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有故事的人都不喜歡過節,你說呢?

盛做自己的小太陽


我不是有故事的人,是實實在在過日子的人。說真心話,我不喜歡過節!

說起七十年代過的日子,每天都是故事。每逢節日其實並不美好,往往參雜著許多痛苦的回憶。

首先是累,活的不像人。

那個年代的父母重男輕女,我家就是例子,家裡繁重的家務都有女孩承擔 ,逢年過節,姐姐要洗被子、單子,窗簾,還有全家的衣服,還要協助母親炸丸子,做麵點,真叫幹不完的家務。我姐由於經常透支體力,雖然她是老大,可身體是最單薄,個子長的最矮。難怪她現在經常講“這輩子最不喜歡的事就是過年”。

我呢?雖然沒有姐姐累,可我也特別痛恨過節,每年春節哥哥弟弟可以穿新衣服,提著鞭炮走街串巷的嬉鬧,可以吃肉喝酒,可以自由玩耍。我就不行,我是“丫頭猴子”,就有任務給我佈置 。現代人不會理解,讓我倍受折磨的任務就是”上香”。因為香火是不能滅的。春節,我從除夕晚上開始我需要二十四小時守在家裡,一把一把的開始燒香,白天還好,我可以“堅守”,到了夜晚,就太痛苦了。我每次睡著,都會被母親抓起來續香,現在想想都是一種折磨,我感覺太難受了!

其次是落後,人的思想落後,生活使用品落後,過節方式更落後。





嗨逛吃逛吃


節日悟語

這個問題,其實讓我感觸很深,小時候,特別喜歡過春節,因為那時候一家人就可以團圓了,開開心心的吃團圓飯,還有我最喜歡的壓歲錢,平時沒過節時,父母都是在外打工,或者不是出去打工就是口朝黃土背朝天,在地裡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成為了一個不變的規律,世世代代都這樣,所以小時候的我很喜歡過春節,那時,是最幸福的時候,一家人洋溢著幸福。

長大後,我不喜歡過節,過完節日後意味著離別,我怕離別,更不想離別,隨著時光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我怕過節,特別是那種帶來希望又有失望的節日。春節,是這一年與下一年的節點,是這一年的結束,下一年的開始,預示著新年新氣象,可是當一個孩子看著遠方,用盼望的眼神希望爸爸媽媽回家過年,一家人團圓的時候,這種希望卻化為泡影,那是多麼悲傷的時刻,更甚有過完春節後,站在離別的車站裡,看著載著父母出去打工的車子越走越遠,漸漸地淚水模糊了視線,看不清他們離去的方向。

因此在不同的時段,對過節有著不同的期盼,不同的期盼的結果帶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情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慢慢的也就成了不同的習慣,不同的習慣也就成就不同的人生……

我有故事,也有酒,酒喝完,故事未完。


擱淺微笑


一個有故事的人,或許是不喜歡過節日,而且不在少數。

說一句矛盾的話,我不喜歡過節日,但是我喜歡和家人一起過節日。

曾經我也是不喜歡過節日的,兩年前離了婚,有了個小孩。家裡是農村的,自己沒手藝掙錢,沒老闆罩,要什麼沒什麼。

那年離完就出來打工了,那時候我也是什麼節都不想過,只想自己一個人在沒熟人的地方待著。

春節到了不想回去過年,可是老媽打電話來說買了票沒有,什麼時候回?

瞬間就不敢說,年裡不回去了,只能說在買票,過幾天就回了。

回去過節,我還要面臨著村裡那些熱情的嬸嬸們,怎麼你自己一個人回來,你老婆呢?

我都會說她還沒回我們這邊,她先回孃家。或者是她還沒買到票,沒一起上班。

村裡是沒有人知道我離婚的事的,那時候我連我家人都瞞著,直到現在除了我家人,也沒人知道我自己離婚了,兩年了。

每次回到家看著那個房間,到現在結婚照都還在,然後抱著小孩,曾經那個房間是幸福的一家三口,現在就我抱著小孩…往事不堪回首,那是我這一生的遺憾和愧疚。

除了過節回去,我都是在外省上班,有時候想起父母,又或者小孩,怎麼都覺得多回去看看才是好的。

今年清明節剛剛回去了一個星期,剛回到家第一天就跟著父母去插秧了,很心疼他們,又覺得自己實在太沒出息。

找不到大錢給親人好的物質生活,但是過大節都都要回去過的。

每一個節隨著歲月的增加,節日對於老人來說是在減少了,越老代表越少。

我們還沒長大之前都是父母陪我們過節,好吃的,好看的都給了我們,所以珍惜每一個一起過的節日吧。

小節無所謂,大節還是要的。

過節——和家人一起過個節,挺好的。



遊子清風


小時候很喜歡過節,覺得可以吃好的,一家人坐一起,熱鬧。後來家中變故,變得不喜歡過節了,總覺得淒涼,形單影隻。不過老天爺對自己不錯,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老公,現在又喜歡各種名目過節了,就是人少,兩個人的節日,少了點氣氛。作為八零後的我,還是覺得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的過節才有意義!


陳二狗的妖孽人生


不是不喜歡,而是現在過節的氛圍改變了,沒有小時候的味道了,說白了,就是自己的心態改變了,現在年輕人面臨著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住著高價的房子(農村的房子不想住),開著貸款的車子,養著祖宗一樣的孩子,吃著偽小資的伙食,時代在變,自己的收入跟不上, 自然就不想著過節,過一個節,壓力山大,多少人都是在節後咬牙度日的。


十一品帶刀侍衛


真的是這樣!

小時候被寄養在親戚家,雖然基礎的溫飽和教育是可以保證的但是精神上的需求卻是完全缺失的。

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每當逢年過節闔家團圓的日子,看著別人熱鬧、溫暖,自己就忍不住躲在黑暗裡流淚。

因為沒有父母的問候和關懷,除了委屈還有對他們的思念。

看別的孩子歡喜地點燃煙花爆竹,我卻只能仰望天空儘量讓淚不要掉下來。即使被人發現流淚,還可以說是硝煙迷了眼。

總之那種想哭的衝動,在節日裡格外濃烈。所以不喜歡過節,因為熱鬧總是別人的,快樂也與我無關!


韓芳217


我沒有故事,我只有窮

沒到逢年過節,老一輩年輕一輩無聲的攀比

今年我買了車,我兒子得了多少獎金,我女兒給我買的衣服 ……有錢的趾高氣揚,沒錢的獨坐一角

以前的過節,大家圍在一起吃飯聊天打打牌,現在飯一吃,各奔東西


瘋狂的哈露


怎麼說呢?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大。就我自己的感受說一說吧。

有沒有故事的人,其實都不想過節。為啥呢?

現在生活工作壓力都大,大部分人都是房奴、車奴、卡奴……現在又多了個“節奴”。

為啥叫節奴?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國的傳統,節日免不了親友團聚,自然免不了喝酒吃飯談天說地,免不了有意無意進行對比,比什麼?無外乎比老婆(老公),比房子,比車子,甚至比兒女……過得好的,眉飛色舞;過得一般的,默默吃菜;過得較差的,黯然失色。

所以,每逢節日,過得好的就獲得了炫耀的機會,過得一般的和較差的人,就獲得了被人對比的機會。

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是混的一般的,雖然也有車有房,但是車是代步車,房是剛需房,兒女上學也是公辦中小學,沒啥可以說的。

久而久之,不管有沒有故事,都願意自己過自己的生活,自然就不願意過節團聚了。


火星毛毛蟲


曾經在八十年代有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孩,她有自己遠大理想,有個性愛打扮。可是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紀,她沒有遇到心怡的她,然後家裡就開始給她介紹對象,她相親遇到一個有正式工作的人,比較老實,但是和她不是一類人。父母覺得能安穩過一生就罷了,談不到什麼三觀,他們也不懂。女孩被迫結婚了,可是婚後的生活只有她自己知道,沒有共同語言,沒有什麼一致的理想願望,可是他們有孩子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女孩還是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就想去外地闖蕩,於是她離開了丈夫,離開了兒子,兒子叫母親幫忙照顧。丈夫不懂她,他也不懂妻子為啥這樣。開始的時候過年過節女孩還是回家看孩子看父母,看丈夫,後來她就不願意回家了,丈夫選擇和她離婚,兒子共同扶養。她卻還在外面飄泊,不願意回家,一次她回家了。她居然一整晚都坐在窗前,默默的看著窗外,不說話,吸菸。一顆顆好像是她的不同的心酸。她就像個沒有生機的花兒,提早枯萎了。她一直沒有遇到那個心怡的他,一直在外打工掙錢養育孩子。而丈夫選擇再婚,過著搭夥的日子。



我就是我的小朋友


應該說不是不喜歡,而是無法過一個好節,從心底裡抗拒過節,表現為了不喜歡。

有故事的人往往心裡懷著悲傷和憂愁,或是愛恨,他們往往是經歷坎坷看破世情,或是經歷得多了,對世事人情已經再無所求,把自己的內心包裹起來了。他們寧願孤獨、寂寞,一個人靜靜的舔舐傷口,而不願去融入人群。從心底裡,他們抗拒熱鬧,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越是開心的地方,他們覺得離自己越遠。喧鬧的人群裡獨自的孤獨,是他們內心的寫照。而過節是的喜慶,熱鬧,親友的交融,他們覺得這些是與他們無關的。所有表現出來不喜歡過節。

但是人生來就是群體的。一個人,因了種種原因,也許不喜歡人太多的地方,但是小範圍的地方,親友二三人的聚會總是渴望的。追求快樂是人的本心,一個人可以把自己封閉,可以忍受孤寂,但是心底總是渴望快樂和溫情的。面對萬家燈火的溫馨,再孤獨的遊子也渴望。

就算是寒冰,陽光照耀的時候也會融化,何況人心,誰不渴望溫暖、快樂,誰不想擁有親情、愛情和友情,如果有一個開心溫暖的節日,有一些真心相對的人,誰不喜歡過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