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抗“非典”,如今再戰“新型肺炎”

(通訊員:張藝丹 圖片:劉楓瑞)17年前,為迎擊非典,她推遲婚禮,報名參戰;

17年後,為鏖戰新冠,她拋下三歲幼兒,再次領命出征;

12個日日夜夜,她幾乎不眠不休,奔波在病房之間;

孩子想媽媽,只能短暫地在視頻裡隔空對話、親吻;

父母想女兒,只能電話裡叮囑兩句保重身體;

獨自留守的愛人,一邊值班,一邊撐起一家的溫暖……

她是誰?他是誰?他們又是為了誰?


17年前抗“非典”,如今再戰“新型肺炎”

17年前的“非典”,她義無反顧

2003年4月,牛芝雲剛調到傳染性疾病科不到一個月,她預定當月結婚,婚禮的物品也都籌備齊全,只待幸福來臨。但是,SARS疫情的爆發,打破了她對幸福的期待。SARS事件是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於2002年在中國廣東順德首發。數日間迅速擴散全國、東南亞乃至全球。在此期間,引起社會恐慌的,是醫務人員的感染率和死亡率。SARS一詞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習慣稱呼。我國普遍稱之為“非典”。

作為醫護人員,牛芝雲當然知道醫護人員的高危性。但她義無反顧,與愛人商量後,決定延遲婚禮作,投身抗擊非典第一線。

“那時候連續一個多月都沒回過家,每天在病房裡穿著厚重的隔離衣,戴著棉紗布口罩,家人考慮到疫情兇險,好多次想讓我換個科室,但我沒有放棄。”從決定延遲婚禮的那天起,牛芝雲就做好了時刻衝鋒陷陣的準備,她深知自己與可能隨時出現的“非典”病人的這種“零距離”接觸會有怎樣的危險,但她沒有半點猶豫和退縮,全身心投入戰鬥。

“直到現在,我一直都為自己曾經奮戰在非典一線而感到自豪。”回想17年前的戰“疫”,牛芝雲激動的說。最終非典疫情過去,由於她在“非典抗疫”過程中表現突出,被評為“鄭州市衛生系統抗疫先進個人”。

17年前抗“非典”,如今再戰“新型肺炎”

17年過去了,如今,牛芝雲已經成長為醫院的中堅骨幹。2020年伊始,一種前所未見的病毒----新型冠病毒肺炎再次洶洶來襲,讓人措手不及。其實,作為傳染性疾病科的一員,牛芝雲每日幾乎都是驚濤駭浪,甲流、炭疽病都算平常,還有艾滋病、結核病、肝炎患者等數不勝數,常態化的訓練以及多次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經歷,使她與感染性疾病科的醫護人員們都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在得知鞏義市人民醫院被定為“河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後,牛芝雲作為鞏義市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身先士卒,第一時間衝鋒在前。

院領導高度重視此次疫情防控工作,調集全院醫護精英前來支援,牛芝雲表示“這場戰‘疫’中,每一步操作都必須嚴格按照規範來,在護理好新冠肺炎患者的同時確保醫護人員零感染。”

自1月20日以來,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牛芝雲,已經12天沒有回過家。牛芝雲的愛人王慶鋒,是市供銷社的一名中層幹部,肩上也承擔著防疫工作的重任。夫妻倆父母均已年過七旬,有兩個孩子,大女兒上初中,老二才剛剛三歲,正是需要媽媽的時候。王慶鋒說,自己每天最難受的是一早一晚,晚上孩子怎麼哄都不睡,哭著要媽媽,早上孩子一睜眼看不到媽媽,又是哭得雙目通紅。為了不打擾妻子的工作,他都是提前問好時間,才讓孩子跟媽媽視頻一會兒。但是,夫妻倆心意相通,心願相同,心志比堅。

當下疫情肆虐,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牛芝雲視疫情如命令,視病房如戰場,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他人,竭盡全力發揚白衣戰士的救死扶傷精神,舍小家顧大家,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17年前抗“非典”,如今再戰“新型肺炎”

鞏義融媒的記者隔著電話問牛芝去:“你覺得這麼拼命到底是為了什麼?”

她笑著答:“為了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為了春回大雁歸,

為了人民健康隨,

為了秋的收穫,

為了青春無悔。

多少人的負重前行,

多少人暗夜思念成川,

只為了成就一方平安。

相信,在春天回來的時候,

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讓疫情退潮,

心情如大雁般,

自由放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