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史專家提出: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張居正做了什麼導致大明滅亡?

瓜太郎


明朝作為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其歷史可謂異彩紛呈,別具一格,極具特色又引人注目,而張居正改革又是明朝歷史中不得不說的一件事,至於張居正改革,我們往往認為其一定程度上革除了明朝的弊病,為明朝續命。

但是在學術界也有另外一種觀點,即張居正改革是導致明朝後期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美國著名明史學者黃仁宇在其《萬曆十五年》中對張居正改革有以下的評價:“……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它在慢慢地陷於一個‘憲法危機’之中,在開始的時候這種危機還令人難以理解,隨著歲月的流逝,政事的每況愈下,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復正常步伐的機會卻已經一去而不復返了。”

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之時,萬曆皇帝尚且年幼,沒有能力統御如此龐大之帝國,因此,張居正當仁不讓,將內閣首輔的權利在此時幾乎無限制的擴大,在這一時期,張居正的權利幾乎可以說是將相權與皇權集於一身,而這一點明顯的破壞了明朝中央政府數十年間形成並保證帝國中央穩定的的政治平衡與生態。


張居正的改革觸犯了許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其改革受到了重重的阻撓,而張居正為了推行改革,憑藉其自身的權力任命了許多官僚,儘管他所任命的人大多是有才能也有勇氣的仁人志士,但是這一點明顯破壞了帝國長期以來的政治遊戲規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謂是首開惡例。

張居正在中央政府的一系列人事調配與獎懲,往往是與自己的改革需求相聯繫,儘管他的這些做法有效地推進了改革的進行,但是卻導致了一種中央政府的混亂,當一個人不依靠制度與政治習慣而是靠個人的威望與權力來進行他的政治活動的時候,政治就已經陷入了一種混亂。

張居正本人的死又過於突然與意外,導致了他根本沒有想到要及時培養一個接班人來輔佐皇帝推行改革,當然也可能由於他兼任皇帝的老師,認為皇帝應該會理解並支持自己的做法,在自己死後繼續改革。但是不管怎樣,張居正的去世不僅導致了改革被反攻倒算,而且使得整個帝國的中央政治,文官集團與皇權的二元體系,已經被破壞了。

這一點對於任何國家,任何政府來說都是致命的,如果一個人的頭腦是混亂的,他的行為也很難做到合理正當,自張居正死後,文官集團內部的黨爭日益激烈,皇權與文官集團互相的鬥爭也日趨白熱化。


在張居正改革中“一條鞭法”處於獨特而又重要的地位,我們往往認為一條鞭法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但是我們應該更加具體細微地看待一條鞭法所帶來的影響。

一條鞭法內容主要有:第一,“賦稅合併”即將徭役跟稅收合二為一。第二,“攤派到家”,賦稅或徭役直接面向人民。第三,“白銀徵收”,所有的賦稅或徭役均以白銀的形式由國家接收。第四,“直收直運”,一切金銀均由國家派專人收取。

一條鞭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賦稅的公平,減輕了下層民眾的負擔,緩和了階級矛盾。同時也減輕了商人的負擔,促進了工商業發展。

但是中國之疆域是如此之遼闊,其情況亦有特點,在南方一條鞭法有效的緩解了階級矛盾,減輕了社會兩極分化的程度,但是在北方,不僅沒能改善人民生活,反而加重了人民負擔,使得北方農民的生活日趨貧困,最終發展到崇禎年間便是無可挽回的李自成大順軍。

我們應當注意到中國北方土地荒漠化和由於長期耕作帶來的土地疲化,肥力退化,導致了中國北方許多地區土地貧瘠,農民收入微薄。早在弘治時期,易州(今河北易縣)“地皆沙磧,歲收甚薄,土之所宜,不足以供所需,而民困益甚”,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進行統一攤派對於北方許多土地貧瘠的地方來說實際上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

而且張居正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要求一切賦稅徵收白銀而非實物,因此,在江南商業發達的地區自然很容易兌換成貨幣,然而在西北與西南商業不甚發達的地區,這樣的交易實際上是在加重農民的負擔。“地多瘠薄、沙鹹,每畝收入不過數鬥,而寸草不生者亦有之。又年年應差,並之於地,無怪農民之失所也。”在江南可謂是寸土寸金,土地的利用率極高,幾乎可以說是寸土無閒。

但是,在北方許多地區則是地廣人稀,由於自然條件不適宜發展種植業,因此只能從事畜牧業。在富裕程度上,北方農民遠比南方農民要貧困,在面對著如此之大的南北差異,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並沒有做出適當而合理的改變,反而是不加變化的推行全國,因此對於一條鞭法的反對之聲往往是來自北方的官員。


可以說,張居正的改革導致了中國北方的日趨貧困化,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了人民對於統治階級的仇恨與對立不斷加深。張居正的改革實際上代表著明朝的精英統治階級試圖獲得一種理想狀態的變革,在經過這次改革以後,對於人口的各種限制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放,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國家能夠有效的保證稅收,使得中國從通過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動來保證稅收變成一種更加近代化的稅收制度。

雖然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過於骨感,導致張居正的改革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替明王朝掘好了墳墓。


BUG流年


題主這問題提的有些違背歷史事實,請問有哪位明史專家敢說“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 ”?應該改成這樣:明亡於崇禎,禍根在萬曆 ,請問張居正是怎樣力挽狂瀾的?如果沒有張居正實行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大明恐怕就真的要提早幾十年亡在萬曆的手上了。

史載,隆慶六年(1572年),僅僅在位六年的明穆宗朱載垕病危,他詔令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為顧命大臣,令他們輔佐年幼的太子朱翊鈞。

二十六日,明穆宗病歿,享年36歲,葬於昭陵。六月初十,太子朱翊鈞繼承帝位,改次年為萬曆元年,是為明神宗萬曆皇帝。

萬曆帝即位時年方10歲,還不能處理朝政,便由兩宮太后垂簾輔政。兩宮太后在宮內重用掌司禮監督領東廠太監馮保,外由內閣首輔張居正處理朝政大事,開創了萬曆初年良好的政治局面。

萬曆帝朱翊鈞是明朝21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在位48年,初期因張居正輔政,國政為之一新,史稱“萬曆中興”。張居正死後,萬曆帝為洩憤削其官秩,抄沒其家,拘禁、拷虐其子孫,並掘墳開棺戮屍。之後,他沉溺酒色中,為滿足其窮奢極欲的生活方式,大肆搜刮天下,為立儲之事賭氣二十年不見廷臣,遂使朝政崩壞,邊防不備,民變此起彼伏,率撲不滅。

先說說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是湖廣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後加太子太保等職,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明史》記載,隆慶六年(1572)七月,張居正和內監馮保共同輔佐年幼的明神宗朱翊鈞執掌朝政。

朱翊鈞上位僅一個月後,張居正利用權宦馮保將高拱排擠出權力核心,自己代之為首輔,並舉薦禮部尚書呂調陽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政務。至此,首輔張居正、馮保兩人執掌明廷,大權在握,烜赫一時。

馮、張掌權後,一主內,一主外,朝政大權全部落在張的手中。張居正對明王朝忠心耿耿,針對皇帝年幼的現實,進行了一系列扶君舉措。這年十二月,張居正向萬曆帝呈上《帝鑑圖說》,用圖解的形式對小皇帝進行講解、教育。同時,為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朝政腐敗、軍隊渙散、財政空虛、民不聊生的頹局,以除舊佈新、振綱除弊和富國強兵為宗旨,在整飭吏治、鞏固邊防、整頓經濟、獎勵農耕、興修水利等眾多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史家把張居正推行的改革稱作“一條鞭法”、“考成法”。

張居正經過十年努力,其改革舉措多數得以實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史載“海內肅清(主要為平息東南倭患、北方韃靼入侵),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四海昇平,“天下晏然”。

但他力推的改革卻動了當朝權貴、官僚、大地主的奶酪,並與之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於是受到他們的激烈反對與抵制。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故後,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也隨之戛然而止。

再看看明神宗萬曆帝的表現。萬曆早期(1573——1582)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大明出現了靖昌的局面“海內肅清,邊境安全”,國庫藏銀達四百餘萬兩,國儲積粟(存糧)可支用十年。當然,這些功勞都不能算作萬曆的治績,而是張居正革除積弊、勵精圖治的結果。

張居正一死,萬曆帝立即展開清算,歷時兩年的清算、報復之後,萬曆終於徹底拂去張居正政治威勢在他心理上投下的巨大陰霾,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皇帝。

正式親政後的萬曆表現如何?歷史文獻對他的評價很低,歸納起來大致有幾個特徵:沉溺酒色,不理朝政;橫徵暴斂,肆意揮霍;立儲紛爭,朝黨火併;民情激變,邊疆不寧......

限於篇幅,僅舉幾例:萬曆20歲親政時,後宮佳麗如雲,數以千計,他日夜縱酒作樂,經常喝的醉醺醺的,醉後動輒發怒,發怒後喜歡責罰他人,宮娥 、太監稍不留意,就要遭杖責,經常有人被打死。他還學會了抽剛從域外傳進來的大煙,痴迷花鳥。

萬曆被人揶揄為史上最貪財好貨的皇帝。正因為貪婪,他挖空心思,巧立名目,敲骨吸髓,大肆搜刮、盤剝,其派出的稅使、礦監遍地都是,遍及全國150多個州縣。

後來,為立儲一事委決不下,又引發激烈的朝黨之爭,身心俱疲的萬曆帝索性賭氣不上朝,時間竟長達20多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他躲在深宮裡不再臨朝視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詔令,全靠太監傳達。甚至連國家祭祀典禮他也不參加,而讓宗王替代。直到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發生了“梃擊案” ,他才露了一面,從那以後直到死再也沒上過朝(不要提什麼萬曆三大徵,那也是文武能臣的功勞,和萬曆無關)。

史載,萬曆中後期,政治極度腐敗,因朱翊鈞揮霍無度,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加上水、旱、蝗災連年不斷,百姓窮困,民怨沸騰,尤其是礦監稅使肆無忌憚的壓榨,激起民變不斷,反抗鬥爭遍及大明的每一個角落。

有記載的反礦監稅鬥爭有:萬曆二十七年(1599)山東臨清反對橫徵暴斂鬥爭;次年發生在武昌的民變,目標也指向了無惡不作的徵稅使;規模最大的一次發生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江南蘇州的數萬織工(手工絲織)被稅吏逼得紛紛失業,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織工葛榮率領數千人暴動,幷包圍了稅使孫隆的衙署,用亂石砸死孫隆爪牙黃建節,將其餘的六、七個幫兇抓住後綁縛手腳,拋到河裡餵魚,然後放火燒衙。孫隆嚇得魂飛魄散,乘亂爬牆逃脫。此後,江西上饒、雲南騰越、福建漳州等地接連發生民變,明廷一日數驚,焦頭爛額。

萬曆心裡很清楚,造成這種局面的罪魁就是自己 。那不得人心、惡名遠播的“採榷” ,二十年不理朝政、做甩手掌櫃的奇葩行為,都無一例外的自尋死路,將明帝國推入驚濤駭浪、風雨飄搖之中。

萬曆四十六年(1618)四月,在荒寂苦寒的遼東,明廷的勁敵、後金豪酋努爾哈赤以殺祖殺父之仇等“七大恨”殺生告天,誓師伐明......“薩爾滸”之戰的慘敗,將國之將亡的威脅明白無誤地推到了萬曆面前,他終於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同時伴隨著巨大的困頓與悽愴。萬曆死後僅7七年(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饑民揭竿而起,揭開了明末農民大暴動的序幕。

明不亡於崇禎,名實亡於萬曆......如果沒有張居正,這一切恐怕要提早發生幾十年.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對對對,說得對,張居正就不該妄圖中興大明朝,就不該改革,就老老實實的混吃等死,反正已經位極人臣了,幹嘛吃力不討好的幹這幹那呀。


張居正真不是個好人啊——查抄張家所獲黃金2400兩、白銀17700兩、金器3710兩、金首飾900兩、銀器5200兩、銀首飾10000兩,另有玉帶16條等等,真是個大貪官啊!真的是死有餘辜啊!

然而,卻沒看見張居正作為一個能臣,起碼延續了明王朝半個世紀的氣脈,張居正死前不久,北京糧倉有足夠的存量以滿足此後九年的需要。除非在緊急時刻不能支取的太倉庫儲藏室裡的存款增加到600多萬兩銀子。太僕寺保存到400萬兩,南京庫房增加到250萬兩,廣西、浙江、四川省庫平均存款在15萬至80萬兩之間。



據估算,若是把張家的總資產摺合成白銀,大約只有嚴嵩的十分之一二;而與馮保相比,還不到其十分之一,這樣的人,真的又有何值得指摘!?


戴老師講歷史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漢族,幼名張白圭。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大明王朝的滅國,不管是何種原因導致,作為當朝帝王崇禎要負主要責任,逃脫不了干係。

既然有明史專家說這事與張居正有關係,那就說說這個事,因為專家的話不能全聽,但也不可不聽。

也不知道是哪一個專家說的,也不清楚他們所指是哪一件事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豹眼就此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隆慶六年(1572年),年僅十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作為萬曆小皇帝的師傅,張居正成為了首輔大臣。

從這一年張居正主政開始,到其病逝,正好十年的時間,然後萬曆皇帝獨自主政三十八年。

之後,又經歷了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一共四代帝王,前後七十二年的時間。大體上的時間概念,基本就是新中國1949年建立,到今天為止,這麼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雖然沒有改朝換代,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政治基礎基本穩定,但政治、經濟制度也有很大的變化。

作為明朝著名的首輔大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新政”的開創者,張居正對明朝後期的政治、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

但無論張居正的軍事策略,還是吏治改革,在豹眼看來,對於明朝的滅亡,沒有多大的關係。影響比較大的還是他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

偉人曾經說過,改革也是一場革命。因為改革不僅僅牽涉到方方面面利益的再平衡、再分配,還會影響到政治、社會的基礎,搞不好就會出現亡國的結局,這並非危言聳聽。

王莽改制就直接導致了大新朝的滅亡,說張居正的改革影響到明朝滅亡也並非空穴來風,不能說絕對地沒有一點關係。

那就具體地來看一下,對明朝後期以及後世的影響吧。

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以福建為試點,清丈田地;萬曆八年(1580年)在全國推廣,重繪魚鱗圖冊。先試點,再推廣,沒毛病。

由於之前張居正已經實施了吏治改革,以“考成法”來考核官吏的政績,行政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所以,地方官吏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清丈徹底,革除豪強世族隱佔的田地,納稅土地大大增加。萬曆八年,全國土地7013,976頃,比隆慶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頃,整整增加了50%。

額田增加的同時,加大打擊貴族、縉紳隱田漏稅的力度,明朝田賦收入大幅度增加。

更重要的是,這一措施為之後實行“一條鞭法”創造了條件。

萬曆九年(1581年),張居正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它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

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把徭役、交納田租等義務,全部改由交銀兩代替,差不多也就是曾經的農業稅。

清朝時期,採納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條鞭法的運用和發展。

有一定年齡、特別是農村出身的友友,都清楚建國後,國家也實行出義務工,大修水利建設、交公糧等農業政策,後來是改革為交農業稅,直至取消農業稅。這些政策都是一脈相承的。

這一政策,雖然並不是張居正首創,但在他主政期間得到了改進和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經濟效果,對於明朝財政、稅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任何政策都不可能有利無弊,都具有時效性,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清丈田地,改變了稅賦不均和胥吏盤剝的問題,但也觸犯了權宦豪族的利益;一條鞭法的實行,農戶需要先把糧食換成銀兩,然後交納賦稅,黑心商賈就趁機盤剝農民,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特別是遇到大豐收,糧食價格就很低,農民需要更多的糧食才能換取足夠的賦稅銀兩,就出現了“穀賤傷農”的現象。

這些對於以後明朝的政治、經濟基礎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從這一點上來看,明朝的滅亡,可以追溯到張居正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別是財政、賦稅改革的措施。

但這個說法的確很勉強,政治、社會矛盾無時不在,隨時出現,需要隨時調整、改進,一味地把矛盾推給古人,就好比是自己不作為,把責任推給上一任一樣,是不負責、不作為的表現。

如果按照有些明史專家的這種觀點,明朝的滅亡,把責任推給張居正還遠遠不夠,還需要進一步往上推,鄭和下西洋責任更大。

鄭和下西洋,擴大了對外貿易,大量的美洲白銀湧入了國內,改變了明朝貨幣基礎,把明朝的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繫在一起,增加了國內的經濟風險。

對外貿易是雙刃劍,有利有弊,利大於弊,但沒有有利無弊的好事,這一點恐怕都感同身受。

這個問題更復雜,與本題關係不大。又牽涉到貨幣、金融、銀本位、準備金制度、鑄幣權、貨幣發行量、對外貿易、比較利潤、貨幣兌換、匯率、泡沫經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不是幾句話說清楚的,也就不再囉嗦啦。

豹眼只是說明鄭和下西洋比張居正的改革,對明朝後世的影響更大,風險更大。但不可就此把明朝滅亡的責任推給鄭和和張居正。

總之,張居正實行的經濟改革措施,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利有弊,但明朝的滅亡,不該歸罪於他的經濟改革,否則,對張居正不公允,也就是對歷史不負責任。

這恐怕也是所謂的明史專家不敢理直氣壯的站起來,走兩步的原因。此問題值得去研究、總結,但不能以此做出定論。


豹眼看歷史


張居正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實行的萬曆新政,為明朝續命了數十年的時間。


如果沒有張居正,明朝早就已經滅亡,崇禎皇帝根本沒有機會繼位。說明朝亡於萬曆,明朝亡於東林黨,明朝亡於閹黨,都是有憑有據的事實。然而說大明亡於張居正,卻是典型的譁眾取寵的說法。


張居正去世距離明朝滅亡相差了62年,張居正去世的時候,努爾哈赤還在明軍中服役,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沒有出生,明朝滅亡的責任肯定不能全推到張居正的頭上。

在張居正上臺之前,明朝的統治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明朝內閣的官吏腐朽無能,無法改變明朝積貧積弱的困境,地方上的官員和地主豪強同謀,兼併土地虛報稅賦,導致了明朝的國庫空虛。


在明朝嘉靖年間,朝廷國庫裡面的銀兩隻夠兩三個月開支,北方的女真族和蒙古族不斷騷擾邊境,東南沿海地區倭寇入侵,明朝國內農民起義四起。萬曆皇帝繼位的時候只有9歲,如果沒有張居正力挽狂瀾,萬曆皇帝根本守不住江山。

我們來看一下萬曆新政的內容,張居正在吏治方面採用“考成法”,淘汰了一大批不支持改革,不願意作為的官吏。同時張居正還精簡了明朝的官吏結構,減少了明朝的冗官冗吏。


這些做法在改革吏治的同時,也減少了老百姓的負擔,減緩了明末農民起義的時間。在軍事方面,張居正啟用戚繼光和李梁成等名將,震懾女真和蒙古軍隊,保住了大明北部邊疆的穩定。

在經濟方面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將原來繁瑣的稅收統籌到一點,避免了稅收經手的人過多,給官吏們中飽私囊的機會。一條鞭法施行後,明朝百姓繳納稅賦的方式更加的透明,也間接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同時還增加了明朝朝廷的收入。


同時張居正還重新丈量了全國的土地,減緩了土地兼併的現象。在張居正的治理下,明朝的國力逐漸恢復,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局面。一直到張居正去世,明朝的國庫都十分充足,從沒有出現過崇禎時期拿不出錢來的情況。

張居正為大明朝做了很多好事,然而張居正變法也觸動了萬曆皇帝的核心權力。在張居正掌權之前,明朝從來沒有出現過大臣專權的現象,萬曆皇帝對於張居正專權非常的不滿。


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將張居正抄家,張居正變法的成就也被萬曆皇帝破壞。後來萬曆皇帝連續數十年不上朝,明朝的國力再次衰落,最終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很多人指責張居正,主要是因為在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為了打擊報復張居正,破壞了張居正變法時期的成就。一些人以此為依據認為張居正過於專權,導致了萬曆皇帝的反感,以至於變法的失敗。


實際上張居正不專權,萬曆也是一個腐朽的皇帝,變法最終也不會成功。如果沒有張居正的幫助,萬曆中興不可能出現,萬曆皇帝不上朝的時間可能還會更長。


歷史總探長


朱由檢上吊自盡之前故意在衣襟處寫了一句話:“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清朝人所修《明史》也在神宗本紀中說:“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所謂的“明史專家”更絕,明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之手,不過,這個專家是誰,倒是沒有檢索出來。

反正,明朝絕對不是朱由檢玩完的,他已經這麼勤快,這麼努力了,雖然他沒本事,雖然他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但是他真的已經努力,所以,絕對絕對不能將明朝滅亡的責任推到他的頭上。

很多人一直在為朱由檢洗白,一直想將他的鍋甩給別人,朱由檢自己將鍋甩給了他嘴中的“諸臣”,清朝人甩給了明神宗朱翊鈞,也有人乾脆甩給了為明朝續了命的張居正。

因為,張居正給患了病的明朝下了一劑猛藥。

張居正改革有錯嗎?改革當然沒有錯,但是他改革的方式卻存在一定的錯誤。

他一看明朝政府窮得叮噹響,但是一部分手中卻富得流油,他不用想也知道原因所在,所以為了給明朝增加財政收入,為此他強勢地推行了一個政策——“一條鞭法”。

這個一條鞭法首先便是清丈出被一部分人隱瞞不報的土地,土地多了,政府所徵收到的稅自然也多了不是?爽呀,錢真的是嘩啦嘩啦的進口袋。此外,一條鞭法還統一了賦役,好處是官吏很難再從中榨取油水了。

可是,一條鞭法的弊端也很明顯,官府收稅只收錢,想繳稅?你自己賣了農產品換了現錢再來!這麼一來,百姓不得又被商賈坑了?再一個,統一賦役之後,別管是田賦還是勞役,統統給現錢,百姓到底是願意服勞役還是願意給錢,或者給不給得起錢,官府可不管,反正不管怎樣你得按時按法給錢。

可見,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有待改善,這或許也是所謂的“專家”將明朝滅亡的鍋甩給張居正的一個原因。

但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是實實在在地增加了明朝的財政收入,充盈了國庫,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沒有錢的話明朝會亡得更快。

為了解決冗官、官員尸位素餐的問題,張居正特意推出了“考成法”。

說實話,張居正的考成法挺好,但是卻又很壞,壞便壞在他竟然想著去用“數據”考核官員們的政績,所謂“立限考事”和“以事責人”,即各級官員們想處理什麼事務的話得限定一個期限,如果到期還沒完成的話,追責當事官員的責任。

這個考成法的好處很明顯,策動了官員辦事的積極性和效率,即便是被動的。

實際上,考成法的“立限考事”也沒什麼不妥,放到現在,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在啟動一個項目之前,誰沒有一個預期?關鍵還是在於“以事責人”,這個處罰太過於絕對了,畢竟不排除有些事確實會遭遇意外而導致沒辦法在期限內完成。

所以,考成法可以說真正地將多數官員推到了張居正的對立面,所以,張居正一倒,一個個跳出來落井下石,否定了他的改革,從而打亂了官場秩序,官場秩序亂了,明朝還能穩定?這是張居正被背鍋的另一個原因所在。

說白了,當時的官員們是在怕考成法,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

不論是一條鞭法也好,是考成法也罷,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對百姓也會有所影響,可是說到底還是動了既得利益者們的蛋糕。

他推出一條鞭法,各級官員們不僅少了能撈油水的機會,弄不好還得吐點好處出來,張居正這一皮鞭打下來,打著“為官只為為財”想法的人哪能受得了?

各級官員們原本可以安安心心地當自己的貪官、庸官和昏官,這考成法一出來,簡直要了他們的老命!還讓不讓人好好當官了?

此外,張居正還以相權壓皇權,萬曆皇帝犯點小錯也能被他罵個狗血淋頭,所以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直接帶頭清算張居正,“皇帝效應”之下,誰會錯過這個向張居正潑髒水的千載良機?

所以,潑向張居正的髒水是一盆接一盆。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張居正的改革之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可總體而言還算是利多於弊,否則萬曆皇帝哪來的本錢玩了幾十年?

所以,說張居正為明朝續命並不為過,又豈會是“明亡於張居正”?

實際上,明朝到了朱由檢手上的時候還遠遠沒到不可救藥的地步,這是事實。

朱由檢之所以亡國,說到底只能怪他自己能力平平,識人不明,用人卻又疑人,用誰殺誰,這誰敢給他賣命?

他想要復興明朝,張居正雖然下的是猛藥,可好歹也是對症下藥,朱由檢這個蠢貨倒好,完全是胡亂下藥,該用的人和能用的人他不用,反倒一個接一個的殺了,然後轉頭腆著臉去用不該用的人,為此不惜跪舔。

沒錢用了,哭著求著問手底下的人借,手下人不借,他便軟趴趴地接受這個事實了,這像樣嗎?

所以,明亡於崇禎不僅是一個客觀事實,即便溯本追源也是如此,別甩鍋了。


寧糊塗


從時間上來說,明亡於崇禎,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因為崇禎本人也為此上吊自殺殉國。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張居正做了什麼導致大明滅亡?



第一個是丈量全國土地,將那些瞞報,漏報的土地都請查出來,土地比上一朝增加近300萬頃,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大增加了。政府是有錢了,這些錢哪裡來的?不是普通老百姓的?你看看哪個高官會繳納稅賦?你政府有錢了好辦事,關老百姓什麼事?就如同我們現在國家有錢,跟你我這樣的百姓有關嗎?你國家有錢不要緊,但是你不能通過搜刮我而有錢,是不是?所以才會有老百姓起來反對!


其次是實行“一條鞭法”。就是將所有的賦稅,徭役,攤派,臨時的捐、貢都併入一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這是中學歷史課本上學到的,實際是不是這樣子呢?肯定不是的,因為很多官員巧立名目,進行搜刮,導致了雖然國家財政收入增長了,但是老百姓的負擔也沒有減輕,這個名義上是好的,之後就在執行中逐漸走樣了,你說是不是有點可惜了呢。



實際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張居正給年輕的萬曆留下了很大的陰影,是心理陰影。導致萬曆極度不信任文官,寧願相信自己身邊的太監,文官就開始與太監爭奪對己有利的資源或條件。這樣就把明朝後期的朝政弄得一團糟,最終不可收拾。到了崇禎殺了魏忠賢,已經沒有可以幫助自己的太監了,像魏忠賢一樣有能力的人才了。文官靠不住,自能自己來上樹,結果導致了自己自掛東南枝!


簡史資深宅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是大明帝國萬曆年間的第一權臣。

隆慶皇帝的時候,首輔高拱一手遮天,使得朝政成為內閣的一言堂,張居正上位之後,甚至使得他自己的威信比起皇帝來說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明王朝滅亡於1644年,崇禎皇帝的一生遺憾落幕,背上了大明亡國之君的名號。但是後來,有人指出其實起肇於萬曆,是張居正的錯。張居正究竟做了什麼?


高拱這個人的影響力始終是一直存在著的,強如張居正,都沒能立刻擺脫他的陰影。高拱是曾經退出過內閣,擔任過兩次內閣首輔的能臣,張居正擔任過徐階的二把手,也就是內閣次輔,這個時候的張居正不過才40歲而已,而在之後高拱奪權的戰爭裡,張居正不顧徐階對自己的提拔,反而站在高拱這邊,這也就是張居正能夠位居高位的原因之一。

萬曆皇帝即位的時候,張居正被提拔做了首輔,這個時候的萬曆皇帝不過才10歲而已,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所以張居正也就可以放開手腳去改變大明的朝政,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的話,就是放飛自我。

張居正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改革,推出萬曆新政。當時那個年代,的確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事實上,張居正很多的新政都是為國家著想的,但是其中有一條卻最終葬送了大明帝國的未來,那就是後來為人詬病的“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最早的提出是在嘉靖十年的時候,不是張居正的首創,張居正不過是覺得這個政策好,然後藉助他手裡的權勢,藉機將這條法推廣到了全國。 根據《明史》記載,一條鞭法的內容差不多是:

清丈土地,擴大徵收面,使稅賦相對均平。統一賦役,限制苛擾,使稅賦趨於穩定。

乍看一下,這條政策非常的好,統一賦稅徭役,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稅收制度,但是明朝稅收的情況一直都是貪腐作祟、貪腐操作的,朱元璋是農民,大明農民的田稅非常的低廉,比起同時期的日本來說簡直就是低端,大明田稅百分之二十,朝廷徵收上來的稅款低的不能再低,崇禎時期就因為這個原因國庫空虛無法拿錢去撫慰招安的士兵,導致士兵大亂,改動稅款的徵收策略其實是件好事,可是那些貪腐的人卻因此再次收穫了大利,惠民政策始終無法運用到人民身上。

“一條鞭法”實施之初,因為張居正的存在,沒人敢撼動,但是張居正卻沒有留下一個靠得住的繼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一死,萬曆小皇帝終於擺脫了“叔大”的陰影,可以正式親政,張居正生前的那些變法開始搖搖欲墜。



因為清丈土地,使得一些地主官僚被迫繳納了他們隱藏多年的“黑田稅”,土地兼併更加的嚴重,如果張居正還在的話,這些變法不僅不會受到破壞,反而還會帶領大明走向繁榮,但是卻演變成了這樣:官場腐敗更加嚴重,土地兼併使得一些官員可以貪汙更多的稅款,真可謂是“貪腐良策”。

萬曆年間還好,國家國庫還比較充盈,還能夠撐的起“萬曆三大徵”,但是到後面呢?闖王李自成起義,遼東後金虎視眈眈,大鼠疫肆虐,朝廷國庫空虛,只好加派“三餉”,但是因為這,各種“鴨餉”、“牛餉”都跑了出來,大明也就因此變得千瘡百孔了。


歷來現實



這是哪位明史磚家提出明朝實亡於張居正的呢?

怕是隻是磚家的磚吧,或者壓根就是人為捏造出一個專家,然後提出這個觀點的吧。

明朝竟然實亡於張居正???

張居正的改革成果有目共睹,歷史資料就在哪裡放著呢,怎麼就成為了禍國罪人了?

難不成有人穿越回去將張居正的歷史給改了?或者說認為大眾都比較好糊弄嗎?

說明實亡於萬曆吧,還有可討論的地方,但是說明朝實亡於萬曆,壓根是沒有一點討論的餘地。

大家看看明史記載:神宗沖齡踐阼,江陵(張居正)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這裡面對於萬曆帝和張居正評論很到位的,張居正怎麼可能是禍國罪人了呢,真是服了現在某些人的腦洞了…


宋安之


關於明朝的歷史,近代以來爭論最大。原因也很簡單,明朝滅亡之時,朝廷上下依然齊心奮力作戰,明朝依然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明朝依然有諸多能力超強的將領,明朝人依然誓死不降。

明朝不同於任何一個朝代,朝廷並非特別昏庸無能,百姓也並非不擁戴明朝,但就是這麼一個世界超級帝國,驟然崩塌,令人惋惜的同時,也給世人留下了爭論不休的話題:明朝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有人說明亡於崇禎,有人說明亡於天啟,有人說明亡於萬曆,更有人說明亡於嘉靖。

但是縱觀明朝上下200多年的歷史,我實在看不出明朝是怎麼亡於張居正的!

而相反的是,張居正的下場是很慘的。

生前偉大,死後抄家!

明朝現狀

明朝是一個很奇怪的朝代。自老朱拼命打下江山以來,整個明朝能讓人叫出來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只有朱棣一人。但凡有些作為的,或者正準備有所作為的皇帝,基本都是早早暴斃。

但是明朝有名的能人很多,超級無敵的也不少。但縱觀明朝歷史,我認為對明朝影響最大的兩個人,一個是于謙,另一個就是張居正。

于謙在也先率軍打到北京城的時候,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以一己之力拯救明朝江山。但也只在一時,而張居正就不一樣了。

張居正是個天才,但仕途之路坎坷。等他坐到首輔的位置時,明朝的大好河山其實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

嘉靖這個皇帝,聰明伶俐,但就是不幹正事。黨爭,就是從他這裡開始的。

嘉靖看著一群太監和一群大臣鬥來鬥去,覺得很開心,鬥著鬥著,明朝不行了。

在嚴嵩的禍害下,可謂是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大明朝岌岌可危。

好在徐階把嚴嵩搞死了,然後嘉靖死了,徐階老了,張大人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第一賢臣張居正

張居正是很偉大的。史學家評價張居正曾說,救明朝30年。相當於延長了明朝八分之一的壽命。

張居正當上首輔之後,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針對明朝當時的現狀,在賦稅上推廣“一條鞭法”制度,將納稅的糧食直接轉換成銀兩,大大簡化了稅制;在政治上推廣考成法,嚴厲打擊了地方官府不作為的現象;在軍事上任用戚繼光大力清繳倭寇,任用李成梁鎮守遼寧邊關,並在邊疆地區實行互市,以此減少邊關地區的戰爭,並發展經濟;在土地上重新丈量土地,大大增加的耕地面積,間接增加了糧食和稅收。

張居正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將衰敗的明朝經濟直接帶到另一個巔峰。將這岌岌可危的明朝江山硬生生支撐了起來。

當然是人就會有缺點,太厲害的人缺點也會更加明顯。

張居正的缺點就是驕傲。因為他不僅有才能,而且他很帥。傳聞和萬曆生母李太后有染,萬曆正是在他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但他太驕橫,在位期間得罪不少人,又對萬曆要求嚴格導致萬曆心裡不滿。所以他死後,小人狀告他,萬曆直接就默許了。家就這樣被抄了。

明朝滅亡,強行歸罪張居正?

但是若強行歸罪張居正,還真有兩點是張居正埋下的隱患。

其一,張居正任用李成梁鎮守遼寧,並訓練出赫赫威名的遼寧鐵騎,一度防明朝邊關幾十年無人敢犯。但李成梁這個人,和努爾哈赤關係很深。努爾哈赤是他收養的義子。努爾哈赤是怎麼發家的呢?

今天來搶點東西,明天來搶點東西,只要不鬧太大,李成梁都不會找他麻煩。逢年過節的雙方再互相走動一下,久而久之,努爾哈赤就起家了。到後期,李成梁發現自己已經按不住努爾哈赤了。

再後來,努爾哈赤就天天來搞明朝了。

其二,張居正在位的時候,由於自己從小是個神童,便對萬曆要求太過苛刻,導致萬曆叛逆心太重。結果萬曆本事也沒學太多,一心光想著跟張居正對著幹了。

張居正死後,萬曆便開始造家了。張居正留下的財富,短短十幾年內就讓萬曆敗壞乾淨了。於是,萬曆二十四年,開始徵收礦稅了。

礦稅的出現,加劇了明朝的衰退。為什麼呢?

古代人懂什麼地質學?哪裡知道你家地下有沒有礦?所以徵收稅的人說你家有,你家就有,既然有,就得交錢。

所以礦稅,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敲詐勒索,更可怕的是皇帝是主謀。

但歸根結底,這些原因並不是張居正刻意安排的。而張居正在明朝的作用是比任何人都高的,其改革的法制對後世影響也較為深遠。所以對於那些說明亡於張居正的人,則有點太過於追究問題的根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