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第一生產力”,從事現代農業,需要學習哪方面的知識?

羅田慄先生


大家好,我是獨家社觀。現在農村有一個現象,很多農村人把大量的經歷投注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當初就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有些老的農村人甚至都不會寫字,在生活中受到了非常多的限制。所以說農民雖然主要職業是種地,但是僅僅靠經驗還是不行的,在未來現代化的農業中,要想立足,學習專業化的知識還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麼,從事現代化的農業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呢?下面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1.學習專業的種植技術

很多農民在農村種了幾十年地了,靠著自己豐富的經驗可以將耕地管理的非常好,每年的收益也不錯。但是現代化的社會推了動了農業的高速發展,農業種植門檻也越來越高。近些年來經營農業時對產量提出較高的要求,同時,一些農作物的病蟲害需要得到及時的治理。農作物生長期的每個不同階段灌溉要求,施肥要求都需要專業的知識,以求的產量的最大化。在這一系列的專業化管理過程中,作為農業的經營人,需要不斷的向書本、向老師、向網絡學習專業化的知識。

2.學習把握市場規律

近幾年隨著市場化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影響,各種農作物均已經走向市場,由市場來定價。在現代化農業中,要做到獲得較好的收益,就得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但是這其中存在一個難點,農作物的生產週期一般會比較長,這就決定了我們預測來年市場的難度會非常大。有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是合同形勢運營,與經銷商簽訂購銷合同,我們每年按照合同要求生產農作物,確保每年的農作物更加適合市場,確保獲得較大的收益。如果個人能力較強或者在將來可以利用大數據來預測未來市場,我們也可以根據預測數據來生產農作物。

3.學習現代化的電商手段

以前我們生產出糧食一般都會選擇賣給下村收糧的、集中收購點或者麵粉廠,信息不對稱,售賣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價格壓價比較明顯,無法獲得較大的收益。現代化的電商可以大幅度剝奪經銷商的利益,讓利於消費者,讓利於生產者。那麼要做電商,售賣特色農產品,還需要學習電商的運營流程、運營手段、運營技巧、運營技術等,需要實地操作和專業化的學習。

4.學習農作物的深加工技術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探索深加工,比如說我國是很多原材料的生產國,我們將原材料賣給別國,別國掌握技術,加工成成品再賣給我們,我們還得花錢去買。農作物也不例外,掌握農作物的深加工技術,才能在市場中要得更大的收益。作為生產者,如果自己種植規模較大或者周圍資源較多,可以學習這種農作物的深加工技術,開拓成品食品的銷售市場,以取得更大的收益。

總之,現代化的農業需要學習的知識還非常多,需要親身經歷者不斷的探索發現,不斷的學習。只要保持學習新鮮知識,現代化的農業總會有你的一席之地。


獨家社觀


現代農業包括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無土栽培、精準農業、太空農業等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該模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農業生產種植,以及經營,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精準化發展,促進農業附加值增長增收。

從產業業態來講,表現為各種業態在不斷地融合發展,農文結合、農工結合、農貿結合、農旅結合,農業與其它產業呈現融合態勢。

所以作為新一代農業從業者,以下知識是必備的:

1.基礎作物學知識

包括本地主要栽培作物,栽培方式,農藝措施,大致的畝產等等。

2.經濟學知識

包括成本估算,種子,農藥,化肥,滴灌噴灌設施,大棚的成本,人工成本,作物連續幾年的價格波動,預估收益等等。

3.基礎機械知識

農業耕作機械,植保機械,收貨機械方面的使用,保養,簡單維修等等。

4.管理知識

對於農場人員的管理,獎懲制度,任務分配,人員激勵等等。

5.市場營銷知識

除了適度規模經營外,有想法和創意的農業從業者已通過“抖音”和頭條電商等網絡平臺,開啟“內容創業+農產品網紅”的品牌營銷,不僅增加了可觀農業收入,而且帶動本地農民形成專業化的生產集群。

希望以上會對你有所幫助。





小康生活行


知識是第一生產力,這是真理,但人對真理的運用產生的結果與作用是不一樣的,知識有分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朋友首先你得有知識,掌握好現代農業技術,你得現掌握好傳統農業知識,什麼是傳統與現代農業知識,他們的關係是:傳統農業知識是基礎現代農業技術是建立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的,只有把基礎的農業知識學好,才能談學現代農業知識技術。現代農業技術是對傳統農業的提升與補充,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與品質為目的滿足人類物質需求。

所以你得先學好傳統農業知識。致於現代農業技術學習也是複雜而成體系,你要學習那方面的專業內容又是一個複雜的選擇問題。現代農業技術越分越細,沒有幾個人能真正掌握好的,充其量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目前來說,學習現代農業技術有好幾方面,現代的種植技術,比如太空育種技術,雜交育種,轉基因技術……太多了。現代畜牧技術,比如雜交配種,畜牧疾病預防,飼料配方技術……現代魚業技術,比如魚菜共生技術……現代農業技術太過於豐富,無法給你指明學習的方。

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農業方面發展迅速:物聯網的遠用,也就是通常說的智慧農業,無人機的運用……

還有現代農業機械技術運用,都在飛速的發展更新。我們的學習能力是有限的,而知識的發展是無限的,學習現代農業知識與技術又需要你明確好學習的細分領域,只有確定好學習類別,才能進入學習,方向明確,才能學好學精。

有了理論知識,需要不斷的實踐才能證明自己學的結果如何。所有的學習都是提高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品質,確保生產活動有效性。朋友是個愛學習的人,祝朋友在農業知識的海洋裡,成為一個真正學以致用的人才,為現代農業發展推廣做出貢獻。



夕陽落江農歸人雨光


說說我瞭解的現代種植農業,就說最重要的三點:

1.生產,種植出來的農產品要有質量(品質、產量),並且還要在合理的成本範圍內。

其中要學的東西有很多,比如說:相關種植作物的病蟲草害管理技術,科學的肥料配比施肥技術,農用設施及器械的操作和簡單維修技術,還有農產品的保鮮技術等等

2.經營,現代種植農業要麼是大面積農場(百畝甚至千畝以上),要麼是高價值保護地栽培(如聯棟溫室大棚,北方下壓式大棚),所需成本都非常高(農藥、肥料、地租、農用器械,人工),而且受氣候的影響,和農副產品的銷售價格影響很深,見過非常多的經營者,因為經營不善倒在了農業的坑中。

其中需要經濟學(資金管理,合同,農業保險),並且需要了解政府政策是否有補貼,怎麼個補貼的方式

3.銷售,重中之重。俗話說種的好不如賣的好。在種之前提前就要規劃好有沒有渠道去銷售。是線上還是線下?有沒有可能訂單式生產?近些年農產品滯銷的警鐘一直在耳邊敲響。

希望能幫到大家


義字號葡萄通


知識是第一生產力,從事現代農業需要哪些知識?我認為,現代農業區分傳統農業的標誌就是,由過去一家一戶的自然經濟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的商品經濟,起決定因素的不是農業的產量,而是農產品能否賣得出去,能否賣個好價錢。因此,做好現代農業首先要掌握市場營銷知識,包括市場信息、營銷策略、渠道管理和價值分析等,然後才能因地制宜,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

農產品具有生產週期長、保質期短的特點,作為一個現代農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大可不必精通種植和養殖方面的專業技術,但必須懂得怎麼去經營管理,聘請更加專業的人從事生產。

再就是,現代農業不可盲目的追求高大上,要把握好投入產出比,有利可圖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例如本人也包了一塊菜園子,不用農藥,少用化肥,人工除草,自種自吃還可以,真要拿到市場賣,功夫錢都掙不回來。周邊也有大戶承包的有機菜地,成片的西紅柿、大白菜都爛在地裡,包地老闆無奈的說,賣賣都不夠僱工的錢。





胖城老周


從事現代農業,首先要學習農業政策知識,種植國家支持的產業、品種。

其次學習種植知識,與時俱進,比如國家的糧食政策,已經由吃得飽向吃的好轉變,由優產向優質轉變了,那麼我們再種植農做物就應該以優質為方向為特色。

第三點從事現代農業,要有互聯網意識,學習自媒體營銷知識,農產品不僅要種好,還要賣好,只有做好垂直電商的農戶,才能取得豐厚的收益。

還有更多方面,希望大家補充!



澄懷觀稻


需要以下知識:

(1)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在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中大面積採用機械化作業,從而降低勞動的體力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所謂全過程的機械化,應包括選種、育秧、耕地、播種、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脫粒、烘乾、倉儲、加工、包裝、運輸等從種植到餐桌所有環節的機械操作.

(2)生產技術科學化:科技,是農業向現代化進化的動力源泉.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其涵義是指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從而收到提高產品產量、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證食用安全的效果.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先進科技不斷注入農業的過程,不斷完善農業的基礎科研、應用科研及推廣體系,不斷提高科技對增產貢獻率的過程.21世紀,是科技的世紀.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將使農業現狀發生巨大的變化,科技將在對傳統農業的改造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離開科技的注入,農業的現代化就會停滯不前.

(3)增長方式集約化: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傳統農業是落後的,集約經營與粗放經營相比,粗放經營是落後的.粗放經營與傳統農業有一定的對應關係;集約經營與現代農業有一定的對應關係.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方向進化,一個基本的同步條件是農業增長方式要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摒棄傳統的粗耕簡作,推廣現代的精耕細作,在化肥、農藥、灌溉等方面的投入邊際效益遞減,外延擴大生產餘地變小的情況下,把增產的基點轉到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綜合效益,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4)經營循環市場化:現代農業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市場成為農業經濟運行的載體.面向市場來組織生產,投入一產出一消費的經營循環都要在市場上得以實現.這是農村經濟由傳統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形態走上現代的、商品的市場形態的必由之路.在資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與市場功能的發揮,是現代農業的一個基本特徵.在生產的目的上,產品自給自足的消亡與純粹用於商品交換的轉換,是現代農業的又一基本特徵.這個“發揮”和“轉換”的量變過程,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趨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產品的商品率如果達不到一個較高的程度,農業的現代化就“化”不起來.

(5)生產組織社會化:所謂生產組織,就是對微觀經濟單元的組合佈局進行引導、對社會分工進行協調,對專業化生產進行管理的實施過程.立足於整個社會來設計這種過程、實施這種過程,就是生產組織的社會化.它意味著農業生產與流通活動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必須和社會上的有關部門、市場主體有機地聯繫起來,並要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提高這種依賴程度,以達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現代化的生產,應該是社會化大生產.它排斥生產的小而全和封閉型經營狀態;青睞按專業化分工組織生產,要求走開放式經營的道路.生產的專業化、生產組織的合理化、流通範疇的洲際化,構成了社會化大生產的“三要素”,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刻意追求的發展方向.

(6)生產績效高優化:我們所要的農業現代化,是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能否做到高產優質高效,這是我們檢驗現代化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如果生產經營的最終成果是產品產量低、質量次、經濟效益低,那麼,就應該問一問裝備配置是否科學,生產工藝和技術是否落後,增長方式是否還停留在粗放的形態上,經營理念是否還停留在傳統的農業經濟上,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是否理想.結論可能會不盡人意.也就是說,生產的績效如何,對是否真正實現了現代化,具有一票否決的作用.生產經營的績效,應該是個實實在在的指標考核體系,比如:單位產量、優質品率、勞動生產率、企業利潤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真功夫,應該下在提高績效成果上.

(7)勞動者智能化:勞動者智能化,在這裡是指從事農業生產或經營的人,一定要具備現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勞動者是生產力構成中最具基礎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對農業增產增效的貢獻,佔有相當的比重.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先進的生產工具靠人去創造,先進的科學技術靠人去摸索,先進的管理經驗靠人去總結,先進的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靠人去應用.無論是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是生產績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下得以實現的.離開人,現代化是不復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實現的農業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既是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同時也是要實現目標的可靠保證.





新疆麗達


就您提的問題,我覺得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生產力”這個問題。如果說,什麼是生產力都沒有弄清楚,就沒有必要談其它的問題。

1.很多年以來,把什麼是“生產力”的概念弄的是是而非非,不知所云。以至於導致誰想說什麼是生產力就什麼是生產力。

(1)原生產力概念是:人征服自然的能力。

(2)爾後不知道為什麼會把“科技”歸結為“第一生產力”。

(3)您這問題又來個“知識是第一生產力”。

(4)記得有個叫“第一哲學”什麼的網友說打麻將叫第一生產力(主要忘了他說的是什麼了)

……

如此,什麼是生產力呢?誰明白呢?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不糾正會導致沒有標準,沒有原則的結果。

2.不管是科技,還是技術,還是知識都是為人服務的。是被人使用的。而不是科學與技術是使用人的。這種倒置的定義,把人置於何處呢?難道一個“物”可以征服自然麼?如果知識是生產力,那麼知識需要您麼?

3.人不斷的學習知識,是為了提升自己對事物的認識。為了更好的改善自然,征服自然。而不是知識改造了自然,是人!

4.現代農業要學習那方面的知識,那就多了。

(1)現今的互聯網

(2)現今的智慧農業

(3)傳統的農業機械

(4)傳統的對種養的基礎知識

等等

5.我們不要被“現代”二字引入誤區。

(1)不管是傳統的農業,還是現代的農業。兩個部分:一是具體操作者(種、養的人);一是研究者(對相關農業的認識與研究)。

(2)我們必須要清楚,做什麼也得有人,而且人適於做什麼。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那些高大上的問題。作為種或是養者,只要基礎的東西明白,種好,養好即可。無需去花那麼大的精力浪費時間。比如:陳景潤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桂冠者,難道所有研究數學的都去研究哥德巴赫問題麼?

(3)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思維也是有區別的。所以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適宜的地方才是發展的真正道理!

……

個人看法,不足為據。歡迎批評!


衛興潤


現代農業,是一種“大農業”。它不僅包括傳統農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等,還包括產前的農業機械、農藥、化肥、水利和地膜,產後的加工、儲藏、運輸、營銷以及進出口貿易等,實際上貫穿了產前、產中、產後三個領域,成為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龐大產業群體。

現代農業技術要學習農業生物科學、農業生態科學、作物生長髮育和遺傳規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作物生產和作物新品種選育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作物育種、作物栽培與耕作、種子生產與檢驗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現代農業,作為農業的進步,更能夠對經濟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鄉村小生


需要學習的知識很多。

一、涉農法律法規知識:主要包括《農業法》、《土地管理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種子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植物檢疫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農藥管理條例》、《森林法實施條例》、《森林防火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退耕還林條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等知識。

二、農業生產知識:主要包括動植物生長知識,生產培育知識,病蟲害防治知識等。

三、設施農業知識:包括設施用地的申請,農用設施的選擇建造,設施種、養等知識。

四、互聯網應用知識:主要包括網店開辦與營銷知識,產品宣傳需要使用的軟件知識,直播宣傳平臺的選擇、開通、上傳等知識。

五、氣象知識。除了每天注意天氣預報外,還要積累和掌握不同天氣條件下,生產和抗災知識。包括倒春寒、早霜凍、大風、降水等情況下的各種應對知識。

總之,農業是一個涉及領域廣,知識技能含量高,且與風險並存的行業,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而且需要經驗的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