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1、泉溪的原譜在南宋,流坑的原譜在元季


泉溪賜進士第累官右丞相兼籤書樞密院事熹公八世孫槐謹撰《宋·泉溪董氏原譜序》載:“董氏之世系,出自唐德宗時,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諱晉,字混成之後裔也。公子四:長全道,為秘書省著作郎;次全溪為秘書省秘書郎;三全素,為大理評事;幼全澥,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學行。素則吾派祖,生子二:長曰完、次曰宥。完子三:達、遜、逵也。遜生戩,戩子五:浚、淮、渙、溥、淏。淮生子四:伯經、仲緯、叔系、季綸。經子二:廷傑、廷秀焉。秀生子二:椿與梓也。椿生子三:曰旭、曰旦、曰晃其幼也。晃生子五:羽、翦、翼、翬、羿,翬行四,生子二,謙與讓也。讓見唐國事日非,隱居撫州擴原。謙為觀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徵兵討亂,諸鎮強橫,各據不發,謙仰天嘆曰:“我自拜爵以來,屢受國恩,欲與國同休戚。今勢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遂棄官潛至樂安流坑隱居焉。生子三:長曰遠、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與熹。熹吾肇遷祖也,賢良博學,後唐徵為武寧令,轉任臨川郡守,終為中書參知政事,追贈文忠公。生子五:珪、璋、珮、琨、瑗。時珪隨父在邑,好遊觀騎射,性耽山水,因畋邑中,至安樂鄉二都泉溪裡,愛其山秀泉清,遂買田築室而家焉。然雖家自珪公,實由熹之令武寧始也,故曰肇遷祖。珪生子三:嵩、崇、山廣。嵩之子姓守舊業,崇之子姓居同鄉四都、尚漳,山廣之子姓居同都之修坡,各擇其地之勝者而居焉。夫自肇遷祖卜居於此,貴而不矜,富而不驕,貧而不濫,世惟禮義之是尚。嗚呼,泉之源深者流必長,木之根固者葉必茂,吾族宜其流長而葉茂也。顧吾竅思之,祖宗之所愛者,子孫也,以吾叨積德於祖宗,得至大官,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如吾祖宗何?因而有志輯譜,商諸族眾,而眾皆有難色,謂此固義舉也,亦難事也。蓋譜必聚族而居,春秋時會拜於墓,祭於祠,序長幼,別尊卑,得以合而序之,始可溯流而知源。今吾族屬之盛,有出仕者,有居別墅者,分適四方,一時莫能遍訪。且工程浩大,約費多金,恐難遂子之願也。予曰:“否否”,從來修譜以敘世系,蓋使人不忘其本,古者雖立宗子法,人究有不知其來蹤者。宗子法廢,後世尚譜牒猶有遺風焉。至譜牒又廢,而人愈不知其來蹤,不過百年之久而骨肉無關,雖至親恩誼亦薄矣,如之何不譜!至費無可慮焉,餘既志存豈惜費哉!族眾聞而羨之曰:“善”。由是各出支系以從事,而予亦廢乎先大夫之貽產,以成金譜一帙,散諸各宗。區區此舉,聊體祖宗遺愛耳。故述此以俟之後達者,特有感於斯焉。”


董有慶在元至順四年癸酉年(1333年)應該與董天衢、董惠、董起潛、董元善等人一起修譜。從《乾隆辛丑重修譜序》: “考樂安於元季(注:指修譜於元朝)時天衢公修者,曰:原譜;尚公修者,曰舊譜。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時望公續修而未卒業,宏治間司訓續修,校書一派。然皆略而未;嘉靖初庠士潤則合通族而修之。謂之新譜。雖備於前而制猶未盡善。迄嘉靖末,譜所弗錄者,四十餘年又值辛酉流寇祠燬,譜亦散亡;迨萬曆七年已卯刑部正堂燧致政歸,慨譜缺修巳久,因思雪峰公譜例中一圖一傳之說。格而未行時大足縣極久歸田,御史公裕亦按秦還復續修。之謂重新族譜”可知天衢參與修譜:之後,劉嶽申後至元戊寅(1338年)作跋,與揭徯斯後至元五年(1339年)己卯作跋。

吳澄曾與文肇淳派人董定得為同年之友,宋鹹淳七年(1271年)進士,定得先逝,吳澄感懷這位有才華的友人,特作詩以挽之。併為紀念董定得所建的進士坊題寫匾聯;起潛辨證施治頭頭是道,吳澄十分佩服,特作《贈董起潛序》:“倘天下之醫人人如起潛,天下之病人人遇起潛,則可以保身,可以盡年,而舉世無枉夭之患。良醫之功其博濟於民,視良相奚異!”;吳澄

元貞元年(1295年)遊豫章(今南昌)西山,講學於郡學,董天衢(字方達)是吳澄的得意門生,元至治三年(1323年)董天衢江西鄉試中舉,次年,即泰定元年(1324)應禮部會試,被特恩長龍興路宗濂書院修業三年(注:推測應該是1327年),其後,赴京應吏部選。臨近起程日,天衢向恩師吳澄告行,吳澄特作序文為送。序文開篇敘述了兩宋董氏科宦盛況,藉以勉勵天衢。序中寫道:“董氏儒科之有人,雖運代更易而不替盛矣哉。”;“子之家世如此,子之才藝如此,有光於前有開於後,將為皇元董氏文儒之第一祖。”文句中充滿著吳澄對弟子董天衢殷切的期望和關愛之情;流坑董氏,南宋董槐始修譜,元初遭兵禍,僅存一帙。有慶令其弟天泰持譜向遠近聞名的吳澄求序。

那麼,由董氏十四世孫文肇滋派的董有慶再續修宗譜,是在元至順四年(1333年,癸酉年;中國至順四年六月,和世長子妥歡帖睦爾即帝位於上都,是為元惠宗即順帝,改年號元統。也稱:元統元年。),可能參與此時流坑修譜的會有:董有慶、董天衢、董惠、董起潛、董元善

等人。但是董定德早於吳澄去世,必定無法參與修譜。

2、【流坑支派松溪版】《虞鄉遊臨川擴源源流考序》

保留董槐譜的:讓之子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遷居於此,三傳至合公而始盛焉。

3、湖溪族譜、信安族譜出現《擴源源流考序》

4、保留世系

5、保留舊的字輩歌

6、是居中清然還是居士清然

7、後人以北宋董傪的名義做序

《董氏登科提名錄》記載的年齡與時間的矛盾、科舉時間與描述時間不符、科考考試的地點與實際不符、書寫方式與實際不符、連祖、父沒有記載芳名與常理不符等,不會出自作為進士的董傪所為,應是元末時期以董傪名義的首創,若“連伸父子,仍世擴源”不以“連”為遷徙祖有違首修譜交代遷徙祖的慣例,從各方面判斷,該造譜在元末,並不是董傪本人而作。那麼其世系也是混亂的,應以董槐譜謙公、讓公為序較為合理。董傪的《董氏登科提名錄序》“唐末之代,連伸父子,仍世擴源”。 依據修譜慣例皆以最早遷徙祖敘說則“連”為遷徙祖,明萬曆時董裕《本源考》:“唐末,裔孫連徙自臨川擴源”,董裕以“連”為遷徙與董開堯以“清然”為遷徙祖有異。證明:首先,流坑以《董氏登科提名錄序》作為最早修譜,依據修譜慣例應該是以“連”為遷徙祖的;其次,董裕以“連”作為遷徙祖,流坑以清然作為遷徙宜黃,然“連”不是清然,是相矛盾的且對誰遷徙宜黃是含混不清的;再者,詞義以“連”在宜黃承襲世居,依然在擴源宜黃居住,則證明“連”不是遷徙擴源宜黃之祖,有一個比“連”早而先居住擴源的遷徙祖!;第四,流坑譜把“萬一”作為“連”至董合是三世,與“即五世合也”對比是不符合的。清然至董合是四世,不是五世?但清然不是“連”;第五,清然在宜黃居住,董槐譜的“連”實際為“讓之子”,譜序世系“讓公之子連,字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讓之孫為申字清然,比“連”早的只有“讓”,讓公比清然居住擴源早,董讓世遷徙擴源宜黃的遷徙之祖比較合理。

8、偽造了南宋狀元董德元的《董氏歷代源流考》

《偽造在明朝初期》就論證其屬於借董德元的名義而偽造。明顯屬於後人偽造的證據是“纘蜀漢死節之允,則忠良優矣;纘李薦之晉丁榜之槐,則相業成矣。”如此死人會寫後人事?

9、購譜的來歷

明洪武丙子二十九年(1396),董友善謹識的《舊譜事略》,


《舊譜事略 》全文

吾宗家譜,當元初兵燹之餘,惟羅坑一帙僅存而已。後經諸老成增修考訂,續所未有,載所未備。前列《登科記》、《衣冠圖》視舊加詳。元至順癸酉1333年.有記載吳澄去世3年了?吳澄的去世,有的記載吳澄(1255-1330),見查字典:http://www.chazidian.com/shiren/wucheng/3023/。另有的記載為吳澄(1249-1333

)見好搜百科:http://baike.haosou.com/doc/6406662-6620326.html。),嗣孫有慶令弟天泰持以謁吳文正公,因請序之。又得虞文靖公《秋祀堂記》及揭翰林、劉申齋諸名公序、跋,議欲刊梓以傳。後以祠堂未建弗果,遂家傳寫之。暨丙申元至正十六年1356)亂,族眾避難流徙於外,譜牒亡散幾盡。癸卯實則為洪武四年1371年)春,友善同侄良玉因商道經寧都苧畲,偶值鄉親彭時中館授於彼。因言則善翁亂中流寓,因家於此,所依族譜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購求得之,乃令良玉攜歸珍藏之。乙已實指洪武八年乙卯年1375年)復土,即以獻之養性(注:文肇公房十五代孫,洪武四年以通經儒士徵至京師,中選,授四川昭化丞,攝劍州事)史。養性從新考訂,繕寫成編。及祠堂成,即議刊刻。值徵書催逼,有志弗就。友善荷祖宗之佑,雖亦玷名仕版,幸獲歸老田裡。顧瞻松楸,俯仰桑梓,慨想宗黨歸鄉以來,生齒之蕃,既倍於前,昭穆之倫,恐紊於後。輒不自揆,遂與桂林(文肇公房第十六代孫董季敏,號桂林)侄將《登科記》、《衣冠圖》逐一參互考訂,從新增廣。刊刻板行,散歸各房收受。務要珍惜,毋致損失,聊卒前人之志而已。繼自今以往,瓜瓞綿綿,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輯之,請自十世代以後依例增修。庶幾垂裕無窮,傳之永久雲。

:文見萬曆十年董氏族譜。作者董友善,文晃公房洙派第十五代孫,名尚,洪武四年(1371)徵至京師,後任武進知縣。他詳細記載了元末戰亂(“丙申亂”)後族譜散亡流失,又意外購求的經歷。並在此基礎上,經眾人之手,終於在明初洪武年間修成正式刻譜。文中提到虞、揭、劉“諸名公序、跋”,分別是元代虞集《董氏秋祀祠堂記》,揭溪斯《董氏衣冠襲慶圖跋》,劉嶽申《跋董氏譜》,並見萬曆十年族譜中。董養性,文肇公房十五代孫,洪武四年以通經儒士徵至京師,中選,授四川昭化丞,攝劍州事。董桂林,即文肇公房第十六代孫董季敏(號桂林飄然官宦履歷,但以倡修族譜,“保障祠祀”而受到族人讚揚。嘉靖間,特建桂林小宗祠致祭,併為之建“叢桂流芳坊”。季敏五子,其中三人在嘉、萬年間已派衍出守齋、中崗、毅齋三大房,人數眾多。

10、舊譜事略與吳澄

友善為何對自己的經歷記載混亂?

萬曆十年(1582)修董氏族譜載《雲蓋鄉董氏族譜序》,而《雲蓋鄉董氏族譜序》見元吳澄《吳文正集》卷三十二(《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197冊)無疑是說吳澄所撰;《雲蓋鄉董氏族譜序》:“董之裔有慶,重修族譜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於是益詳董氏之盛。”這是現見宋元人士直接記載董氏家族歷史及修譜活動的最早資料。萬曆十年的按中,記載:元代修族譜的董有慶,譜名方成,文肇公房滋派十四世孫。萬曆族譜記其“承祖教,卓有成立。重修族譜,求序吳草廬,可謂不朽矣”。

吳澄的去世,有的記載吳澄(1255-1330)和(1249-1333);假定“嗣孫有慶令弟天泰持以謁吳文正公,因請序之”。以吳澄公元1330去世為真,則“元至順癸酉1333年.吳澄去世3年了?)”必假;假定吳澄公元1333去世為真,那麼萬曆十年(1582)董氏族譜載《雲蓋鄉董氏族譜序》,流坑以該序見元吳澄《吳文正集》卷三十二(《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197冊)以證明屬吳澄所撰,則為真。

友善撰《舊譜事略 》,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①“令弟天泰持以謁吳文正公,因請序之”;②譜牒亡散幾盡;③所依族譜一本,友善購求得之;④復土,即以獻之養性史,養性從新考訂。

第一:請吳澄寫序(該事項不是友善而為),又得元代虞文靖公即虞集《董氏秋祀祠堂記》(另記:虞文靖公《秋祀堂記》),蕭泉養《董氏衣冠襲慶圖跋》,揭徯斯《董氏衣冠襲慶圖又跋》,劉嶽申(劉申齋)《跋董氏譜》,諸名公序、跋。以此證明元朝的修譜;可是,元末戰亂,元初遭兵禍,僅存一帙。後經董氏諸老增修考訂,有慶請他人作序、跋。是在吳澄去世之後。當然,吳澄去於公元1333年還可以說得過去,若是去世於公元1330年,還請吳澄作序,那就是在吳澄去世之後的第三年?吳澄變成陰魂不散的鬼了,還能夠為流坑作序,真實奇談怪論?

第二: 譜牒亡散幾盡,這些事情應該歷歷在目,絕對不會忘記或者記錯時間的。畢竟這一事件,流坑族眾避難流徙於外,這是流坑比較大的災難事件。從記載的時間看,倒是這一時間與其他記載吻合。沒有其他相反的證據。

第三:當洪武之時,遇到了一個存著董氏家譜的人,買他的譜過來,不管如何,這是難以忘卻的激動的事情,怎麼能夠忘記呢?當然,我在另外的文章論述,該買來的譜,假如是真的買來,就是譜匠做的以董德元名義的《董氏歷代源流考》;假如不是買來,則是編造的故事,自己造假。不然,為何連時間都記錯呢?

第四:對買來的譜,進行研究,重新修譜,也必定是很主要的大事情了,為何連時間都記錯,記得那麼模糊不清呢?

從四個事情,那就對應四個時間,其記載分別是:元至順癸酉(1333年,此時距離吳澄去世有兩說)請吳文正作序;丙申(元至正十六年1356)譜牒亡散幾盡;癸卯(實則為洪武四年1371年)買的宗譜;乙已(實指洪武八年乙卯年1375年

)復土,重新新譜。四個時間就有兩個時間是不存在的?一個時間待證。流坑經過明朝嘉靖、萬曆,甚至乾隆等修譜,都沒有發現其錯誤矛盾?而且有赫赫有名的人物,都不去也不想細緻考證?

元貞元年(1295年),吳澄遊歷豫章(今南昌)西山,講學於龍興(今江西南昌),為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選所賞識,把吳澄請到家中,親自敬茶奉飯,極力向朝廷推薦,說他道德文章都優於常人。才供職於翰林院及江西儒學等處……他出生在南宋末,但大部分時間是在元朝度過的。元武宗至大年間(1308—1311),官翰林學士,期間還作“渡江雲”《揭浩齋送春和韻》:“名園花正好,嬌紅白,百態競春妝。笑痕添酒暈。豐臉凝脂,誰為試鋁霜。詩朋酒伴,趁此日流轉風光。盡夜遊不妨秉燭,未覺是疏狂。茫茫。一年一度,爛漫離披,似長江去浪。但要教啼鶯語燕,不怨盧郎。問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飛過東牆。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陽。”。泰定元年(1324)﹐命為經筵講官﹐覆命修《英宗實錄》。二年﹐《實錄》成﹐辭官南歸。至順元年(1330年)退歸鄉,省、縣官員均迎請執業,四方之士不遠千里負笈前往求學者達數千人。 吳澄的家鄉鹹口村與流坑相距僅有20多公里。因吳澄的影響和交往之便,流坑不少人士,如董定得、董惠、董起潛、董元善、董有慶、董天衢等人均與他有過密切的交往。元統元年(1333),天曆三年(1330),朝廷因吳澄年事已高,特任命其次子吳京為撫州教授,以便就近奉養。天曆四年,吳澄病逝,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贈為江西行省左丞、上護軍,追封臨川郡公,諡“文正”。(見《白話二十四史。元史。吳澄傳》:http://yw.eywedu.com/24/23/mydoc285.htm)卒於家,著有《吳文正集》一百卷,是

元代著名的理學家。(本文,以吳澄在元至順四年癸酉(1333年)年,即元統元年為吳澄去世時間。當然,尚若吳澄是在公元1330年去世,那有慶的弟天泰在元至順四年癸酉(1333年)就見不到死去的吳澄了,也就無法寫序了 )


吳澄曾與文肇淳派人董定得為同年之友,宋鹹淳七年(1271年)進士,定得先逝,吳澄感懷這位有才華的友人,特作詩以挽之。併為紀念董定得所建的進士坊題寫匾聯;起潛辨證施治頭頭是道,吳澄十分佩服,特作《贈董起潛序》:“倘天下之醫人人如起潛,天下之病人人遇起潛,則可以保身,可以盡年,而舉世無枉夭之患。良醫之功其博濟於民,視良相奚異!”;吳澄元貞元年(1295年)遊豫章(今南昌)西山,講學於郡學,董天衢(字方達)是吳澄的得意門生,元至治三年(1323年)董天衢江西鄉試中舉,次年,即泰定元年(1324)應禮部會試,被特恩長龍興路宗濂書院修業三年(注:推測應該是1327年),其後,赴京應吏部選。臨近起程日,天衢向恩師吳澄告行,吳澄特作序文為送。序文開篇敘述了兩宋董氏科宦盛況,藉以勉勵天衢。序中寫道:“董氏儒科之有人,雖運代更易而不替盛矣哉。”;“子之家世如此,子之才藝如此,有光於前有開於後,將為皇元董氏文儒之第一祖。”文句中充滿著吳澄對弟子董天衢殷切的期望和關愛之情;流坑董氏,南宋董槐始修譜,元初遭兵禍,僅存一帙。有慶令其弟天泰持譜向遠近聞名的吳澄求序。

那麼,由董氏十四世孫文肇滋派的董有慶再續修宗譜,是在元至順四年(1333年,癸酉年;中國至順四年六月,和世長子妥歡帖睦爾即帝位於上都,是為元惠宗即順帝,改年號元統。也稱:元統元年。),可能參與此時流坑修譜的會有:董有慶、董天衢、董惠、董起潛、董元善等人。但是董定德早於吳澄去世,必定無法參與修譜。

吳澄的去世有兩種不同的記載,有的記載吳澄(1255-1330)見查字典http://www.chazidian.com/shiren/wucheng/3023/。另有的記載為吳澄(1249-1333)見好搜百科:http://baike.haosou.com/doc/6406662-6620326.html。依據:萬曆十年(1582)董氏族譜載《雲蓋鄉董氏族譜序》,流坑以該序見元吳澄《吳文正集》卷三十二(《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197冊),以證明屬吳澄所撰;其中《雲蓋鄉董氏族譜序》記載:“董之裔有慶,重修族譜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於是益詳董氏之盛。”,因此,定德不會參與流坑修譜。

流坑六修譜的記載:《董氏族譜序》(也就是《雲蓋鄉董氏族譜序》),以:大元至順癸酉(1333)五月望日,那麼,意思就是五月吳澄還健在世上。序全文為: 唐改臨川郡為撫州。疆域之廣,亞於洪、吉、贛,而文物聲名,甲於大江以南之西。宋三百年間,一家一族儒宦之盛,樂、曾、王、蔡、晏五姓為首稱。爵位之崇,王、曾、晏最,樂蔡次之。科名之稠,曾、蔡、晏最,王、樂次之。樂安雲蓋鄉之董,計其科名,多於曾、蔡與晏;校其爵位,亦在樂、蔡之上。而論者不以擬於撫之五姓何也?蓋宋南渡以前,董極盛之時,猶隸于吉。紹興中年,撫增置樂安一縣,治割吉之雲蓋鄉隸撫,由是董氏乃為撫之屬民。今董之未撫也久矣則尚論撫之世族,其可遺董氏乎?董之裔有慶,重修族譜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於是益詳董氏之盛。每貢舉之年,與薦名或七或六,或五或四。自祥符八年乙卯至鹹淳七年辛未,擢進士科近三十人,武舉、特奏、世賞異路而仕者不與。通撫之六族而論,仕宦之眾莫之與倫,至於今從事詞章者不匱。雖然,昔晉範亡具陳其家族歷千數百年之久,而魯叔孫豹以為保姓受氏,世祀之不絕,不若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六族之儒科仕宦則均,而惟南豐曾氏、荊國王氏可以當言之立繼。此董氏之子孫,倘能立功、立德,則其不朽之實將與孔門之顏閔,周室之大召,有商之伊傅,唐虞之皋契並。其德立,其功立,下視曾、王二氏之言立,且不足貴。而超越五族,蓋有在科名爵位之外者,董氏之子孫其懋哉!

我在《分析流坑董友善撰的《舊譜事略》》一文詳細論證,至於本文論及的是:“嗣孫有慶令弟天泰持以謁吳文正公,因請序之。又得虞文靖公《秋祀堂記》及揭翰林、劉申齋諸名公序、跋,議欲刊梓以傳。”。

上文已經有了:蕭泉養蒙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年)作跋,屬於董有慶修譜前;由於董定得為宋鹹淳七年(1271年)進士,那蕭泉養蒙疑似可能與董定得有關。

吳澄去世之前,“董之裔有慶,重修族譜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於是益詳董氏之盛。”即有慶令其弟天泰持譜向遠近聞名的吳澄求序, 吳澄覽其譜,為董氏科宦之盛,深為讚歎。其序文開篇說明董氏在宋代未被視為撫州著名宦族之一的原因,是由於董氏科宦鼎盛時期,流坑隸屬於吉州。大元至順癸酉(1333)五月,作《雲蓋鄉董氏族譜序》。

董有慶在元至順四年癸酉年(1333年)應該與董天衢、董惠、董起潛、董元善等人一起修譜。從《乾隆辛丑重修譜序》: “考樂安於元季(注:指修譜於元朝)時天衢公修者,曰:原譜;尚公修者,曰舊譜。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時望公續修而未卒業,宏治間司訓續修,校書一派。然皆略而未;嘉靖初庠士潤則合通族而修之。謂之新譜。雖備於前而制猶未盡善。迄嘉靖末,譜所弗錄者,四十餘年又值辛酉流寇祠燬,譜亦散亡;

迨萬曆七年已卯刑部正堂燧致政歸,慨譜缺修巳久,因思雪峰公譜例中一圖一傳之說。格而未行時大足縣極久歸田,御史公裕亦按秦還復續修。之謂重新族譜”可知天衢參與修譜:之後,劉嶽申後至元戊寅(1338年)作跋,與揭徯斯後至元五年(1339年)己卯作跋。

虞文靖公《秋祀堂記》,由於我現在掌握的資料缺,分析應該是在其後的時間了。不屬於元末。因為流坑董氏大宗祠始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地處杏林之墟。

分析與總結

董時望作《登科提名錄又跋》和《董氏衣冠襲慶圖又跋》,流坑六修譜分別記載成化二十二年(1486)丁未,成化二十三年丁未?而明成化丁未年(1487),分析認為應屬於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年(1487),然而,時望修譜時間比較短,僅僅在這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秋、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年(1487),至己酉(1489)春進行了兩年多時間修譜(見《仲三的考證》一文):“丙午(1486)秋,時望其母病故,在家服孝的時望,利用這段時間編修了自家房派的族譜——《桂林公譜》,撰《董氏衣冠襲慶圖又跋》。己酉(1489)春,時望起復,被授為監察御史。這年的八月,時望入早朝,正值傾盆大雨,街渠水漫,馬墜御溝橋,時望衣溼透體,服溼衣入班,感冒成傷寒病,不治而卒,享年僅三十有九。

”。

從時望作的《登科提名錄又跋》:“而進士之科,直抵成化甲辰(公元1484年),始於予小子而添續焉。”也就是把流坑考取的科舉,進行敘述。《董氏衣冠襲慶圖又跋》:“……吾宗六百年於茲矣,自宋已號宦族,國史之所編,郡縣誌之所載,諸儒巨文集之所存,……然後取歷官之人以張其目。綱以經之,目以緯之,表世而遠近詳矣,系名而大小著矣。庶幾開卷瞭然,無復留疑。其虛左方各數行者,以待後人之繼書,且旁搜博證。……敦逸之歷官,雖國史有傳並志書可考,而與譜率有不同。蓋恐史志舉其概而譜錄其詳,則兩存之而不質也……其實,這僅僅是說譜有史料所不記載的,記載的方法如何的描述。未涉及到世系的大的變動。畢竟修譜時間太短,2年時間不足,董時望就去世了。

從流坑元末修譜的原譜來看,基本是歌功頌德的序、跋,沒有涉及遷徙、世系的內容記載。那就是基本沿襲了南宋以來的董槐譜世系。

那麼,以後發生變化的,也就到了尚公,董友善時期,購買到了以董德元名義的《董氏歷代源流考》的譜序。

為以後嘉靖時期,連申的變化,申與伸的變化、尚二無後的記載、該流坑從全素的連接,到董溪的連接,仲一、仲二、仲五的記載,見於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開堯的《董氏世次考》與《董氏仕官記錄跋》,也見於與開堯修譜相距16年後,嘉靖癸亥歲(1563)季秋聶豹撰的《重修黃山寺檀樾祠碑記》也記載“仲一、仲二、仲五”。嘉靖的譜的多處細小變動,卻為萬曆十年的大規模到各地聯繫與修改宗譜,創造了進一步演變的空間。

11、宦記錄跋的一個譜不同的:溪十三傳與晉玄孫清然

松溪譜的十四傳至清然,即晉十四傳至清然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譜

嘉慶辛未(1811年)松溪五修譜

隴西郡公之後裔,自河間徙撫州之擴源,越數傳清然公。由()擴源遷居樂安流坑,至九世瑋公。。。(證明清然之前在擴源有數世).。。徙本州水松山坑,四傳而文甫。

12、連遷徙臨川擴源不同記載

靜軒公嘉靖年間的《董氏世次考》

董裕譜《董氏源流考》

嘉靖重修黃山寺

流坑六修譜不同記載

董晉之玄孫清然避居宜黃擴源,由是安家江南。董清然之玄孫董合則遷至流坑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流坑董氏族譜的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