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區分開艾葉和茵陳嗎?艾葉能吃嗎?

老爸的茶


春天正是挖野菜的時候,很多朋友興致勃勃來到田間地頭,可是一眼望去,全是綠油油的小野菜,到底哪個能吃,哪個不能吃呢?瞬間懵圈。

今天,老爸的茶,帶大家去實地拍攝,看看茵陳和艾葉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第一,看顏色和葉片大小,茵陳發白葉子小,艾葉發綠葉子大。


大家請看我實地拍攝的圖片,上圖就是茵陳,又叫白蒿,葉片發白,有白色絨毛。

再請看上圖,這是艾葉,雖然也是叢生,但是葉子明顯比茵陳大,有點兒像芹菜,顏色也發綠。


第二,聞味道,茵陳有野蒿的香味,香味濃。而艾葉則是一種暗香,香味淡,但是越揉越香。


茵陳和艾葉幾乎同時發芽,都有什麼吃法呢?

兩者吃法比較相似,以艾葉為例,常見有以下幾種吃法。

1,涼拌。清洗,過水,加上蒜泥,香油涼拌。



2,炒雞蛋。野菜炒雞蛋乃是標配啊。


3,包餃子。艾葉可以榨汁和麵包餃子,也可以和肉剁餡兒包餃子。

4,做饅頭,窩頭,青團。


4,煲湯,燉湯。

以上是幾種常見吃法。

朋友們,你們還有什麼更美味的做法嗎?


老爸的茶


到了春天,許多植物和雜草都已經發芽了,這個季節在農村有很多的野菜可以吃。例如題主所給出的兩種,艾葉和茵陳,這兩種植物在幼苗期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下面來看看如何分辨吧。

1、植物學分類

題主所說的艾葉,就是艾,又稱艾草、香艾、艾瀟、艾蒿等。在植物學的分類上艾草是菊科,蒿屬,艾草種的植物。

茵陳,是茵陳蒿的幼苗期,茵陳蒿又叫白蒿。在植物學上茵陳是菊科,黑芝麻亞科,牛至屬,茵陳種的植物。

有一句話“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拿來當柴燒”,說的就是白蒿,在三月份幼苗期叫茵陳,此時的茵陳可以食用也可藥用,到了4月長大了就是白蒿了,白蒿一般就沒有吃了,可以藥用,到了5、6月份,白蒿就沒有價值了只能當做柴燒了。

2、艾葉和茵陳如何分辨

艾葉和茵陳兩者的葉子和形態是不一樣的,之所以大家不容易分辨是因為沒有在一起對比,大家在野外也很難見到兩者生長的一起的,所以就分辨不清了。

這是幼苗時期的形態,茵陳的葉子比較小,顏色有些發白。艾草的葉子是比較大,是綠色。

然後,下面這張圖,是長大後的形態,長大後也很容易分辨。

3、艾葉和茵陳的功效

除了形態不同外,兩者的功效也是不同的。

(1)艾草

艾草在中醫上用來調經,止血,理氣和安胎,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在我們平時用途當中,艾草在端午節放在家中可以辟邪,另外艾灸用的也是艾柱也是用艾草製作的。

(2)茵陳

茵陳具有散熱發表的功效,可以由來治療感冒,中暑,腹痛,腹瀉,小兒積食等。茵陳也是非常美味的野菜,春天經常有人採集來食用。

艾葉和茵陳大家能分得清楚嗎?


一柯花草


艾葉和茵陳是有區分的。艾葉的葉子很大,一般長大農曆五月以後就開始收割。幼苗時的艾葉可以蒸菜吃,蒸的時候放點小麥粉拌勻在上鍋蒸熟,在把大蒜辣椒搗碎放點鹽香油美味的蒜汁就做好了,夾點蒸好的艾葉往蒜汁蘸一下那味道到嘴裡美極了😄這時小編的口水都流出來了。艾葉可以殺菌止癢的,夏天小孩被蚊蟲叮咬了可以摘點上面的葉子揉揉抹在叮咬處,很快就會好了。也可以把艾葉曬乾點著燻蚊子🦟,小孩洗澡時放幾顆艾葉在裡面殺菌止癢,總之艾葉的作用很多很多。正月茵陳二月蒿,這是農村人都知道的老話😄,就是農曆一月的時候叫茵陳到了二月就變成蒿子了,今年我還和我嬸嬸一起挖了好多茵陳,不過現在茵陳很少很不好找,茵陳曬乾後可以泡茶喝對肝臟很好,還可以治療剛出生嬰兒黃疸,茵陳也可以蒸著吃,但是很難找我們一般都曬乾泡茶喝了,到了二月氣候暖和了茵陳長大了就變成蒿子了,幼苗時的蒿子可以做成蒸菜,也很好吃的,是不是覺得小編氣候個大吃貨😄


珊姐的生活


艾葉:溫經止血藥。其味辛、苦;其性溫;有小毒;其功效——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內服外用皆可:外用煎湯洗有祛溼止癢之功;製成艾條艾炷燻灸體表穴位能煦氣血,透達經絡。內服用量3一9克。

茵陳:利溼退黃藥。其味苦、辛;功效——清利溼熱,利膽退黃。用於黃疸尿少、溼溫暑溼、溼瘡瘙癢的治療。亦可內服外用。內服劑量6一15克;外用煎湯燻洗。

艾葉和茵陳一溫藥一寒藥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