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清華落榜,求父親“幫忙”,時任教育局局長,父親只回1句話

《詩經》曾言:“君子懷幽趣,謙恭禮樂才。”能被稱為君子的人,不僅博學多知,更是為人謙恭,成為其他人的行為楷模。在民國,這個“

大師頻出”的年代,也發生過許多讓人拍手稱讚的軼事,而後人也能從寥寥幾字中,窺得大師的風骨一二。

孩子清華落榜,求父親“幫忙”,時任教育局局長,父親只回1句話

翁獨健出生在坑邊村,一個貧窮而閉塞的小村莊。全家人的生活簡單而窘迫,只為能來年多收些糧食,而每天都埋頭苦幹。翁獨健出生的時候,家裡條件不算太差,所以在許多同齡人都無法入學讀書的時候,翁獨健被送進了小學,而當時年幼的翁獨健,心思常不在課堂上,所以那時的他在老師眼裡,就是個有點小聰明,但是卻有些調皮的小男生。

但是母親卻不認為,孩子只能呆在村子裡的這片小天地。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是翁獨健的母親卻懂得一個道理:不讀書就沒有出路!對於孩子的頑皮,母親並沒有一味的打罵,而是慢慢的給孩子講道理,再加上現實的殘酷,讓翁獨健逐漸收了心,以第一的成績順利畢業,考上了重點中學。

孩子清華落榜,求父親“幫忙”,時任教育局局長,父親只回1句話

在讀書的時候,翁獨健深深感受到,在當下沒有父母的幫助,自己要想進步,只能依靠自己。在考上燕京大學之後,翁獨健一邊打工一邊讀書,勉強維持生計之餘,他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學習上,最終在哈佛獲得博士學位後的他,毅然回國,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任教,奔波在教學的第一線。

翁獨健對於孩子的教育,雖然能夠在限度內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但是在為人處世方面,一向慈父的他卻有著極為“嚴格”的一面。女兒翁如璧在父親的教導下,不僅學識功課成績過硬,而且在琴棋書畫方面也有所涉獵,在這樣的教育下,向來把清華作為自己大學目標的她,認定清華必然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孩子清華落榜,求父親“幫忙”,時任教育局局長,父親只回1句話

在高考結束後,一查分數卻讓翁如璧倍感震驚,發揮失常的她沒有考上清華大學,驚慌下的她想到跟當時時任教育局局長的父親求助,本以為只是幾句話的事,但是卻沒想到,父親毅然拒絕了她的請求。

“您是教育局局長,幫這個忙不是很簡單嗎?”

“正因為我是教育局局長,更不能那樣做!”

面對女兒的失落,父親翁獨健細心的開導女兒:“只要自己努力,上哪個大學都能出人才。”最終翁如璧選擇了自己的第二資源,沒有忘記父親教導的她,最終成了一名傑出的建築設計師;而翁獨健教育女兒的話,卻沒有被人遺忘,仍舊成了現在的教育榜樣,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年輕人。

精彩文章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