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為何不以燕為國號?

眞愛壹丗


燕王朱棣之所以要造反篡位,其實是有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偶然性在於太子朱標的突然病逝,造成了儲位空缺,有需求就一定會出現供給;必然性則在於洪武皇帝朱元璋堪稱典範的創業傳奇珠玉在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夢想總是要有的,何況夢想都是姓朱的,八成能成功。

咱們先分析一下他篡位的邏輯。

一論篡位的偶然性。

在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五月之前,大明朝這艘船一直是按照朱元璋的設想按部就班乘風破浪。老朱負責方向戰略,專注傳檄天下,接收大元所有的遺產。而太子朱標從洪武十年後就開始打理日常朝廷政務了,事後只需奏聞老朱知悉即可。

差不多十五年的準皇帝實操經驗下來,朱標與朝廷下上各級單位,元勳功臣官僚集團都已經彌合純熟。從政府到軍隊,從淮西到浙東,太子朱標的儲君地位穩如泰山,超越朱元璋所有皇子之上,威望無人可以替代。可以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個時期的朱棣基本上就是一個鎮守北平的戍邊藩王,即使有覬覦之心也只能放在心底,因為他的面前是山一樣的朱標。要篡奪帝位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可是沒想到朱標突然去世了,太子的位置就空了出來。此時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已經垂垂老矣,接班人的問題因此顯得十分突出。在尚存的年長皇子中,嫡出的前三名有:老二秦王朱樉因行為過失不齒於老朱,老三晉王朱棡雖有些膽小但總的來說還是能文能武的,再有就是燕王朱棣了。

這下好了,立儲這個話題,在大明立國二十五年後竟然上了熱搜,而且妥妥的爆款。多年的儲位一朝虛懸,頓時國本震動。刺不刺激,意不意外?具備填坑實力的燕王朱棣除了激活心底的野心,還有別的選擇嗎?

二論篡位的必然性。

失去太子朱標還不是老朱最慘的,最慘的是接下來秦王和晉王,三年一個,陸續追隨大哥而去。彷彿是老天爺給朱元璋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同時又給了朱棣一張送神符,把擋在自己篡位路上的障礙都清除了。這一下就把朱棣推到了歷史的風口上。

依照老朱一貫的風格,在繼承人問題上奉行的是“立嫡以長”原則。可是老朱竟然在優秀成年嫡子尚存的情況下,跳過皇子毅然立庶孫為繼承人,打臉之餘確實有點匪夷所思。只能說老朱對於故太子朱標的舔犢情深,愛屋及烏的過了。讓處處以皇父為榜樣的朱棣何以自處呢,唯有造反嗎?

另一方面,早在1383年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時,老朱選派高僧去各地藩王處誦經祈福。於是道衍和尚姚廣孝遇到了燕王朱棣。風雲際會之下,姚廣孝將自己比作元世祖之劉秉忠,那麼誰是忽必烈呢?

《明通鑑》記載1387年洪武二十年,藍玉出征納哈出回來探視故太子朱標,曾說起在北平見燕王行事張揚,器宇不凡,將來對少主必有不臣之心。當時太子朱標不以為然,後被朱棣得知,在老朱那裡告了藍玉黑狀,沒多久藍玉案就發生了。

機會的偶然性窗口期極其短暫,只有長期謀劃的必然性才能激活。

朱棣做到了。

三結論總結。

回到問題本身,篡位成功的朱棣為什麼不以自己的藩號“燕”作為國號呢?事實上這就是一次改朝換代。

結論:朱棣的“奉天靖難”行動是以朱元璋《皇明祖訓》作為法理基礎的,以此他廢除了建文集團的合法性。從而讓永樂一朝以洪武皇帝繼承人的身份順理成章的接管大明帝國。如果他改了國號,那朱棣所有的行動就失去了合法性支持,就不能在短期內完成南京朝廷的改組,實現天下和解。

這就是一代布衣宰相姚廣孝給朱棣的謀劃,高舉朱元璋的大旗,黑鍋讓建文集團來背。也許最後時刻的朱元璋曾設想過這種局面。

畢竟大明依舊是大明,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但絕不可能是其他。

以上是南北鎮撫司的答卷,歡迎圍觀。


南北鎮撫司


1、朱棣改國號才是腦殘。他攻佔南京,第一件乾的事情不是即位,而是拜謁朱元璋的孝陵。正如三楊之一的楊榮指出:“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


其實1399年起兵之前,朱棣是十分猶豫的,道衍和尚(即姚廣孝)百般勸他造反。朱棣最後還是利用了《皇明祖訓》中的一條祖訓給自己打氣、給士兵們打氣:““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親王可以起兵勤王,這可是朱元璋規定的;沒有天子密詔怎麼辦?朱棣打著天子旗號,再偽造一個唄。


所以朱棣全程是以明朝名義篡位的,而且朱元璋、朱允炆都是明君,朱棣自己也是朱元璋四兒子,如果贏了天下,不拜陵、不哭陵,還改國號,那純粹是沒事找事,啪啪抽自己嘴巴子……


最後,朱棣篡位,又不是“南朝齊——南朝梁”的情況。梁武帝“改齊為梁”,是因為南朝齊不得民心,不是為了改國號而改國號。


(朱棣入南京,乾的第一件事是哭陵,而不是即位)




2、其實不同姓、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都有為了正統不改名的。比如後唐明宗李嗣源叫邈佶烈,與唐莊宗不是兄弟父子,鄴都兵變還都用“唐”;更別說五胡十六國的匈奴人劉淵,直接用“漢”做國號。


(匈奴人劉淵 卻建立了漢趙)


3、我們再說說李嗣源。此人是李克用養子,沙陀人,胡名叫做邈佶烈。算是唐莊宗的乾哥哥;從13歲就跟隨李國昌,過了幾年又認李克用當乾爹,再之後又跟了李存勖20年。沙陀人打仗厲害,可畢竟漢化不久,政治能力孱弱,最後唐莊宗削藩失敗、財政混亂,引起貝州叛亂。


李嗣源被派去平叛,與叛軍合軍一處,攻入洛陽,旁邊大臣都勸他:“大唐、晉唐持續300多年,氣數已經盡,建議新選國號”。


(李嗣源決絕了臣下改國號的建議)

李嗣源卻未聽從。在他看來,先帝李克用和自己同為沙陀人,先帝的天下,就是養子我的天下,所以沒訂立新國號,依舊使用唐國號。


濤說亂世史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皇帝,是為數不多地以藩王身份起兵,獲得成功,並登上皇帝位的,朱棣在登上皇位前的身份是大明帝國的燕王。

劉邦是項羽所分封的漢王,在劉邦成功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建立了以封號“漢”為國號的全新朝代,李淵的封號是唐國公,在李淵還沒有統一天下,就建立以他封號“唐”為國號的全新朝代,說明了以封號為新建立國號的傳統。

按照一般的常理來說,朱棣是燕王,以燕王身份,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通過靖難之役成功地打敗了正統皇帝建文帝,但朱棣沒有建立一個全新的,以他封號“燕”為國號的新朝代,而是繼續沿用朱元璋所建立的“明”為國號,有他自己的考慮。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開了歷史倒車重新起用了反人類的分封制,將自己除太子之外的兒子分封到各地為藩王,導致了後來建文帝的削藩,都是因為這個分封制。

同時朱元璋還幹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就是在自己的長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沒有選擇自己的兒子為大明帝國的皇位繼承人,而是直接跳到了孫子,選擇了長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大明帝的第二任皇帝,也為後來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一個是分封制,一個是以孫子為繼承人,朱元璋的這兩個行為直接導致了後來的燕王朱棣造反,這一切應該是朱元璋的責任。歷來皇帝位的繼承都有著嚴格的制度,朱元璋所奉行的皇帝繼承製度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按照規則,皇帝繼承人必須是皇帝的嫡長子,這個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去世了,之後的皇位繼承人按道理應該是朱標的兄弟來繼承。

可是朱元璋以個人權威強行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來繼承皇帝位,這等於違反了制度,如果按照制度來說的話,朱標死了,應該是朱標的兄弟來繼承,朱標有幾個嫡系的弟弟,二弟秦王朱樉,三弟晉王朱棡,四弟燕王朱棣,五弟周王朱橚,按制度應該是秦王朱樉,而朱棣也是第三繼承人。

但是朱元璋立了孫子朱允炆為太子,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為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的這一年,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已經去世了,也就是說,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成為朱元璋所有嫡子最年長的,按照繼承法制,應該是朱棣當上皇帝。

可是朱元璋生前強行扶上了朱允炆為帝,偏偏這個建文帝朱允炆一上任為皇帝就開始強力削藩,削就削吧,如果溫和一點也問題不大,可偏偏建文帝削藩的手段非常強硬,不是貶為庶人就是逼得自殺,當時的燕王朱棣為了生存,只能被逼得造反。

最終朱棣擊敗了建文帝朱允炆,成功入主皇帝,在打擊建文帝后,朱棣就面臨一系列的合法性問題,如何解決合法性問題,是朱棣成為皇帝的法理,同時也涉及到一系列的國本和國家制度的制定,也就涉及到國號問題。

朱棣採取了不承認建文帝的為皇帝的方式 ,廢除了建文帝頒佈的所有新法令,全部恢復為朱元璋時間的法令,同時連年號都改為朱元璋時期的年號“洪武”,朱棣的意思很明顯,他繼承皇帝位的法理就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在朱標去世,同時秦王朱樉、晉王朱棡也去世了的情況下,朱棣其實是第一順位的繼承人,這個理由非常充分,也非常有法理性

為什麼朱棣不重新建立一個以他封號“燕”為國號的新朝代,而是要繼續沿用明這個國號呢?

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因為朱棣以明為國號,法理最正,最有說服力。

如果朱棣以燕為國號,那等於重新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朝代,等於靖難之役就是謀反篡位的戰役,等於否定朱元璋建立的大明,這在法理上不好解釋。

如果以明為國號,以朱元璋所建立的《皇明祖訓》中的制度為法理,是再好不過的理由,《皇明祖訓》中有這樣的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這個很好理解,凡是朝廷沒有皇子的,一定以兄長去世弟弟來繼承,而且必須是嫡母所生的兒子,庶母所生的兒子雖然年長也不能立為繼承人。所以朱棣以兄終弟及的原則來繼承朱元璋的皇帝位,而抹去建文帝的帝號是最為合理和簡單的方法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導語: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後來又把母親改成了馬皇后,也就算是朱元璋的嫡子了。既然是朱元璋的嫡子,這就說明他具有合法的繼承權。既然有合法繼承權,那他為什麼要改國號大明為大燕呢?

朱棣靖難之役,在我們看來是謀反,可是在他自己看來,那是奪回自己的東西。建文帝朱允炆是他的侄兒,皇位是他父親傳下來的。這可以說是他們家庭內部親人之間爭奪家產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搞得把自家的姓氏都改了的地步。

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性,朱棣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比如說在南京登基稱帝,這裡是大明朝最初的國都,在這兒登基,就表明過去的皇帝下臺了,新皇帝上任了,這是宣告全國的一個好辦法。

01大明朝是朱元璋定下的國號,不可更改。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朱元璋是朱棣的父親,如果更改了朱元璋所定下的國號,那麼就是告訴大家,你朱棣是不承認朱元璋的合法性的。

如果連朱元璋的合法性都存在爭議的話,那麼天下又真不知有幾人稱王幾人稱霸了。所以說朱棣再傻,也不會將朱元璋的合法性給推翻了。

太祖崩,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時諳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泰、子澄密勸帝除王,帝未決。---《明史》

他首先必須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告訴大家,朱元璋永遠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永遠都是合法的。這樣一來他才能繼續操作自己的事情,既然朱元璋是合法的,作為朱元璋的嫡子,朱棣自然也具有合法性,而且是非常優秀的嫡子。

我們會注意到一個問題,也就是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地區,並沒有在全國用兵,為什麼全國各地的官員們就會默認朱棣是皇帝了呢?

  • 這種造反活動未免代價也太小了?其實這裡就不得不說朱棣是一個聰明人。首先他宣告天下,自己不是來推翻大明王朝的,自己是以大明王朝藩王的身份,清理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奸臣的。
  • 這屬於皇室內部的爭鬥問題,你反不反對朱棣,其實都不影響你忠於大明王朝。所以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孫做皇帝,這些大臣們包括封疆大吏們,也都會默認這還是大明王朝的天下。

既然還是大明王朝的天下,他們這些大明的臣子為什麼要舉兵反對朱棣呢?由此可見,保住大明這塊招牌,對朱棣是有天大好處的。

02朱棣改國號的話,壓力實在太大。

朱棣本身的旗號是清君側,也就是說,沒有想要造反的意思。朱允炆被燒死,那也只是不小心而為之的事情,誰也想不到,至少朱棣是想要這麼告訴天下人的。

既然朱允炆都沒了,大明王朝不可一日無君,作為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手握兵權,又為大明王朝剷除了黃子澄這些奸臣,自然是功勞不小,所以朱棣順理成章就成了大明天子。

所以說朱棣是在被迫無奈之下,才會願意當這個皇帝的。這是朱棣提前設計好,打算以這種方式告訴天下人。

秋七月癸酉,匿壯士端禮門,紿貴,昺入,殺之,遂奪九門。上書天子指泰、子澄為奸臣,並援《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書既發,遂舉兵。自署官屬,稱其師曰“靖難”。拔居庸關,破懷來,執宋忠,取密雲,克遵化,降永平。二旬眾至數萬。---《明史》

由此可見,朱棣打心眼裡是承認大明王朝的,他只是反對建文帝而已。這麼一來的話,朱棣自然沒有理由改國號。

朱棣如果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國號,會引發怎樣的麻煩呢?

  1. 首先他必須要讓天下各地的臣子們都要承認改國號的合法性,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很多封疆大吏都手握重兵,他們不承認朱棣,那還要再打仗。
  2. 其次他改變國號以後,就必須要否認朱元璋的合法性。
    朱元璋是自己的父親,又是大明的開國皇帝,想要否認他,很不容易。
  3. 再者他若不是以大明皇子的身份登基,必然會讓天下其他諸侯有稱帝的想法。大明的合法性都不存在了,為什麼這些手握重兵之人不能稱帝呢?到時候天下大亂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這是一筆完全划不來的生意,朱棣不是個傻瓜,他改國號面臨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03大燕在歷史上太多了,全都是割據小政權,不吉利。

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北京地區。很多諸侯王稱帝之後,都會將自己的國號,用曾經的封地來命名。所以按照道理朱棣改國號大明為大燕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丙寅,諸王群臣上表勸進。己巳,王謁孝陵。群臣備法駕,奉寶璽,迎呼萬歲。王升輦,詣奉天殿即皇帝位。復周王橚、齊王榑爵。壬申,葬建文皇帝。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戊寅,遷興宗孝康皇帝主於陵園,仍稱懿文太子。---《明史》

但是我們可以注意一下大燕這個國號的來歷,科普的時候到了,大家注意聽講。其實這裡面滲透著一種不祥的警告。大燕在歷史上,基本上出現過6次。

  1. 第一次,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2年,周王室召公姬奭被分封在燕地,所以有了燕國,姬奭也就是燕召公。傳到戰國時期,燕國是戰國七雄之一,也算是不錯了,可惜最後被秦國給滅了。
  2. 第二次,公元352年到公元370年,鮮卑族首領慕容儁建立前燕。勢力範圍還是比較廣的,包括冀州、兗州、幽州、幷州等等地區。結果被前秦天王苻堅滅國。
  3. 第三次,公元384年到407年,前燕皇室子弟慕容垂建立了後燕國,勢力範圍包括了河北、山東、河南、遼寧等大部分地區,結果由於內亂而土崩瓦解。
  4. 第四次,公元407年到公元436年,慕容雲在手下人的擁護下,趁著後燕內亂的時候,建立了北燕,勢力範圍大大縮小,只佔有遼寧、河北部分地區。慕容雲由於內亂被殺後,大將馮跋自立為天王。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所滅。
  5. 第五次,公元615年到公元618年,隋朝末年諸侯爭奪天下,王須拔起義後,建立了燕國,人馬多達十多萬,自稱漫天王。勢力範圍在河北、山西部分地區。後被竇建德所滅,逃往突厥。
  6. 第六次,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安祿山造反叛亂,建立了燕國
    。這個就太出名了,後來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給宰了,在唐肅宗的指揮下,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用力,結果叛亂失敗,燕國滅亡。

粗略算了一下,獨立割據的燕國政權,就有這麼6個。可是我們會發現,這6個燕國政權,沒有一個是有好下場的。你說朱棣他該怎麼選?當然是大明王朝聽著得勁兒啊!

總結: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憑什麼不能繼承大明正統?

其實話說回來,朱元璋選擇朱允炆做繼承人,這本身就不對。因為朱元璋生了太多的兒子,二十幾個兒子,哪個不能繼承皇位呢?

非要選擇孫子繼承皇位,導致那麼多兒子眼紅。你要是隻有朱標這一個兒子,那傳給朱允炆也無可厚非。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

所以說朱棣登基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就是兒子把爺爺留給孫子的財產,給搶了回來而已。說到底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兒子,繼承大明皇位,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明史》

《史記》


江湖小曉生


這提問,我真是服了!

朱棣篡位倒也說的過去,但關鍵是他也是姓朱的,他老爹建立的王朝叫“明”,有什麼理由改用自己的燕王為國號?如果真被他改了國號,過不了幾天他就下臺了。


紅黑聖西羅


假如題主如果當面問一下朱棣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朱棣會一個大耳刮子送給你。

下面來還原一下你們對話的情景。

有一天,題主見到了已經卸任皇帝的明成祖朱棣,就興沖沖的跑了上去。然後,就發生了下面一段對話。

題主問道:“朱老爺子,您當初篡位為什麼不以燕為國號,畢竟您曾經是燕王啊?”

朱棣龍顏大怒,“啪”的一聲,一個巴掌給題主留下五個紅色指頭印。

朱棣罵道:“老子啥時候篡位了?江山依然是我朱家的大明江山。用燕作國號?你小子這不是汙衊老子謀反嗎。”

感覺莫名其妙捱了一巴掌,題主心裡特別氣憤不過。就反駁道:“沒有謀反,你唬鬼呢,那你起兵幹啥?”

“嘿”,朱棣輕蔑的一笑,說道:“謀反,老子沒有謀反。起兵,老子那是靖難。靖難懂不懂,就是為了幫助允炆這小子剷除身邊的奸賊。老子一切都是為了大明江山啊。”

題主怒極反笑,大聲質問道:“好一個厚顏無恥的老匹夫,一個偽君子。口口聲聲說為了自己侄子,那你為什麼要當皇帝。”

朱棣滿臉委屈的說道:“沒辦法啊。允炆這小子當初聽信身邊小人的話,不給他幾個叔叔活路,我當初起兵南下就是為了幫助他爺爺教育一下這小子。誰知道進了南京城後,這小子又不知道跑哪野去了,我讓人搜遍全城,都沒有找到。你想啊,我總不能讓我爹打下的江山長期沒有人管理吧,只好勉為其難暫時當了這個皇帝。不信啊,我當了皇帝之後,依然沒有忘記允炆這小子,一直在尋找,甚至我都讓鄭和六次到海外去尋找,都沒有找到。”

題主無語了,無奈的點了一支菸,蹲在路邊抽了起來。朱棣一點都不慚愧的順手搶過題主嘴裡的煙,深深的吸了一口,也順勢坐在題主的身邊,然後意味深長的說道:“你們後人就知道說我篡位、造反,我容易嗎,這不是都是為了允炆這小子嘛,你們翻翻史書記載,看老子說過一句造反的話麼。還有你小子,讓我改國號為燕,那江山是我老爹打下的,我接的是我老爹的班,名正言順的。改國號?划不來嘛。”

題主氣的站了起來,說了一句“厚顏無恥”,就順手攔了一輛出租車走了。

朱棣站起來,看著遠去的出租車,也哈哈大笑而去。


安定郡小書生


朱棣從來不承認自己是篡位,而是“靖難”,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意思是說,皇帝身邊有了奸臣,他不得已才出兵,替皇帝“清君側”。

說白了,這是明朝皇族內部的權力爭奪,在其成功後為何不以“燕”為國號?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朱元璋在位時把幾個兒子分等到全國各地做藩王,而立大兒子朱標為太子,朱標早逝,所以又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這就好比家業大了要分家,長子長孫繼承老爺子的大明總公司,而其他分公司則由其他兒子去打理,朱棣恰恰分到了北平,以“燕”為國號的分公司。

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看到了包括朱棣在內的藩王們有把各自的分公司做大的跡象,小皇帝制約他們越發的力不從心。

於是在心腹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朱允炆開始了削藩,其實就是把分公司的權力收回到總公司管理,這些叔叔們,就去做個逍遙王爺,豈不快哉?

朱允炆如意算盤打的叮噹響,卻惹惱了在北平就藩的燕王朱棣,看到自己的親信兵馬被調走,南京的兵馬已經將北平基本包圍開來,朱棣覺得,再不動手,就要成為侄子切菜板上的肉了。

於是在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發動了靖難之役,揮師南下,建文帝朱允炆雖有幾次北伐,但終不敵四叔朱棣,最終在三年後,朱棣攻佔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稱帝,是為永樂皇帝。

從這個過程來看,其實是總公司想削了分公司的權,卻沒運作好,反而讓分公司給吞了。


按照這個邏輯,新的總公司老闆朱棣,繼承的是老爹的產業,也就是大明總公司,那個“燕”不過是自己管理過的分公司而已,為了表示自己才是大明王朝皇位的正統繼承者,是萬萬不可能將分公司的名號做國號的。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首先我們要了解朱棣為什麼要造反。

朱元璋滅了蒙元后建立了大明王朝不久後就立了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標。可是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年僅36歲就因病去世了。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在揣測太子的任選很多人包括朱棣在內都認為朱元璋會立朱棣為太子,因為朱棣無論是戰功還是資歷都要遠超其他皇子。但讓眾人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跳開其他皇子,直接立朱標的兒子皇長孫朱允炆為"太子"。這一點這朱棣大為失望!不過這時的朱棣並沒有想要造反!

朱元璋死後,新登記的皇帝朱允炆在方孝孺等權臣的支持下進行削藩——這是朱棣造反的一個重要原因。

朱允炆先後削了藩五個藩王,這五個藩王要不是被滅門要不就是被貶眼看就要輪到朱棣了。

朱棣心一橫於是決定起兵造反。

但朱棣起兵之名是為了勤王,所謂勤王就是指清除皇帝身邊的佞臣。

不過包括朱允炆在內的所有人都知道,朱棣是借勤王為名來奪取皇位。所以在朱棣攻破都城時就跑的無影無蹤了。

朱棣也順利的登上了皇位,但是由於是以勤王為藉口。所以很多事情和規定都不能輕易的改變!就如同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朱棣都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實現的。(因為朱元璋有海禁的祖訓)

如果他登上皇位就改這改那,甚至改國號那他篡位的事實就板上釘釘了。這樣的話非常不利於他的統治。



小夥伴們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在下面的評論區討論!


板栗說歷史


朱棣當皇帝后,為什麼不以燕為國號?反過來說,朱棣為什麼要繼續用大明為國號呢?

早在朱棣十歲的時候,朱棣就被朱元璋封為燕王。到了洪武十三年,朱棣前往北平,開始了他在北平的藩王生活。

朱棣被封為燕王,奪得皇位後以燕為國號,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很多諸侯王稱帝后會用原來的封號作為國號,比如李淵在稱帝之前被封為唐王,稱帝之後就以唐作為國號。

改國號看似合情合理,實際卻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朱棣沒有必要改國號,也不能改國號。

從朱棣起兵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朱棣不能改國號。

朱允炆想要削藩,朱棣不想坐以待斃,朱棣想要搏一搏,想要起兵試一試,雖說失敗後是必死無疑,但如果不起兵同樣沒有好下場。

那麼問題來了,朱棣要以什麼理由起兵呢?清君側!

朱棣想到了老爹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在《皇明祖訓》中有寫到: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

如果朝廷裡面出了奸臣,各地的藩王是可以帶兵剷除奸臣的。朱棣憑著這一條,打著“奉天靖難”的口號開始起兵,最終靖難大軍攻進南京城。

為何說從朱棣起兵開始就註定朱棣不能改國號呢?朱棣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我要為皇帝剷除身邊的奸臣,我是來幫助皇帝的,只不過,皇帝朱允炆失蹤了,為了大明王朝能夠繁榮下去,皇帝這個重擔我來扛,我願意做新的皇帝。

也就是說,朱棣無論是起兵,還是當皇帝,都是打著天子旗號的。如果朱棣稱帝后改國號,那和之前靖難的口號就完全不一樣了,將會人心盡失。原先保持中立的大臣們也會起來反對他。

一旦失去人心,那就完了。朱棣清楚自己是來位不正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鞏固自己的勢力,如果這時候因為改國號而失去人心,那朱棣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沒必要改國號,也不能改國號。

靖難之役,說白了是朱允炆和朱棣之間的一場戰爭,無論是朱允炆,還是朱棣,他們都姓朱,都是朱元璋的後代,這實際上是皇家之間的一場內鬥。無論是誰做了皇帝,這天下都是朱家的天下,既然如此,這朱家天下的創始人朱元璋所定的國號“大明”,就沒必要更改。

當然,要不要改國號,一個是沒必要,但更多的是因為朱棣不能改。

不能改!為何呢?

第一是前面提到的,如果朱棣改了國號,將會失去人心,人心不可失。
第二是朱棣要體現正統性、合法性。怎麼體現?靠朱元璋。朱棣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誰允許藩王能夠帶兵進京剷除奸臣?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訓》。為什麼朱允炆下落不明後,朱棣能夠成為新的皇帝?因為朱元璋。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後代,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後代,還是朱元璋的嫡子,自然,朱棣是可以當新皇帝的。
我們可以發現,朱棣在稱帝后,並沒有去攻打其他地方,但各地的官員都默認朱棣是新的合法的皇帝,這就是朱棣不改國號的好處。這還是大明的天下,你們還是大明的臣子,忠於大明和忠於朱允炆是不一樣的。

吉利不吉利的問題。

既然是國號,那就不得不講究吉利不吉利的問題。

“燕”這個國號好不好呢?不好。

在我國的歷史上,用燕作為國號的國家,都是一些小政權小國家,對於大一統的國家來說是很不吉利的。

用燕作為國號不吉利,那大明呢?好!很好!非常好!

明,代表著光明,把明字分開來看是日和月,象徵著大明朝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壽。哪個皇帝不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夠永垂不朽呢?

綜上,如果朱棣改國號,那將是一件十分錯誤的事情。朱棣人不傻,他不可能給自己惹出沒必要的大麻煩出來。並且大明這個國號非常吉利,為什麼要換呢?

《皇明祖訓》

《明史》


簡單平凡123123


這要是在明朝,讓朱棣聽到你這話,估計題主九族該沒了。明成祖朱棣以“靖難”之名行“篡位”之實,但說白了這也是老朱家自己內部的的鬥爭,這不可能涉及到國號的變更,朱棣也不敢以燕為國號,畢竟更改國號這便不是“靖難”了,國號一改便是妥妥的篡權奪位了。


第一、這屬於老朱家的內部鬥爭,朱棣只是幫自己的大侄子剷除奸惡

朱棣篡位大家這雖然是事實,但,他起兵大的是“靖難”的名頭。奉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定下的規矩,若朝中有奸臣,藩王可起兵除奸鏟惡。


所以朱棣“屬於造反又不屬於造反”,說到底就是自己老爹把皇位傳給了自己大侄子,自己心裡十分不滿意,加上朝中有“奸臣”當道,提拔自己的“叔侄關係”讓建文帝削藩,於是乎自己只是按照《皇明祖訓》中的規矩起兵,是去為皇上、為自己的大侄子除去身邊的奸惡之臣。

也就是說,朱棣“又不是篡權奪位”,所以不涉及國號的更改。

第二、朱棣不敢,若以燕為國號,則敲實篡位之實

前面已經說了朱棣打的是“靖難”的名頭,只是後面自己的大侄子自己想不開在南京紫禁城玩起了失蹤,不知道跑哪裡去了。自己沒辦法只能先替自己的大侄子治理天下,而且自己還派出了鄭和下西洋去找自己的大侄子回來管理天下。



你看朱棣這多聰明,他所有的表現自己是無奈被迫才當了這皇上的,自己接的是自己老爹的班,是朱允炆跑了,自己勉為其難自己代為管理天下,名正言順的。

如果自己改了國號,那就是實貼的謀逆、篡位,所以他不敢!別忘了彼時的大明不止他一個藩王,如果他一改,就會有數不盡的人起來反他,而且還名正言順的那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