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14岁女孩写给抗疫父亲的信,背后藏着教育的真相

最近,一封14岁女孩写的家书,传遍网络。 14岁女孩叫孙婉清,她的父母都是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她已经好多天没见到爸爸了。 于是,她用文言文,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

这封14岁女孩写给抗疫父亲的信,背后藏着教育的真相

家书里,满是孙婉清对父亲深情的问候、温暖的鼓励、迟来的歉意,以及对战胜这场疫情坚定的信心。 短短200字,语句优美,充满了人文情怀。

之前,她抗疫前线的母亲担心她的学习生活。 孙婉清让母亲放心,因为她已做好准备,将独处时光交给诗书与墨香。 看看她母亲为她准备的读物,就知道孙婉清为什么能写下这样句子: “日前流感横行,您于院中应多加留意,谨防传染,吾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病毒肆虐的当下,亦如是。”


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


而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的引导,又是至关重要。 疫情之下,我们如何帮助孩子选择更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呢?

前两天,在微博看到个视频。 在疫情一线奋战的爸爸,因为家中儿子作业无人辅导,便借助手机视频为儿子辅导作业。 最终被同事拍下传到网上,大家被这一幕感动,纷纷为坚守一线的警爸警妈们点赞。

这封14岁女孩写给抗疫父亲的信,背后藏着教育的真相

是的,疫情牵动人心,但也不能影响孩子的教育。 因为教育,从来都不是临时起意的敲打,而是恒久深厚的浸染。 而假期,正是孩子“弯道超车”的好机会,越是在浮躁的时刻,越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坚持学习。 唯有坚持,才会有收获。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讲故事专家孙敬修曾意味深长地对父母说:“孩子们地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您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在孩子还小,对世界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时候,父亲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标杆。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模仿父母,从做人的品德,到做事的方式,时间长了就会内化成性格和习惯,伴随他一生。等孩子大了,即便可以分辨父母行为对错,大多数情况下很难逃离长期以来环境的影响,最终还是会接近父母那个样子。

这封14岁女孩写给抗疫父亲的信,背后藏着教育的真相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父母应该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对自己严格要求,懂得学习与反思,以身作则。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教育孩子时,就是直接以自身做榜样。他热爱读书,每天晚上七点以后就是他们的学习时间,这段时间也不收别人打扰。不论天气炎热还是寒冷,从不改变,正是这种以父母的行为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的这种读书吧观念,也植入了孩子的身心。

这封14岁女孩写给抗疫父亲的信,背后藏着教育的真相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说到底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在疫情中更是如此,父母积极主动地捐款和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时候就可以给孩子灌输一种爱家爱国的观念,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需要父母的努力和自律。

与其为孩子的教育劳苦费心,不如先学会为孩子营造环境,寄希望与孩子,不如寄希望与自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根基,家庭更是孩子幸福的港湾,良好的家庭环境孕育出品学兼优的孩子,总而言之,育儿先育己,否则你付出再多,可能都是无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