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親情、戰友情……非常時期的援鄂日記 字字都關情

愛情、親情、戰友情……非常時期的援鄂日記 字字都關情

四川省援鄂醫療隊部分隊員合影

如果沒有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他們的日記,會怎麼寫?

人間有假日,病魔卻無休。也許,他們中的許多人,依然會堅守一線。但至少可以——

抽出時間拜見父母,看著春晚,吃著年夜飯。 與愛人共度良宵,天涯海角,不過此時溫暖。

邀三五哥們閨蜜,觥籌交錯,不盡地久天長。 或是回到長大的地方,方寸之間,一如初見。

都說戰場也是試煉場,最能試煉人心。防護服一穿四個小時,縱然無所畏懼,只是思念,往往要持續一天。

大年初一的那次集結,一轉眼,已經過去多天。一篇篇日記,在距離華南海鮮市場1.5公里的武漢紅十字會醫院,記錄了他們對親情、愛情、戰友情、醫患情,甚至恩情的感懷,讀來讓人動容。

他們說,“我們不上,誰上呢?”

致親情

一次出征,有多少醫護瞞著父母?而瞞住的,當然不是親情。

我來武漢的消息還是傳到母親耳朵裡,母親哭了很久,但始終沒給我打電話,只是讓哥哥和妹妹問候我。

——張傳濤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副主任

遠在河南老家的母親盼著一個團圓的春節,然而,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副主任張傳濤,卻不能回家。

大年初一凌晨,他接到醫院集結出發的通知,目的地武漢,作為一名黨員,他願意為武漢人民貢獻一名白衣天使的熱血。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的微信朋友圈屏蔽了所有親戚,免得有消息傳到父母耳朵裡。

張傳濤在出租車上快速辦理退機票、退酒店,故作鎮靜地給母親打電話說:“我要帶孩子們去海南玩,老家太冷了!”

母親叮囑他,“出去玩,也要記得吃藥,把血糖控制好,多喝水,不喝又要痛了(腎絞痛)……”沒等母親說完,他就掛斷了電話,因為聲音已經哽咽。母親等這次春節團圓,已經等了8年。

34歲的劉紅是入黨積極分子,也是來自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的急診科護士。此行,她最放心不下的,是住在樂山的父母。她知道,從父母的角度,肯定不希望她去。為此,劉紅臨行前都不敢提及這件事,只想等抵達後再給父母報平安。

內江市中醫醫院護士、黨員範芸主動請纓支援湖北,因為有親戚朋友生活在湖北,她們一家對湖北的疫情更加關注。看著疫情數據不斷變化,範芸感到揪心。

9歲的大女兒聽說媽媽要去武漢,寫了一封信:“……我已經長大了、懂事了,知道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我特別擔心您。媽媽,請注意安全,好嗎?……我不僅擔心您的自身安全,也因您而驕傲。”孩子都這麼懂事,隊員們一定也感到驕傲吧。

致愛情

離別時,我不敢看你。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請為我保重千萬千萬。

我是老黨員,肯定要衝在一線。如果畏首畏尾,一點黨性意識都沒有,黨員就白當了。

剛剛紅遍網絡的趙英明,其實當時在車窗裡也並沒有聽清老公含淚的承諾——“趙英明!記住!平安回來!我包一年家務!”

因為她早把臉轉過去,不敢多看一眼,怕眼淚奪眶而出,“老公一開始還是不理解,他平時就覺得我什麼事情要主動、要爭第一,是去逞能,加上這次這麼危險,孩子還很小,他非常擔心。”趙英明說。

趙英明告訴老公,如果是我們四川、我們廣元發生同樣的事情,我們的家人朋友面臨同樣的困境,你的妻子承受同樣的壓力,你心裡不難受嗎?這麼一說,趙英明得到了老公的理解。到武漢不久後她說,“老公今天回話,已經開始做家務了。”

黨員邱少平抵達武漢後,便與同行的醫護人員立即投入了戰鬥。他說,武漢一些病區的醫護人員工作十分繁重,而他和前來支援的同事,就是要在照顧好病人的同時,減輕這些醫務工作者的壓力。

這位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男護士,有一個戀愛3年多的女朋友,他們本來準備過一兩年再結婚,這次來武漢,女朋友在臨別時哭著說,“平安回來,回來之後我們就領證。”那時的邱少平不敢看女朋友的眼睛,背過身踏上了征程。

另一位紅遍網絡的“青羊區吳彥祖”張冀偉,成都有一位姑娘正等待著他歸來完婚。這位姑娘名叫付唯希,也是堅守在後方兒科發熱門診的護士,出征的大年初一早上,剛值完夜班的她匆匆趕去,只為能親口告訴他,一定要平安回來。

付唯希一天一天算著日子,只是,去前線是半個月,還是一個月?四川援鄂醫療隊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重逢的日子,或許會更久。

致戰友情

四川人稱呼好朋友為“兄弟夥”,因為無論走到哪裡,兄弟都是一夥。

夜班結束,我們沒有說累,鍾永健的耳朵已經被防護口罩的繫帶勒出了壓瘡,也沒有說一句疼,只想快點回去休息,投入下一輪戰鬥。

——張冀偉、鍾永健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護士

“青羊區吳彥祖”的身邊,還站著一位“棗子巷任達華”鍾永健。

張冀偉和鍾永健,曾經是大學上下鋪的兄弟,走上工作崗位後,兄弟倆又成為同事,因為這次疫情,兄弟倆成了“過命的兄弟”,也是名副其實的“戰友”。

鍾永健沒有和家人商量,直接就報名參加了四川援鄂醫療隊,這時候他看到張冀偉的名字也在名單上面。鍾永健開玩笑說,“我們兩個才是‘真愛’。”

這次出征,綿陽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師李瑋,用酒店借來的紙筆,與多名隊員一起,席地而坐,提交了“火線入黨申請書”。

進入病房的第一天,總算來到分管的病區時,那一幕讓她難以忘懷,“護士長看到我們瞬間熱淚盈眶,拉著我們的手不斷說‘感謝’,說他們總算看到了希望。”

這番話,讓李瑋眼眶溼潤,“我想說,戰友們,你們辛苦了!放心,我們來了,來跟你們並肩戰作戰了,我們一個都不會倒下,我們會一同迎來勝利的曙光。”

武漢當地醫護胡麟也告訴隊員們,當全科室所有同事都熬出了大大的眼袋、黑黑的眼圈時,終於盼來了他們。隊員們努力向當地醫護學習湖北方言,儘快融入進夜班,讓武漢戰友們能得到更好的休整。

預備黨員向建衡和彭宇,是四川援鄂醫療隊的兩位跟隊宣傳員。此次赴武漢抗疫,這兩兄弟持續不斷地,將第一手線報發回後方。1月31日晚上,兄弟倆以“致兄弟北上抗疫”為題,創作了一首打油詩,“千里楚地染病毒,向宇北上抗疫情。江城鏖戰無晝夜,應急前線皆兄弟……”

致醫患情

總是去治癒,常常去幫助,有時去安慰。

為了節約防護用品,不頻繁出入監護室,解決上廁所的苦難,我們都穿上了尿不溼。雖然很不舒服,但我們必須要克服。我們相互鼓勵,並向對方做了個加油的手勢。

即將進入重症監護區的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的護士、黨員曹小燕站在窗前,深深地吸了口氣,感覺特別舒服,“接下來的幾小時,要想這樣暢快的吸口氣都是一種奢侈”。

穿上三四層防護服,戴上兩層口罩,再戴上護目鏡,看著對面的隊員張宇遙,她幾乎都認不出來。

護理的4個患者都是危重病人,全部都用了無創呼吸機。曹小燕和隊員們細心為他們測量生命體徵、血糖、血氧飽和度,幫助他們喝水、解便,“在與他們交流時,他們都很平靜,也非常地信任我們。”一天快交班時,走出病區,病人家屬一句“四川醫生真好!”,曹小燕感到了極大的鼓勵。

黨員李欣結束第一個夜班時,感覺一切還算順利。這位來自綿陽市中心醫院的主管護師注意到,10床65歲的聞阿姨,是病區內情況相對嚴重的一位,昨晚上一直在按呼叫器。“確診患者需要多喝水,病房是隔離狀態,沒有陪護,上廁所尤為不方便,我便成了她唯一的依託。”李欣請求了會診,為聞阿姨安置了尿管,之後呼叫器再也沒有響起過。但聞阿姨似乎有很多話要說,她一直拉著李欣的手,聊她的工作和家庭。或許心裡的話講了出來,聞阿姨的心情看起來好多了,最後她堅定地告訴李欣,“你們都沒有放棄,大老遠過來援助我們,我要加油!”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馬天帥 王拓 圖片由四川援鄂醫療隊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