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好不容易過年了,辛苦了一年,終於可以休息,可是很多父母卻並沒有感覺到很開心。

前兩天,朋友給我發信息,說“覺得自己太難了”。尤其是一想到過年,得給孩子買新衣服,得收拾屋子,得回老家拜年,恨不得可以憑空消失。

她甚至說,“這哪裡是過年?簡直就是遭罪!”

聽完她的吐槽,我的腦海中突然間跳出來一個詞“職業倦怠”。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職業倦怠”。那麼什麼是職業倦怠?職業倦怠又和父母倦怠有什麼關係呢?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父母倦怠和職業倦本質一樣,都是對目前狀態產生了無力感

20世紀70年代,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經過研究發現,社會服務性職位需要較多的情緒性工作,而且人際壓力源也會逐漸增多,這些都導致各異長年精力耗損,工作熱情消退,進而對人漠不關心、對工做持負面態度。此時,就是出現了工作倦怠。

之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等人將個體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後產生的心理綜合症,稱之為職業倦怠。

一般來說,職業倦怠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

情緒耗竭:一直在付出,卻覺得得不到回饋,所以就會感覺到疲勞;

去人性化:對其他的人或事感到消極和冷漠;

自我效能降低:感覺到無力,甚至是抑鬱,提不起勁。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當很多父母看到這裡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好像在家庭中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的確如此,因為從某種意義來說,做父母本身也是一種工作,也會出現所謂的“父母倦怠”,或者叫“育兒期倦怠”。

曾經有心理學家提出“父母倦怠”這一概念,認為父母倦怠就是長期處於為人父母的壓力下,產生嚴重耗竭的一種狀況。

這種狀態其實不難理解,網上曾經有人調侃,母親就是一位“運營總監”。

有一份工作,我們稱為運營總監

全年無休,假期工作量加倍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隨時響應

甚至整夜要求陪伴

要有出色的談判和人際交往技巧

兼具醫學、金融和烹飪方面的技能

工作環境可能會非常混亂

最最重要的

薪酬為零

沒錯,這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

【母親】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試問,如果你做了這樣一份工作,你會不倦怠嗎?早晚會倦怠,所以,父母“看見孩子就心煩,一想起來孩子要學習、要吃飯、要照顧,就恨不得自己從來沒有生過這個孩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很多父母出現類似的情況,會因此自責,覺得自己怎麼可以這樣的想法,這不是對孩子不負責任嗎?當父母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做父母不是應該的嗎?怎麼會倦怠呢?

我們都習慣用偉大、犧牲這樣的字眼來形容父母,倒是沒有錯,父母真的是世界上對我們最無私的人,但是,無私不代表不會累,有愛不代表自己不會難過。

曾經有研究人員調查了1723名父母,結果顯示,其中56.2%的父母處於“低倦怠”級別,31.1% 的父母處於“中等倦怠”級別,而12.7%的父母達到了“高倦怠”類別。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產生父母倦怠主要有以下幾個表現:

1、 精力上,感覺筋疲力盡,提不起勁;

2、 感情上,感覺不想和孩子進行進一步的交流與接觸;

3、 認知上,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做父母。

這些表現,都會讓人覺得“孩子不是親生的吧”。還真不是,越是親生,父母才越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要不是親生的,估計都不會出現“父母倦怠”。

那父母為什麼會產生倦怠呢?這是不正常嗎?當然不是。其實,生活中,讓父母會產生倦怠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種原因,攀比導致父母產生倦怠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為什麼別人能把孩子教的那麼好?”

“為什麼我這麼優秀,我的孩子卻是個學渣?難道我教育不出來一個好孩子嗎?”

很多父母都會將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比較之後就難免會感覺到失望。

除此以外,這還與父母本身的狀態有關係。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產生倦怠感。

對於那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來說,他們更能體會教育給自己人生帶帶來的好處,所以他們更加期待自己的孩子可以取得好成績。一旦孩子的成績不是很理想,他們就會更加著急,從而感覺到深深的疲勞和巨大的壓力。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第二種原因,追求完美導致父母產生倦怠

孩子考了90分回家,父母問:“你這麼沒有考到100分?”

孩子好不容易在武術比賽中取得了第一名,父母回到家就問:“舞蹈比賽怎麼連決賽都沒進去呢?”

類似這樣的對話在家庭中經常會出現。孩子取得的進步,被父母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孩子一旦有什麼沒有達到父母心中的期待,父母就是逼著孩子要繼續努力。

看似父母是在逼迫孩子,實際上,父母又何嘗不是在逼迫自己?沒有得到100分,所以父母就趕緊給孩子報網課,上一對一輔導;舞蹈比賽失利,就著急給孩子加課,恨不得孩子明天不就能脫穎而出。

這種追求完美的狀態,讓孩子辛苦,也讓父母倍感疲勞。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第三種原因,身體疲勞導致父母產生倦怠

自從當了父母,吃完飯躺在沙發上刷劇,週末約上好友郊遊踏青的日子就一去不復返了。

白天在單位拼死拼活地幹活,晚上回到家做飯、洗衣服,更可怕的是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雞飛狗跳的日子早就過夠了。再加上,要是遇到喪偶式育兒,那生活簡直是暗無天日。

之前,新聞就曾報道過,一位31歲的媽媽留下兩個孩子,自己從26樓墜樓身亡;沒過幾天,一位38歲的媽媽抱著7個月大的女兒從24樓躍下,當場身亡。

很多人都說她們之所以做出這樣的事情,是因為產後抑鬱。但實際上,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長時間以來的疲勞。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美國一位華裔日前將自己5歲的女人活活打死。很多人都不理解,身為人母,怎麼忍心做出這樣殘忍的事情,但是,在審訊時,這位媽媽一直在強調,“我需要照顧餐廳的方方面面,我只有兩隻手,沒有四隻手,沒法顧及那麼多。我也不想做出這種事,但有時候就會沒辦法控制自己。”

長久以來身體上的勞累壓垮了強大的母親,導致她心理上的最後一道防線也被擊垮,做出了讓自己一輩子都後悔的事情。

有多少父母沒有做出這樣的極端舉動,但是卻在這樣的疲勞中艱苦度日,僅僅是出現倦怠,也就不足為奇了。

出現父母倦怠不可怕,三招幫你好好處理

第一點, 定期清理情緒垃圾。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有時候,父母產生倦怠,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積壓的情緒太多。大家都在說要尊重孩子,對孩子不要大喊大叫,很多父母因此也就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緒,上班對老闆裝,下班對孩子裝。

可是,情緒並不會因為壓抑就消失,相反,會越壓越多。到最後,積壓在心裡,成為一顆不定時炸彈。此時,一旦出現一個導火索,比如孩子不聽話、成績不好、調皮打架,這顆不定時炸彈就會瞬間被引爆,將自己和孩子炸個粉碎。

所以,情緒是一定要疏導的,當你感覺到不開心的時候,不妨就找個出口宣洩一下,也許是開車出去轉一圈,又或者找個空曠的地方大喊幾聲,實在不行,也可以找個朋友傾訴一下。

將這些負面情緒都發洩出去之後,你就會感覺到輕鬆,也會感覺到更有力量。這時候,再面對家庭和孩子,就不會覺得那麼累了。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第二點,放下功利心,感受孩子帶來的快樂。

瑪洛摩根在《曠野的聲音》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她是傳遞幸福的人,她能給人們帶來快樂”。這就是孩子,照顧孩子的時候,一定會感覺到辛苦,但是,痛苦有多少,快樂就一定會有多少。

可是,平時,我們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孩子學會了多少個字,孩子考了第幾名,我們都覺得只有這些成績才能證明,孩子是優秀的,進而證明的自己是會教育孩子的好父母。

可是,孩子一生的成長,除了這些所謂的成績意外意外以外,還有很多很多事情是值得關注的,而這些事情帶給我們的驚喜和成就感,是不低於那些成績的。

就像是,孩子第一次會叫爸爸媽媽,孩子第一次一個人睡覺,孩子在你下班回家的時候,給你倒了一杯熱水等等。這些事情都會給你帶來感動,讓你明白為人父母原來如此幸福。

這些生活中的小確幸總是被我們忽略,甚至我們將其當作理所當然。可是,當父母能夠主動去關注和感知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些小事情帶給自己的快樂,足以抵抗倦怠時抑鬱與煩躁。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第三點, 要學會獎勵自己。

會出現倦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得不到正向的肯定。和工作一樣,辛苦了一年,老闆不僅沒有給你發年終獎,甚至連句表揚都沒有,這種情況想不倦怠都難。

做父母也是一樣,我們總是期望著孩子的變化帶給我們慰藉,但是孩子能不能按照我們期待的樣子去發展,有時候我們也無法確定。

可是,當孩子無法實現我們的期待的時候,我們就不做父母了嗎?當然不能。我們要從自己的角度給自己加油打氣。比如,出去吃一頓美食,來一次旅行,又或者看一場電影,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事情,都可以。通過這些獎勵讓自己活得精神刺激,從而產生價值感。

獎勵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正向強化,可以不斷提升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在覺得不耐煩,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可以讓我們還有力量繼續堅持。

逃不掉的“父母倦怠”揭露真相:60分足夠,不必做完美父母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說過:“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最好的媽媽,只要足夠好的媽媽就可以了。”

當你對自己的要求不那麼高,就會發現,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似乎也可以低一些,而這樣你和孩子都會感覺到輕鬆。

職場人也好,父母也罷,其實都是我們眾多身份中的一個而已,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身份就是自我。我們不能在有了孩子之後,就忘了自己,給自己一個擁抱,給自己一個獎勵,這些都會讓我們的內心更加豐盈,讓我們的力量更加強大。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