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四川會東,我的第二故鄉。


我魂牽夢繞、日思夜想的地方。


2019年12月初,有會東之行,略記如下。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行至兩縣交界處,高原明珠嵌川滇。牌坊前頭留個影,即刻就要回故鄉。(在京掛職的會東縣委常委普興勝與我同行)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當年縣城一小街,一家炒菜百家香。如今燈火通明處,錯認故鄉為他鄉。


到達縣城次日清晨,我問小普,今天還有半天時間,可否到當年插隊的金沙江邊看看?小普說好呀好呀,真值得去看看,咱們走吧,馬上動身!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汽車徐徐離縣城,遠山層層曙色明。遙憶當年插隊時,轉眼已是五十春。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電力風車立滿山,風大亦是好資源。當年窮山又惡水,如今已然變成金。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汽車緩緩向下行,金沙江水現眼前。順流而上雲深處,當年插隊是知青。


1966年,我從西昌高中畢業,遭逢文革,蹉跎數年。至1969年冬回到縣城,與16歲小妹妹和她的同學們一道,來到金沙江畔大崇公社插隊落戶,當了農民。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上午十點半,到達大崇鎮。當年公社只有一條小街,每逢趕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如今,周圍建起一條條新街,高大寬敞。老街人煙日漸稀少,已然沒了往日熱鬧景象。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行走老街之上,碰到一位老人,她叫楊明珍,原崇興二隊社員,今年88歲。說起我們的名字,老人竟然還記得!楊大媽說,你們知青院子,前兩年還有人回來過,就在街子那頭,你也去看看嘛!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沒錯,就是這個門,我們崇興三隊的知青小屋!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進了小院,小普(右)和縣總工會幹部龍平(左)說,啊喲,怎麼破成這個樣子?年逾八旬的房主人(中)回應道,很快就要搬遷啦,我也懶得收拾,用來堆些垃圾!老人身後,就是當年小妹國林和她的同學祥寧住的小屋。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令人詫異的是,廚房這個水缸,居然至今完好!50年前,寒風呼嘯的夜晚,我們常常從極遠的山腳,將水引至院裡。細細一股泉水,還得流經若干人家,等輪到我們時,往往天已拂曉!一缸水盛滿,可用半個多月。有天水缸見底才發現,下面泡著一隻脹鼓鼓的死耗子!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想當年,男生住樓上,女生住樓下。看如今,人去樓空,往事已矣!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小院當年是生產隊衛生室,臨時騰給知青小組。究竟誰是房主人?大家並不知曉。老人說,他已87歲,多年在外工作,葉落歸根,這才回到大崇。下游正建電站,很快就要搬遷。捨不得老屋呀,所以,至今還住這裡。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走出小院,來到街頭,順斜坡下去,便是知青小組自留地。每天收工以後,小組七位知青,國林、祥寧、二娃、三娃、雅西、繼志,還有我這個年紀最大的小組長,一道來到地裡,種菜、澆水、施肥,說說笑笑,倒也開心……我們自留地種得相當好,收回來的菜,幾乎吃不完!如今,這裡將要整體搬遷,四野已是一片荒涼!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說起搬遷,同行的鎮黨委書記李剛勇告訴我,就在離此不遠的金沙江下游,將建起世界最大的在建水電站——白鶴灘電站,裝機容量達1600萬千瓦,建成以後,將成為僅次於三峽的中國第二大水電站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白鶴灘電站,正緊張施工,數萬工人,日夜奮戰,開挖量之巨大,工程之宏偉,讓滔滔金沙江顯得像一條彎彎小河。前來參觀者,無不歎為觀止!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既然要建電站,就會有人搬遷。大崇鎮正好在電站上游,電站蓄水後,“水庫”將淹至海拔825米,全鎮淹沒土地21000多畝,整體搬遷12000多人!大崇成了全省第一移民大鎮!


說起移民,任務相當艱鉅。李剛勇告訴我,近一兩年,搬遷成了全鎮各項工作“重中之重”,機關職工分片包乾,分戶落實,大家完全是“5+2”、“白+黑”,實在累慘了!


問:移民搬遷,很不好辦,大崇這邊怎麼樣?


答:一樣是大難題!大崇沿江一帶,過去特別富庶,農民收入很高,如今全都淹了,搬到別處,一是遠了,二是窮了,哪個願意嘛!所以,做工作特別難。有的家庭,前前後後上門不下一二十趟,苦口婆心,反反覆覆,真比“求爹爹告奶奶”還要難!


問:最終結果怎麼樣呢?


答:最終結果,還比較好。畢竟大多數人都是明理的嘛,曉得這是國家建設工程,大勢所趨,誰也阻擋不住。所以,道理一講明,政策一宣佈,前來籤協議的人非常踴躍,因為,越是早籤,越可以選到好的地方,好的位置。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既然早遲要搬遷,晚籤莫如早點籤。一大清早來排隊,沒有哪個不爭先。


此地居民搬遷,最終遷往哪裡?除會東、西昌、德昌三地外遷安置6000多人外,其餘將安置在附近興建的大崇新集鎮。


我們一行,來到數里地外正緊張施工的新集鎮工地,李剛勇站在示意圖前,向我們介紹建設進展情況。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新集鎮建好以後,將安置人口6824人,集鎮總人數將達13000餘人,成為沿金沙江最大的移民遷建集鎮。大崇新集鎮將發揮四大優勢:


一是四季分明的乾熱河谷氣候。


二是出川入滇的南向橋頭堡鎮。


三是厚重的金江紅色歷史文化。


四是令人回味的“故里鄉愁”名片。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看著下面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我和小李以此為背景,合影留念。小李興奮地說,將來,大崇將依託電站水庫的高峽平湖和充足陽光,以及“滇山入川”等自然景觀,打造金沙江大峽谷風情旅遊的康養小鎮、鮮花小鎮、香蕉小鎮!到那時,歡迎當年到大崇插隊落戶的知青們再回來看看,如此漂亮的江邊小鎮,這麼美麗的旅遊景點,肯定讓你們感慨萬千,流連忘返!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上午剛到大崇,中午就要離開。李剛勇書記(左)和王宗海鎮長(右)邀我到鎮機關大院門前合影留念,問我,詹老,有些什麼話要給我們說說?


我說,你們二位,剛到不惑之年,就遇上中國第二大水電站建設以及全省第一移民鎮上萬移民搬遷這兩件大事,還真是人生挑戰和機遇呢!也許若干年後,你們會再次回到此地,回首當年,充滿豪情地說,當年,我們付出了,也努力了!


是的是的,我們一定努力!


二位年輕人,握住了老詹的手。


重回金沙江畔,50年前我插隊的地方


(當年插隊情況,我曾撰寫文章:《金沙江畔,我的知青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