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我國女性使用口紅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遼寧牛梁河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泥塑女神頭像、四川三星堆出土的人像,人們都發現嘴唇塗以硃紅色物質。

至少從先秦開始,古代女性就有以紅唇為美的審美傳統。《釋名》記載:“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這裡的“丹”就是硃砂。硃砂作為早期口紅的主要原料,被秦漢時期的女性廣泛使用。楚國宋玉在《神女賦》中吟詠:“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若其丹”,即刻畫了使用了硃砂的紅唇美人。以後歷代的詩文中,時常可見用朱唇形容美女。

口紅的名稱源自口脂或唇脂。漢代《急就篇》對脂做了解釋“脂謂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膩理也”。這一時期的口脂主要功能還是口唇柔滑。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先秦時期,硃砂做的口脂有很大侷限性。硃砂作為一種礦物質,雖然顏色鮮豔,但是唇膏比較乾燥,沒有粘性,往往塗在口唇上,無需太久,便很容易脫落。給先秦女孩帶來無限煩惱,倘若補妝,需要隨身攜帶大量硃砂。更要命的是,硃砂含有硫化汞,長期使用有毒,倘若被長期吞服,無異慢性自殺。這一時期化妝真的是以生命為代價。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漢朝時,人們開始從技術上解決口脂的問題。他們將硃砂研磨成粉,創造性往裡加入動物油脂。這種二代產品,唇釉持久不幹涸,瞬間令雙唇立體豐滿,感覺水潤舒適,很好滿足了當時愛美女性的需求。口脂作為時尚化妝品,得到全國大規模推廣。在長沙的馬王堆漢墓中就發現了這種硃砂油膏唇脂實物。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原先的舊產品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常有嬪妃在線提問,如果口脂帶有香味是什麼體驗?於是帶有香味的口脂應運而生。北魏百科全書《齊民要術》記載了這種口脂的古法制作工藝:“用牛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無髓,空用脂亦得也。溫酒浸丁香、藿香二種。煎法一同合澤,亦著青蒿以髮色。綿濾著瓷、漆盞中令凝。若作唇脂者,以熟朱和之,青油裹之”。

這種口脂芬芳的奧秘是在油脂中添加了丁香和藿香,這樣一通操作,香味久久不散。這種口脂不僅顏色鮮豔,色澤飽滿,而且可以防止口唇乾裂,頗受市場歡迎。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唐朝的口脂迎來了最好的時代。隨著唐朝與西域各國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各種香料源源不斷流入大唐,如旃檀香、鬱金香、龍涎香等。這給口脂的升級換代提供了可能。

據《外臺秘要方》所記載的口脂原料來看,有國外進口原料十餘種。這些香料一起煎煮反應,誕生了一種全新複合香料:甲煎。這種前所未有的香料,有奇香,製成的甲煎口脂,很快成為爆款脫銷產品。李賀在《洛姝珍珠》中寫“花袍白馬不歸來,濃蛾疊柳香唇醉。”描述的就是口脂醉人的香味。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唐玄宗的女兒永樂公主是知名美妝博主。她曾親自投入到口紅的研發事業。她在宮中成立了一個工作室,並建設了一個原材料種植基地,擁有各類香料植物數十種。

此外,唐朝的匠人們還將以往口脂中的油脂升級為蜜蠟。這種純天然新成分絲滑透潤、顯色度極高、無異味、粘性強,打造光澤無痕妝效。長安女子們為此瘋狂,高呼“買它、買它、買它!”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唐代口脂色彩繽紛,多種色號任你挑選,除了口紅,還有口黑。多元的唐朝文化,來自世界各地的潮流在此交融。有一個時期,長安城流行將口唇塗抹成黑色,這種另類口脂被稱為“烏膏”。《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婦人為圓鬟椎髻,不設鬢飾,不施朱粉,惟以烏膏注唇,狀似悲啼者”。

唐代的口脂格外重視包裝,一種是放在盒子裡。盒子形狀多以蛤貝形為主。在遙遠的古代,人們把貝殼當作女子化妝品的重要器具。於是,唐代工匠便仿照貝殼形狀,做了一系列仿蛤形脂胭盒,材質多為金銀,較為珍貴。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還有一種包裝,是將口脂置於圓筒,稱為條狀口脂,這就有了今日口紅的雛形。

《外臺秘要方》也記載了這種口紅的製作工藝:“取竹筒合面紙裹繩纏,以熔脂注滿,停冷即成口脂。模法,取幹竹徑頭一寸半,一尺二寸鋸截下兩頭,並不得節堅頭,三分破之,去中分,前兩相著合令蜜,先以冷甲煎塗模中,合之,以四重紙裹筒底,又以紙裹筒,令縫上不得漏,以繩子牢纏,消口脂,瀉中令滿,停冷解開,就模出四分,以竹刀子約筒截割,令齊整。所以約筒者,筒口齊故也。”

條狀口脂製作完畢自然不會放在竹筒,有失大唐貴婦的身份。工匠往往會選用象牙或玉石雕刻成圓筒,再染成翠綠色,“翠管”由此產生。杜甫把玩著翠管讚不絕口:“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口脂本身複雜製作工藝再加上奢華容器,比後世各大牌不知昂貴到哪裡去了。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唐人塗抹口脂也是別有一番情趣。不同於現代化妝的塗抹,唐朝時尚達人用指尖挖起一點,抹於口唇。這看似簡單一步,可以分為:點、注、勻。著名的點絳唇就令無數文人墨客魂牽夢繞。

唐代的唇形也豐富到了極點。唐代小紅書《妝臺記》曾製作一個唇形攻略,介紹了17種風尚唇形:“胭脂暈品、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聖檀心、露珠兒、內家圓、天宮巧、洛兒殷、淡紅心、猩猩暈、小朱龍、格紋(格一作暈)唐、媚花奴”。無論是《虢國夫人遊春圖》、《簪花仕女圖》、《搗練圖》還是吐魯番的出土的畫作都可以看到這些唇形的風采。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總體來看,唐代唇妝,以小巧圓潤為美。白居易那句著名的“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便是形容愛妾樊素唇形,嬌小如新摘櫻桃。後人將櫻桃小口視為美麗的一大象徵,可以看作為“斬男色”始祖。

相比於唐朝的時尚閃爍,宋朝的口脂工藝較為暗淡,多是繼承唐風。如趙長卿《瑞鷓鴣》:“寶奩常見曉妝時,面藥香融傅口脂”,可見點唇方式未曾變化。不過更多人對宋朝塗口紅的印象停留在時尚達人潘金蓮。電視劇《水滸傳》曾有特寫鏡頭表現,潘金蓮化妝:把紅紙放在唇間,深深一抿,雙唇頓時紅豔起來。不知撩撥了多少人的心絃。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這種紅紙為紅藍花浸潤而成,製作簡單,時尚界稱“薄片胭脂”。因為使用簡單,價格低廉,很快成了大宋淘寶低價爆款產品。當然,那些用慣了高定口脂的貴婦們是看不上這些廉價產品的。

明清時期,硃砂製作的口脂漸漸成為遙遠的傳說。紅藍花製作的口脂已經成為時尚界的霸主。《正字通》中曾提及:“燕脂,以紅藍汁凝脂為之,後人用為口脂。”

明清的唇形受理學影響,漸趨保守。到了乾隆時期,女子應季流行款是隻畫下唇。隨著時間的變化,下唇越畫越小,最後只剩下唇中央的一點紅了。

中國傳統文化,女人們喜歡的口紅進化簡史

小小一支口紅,蘊含了女性千百年來對美的不變追逐。至今我們依然能從壁畫,從詩歌中懷想,那些女性的唇間風采,懷想當年的盛唐氣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