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 城市書房,溫暖城市的“心房”

  2016年以來,在舟山群島新區的土地上,一些小而美、巧而精的場所相繼出現,成為新區百姓閒暇時的好去處。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城市書房”。

  從2013年開始,溫州、揚州、杭州、寧波等數十座長三角城市開始興建“城市書房”。我市以溫州為樣板,精心打造城市書房,目前已有20家,覆蓋四縣區,遍佈城市社區、旅遊區域、商圈等多個領域。

  這些星羅棋佈的城市書房作為傳統圖書館的延伸和有益補充,填補了原有公共文化設施覆蓋不足的缺點,也給這座城市增添了幾分溫度。

  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城市書房,在提升城市氣質、品位的同時,也讓忙碌的都市人有了一處心靈的棲息地,它如一盞盞燈火,溫暖著這座城市的“心房”。

  市民的書房

  週六中午,新城田螺峙社區的李林芳走進舟山報業傳媒大樓文創園區的城市書房,優雅古樸的裝修讓她眼前一亮。


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 城市書房,溫暖城市的“心房”

舟報文創園區城市書房

  書房兩邊近十排書架上擺滿了書籍,中間是寬闊的閱讀區,閱讀者可以選擇靠著落地玻璃門的四方桌,也可以選擇舟山老船木打造的長條桌。書房還特意隔出了幾個小型茶室,供市民享受更私隱的閱讀、交流空間。

  李林芳從管理員處得知,市民、讀者還可憑藉市民卡、身份證在這裡借閱、還書,並已實現與市圖書館及全市各城市書房的通借通還,“這是我們家門口的文化紅利。 ”李林芳高興地說。

  記者從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瞭解到,2016年,我市首家城市書房——位於新城怡島路城市驛站的城市書房正式對外開放,2017年,“城市書房”建設項目被列入我市為民實事項目,之後,陸續在新城、定海、普陀、岱山、嵊泗興建高品質的城市書房。截至目前,已建成城市書房20家,實現各縣區、各功能區和部分重點鄉鎮全覆蓋。

  考慮到閱讀的便利性和貼近性,這些城市書房一般設置在居民集中居住區,或城市文化消費中心地段,著力打造“15分鐘閱讀圈”,市民就近步行一段距離,即可享受“閒意不在遠,書香方寸間”的自在怡然。

  精神的家園

  這20家城市書房,由文化主管部門牽頭,依託當地的圖書館、新華書店供書,營業時間基本上是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這一方充滿書香的寧靜空間,已然成為繁忙都市中,市民、讀者靜心享受輕鬆、自由的“詩和遠方”。

  市圖書館副館長許魁義經常會到各個城市書房“打卡”。“岱山竹嶼港、安瀾亭城市書房,還有嵊泗‘知始行成’城市書房,別看設在外島,其實裝修得很洋氣很有品位,人流量也比原先設想要多。東港的幾家城市書房晚上人多,有父母帶著孩子親子閱讀的,也有年輕人結伴讀書的……”許魁義如數家珍,在他看來,城市書房讓結束了每日繁重工作的市民在喝酒聚會之外有了另外一個選擇,它不僅消弭了人與書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城市書房豐富了城市居民的業餘生活,讓無數心靈得到慰藉。埋藏心底的文化需求,可以在這裡激活;日常工作生活的壓力,可以在這裡消解;無人交流的問題,可以在這裡找到共鳴;焦躁迷失的心,可以在這裡與世界溫柔對話。

  城市書房正在用一本本書、一盞盞燈,撫慰每一個熱愛閱讀的市民,成為他們寄託靈魂的精神家園。

  城市的符號

  經過4年的發展,一個個城市書房,已將閱讀空間嵌入群島新區的各個角落,也已成為這座城市的獨特符號。

  這些城市書房雖然風格各異,但都按照文化主管部門的要求,統一審核、統一標識、統一配置、統一監管。“每一個城市書房,我們都會要求加上統一的LOGO。 ”許魁義說,作為圖書館的延伸和補充,城市書房融合了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閱讀服務與便民服務,有效解決了公共閱讀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也成為又一張亮眼的城市名片。


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 城市書房,溫暖城市的“心房”

  在輾轉多個城市的新舟山人“胡拉拉”眼裡,匹配了高顏值與豐富內涵的城市書房,是一座城市最有溫度、最具情懷的文化符號。

  “如果說下水道是衡量一個城市良心的標準,星巴克是反映一個城市經濟活躍的指數,那麼城市書房就是一個城市氣質的體現。 ”“胡拉拉”說,閱讀不分階層,城市書房接納社會各色人等,包容普惠大眾,供所有人汲取文化養分,“細節中透露的人文關懷,匯聚著一座城市的善意和暖意,也匯聚著積極向上、文化自信的力量,這是讓一座城市更有品位和質感的重要依託。 ”

  文化的燈塔

  有人把城市書房比作“文化地標”“精神糧倉”,市文廣旅體局公共服務處處長張恩達更願意稱其為“文化燈塔”。“城市書房是我們海洋城市文化的一座‘燈塔’,它發揮了文化引領作用,照耀著每一顆渴求文化滋養的心靈,也引領著城市文明進步的航向。 ”張恩達說,作為文化載體之一的城市書房,讓市民俯仰之間皆能聞到文化的氣息,更催生了市民對文明的嚮往。

  我市的20家城市書房,採用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的模式,實際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共建共管共享平臺。也就是說,它除了承擔閱讀推廣的重任,還與實體書店、茶室等融合發展成多元的文化空間。

  “我們在城市書房舉辦過不少親子課堂、閱讀分享等文化推廣活動,逐漸在改變都市人的閱讀方式與生活習慣,也激發了老百姓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 ”張恩達認為,城市書房更大的價值在於,引導城市居民主動學習,提升生活品質並養成習慣,從而形成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與文明素養。

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 城市書房,溫暖城市的“心房”

  如今,根植於百姓生活空間裡的城市書房星火漸燎原,市民的閱讀需求也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迴歸。期待不遠的將來,全民閱讀成為常態,城市書香歷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