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继无人!建筑工人300元一天招不到人,这个现象要深思

小邦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句话:这年头,“活儿挑人”以及变成了“人挑活儿”,

建筑行业大变样了,不再像以前了……

其他人纷纷感慨,确实是这样了!小邦看到这句话也是感触颇深,2019年,建筑行业还是一如既往的红火,但是繁荣的表面下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用工荒”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

北京西五环外的一间办公室里,“包工头”杨树林的手机响个不停。他猛吸了几口烟,皱着眉头说:“一天推了三个活,因为挣不了多少钱……”

来北京20年,杨树林从农民工成长为包工头。他和手底下的农民工干了北京不少市政工程。而今“挣不了多少钱”的原因很简单:施工单位给的工程款有限,用工成本却“水涨船高”,中间留给他的利润实在不多。

这背后浮现了一个更严峻的现实问题——曾源源不断涌向城市的农民工数量正在急剧缩减,更难有后继之人。现实中,各工程为了留住工人还不得不大幅调涨工钱。

后继无人!建筑工人300元一天招不到人,这个现象要深思

20年前,杨树林从山东老家奔赴北京。当时赶上工程建设高峰,他学着挥锹铲土,当起了农民工。

“虽然一天只挣20块,但大家照样抢着干。”后来,杨树林成了包工头,带着老乡们一起干工程。村里人想跟着他到北京干活,都得托关系。没活的时候,只要管饭、有地儿睡,大批农民工不拿工资都挤在办公室外等活。

这一景象早已不在。杨树林的劳务公司高峰期聚集着1000多农民工,如今已锐减一半;但凡有一天没活儿,人就跑光了。因为当下农民工已经格外抢手,尤其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大工”,不愁没地方去。他说,如今已经从“活儿挑人”变成了“人挑活儿”,即便是已经招来的人上了工,只要不是好活儿,工人也撩挑子,说走就走。

后继无人!建筑工人300元一天招不到人,这个现象要深思

农民工也建起微信群“互通有无”。在一个有200多农民工的微信群里,刚有人发布一条东六环工程的招工信息,立刻引来不少人回复。但大家反复打听的是工程的位置、一天给多少钱、累不累。在农民工眼中,满足了收入高、活不累、地不偏等诸多条件,才算好活,这才有吸引力。

在北三环修地铁12号线某标段的项目经理陈华对此深有体会。12号线全线位于地下,地形复杂、管线密布,大多是艰苦的暗挖工程,更不好招工,人一拨一拨地来、也一拨一拨地走。“从年前到现在对1000多农民工进行了入场安全教育,但现在只留了200人干活,剩下的800人都走了。”陈华说,当前是地铁暗挖高峰,但暗挖工人就这么多,工人们通过微信就能知道这条线哪个标段工钱高、活好干,自然就留不住人。

​人难招、要求高,归根结底就是缺人。“劳动力从供大于求变成求大于供,与我国人口中长期发展有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说,我国劳动力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就已经开始递减,每年净值减少400万,这其中当然包含了农民工。

这个缺口势必反映在钱上。多个工程的负责人直言,近两年招工成本“水涨船高”。比如隧道工程,前年的价格还是每天270元,如今已涨到400多元。

前两年,通州一批房建、市政、配套设施工程同时上马,几十万人大会战。通州某管廊工程负责人说:正常来说,木工每天工资320元到350元,钢筋工260元到280元;但在当年的用工高峰时,木工每天工资已达到380元到400元,钢筋工也在350元左右。“别的工地缺人就开始涨钱,我如果不跟着涨,工人就跑了。”他说。

后继无人!建筑工人300元一天招不到人,这个现象要深思

20年前,杨树林30岁,正值壮年,身边的农民工大多也是这个年龄;今年,杨树林50岁,他发现手底下的农民工也是50岁上下。“20年过去了,干这活的还是我们这代人。”

让他更担心的是,如果这代人“退休”,建筑行业是否就“后继无人”了。

陈华也发现,一个20人的班组里,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的工人,30岁的工人顶多只有一两个。

后继无人!建筑工人300元一天招不到人,这个现象要深思

“80后和90后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只图到城里打工挣笔钱回到村里盖房子、娶媳妇,他们的权益意识更强,更想融入到城市当中。但我们这些年农民工用工制度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乔健认为,建筑行业也应对过去层层转包、分包的用工制度进行改革,应该与农民工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保证相关权益;同时,在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也应该更加完善,才能吸引80后、90后进入行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