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放至今時今日,有道理嗎?

師叔依舊


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傳統文代影響的民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人生的追求理想。在特定的時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但時代是發展的,理念也須與時俱進。不必在現代更開放更文明更發達的社會,虔誠地摩拜這些刻板而又略失人情味的教條,因為我們的社會曰趨大同,男有分,女有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快樂著,無憂無慮的過好每一年,每一天。

謝謝!


用戶名金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段話的解釋至今還存在爭議,但我還是支持東漢趙岐的說法。古人必定更加了解古人,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相對近些,思想意識相對類似,用詞達意就相對更加熟悉。而今的解釋卻加入了現代元素,想象力豐富了,就容易脫離古人的原汁原味。

趙岐在《十三經注疏》中是這樣批註的:“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意思是說,從禮義上講有三件事為大不孝,老子錯了不勸不諫,將錯就錯,最後使老子處於不義的境地,一不孝。家裡貧困老子年邁,你卻不出去做官掙錢奉養父母,二不孝。平生不娶妻不生兒子,絕了祖先的煙火,三不孝。這三件不孝順的事,以沒有後代為最大的不孝順。

這種觀念在古代是被民眾一直信奉著的。如果放到今天的背景中,還有多少正確的成分,我們不妨加以探討。

首先,古人講究“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要上承下順,父親有絕對的權威,所謂“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所以,父母的過錯很少有兒子敢於指出,更別說違背父命了。但是,陷父親於不義的境地也是做兒子的不孝!可見,過去的這一條是枷鎖,用孝道禁錮了孝子,使之左右為難。

現在,脫離了封建家長制的束縛就增加了積極的意義。做為新時代的子女,對家長的陳腐觀念和錯誤行為不及時勸解阻攔防患於未然,等到釀成大錯使父母揹負恥辱則實為不孝!當然,對待父母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簡單粗暴,儘量找父母能接受的方式。

其次,不奉養父母視為不孝,於今也有積極意義。過去,有許多清高的隱士,有本事做官掙俸祿而不屑去做,甘願清貧。但是,有父母在,卻讓父母和你一起受苦受罪就是不孝。現在,有許多巨嬰,成年不成人,宅在家裡啃老,不思進取不講奉養,定為不孝是在確切不過了。

再有就是“無後為大了”!過去的後代指的是兒子,以傳宗接代為重中之重的大事,不完成則為不孝之甚。現在當然男女平等,女子和男子一樣。但是,社會上也出現了很多人獨身丁克,不想養育後代了。從小了說是人身自由,從大了說是放棄了責任。如果人人都秉持這種自私的觀念,人類的繁衍將會成了大問題,種族的延續將因此而枯竭,從長遠看也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情。所以,定為不孝意義深遠!

就此分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放到現今也是有道理的!

一點淺見,僅供探討!


觀察員35


我認為放至今時今日仍有一定的道理,但要用與時俱進的思想去理解。

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於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原文]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不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譯文]孟子說,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罪過為最大,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這就是無後,但是君之以為和告之差不多。”

此處無後是指不尊重長輩就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而孟子並沒有說是哪三種,並且孟子所謂”無後”也並不是指沒有後代子女的意思,而是說沒有盡到後輩應盡的責任。

從這裡可以看出孟子本段論點:男子應當娶妻生子。按照現在的觀點,生子生女都是延續祖先生命,因此都是孝。

漢代趙岐《十三經注疏》中”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意思是說,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她)陷於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自己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而這三種不孝之中,以沒有後代為最大的不孝。

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沒有子女為大一說是趙岐個人對孟子說話的理解。

不論是戰國時期的孟子還是漢代的趙岐,兩人對於這句話的理解還是不同的,但在整個封建社會如果一個人沒有子女或後代是很難在當時社會生存下去的,覺得毫無臉面可言,所以那時一些無子女或無後代的則採用過繼子女,讓自己有過繼後代留存於世。

那麼對於我們現代社會也沒有漢代趙歧釋解的觀點那樣一定要有子女,據2018年《中國人口報告》粗略統計,男女人數比例為116.9:100,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萬~4000萬,再加上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觀念也越來越放開,所以現實是與孟子的原觀點非常接近。所以我所持的觀點是: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成家立業是必須的,不可或缺;生兒育女也是必要,否則人生不太完美。

♥2,”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站在個人立場及國家未來,娶妻生子,也是必須的,家族的繁榮,國家的昌盛全在於此。毛主席說:”青少年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青少年是祖國花朵,是祖國的希望,因此我們也要積極,協同,正確的把握此問題。

以上屬@極簡謀略個人觀點,如果喜歡此文,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




極簡謀略


這樣問題放到今日有道理嗎?一言一蔽之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文明的高度概括總結,不但現在而且以後永遠適用。具體答案是由個人理解程度而定,確切的答案放到卷子上文字而稱為標準答案,這是出題人制定答案的具體條文,學生你必須按著這個答案要求答題除此以外不會得滿分,那麼對學生來說答案較為具體。其它方面的答案有多麼好也不定為標準答案,也只能是參考,給分不給分無關重要,這是說的答案的標準範疇而矣。

我也談談這個問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可能我理解的膚淺,除此大家談的問題我不重複,我理解這個三字,不是代表就這三種而是一個極限數字,他不會把所有不孝的文化修養一一寫出來,他用這三個有代表性的大的方面,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的延續能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的安全穩定不亂套,並且都生育一代一代健康的人而總結出耒的三大方面,而把其它方面的東西都包括進去了。有人才有人的活動,才能談一切,無人無從談起,什麼都無有,那來的文化,不管大家小家,無後代就自消自滅,不用別國外力,自已就會漸漸滅亡,這是很簡單道理,但要後代優生呀?……?不但現在適用而且這個無後為大全世界各國範有人類的區域都適用至永遠,不然人類就自取滅亡。地球將無人類存亡。你說這問題大不大呀,這事比什麼事都大,所以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人類天大的事。中國文化是多麼高深淺出呀,文明古國不愧呀!!!

我前面講到了無後為大的大道理及家庭的小道理,再講一下不孝有三,還是三的大道理,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都是大同小異,對國家來說,過去就講孝忠皇帝,君臣佑使,一級一級的服從上級至頂皇帝及王權,皇帝叫誰死誰不敢不死,而且還下跪口頭謝恩萬歲萬歲萬萬歲,這都叫孝忠,聖旨一下全體臣官所有大小官都齊跪下,聽從接旨,一切都得執行不能違抗,這都是孝字下的行動和表現,不這樣七八口子亂當家那國家不就亂套了嗎?舊時代什麼是理,王皇的執意就是理,什麼樣你也得執行去辦,現在在中國,中國共產黨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的是為人民的利益著想,基本點放到人民的利益之上的,這是道,這是理,這是正道這是絕對真理,什麼時候也是對的,只有走這條道路人類才會擁護,支持,這就是黨的方針政策的具體化,每一箇中國人就應當執行服從幹好黨國的事業,別無選擇,就象孝敬自已父母長輩一樣,去對待中國共產黨對待自已的大母親一一祖國,這也是對自已的祖國行孝忠別無他樣,這就是大家小家一個樣,行孝是每一箇中國人民不可推辭的責任,所以自古到現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太適用啦!人人要行孝,這是中國人的美德,這是中國人的文化。

我們要深思反省一下個人對家庭長輩及對國家民族孝心如何,百善孝為先真正的意義是什麼?自己不正確的言論甚至錯誤的想法及你施實的做法能叫孝嗎?我們盡孝的做法就是大公無私,先天下猶而猶而後天下樂而樂,考慮問題先別人和國家後考慮自己,……。儘自己的孝心。


董樹起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一個事關人類生存的最大問題。沒有人類的繁衍生存,人類就會在地球上消失。現在在大城市“丁克”家庭的大量產生,就是一個極大的社會問題。是教育的最大失敗。為了自己的生活悠閒快樂,不生孩子,就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

不少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幹了一輩子教育和教學工作。可能還不知道“教”的本義,就會影響對“教”的全面的理解。就容易在工作中荒腔走調,影響教育的健康發展。表現在師生關係惡化,經常出現學生頂撞老師、打老師;表現在父子之間的關係上,不孝順,甚至出現殺父弒母這種極個別的極端現象。這些現象的產生的原因很多,但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偏離道統而造成的,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對教的片面理解的結果。

教(校) 要想正確理解“教”的本意,我們先來分析“教”的結構和形狀。左邊是“孝”,是老和子的結合,產生的字,上面是老的一部分,就是老的省形;下面是兒子的子。從字的結構來看,是老子在上,兒子在下,以“兒子扶持老人”為背景畫(展示一個孩子攙扶老人的畫面),造的這個“孝”字。當造完這個字後,孝的意義還不能完全表達出來。孝順父母,尊敬老師,不光表現在行動上,動作上,還要發自內心的,聽家長的話,按老師家長指導行事,就像武術老師在臺上表演動作,學生在臺下模仿、效仿,上行下效。首要是仿效父母老師的德行,所以,借“效”之音來完善這個背景畫的意義。這就是這個字音的來歷。也就是為什麼讀“效”的原因。“百事孝為先”。儒家的倫理道德把孝放到首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一位教育管理者或教師首要的工作是怎樣教會學生孝順長輩。也是最起碼的工作。教的起點是盡孝,教的終極目標是知恩圖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再看“教”右邊的“夊”(隨sui ),在放羊的“放”和牧羊的“牧”中都有這個部首。它是由“攴----攴----夊”這個演變過程。(展示這個教(繁體)---教(繁體)---教;攴(去點)---攴---攵)第一個是又上是“丨”(棍gun),手持棍子。在過去舊的教育理念中,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現在還有的家長教育子女,還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舊教育理念。後來演變為攴,“攴”(樸pu)持敲樸(教具—教鞭:短為敲,長為樸)。教鞭要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不能往死裡打,傷害學生。對所教問題要啟發學生回答。最後,變形為“攵”,表示學生要聽從(隨從)教師的指導而思考,而行事。作為施教者要講明道理,做出榜樣,讓學生有師法的標準。所以“教”也是與時俱進的,是發展的。不能停留在那種“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舊的教學理念上,靠體罰學生,是達不到教的目的。

由孝和夊組成“教”這個字,即不讀孝也不讀夊,而讀jiao。說明僅從這兩個字還不能詮釋教的含義。從結構上看,不論聽從教命,還是上行下效,都是為了使學生或子女走正道,人心向善。可是,人易產生不良思想行為,校正學生和子女的不良行為,長其善救其失,也是教育的目的。為了完善教的字義,借了“校”的聲音。教的初級功能就是“校”,校正人的不良行為,否則不校發展下去就會違法犯罪。但“校”不可濫用,只有學生思想行為出軌的時候才及時校正;正常的思想行為用不著去“校”,校之過甚至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父母校之過甚也容易使子女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校要有尺度。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這就是對“教”的音形義的通解。


嚴師說字


過時也!


手機用戶54654043717


永遠有道理


崔一身正


其實這句話,是出自《孟子離婁上》篇,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放至今時今日,一點也不為過,大有道理。

當下,不言而喻的網紅流浪大師沈巍,不知網友如何看待?

文化有限,歡迎評論。


老龍8477


我覺得沒道理,這是一種封建思想,孝順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但子女也不是生育的機器,難道說說一個孝順父母的人沒有孩子就是不孝順?我覺得這種說法很可笑。


莫止戈


講大道理,我沒文代修養,不太會講。只聽上一輩的人講,人生一世,有何追求。一句話,為吃,為穿,為個球。話租理不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