿很可能一舉拿下蜀國,他怕司馬懿在拿到滅國戰爭勝利的功勞後做大,脫離了他的掌控。


第二個原因,司馬懿怕被鳥盡弓藏。
司馬懿在之後一直沒有機會帶兵攻打過蜀國,這裡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帶兵攻打蜀國的原因,通過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動作上,司馬懿看出了魏明帝對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蟄伏,而不是跳出來消滅蜀國,然後再被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第三個原因,司馬懿忙著在朝中爭權,抱著攘外需先安內的想法。
司馬懿在後三國時期一直在韜光養晦,開始重視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沒有曹操之後,司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爭權奪利了,所以司馬懿對蜀國的事情也不是那麼上心了,也不會主動提出攻打蜀國,因為帶兵出去就代表著遠離朝堂。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司馬懿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帶兵攻打過蜀國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歡迎到留言區留言補充,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蜀軍因為群龍無首,隨即撤退。同時,蜀軍還發生內訌,楊儀和魏延鬧了起來,魏延逃走,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可以說,當時的蜀軍,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司馬懿乘勢追擊,發動大軍碾壓蜀軍,蜀軍一定無法抵擋,說不定當時就把蜀國給滅了。

就算一時不能滅,憑魏軍的實力,只要此後連續不斷地發動進攻,在沒有諸葛亮這根主心骨的情況下,一定能夠打亂蜀軍,同時還可能引發蜀國內部動盪,這樣也很容易找到儘快滅亡蜀國的機會。

(司馬懿劇照)

可是為什麼,司馬懿卻在這時候撤軍了。而且此後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裡,他都沒有主動發動過對蜀國的戰爭。司馬懿這樣做,不是坐失良機嗎?

我認為,司馬懿卻之所以不進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願。

司馬懿其實並不願和蜀國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國打,都是因為諸葛亮挑戰,他被迫應對。但是在應對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防守為主,絕不主動攻擊。以至於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膽小,但他依然不為所動。

照理說,每個大臣都願意打仗,因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業,就可以拜將封侯,這是古代人的共同夢想。為什麼司馬懿反而還堅持息事寧人,不求有功呢?

其實,這是因為司馬懿和古代將軍們的夢想不一樣。古代將軍們是為了建功立業,拜將封侯,封妻廕子。但是司馬懿的志向遠大,不僅僅是要封侯,而是要獲取天下。既然要獲取天下,就必須學會藏鋒。

當時司馬懿已經掌控了魏國的兵權,但是還遠遠沒到奪取曹魏江山,乃至奪取天下的時候。因此,當時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穩住,不讓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擊,曹叡勢必會懷疑他有大志向,說不定就會剪除他的兵權。

(曹叡劇照)

二、不能。

說他不能進攻蜀國,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於司馬懿統兵多年,在軍中的威權越來越大,曹叡也就越來越猜忌他,怕他擁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給奪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軍隊交給他,因為只有交給他,才能退敵,才能打勝仗。所以,曹叡對司馬懿的感情,就處在這樣複雜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馬懿和蜀軍保持一種均衡。只要司馬懿和蜀軍保持均衡,司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當司馬懿多次試圖發動對魏國的進攻時,他都派人阻止司馬懿的行動。最後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著杖節前往司馬懿營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著杖節站在大門口。

而司馬懿也相當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樣子,等到辛毗出現,他立馬就取消行動。他這樣做,一方面表現出自己很聽曹叡的話,曹叡讓幹啥就幹啥;另一方面,又讓他在魏軍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無可奈何啊。

正是因為曹叡阻止,所以司馬懿就算有心進攻,也是不能的。

(諸葛亮劇照)

三、不空。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非常繁忙,他組織了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戰爭,又組織了阻擋孫權進攻的戰爭。

這些戰爭,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隻有他去,戰爭才能打贏。同時,打這些仗,司馬懿不會做大。

因為一直在打這些仗,所以司馬懿其實不空。

後來,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著他發動高平陵之戰,奪取了曹魏的權力。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四、不敢。

在他奪取了曹魏的實際政權後,為什麼還說他不敢發動大軍攻打蜀國呢?

因為他雖然奪取了權力,但政局不穩,國內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試圖把權力奪回來。王凌就搞過一次,想擁戴曹彪,廢了曹芳,同時把他給拿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不敢貿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沒有坐鎮朝堂,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說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馬懿都不敢發動大軍打進蜀國。


張生全精彩歷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前線五丈原病逝。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與司馬懿二人真可以說是亦敵亦友。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並沒有起兵討伐勢弱的蜀漢,蜀漢直到30多年後才滅亡。那麼司馬懿當初為什麼不揮兵南下,攻打蜀漢呢?其實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司馬懿劇照)

曹魏皇帝一直猜忌司馬懿,急召司馬懿回去。

司馬氏當時也是名門望族,司馬懿更是才名遠播,曹操在世時就把司馬懿帶到身邊,成為曹魏集團的謀臣。不過曹操一直不給司馬懿實權,一直提防著他。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曹丕不得已只好重用司馬懿,因為諸葛亮興兵北伐,而當時曹魏中只有司馬懿才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不過曹丕一直都是,一旦諸葛亮被打敗,就馬上抑制司馬懿勢力的發展。

其實曹氏集團一直都是想用司馬懿,但又十分忌憚司馬懿的。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曹魏皇帝又馬上召回了司馬懿,害怕司馬懿會擁兵自重。所以司馬懿也沒能及時揮兵,攻打蜀漢。

當然,以司馬懿的智慧,他如果想要攻打蜀漢,肯定能有辦法,不過他不想,是有其他原因的。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需要的不是國家統一,而是司馬氏當權。

當時司馬懿雖然是前線大都督,但是他是被人控制的大都督,曹魏集團的曹真、曹爽家族依然有勢力和司馬懿抗衡。

如果司馬懿真的帶兵攻打蜀漢,在當時諸葛亮去世,蜀漢窮困的情形下,司馬懿很可能會取勝。可是取勝了,真正勝利的是曹魏,而不是他司馬懿。

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需要的是在曹魏內部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不是帶兵去幫曹操打天下,落得個出力不討好的下場。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不想讓蜀漢滅亡,不想蜀漢大臣被曹魏所用。

對於司馬懿而言,曹魏掌權者越是無能,對自己越有利。如果蜀漢被滅,那麼蜀漢大臣肯定會變成曹魏大臣,而蜀漢當時還有姜維、向寵等能人。如果這些人來曹魏集團,逐漸掌握權利,那麼肯定不利於司馬家族掌握大權。

司馬懿是個聰明的人,這點道理他當然明白了,他也不會自己出力給自己找來更多的對手。

所以司馬懿此時只想保全蜀漢,保全東吳,來和他們共同抗衡曹魏,爭取更多的權利。

司馬懿智慧卓絕,但是他早有取代曹魏之心,所以不可能真心真意為曹魏做事。


斯幽說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在曹魏擔任職務變化的情況去分析。

234年,諸葛亮去世,司馬懿此時任曹魏大將軍,相當於武裝部隊總司令,坐鎮長安,全面負責對蜀漢的戰事。諸葛亮去世時司馬懿正在五丈原前線,此時蜀漢發生內訌,魏延、楊儀爭鬥,司馬懿其實是想趁勢發起進攻的,《晉書》記載,司馬懿“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也就是說,不是司馬懿不想伐蜀或者不敢伐蜀,而是魏明帝不想。魏明帝是站在全盤的角度進行考慮的,因為除了蜀漢那邊還有一個敵人孫吳,與蜀漢對峙日久,曹魏損耗也很大,需要修整一段時間,並不具備馬上伐蜀的條件。伐不伐蜀不是司馬懿說了算的,司馬懿當然得聽命令。

235年,司馬懿轉任太尉,仍負責軍事並坐鎮長安,他在這裡一邊備戰一邊發展經濟,《晉書》記載:“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237年,遼東的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為燕王,要搞分裂活動,魏明帝派別人去打了一下,結果失利,只得讓司馬懿這位老將出馬。司馬懿次年以太尉的身份徵遼東,離開了與蜀軍作戰的主戰場,歷時約一年將遼東平定。


239年,正月裡曹睿駕崩,司馬懿還在從遼東回師的路上,他接到數道急詔,坐追鋒車趕到洛陽,總算見到曹睿一面,曹睿向他託孤,讓他與新任大將軍曹爽一起共同輔佐年僅8年的少帝曹芳。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仍任太尉,同時兼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從此他沒有再回西線戰場,是否伐蜀也不由他一人決定。不久,曹爽一夥以少帝的名義升司馬懿為太傅,其實是將其架空,司馬懿雖位高、名高、功高,但其實逐漸淡出了曹魏核心層,後來司馬懿索性稱病不上朝了。


244年,曹爽策劃過一場伐蜀之戰,目的是立下軍功徹底壓住司馬懿,對於此戰司馬懿表示反對,他認為魏軍準備不足,伐蜀只能無功而返。司馬懿的這個態度可以理解為他作為經驗豐富的將領,且長期在西線與蜀軍作戰,瞭解實際情況,故爾認為伐蜀不妥。也可以理解為,他看出曹爽的私心,不想讓曹爽一夥更為得勢。這一仗果如司馬懿所料,魏軍出征後遭到蜀軍周密且頑強的抵抗,陷入進退兩難之地,只得灰溜溜撤回。

249年,忍無可忍的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將曹爽一夥誅除,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時才真正“說了算”,但他首先面臨的急迫問題是那些忠於曹魏的人發起了叛亂,根本無瑕去想伐蜀的事。


250年,王凌在淮南叛亂,司馬懿親自征伐,消滅了王凌。

這時他能不能考慮一下伐蜀之事呢?不能了,因為幾個月後他就去世了,終年73年。

通過以上史實回溯,可以看到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確實沒有再伐過蜀,不過不是他不敢,而是另有其它原因:前一階段是因為他說了不算,想伐也伐不了;中間則是朝廷鬥爭逐漸白熱化,伐蜀成為鬥爭的一項內容,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司馬懿不希望別人去伐蜀;後期司馬懿總算獨攬了大權,但留給他的時間太有限,伐蜀已無從考慮了。


南門太守


其實司馬懿的志向不在滅蜀,而在代魏,最後"併吞八荒".所以他的真正敵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曹魏。

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政權真正構成是對魏的威脅,這在客觀上幫了司馬懿,加重了司馬懿在魏的作用.這也是司馬懿所希望的.你想呀,要是沒有諸葛亮出祁山,司馬懿能被重用嗎?

有人認為司馬懿和諸葛亮是對頭,其實不是.他們是真正的朋友,知音!!!

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司馬懿不會有展才機會;如果沒有司馬懿的英勇抵抗,諸葛亮也難坐相父的位置.所以他們都不希望對方死.據說,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七天沒吃飯,哭得死去活來

諸葛亮在五丈原死後退軍,這是司馬懿消滅蜀軍的大好時機.為什麼不追?司馬懿怕真滅蜀以後自己就成了韓信第二,他的帝王之志也無法實現了.同時,追擊蜀軍也有一定的風險,"還是保存點軍事實力吧\


希純小築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其實答案很簡單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經過數十年的苦戰,東漢王朝的根基終於徹底破滅,中華大地進入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中魏國的代表人物司馬懿和蜀漢的丞相諸葛亮可謂是一對冤家,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都被司馬懿擋住,最後病逝於五丈原行軍途中,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憾

諸葛亮死後,蜀漢已無大才,此時的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呢?

小編以為,除了司馬懿自己不願意侵略蜀漢以免兔死狗烹之外,曹魏統治者的態度也很重要。曹家三代,自從曹操夢到三馬食槽以後就對司馬懿是頗有防備,君不見每次蜀漢退步,司馬懿的兵權就會被奪,沒有例外,所以曹睿怎麼會同意讓司馬懿帶領百萬雄兵去征伐蜀漢,打敗了不說,如果勝利了,益州會不會被司馬懿自己佔據稱帝,這也未可知啊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終身不攻擊蜀國?不是司馬懿愛屋及烏可憐諸葛亮和蜀國,更不是對劉禪抱有好感,投桃報李。而是實在有他難言的苦衷。

其一,蜀國不是說打就能打的。俗話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說的就是蜀國這個地方不容易安定。為什麼?因為蜀國有它無可比擬的地形優勢。四川盆地,四面環山,就像一圈天然的城牆把天府之國圍在中間。你打它吧,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千里蜀道就夠你喝一壺。你不打它吧,它完全可以關起門來發展,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君不見司馬懿的愛徒鍾會,在佔據蜀地之後也禁不住誘惑企圖割據自立,反叛魏國。所以蜀地難克,也難治,司馬懿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解決這個對手,這是他終生不攻擊蜀國的最根本原因。

其二,戰略條件不允許。諸葛亮去世時,雖然蜀國孱弱,但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然形成,彼此之間都是一個平衡。且不論是否能夠拿下蜀國,就算能,在攻擊蜀國的過程中,吳國也絕不會坐視不管。趁虛偷襲也是必然。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遼東還有一個強勁對手需要解決。司馬懿徵遼東前,天下實際上是四國並立。魏蜀吳之外,在遼東還有公孫家族長期經營的獨立王國。這塊土地長期與曹魏集團貌合神離,到公孫淵手上更是自立為燕王,處於魏國大後方,眼看成為曹魏的肘腋之患。這樣的威脅更勝於蜀國和吳國。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曹魏集團所以派司馬懿北征遼東而非發起對蜀國的滅國之戰。

其三,司馬懿個人的政治盤算。所謂飛鳥盡良弓藏,沒有諸葛亮七出岐山不斷地發起閥魏戰爭,司馬懿在曹氏宗族的懷疑和打壓之下不可能掌握軍權。諸葛亮去世後,姜維有過之而無不及,先後發起十次北伐戰爭,雖都未對魏國構成實質性威脅,但給了司馬懿以足夠理由掌握軍權以抗蜀。某種意義上講,司馬懿能夠得勢,一方面怪曹操後代及曹氏宗族確實太次,一代不如一代。另一方面,確實也應該感謝蜀國幾代掌權人孜孜不倦地閥魏。如果沒有了這樣的外部牽制力量,司馬懿很可能被封殺於曹魏內部。空城計司馬懿並非沒有識破諸葛亮的計謀,只是司馬將計就計放過對手一碼罷了。所以蜀國的存在是司馬懿政治鬥爭的需要,他主觀上不願意滅蜀。當然,最後一種原因只是參考,畢竟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還是靠邊站,是否閥蜀這種軍國大事他說話的分量還是略顯不足的。



週週說古今


司馬懿不伐蜀,並非敢不敢的問題,而是值不值的思考!


歷史上篡位的家族很多,但名聲最差的就是司馬懿一家了。在曹操、曹丕、曹睿這三代領導人時期,司馬懿的地位不斷提高,但是對於皇權是沒有說不的能力的。即使到了曹芳繼位的初期,司馬家也並非一支獨大。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馬懿提出建議想乘機攻蜀,但曹睿沒有同意。235年,司馬懿晉封太尉。238年率兵平定遼東公孫淵。當年冬月,曹睿突然去世,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之一。另外還有大將軍曹爽、且排名第一,又是宗室。曹爽是排擠司馬懿的,於是給了太傅的更高職務,讓他交出兵權。在這個階段,司馬懿雖然參與朝政,但更多采取了退讓忍耐,從而麻痺了曹爽。244年,曹爽帶兵進行了一次伐蜀,無功而返。接下來曹爽專權的行為越來越明顯,247年還軟禁了郭太后。這時的司馬懿已經面臨危險了,繼續忍耐、裝病、裝快死了。於249年突然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三族,從此政歸司馬氏。251年司馬懿去世,卒年73歲。



從這些時間和事件看過來,17年間,司馬懿主要在面對和解決曹魏內部問題。以曹睿的死為分界點,之前是如何自保榮華,之後是看到了機會,以退為進。至於伐蜀,時機還不成熟,畢竟對於其家族來講“攘外必先安內”才是利益最大化。

司馬懿成功的第一秘訣是——長壽!


幾葦渡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沒有去吞併蜀國是因為在公元237年時,曹魏的公孫淵反叛,司馬懿就去鎮壓,後來司馬懿突然收到魏明帝曹叡病危的詔書,要求他速速趕回來。

回來後被曹叡任命為託孤大臣,而司馬懿本來對曹魏集團忠心耿耿,可看到新繼位的曹芳太年幼,就生出來反叛的想法,當時跟他一起輔佐曹芳的是曹爽,所以司馬懿一心就想著解決政敵。

就在公元249年,司馬懿認為時機成熟了就發動高平陵之變,成功的滅掉了曹爽,並架空了曹氏集團,魏國大權從此落入司馬家手中,因為國家易主了,所以司馬懿要進行一系列的安撫工作,同時又要預防東吳孫權,忙得不可開交。另外就是諸葛亮去世了對於司馬懿來說,平生大敵已經不存在了,就沒有過於顧忌蜀國了,而且當時蜀國還有一批能臣大將支撐著,滅蜀時機不成熟。

故而可見諸葛亮去世之後,司馬懿之所以不去討伐蜀漢,不是因為他不敢,而是因為他沒有時間,太忙了,蜀國中沒有人能是他的對手,對於他來說是沒有後顧之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