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楚漢始終不明白項羽為什麼要放棄關中,是不是對秦的仇恨太多?

沈靜軒


關中四塞之地,土地肥沃,秦得之而兼併天下,可以說這是一塊寶地,那麼項羽為什麼會放著這麼一塊寶地都不要呢?有人說項羽目光短淺才至於此,那可能倒也不一定,我倒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對故土的留戀。

項羽出生楚國項氏,東邊的楚國是生他養他的地方,他的祖父項燕項梁俱是楚國名將, 可以說項羽對故土懷有深深的情感。

好不容易起兵反秦成功,自己也成為了諸侯霸主,項羽自然也想回到故土來展示自己的功績,告慰死於反秦戰爭的項梁和項燕,正如他所說的: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



第二,關中不好得

誰都知道關中地勢險要是一塊寶地,所以很多人實際上都想要。按照道理來說,根據楚懷王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理論上應該說劉邦應該稱關中王,入關之後的劉邦也是這麼認為,所以他派兵駐守函谷關,想要阻止諸侯聯軍挺進關中。

然而結果怎麼樣,項羽大怒之下命令大舉進攻函谷關,一戰而克,而後率諸侯聯軍40萬駐守在新豐鴻門佈下鴻門宴,劉邦雖然化險為夷,但最後被迫接受項羽的分封成為漢王,封地為巴蜀漢中。項羽軍隊的實力雖然遠強於劉邦,但也不具備單獨佔領關中的實力,項羽再自信,也不想與全天下為敵。



第三,關中的吸引力在下降

關中原本是四塞之地、土地肥沃,但是在諸侯聯軍挺進關中之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各諸侯軍隊對秦朝或者秦國十分仇恨,所以很多軍隊都幹過縱兵劫掠的事,劫走了關中很多財富和美女。


龍武驍衛


中外歷史,挖掘真實。

項羽沒有把自己的封地定在關中,有三點原因:

1. 項羽的追求就是推翻秦朝的統治,自己做諸侯的老大,回家享福過好日子。


項羽那句:“富貴了不回故鄉,如同衣繡夜行,有誰能知道!”可以說是人盡皆知。而這故鄉,便是楚地。

項氏一族,是楚國的名門大族。祖上是楚國的王族分支。項氏一族世代有人擔任楚軍將領。項羽的祖父便是楚國名將項燕,公元前223年,秦國攻楚,項燕戰死,那時項羽才9歲。對家人的記憶、對楚國的記憶都隨著楚國的滅亡被深深印在了項羽的腦海裡。這也許就是他對楚國故地執著的原因。所以,楚地一定要佔。

2. 對於項羽來說,關中地區缺乏吸引力。

有人會說,楚地一定要佔,但是關中地區一樣可以兼顧佔有。也許是出於對秦朝的仇恨,又或者是出於咸陽向劉邦投降的私怨,當項羽進入咸陽城後,縱兵燒殺搶掠,先殺掉投降的秦王子嬰,然後誅殺秦國宗室、大臣,燒燬了秦朝的宮殿、行宮,將關中的財寶搶奪殆盡(掠奪財寶不止項羽做了,隨行諸侯都有份)。導致關中變成個窮地方,項羽根本看不上。

3. 項羽缺乏戰略眼光和危機意識,沒有意識到關中之地的重要性。

對於項羽來說,滅秦後,天下就沒什麼打仗了,頂多是諸侯如戰國時期一樣爭奪地盤而已,然而他的封地最大、實力最強,且還有一眾小弟,他對自己的定位是紛爭的調停者,不會有人想不開打他的。萬一有勢力做大,他也能及時遏制住。封地在哪都一樣,那還是順著自己的喜好好了。

其實,就戰略上來說,關中是很重要的。首先,秦朝滅六國後,為了防止六國人民造反,拆除了原六國在險要之地修建的關隘要塞。導致六國境內無險可守,而秦國所在關中地區卻可以據險而守。進可攻退可守。其次,各路義軍的兵源來自於六國之地,而且秦末的戰鬥也主要發生在六國之地。導致六國之地民力大量透支。反觀關中地區,基本上遠離戰火,雖然被劫掠一番,但是關中民力未受大損,且關中土地肥沃,恢復起來比六國之地快多了。可以說得關中則可立於不敗之地,進而圖謀天下也未嘗不可。

以上便是我對項羽之所以未選擇佔據關中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月光先生


項羽放棄關中,並不能說是對秦仇恨太多,而是另有原因:

一、項羽的思想意識一直被禁錮在“楚國”中難以自拔。

項羽的家鄉是下相(今江蘇宿遷),戰國時期屬於楚國,祖父項燕擔任楚國大將軍,在抗擊秦國的戰爭中為國捐軀。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避難吳中(今江蘇蘇州),吳中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可以說項羽生在楚地、長在楚地,而且吳中上至官吏,下至民眾對項梁、項羽叔侄非常尊重和親切,項羽對楚地也自然懷有深刻的感情。項梁、項羽舉行反秦起義也是在楚地,軍中將士也主要是召集的江東及楚地子弟。起義初、中期攻佔、解放的地盤也基本是楚地,所以,隊伍壯大後其兵源也大都是楚地人。項梁與項羽推舉的起義首領——懷王心也是楚懷王的孫子,依然使用楚懷王的名號。

楚懷王心令宋義、項羽發兵救援趙王,在鉅鹿與秦將章邯、王離大戰,消滅了秦國主力,隨即乘勝向秦國腹地——關中進軍,但這時劉邦已經提前平定了關中,滅了秦朝。項羽入咸陽後,兵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歸。來到戲水之下,項羽開始按功勞大封諸侯,尊奉楚懷王為義帝,而自封為西楚霸王。

可見,在項羽的思想意識中,始終認為自己及其統帥的軍隊是楚國的軍隊,自封王也是西楚霸王。有人勸他可以在關中稱霸王時,他說:““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就充分暴露了他的思想侷限性。

這種侷限性,不僅把他定格在楚國上,而且還侷限了他的天下一統的政治思維,他沒有考慮到諸侯王之上還必須有一個天子來統轄,前朝是周天子,今朝誰擔任?他沒有考慮到。他雖然把懷王尊奉為義帝,但只是虛爵,並沒有實權,只不過是一方諸侯而已,即便如此還很快被他除掉了。

二、火燒秦宮變廢墟,斷了項羽王關中的念想。

項羽放火把秦宮室變成一片廢墟後,準備東歸,這時有人向他建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也動了一下心,也認為此人講的道理是對的,自己也意識到關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但項羽”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住處都沒有了,已經難以回頭了。這時候他應該意識到了不應該頭腦發熱,一把火燒了秦宮室,否則,就可以遵從建議而稱王關中了。

三、項羽的誠實、認死理。

因早先楚懷王派兵西征關中時,與諸將立下了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項羽記住了這句話。進入咸陽後,他又徵求懷王的意見,本想讓懷王改變主意,但懷王依然講:”如約“,項羽也就遵從了這個約定,只是擔心劉邦利用關中來統一天下,所以,欺騙說,巴蜀也屬於關中,”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而項羽卻放棄了關中。

四、關於項羽是否對秦國仇恨太多的問題。

項羽雖然殺秦降兵、降王,屠咸陽、燒秦宮室、阿房宮,但還說不上仇恨太多,項羽的作戰性格就是所過殘破,在哪裡都如此。雖然祖父項燕、叔父項梁都命喪秦軍之手,但那時戰場,在戰場上報仇雪恨、殺敵立功即可,所以,若說項羽放棄關中,是對秦的仇恨太多,是有些牽強的,若果然如此,稱王關中,直接統治秦民,豈不更解恨?


南宮外史


引言:

公元前206年,天下百姓都沉浸在一片歡快之中,因為施行暴政的秦王朝終於滅亡了,所有人都沉浸在安居樂業的夢想中。咸陽的軍營裡,一個儒生求見剛剛滅秦而志得意滿的項羽,他來的目的就一個,希望項羽可以定都關中,因為關中地區土地肥沃,四周又有險關駐守,好脾氣的項羽並沒有聽進去,他給儒生說了一個故事:“一個富有的人穿著華麗的衣服,卻選擇大晚上出去,這樣有誰可以看得到他的成績呢?”

言外之意就是要衣錦還鄉。儒生氣的大罵:“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雖不像劉邦那樣粗俗,卻也不是善茬,你出口挑釁,我也不客氣,烹殺儒生!

西楚霸王項羽劇照

隨後,項羽一把火燒掉了堪稱人間奇蹟的阿旁宮,帶著隊伍東歸。今天,我們再翻看這段歷史,不禁對項羽戰略目光的缺乏而感到遺憾,事實證明,這個儒生的話並沒有錯誤,但項羽卻毅然選擇彭城(徐州)作為自己的首都,那麼,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項羽放棄了關中而選擇彭城作為自己的首都呢?

一.項氏一族的世仇

項羽所在的楚國是一箇中央集權非常差的國家,國政一直由屈,景,昭三大家族把持,在楚國後期,項氏一族崛起,成為楚國的貴族,項羽便出身於此。

但是,項氏一族的崛起已經是戰國後期,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的腳步越來越近了,隨著秦將王翦擊敗楚軍統帥項燕,使得項燕自刎身亡,楚國也在不久後滅亡,項氏一族與秦國的國仇家恨就此結下,而項羽便是項燕的親孫子!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

——《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劇照

項氏一族的仇恨還不僅於此,隨著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各地掀起起義浪潮,項羽與叔叔項梁也舉起一支義兵伐秦,可惜定陶之戰項梁麻痺大意,被秦將章邯所殺,因為暴秦項羽又失去一位親人。如今,項羽終於得償所願滅了秦朝,但他與秦人的仇恨並沒有消除,而關中自古就是老秦人的家鄉,因為私仇,項羽選擇放棄關中。

二.項羽的思鄉情結

今天的中國,自從與臺灣施行三通以來,無數臺灣老兵來到大陸尋根,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著與生俱來的思鄉情結。無論自己身在何方,總要葉落歸根,這才有了春節,重陽,中秋這些團圓的節日,因為只有操著鄉音,吃著家鄉味道的飯菜,才是人最溫暖的時刻。

所以,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在功成名就之後用忘不了自己的故鄉,朱元璋在統一天下後把鳳陽作為陪都,曹操在統一北方後也把亳州作為自己死後的陵寢所在,同樣,項羽在完成了自己的滅秦大業後最大的夢想也是回到家鄉。

西楚霸王項羽劇照

雖然項羽是個戰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項羽骨子裡並不喜歡戰爭,而是渴望在家鄉過著和平富足的生活。因此項羽在兵敗烏江後面對烏江亭長的勸告選擇自刎,因為在他心裡他已經是個罪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滅秦之時,正是項羽榮光最盛之時,所以才有了錦衣夜行的故事。

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史記.項羽本紀》

三.彭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項羽放棄關中固然可惜,但並不代表項羽是個純粹的武夫沒有腦子,除了私人感情以外,彭城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為了定都彭城,項羽還強行讓楚懷王遷都郴州,可見項羽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1.彭城地區有民眾基礎

項羽出身下相(近江蘇宿遷),距離彭城非常的近,所以,這一帶地區是他們項氏一族成長的根基所在,有民眾基礎。

在項羽自殺後,項羽的封邑魯城仍然堅守不願投降,一直到劉邦拿出項羽的遺體厚葬才選擇投降,因為劉邦也清楚項羽在江東地區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

——《史記.項羽本紀》

2.彭城戰略地位重要

彭城屬於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徐州北靠齊魯大地與華北平原,南鄰江淮平原,西接中原腹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在徐州地區發生的戰役也非常的多,最經典的就是1948年底的

淮海戰役,得到淮海戰役勝利的消息,毛主席興奮的說道:“長江以北再無戰事!”


淮海戰役示意圖

但徐州有一個天然缺陷就是易攻難守,雖然戰略地位重要卻因為地理環境因素無險可守,四周皆為平原和低矮丘陵,所以劉邦在平定關中後可以直搗彭城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四.項羽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實際上,項羽失敗的開始在於他在滅秦之後選擇施行分封制,實際上,郡縣制更適合中國當時的發展,但項羽卻開了歷史的倒車,對諸侯們進行分封。

同時,項羽在進行分封時親疏有別,分封不均,給自己挖了不少的坑。下面我們看下項羽分封中的錯誤。

1.把劉邦封到巴蜀:劉邦率先滅秦卻被分到不毛之地的巴蜀,這讓項羽首先就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了道義。

2.殺害義帝:為了讓彭城作為自己的首都,在尊楚懷王為義帝的同時讓他遷都到郴州,並且命令鍾離昧暗中殺害楚懷王。

3.七國故地分封不均:對於原先七國的後裔,項羽在分封時不均,如把燕王韓廣封到遼東,把趙王歇封到代國,把齊王田市改為膠東王等,這樣的做法必然遭到諸侯的不滿。

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並王其地。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分封示意圖

所以,項羽在制定了秦人治秦的方略之後對劉邦就不怎麼放在心上了,他能感覺到自己的分封不均遲早會引發動亂,所以把首都定在彭城可以有效的監督山東各國。事實也正如項羽想的那樣,燕王臧荼殺害遼東王韓廣,代王歇用陳餘趕跑了常山王張耳,齊地更是亂成一鍋粥,逼得項羽去齊地平叛,只是項羽沒有想到的是,劉邦那麼快就走出巴蜀平定三秦,打亂了項羽所有的佈局。

結語:

項羽放棄關中,於公於私各有原因,並非只是一時短見,但這確實是一手昏招,項羽也因此付出了代價,從那以後,統治者們更多的著眼於全局統御,也讓西安,開封,北京等地成為古都,這就是項羽給他們的教訓!


相城歷史小學生


為什麼項羽不在關中為王,而非要回到彭城這個四戰之地呢?其實項羽在這個問題上從一開始就沒有想清楚,劉邦入關中之後秋毫無犯,並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封閉了咸陽宮的府庫,把部隊退還霸上,當然這還是在張良和樊噲的建議下做出的。

項羽心中對於秦是無比的仇恨的,自己的伯父項梁就是在定陶被秦將章邯所殺,但他對章邯卻很寬容,他內心的仇恨投向了秦王朝本身,而不是單單章邯這個人。因此才有了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以及處死秦王子嬰和火燒咸陽宮的舉動。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在坑殺秦軍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秦軍降卒都是有親人的,自己殺了這麼多秦軍,自己在入關中之後,關中人怎麼可能支持自己呢?用殘殺來攝服人只能限制更大的反抗,這也是楚漢之爭時,作為劉邦大後方關中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劉邦提供兵源和軍需物資的原因,他們同仇敵愾,對於項羽充滿了仇恨,並不是蕭何個人的能力問題。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


到了咸陽之後,項羽採取了屠城的方式,不僅殺死了秦王子嬰,還火燒咸陽宮殿,大火持續了三個月都沒有熄滅,項羽掠奪了咸陽城的珠寶、婦女等後東歸而去,留下了破敗不堪、殘垣斷壁的咸陽城,和關中父老對他深深的仇恨。

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史記·項羽本紀》

這個時候有人和項羽說:“關中這地方富饒,可以說是天府之國,把這裡作為根據地可以稱霸。”但項羽看到咸陽宮殿都已經被自己燒燬、殘破不堪,自己又思東歸,於是便說:“富貴了,不思故鄉,就是忘恩背義之人。”提建議的人有些無奈,便譏諷項羽說:“楚人原來只不過是戴上了帽子的猴子罷了!”意思是要諷刺項羽沒有見識、目光短淺。項羽勃然大怒,竟然把這個提建議的人烹殺了,這證明項羽聽不進逆耳之言,不能納諫,心胸不寬。


因此項羽放棄關中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對於秦的仇恨,他壓根就不想待在關中,他在關中多呆一天心中的仇恨就會加劇,伯父項梁的死,在他心頭的仇恨久久都不能散去;第二他殺戮太重,對秦人的仇恨導致他的咸陽屠城、坑殺降卒,關中百姓對於項羽十分憤恨,他們都恨不得讓項羽去死,這種環境下,項羽沒有在關中立足的基礎,關中父老最支持的人是漢王劉邦。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很明顯,項羽放棄定都關中而歸彭城的直接原因就是項羽佔領秦國的首都咸陽之後,將秦朝的宮殿焚之一炬,如果要定都咸陽,就必須重建一座城市,難度很大。其次,項羽將整個咸陽屠城,沒有百姓的支持,項羽的軍隊靠誰養活?再次,項羽本人有一種衣錦還鄉的執念。當年他和叔父項梁率領八千子弟渡江而西,與天下爭衡,現在功成名就,正是榮歸故里之時。

但是,這都是表面上的原因——焚燒秦國宮殿,屠殺咸陽百姓的前提就是項羽已經決定了放棄咸陽。

我認為,項羽放棄關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著名的“鉅鹿之戰”中,項羽並沒有能夠消滅秦朝軍隊的主力(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已經有過詳述),章邯是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所以,項羽就不得不將二十萬秦軍屠殺以消除潛在的巨大隱患。

二十萬士兵就這麼被害了,項羽還有膽量繼續與二十萬士兵的家屬一起住在咸陽嗎?


國史通論


項羽的優點是:人品不錯,單打獨鬥的本事也很高,“力拔山兮氣蓋世”名副其實。缺點是:沒有戰略眼光和缺乏用人之道。

他的優點是劉邦的缺點,他的缺點是劉邦的優點。

論個體打架,劉邦一定不是項羽的對手,論群體打仗,劉邦卻打敗了項羽,為什麼?

打仗是群體的較量,做為負責人的主要任務是能嫻熟的操縱各種力量並進行周密的戰略部署。

打仗要想獲勝必須要有周密的防禦,在較好防禦的基礎上才能談進攻,關中平原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屏障,是最好的根據地,在戰國時代,秦國就是利用了這個天然的屏障,保護了自己,發展了自己,力量達到足夠大時統一了中國。劉邦也是這樣,敗時退回關中,條件成熟時再出擊。可惜項羽沒有這個戰略眼光。

作為軍事統帥,應運籌帷幄,而不應事必躬親,把自己放到第一線,應會操縱各種力量進行出擊,而項羽自恃清高,看不起他人,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僅憑一夫之勇,焉能不敗?





享之1997


謝謝,對於項羽這樣的政治家,個人仇恨根本就不算什麼,何況他根本就沒有什麼個人仇恨,所謂的坑殺秦軍、殺子嬰、屠城、燒宮殿是因為仇恨,只是地攤文學的杜撰。

基於項羽的立場,他當然想獨佔關中了,不僅僅是項羽,其他諸侯王、包括劉邦,都想獨佔秦國故地,因為佔了這裡,就能統一天下。

所以,諸侯們自然不可能讓誰獨佔關中了,就更不可能讓項羽獨佔了。

項羽鉅鹿之戰後,秦軍投降,項羽和諸侯王們在鉅鹿呆了八個月之久,才讓劉邦先入關,八個月後,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帶著諸侯聯軍入關。

項羽為什麼坑殺秦軍?顯然,這二十萬秦軍留著怎麼辦是個問題,給項羽?其他人自然不同意了,給任何人,其他人都不同意,最後就只能坑殺了。

坑殺秦軍,導致了項羽和其他諸侯王獨佔關中都不可能了。

項羽分封天下後,殺子嬰、焚燬宮殿、殺秦國貴族、縱兵劫掠關中,這一系列的操作,顯然是為了讓他們誰都不可能獨佔關中,或者說,都知道自己無法獨佔關中,就破壞關中。

最後關中之地三分,給了章邯等三人,這三個人不可能實現統一關中,因為他們三個失去了關中老百姓的支持,

項羽不能佔領關中,實在是沒有辦法,因為他自己的嫡系軍隊,也就不到十萬人,這點實力實在不算什麼,其他諸侯王加起來有三十多萬,他拿什麼獨佔?


南朝史詩


佔不了,分封不是隨意劃分的,而且以承認既定事實為主,微調為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