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有故事的人都不喜欢过节,你说呢?

盛做自己的小太阳


我不是有故事的人,是实实在在过日子的人。说真心话,我不喜欢过节!

说起七十年代过的日子,每天都是故事。每逢节日其实并不美好,往往参杂着许多痛苦的回忆。

首先是累,活的不像人。

那个年代的父母重男轻女,我家就是例子,家里繁重的家务都有女孩承担 ,逢年过节,姐姐要洗被子、单子,窗帘,还有全家的衣服,还要协助母亲炸丸子,做面点,真叫干不完的家务。我姐由于经常透支体力,虽然她是老大,可身体是最单薄,个子长的最矮。难怪她现在经常讲“这辈子最不喜欢的事就是过年”。

我呢?虽然没有姐姐累,可我也特别痛恨过节,每年春节哥哥弟弟可以穿新衣服,提着鞭炮走街串巷的嬉闹,可以吃肉喝酒,可以自由玩耍。我就不行,我是“丫头猴子”,就有任务给我布置 。现代人不会理解,让我倍受折磨的任务就是”上香”。因为香火是不能灭的。春节,我从除夕晚上开始我需要二十四小时守在家里,一把一把的开始烧香,白天还好,我可以“坚守”,到了夜晚,就太痛苦了。我每次睡着,都会被母亲抓起来续香,现在想想都是一种折磨,我感觉太难受了!

其次是落后,人的思想落后,生活使用品落后,过节方式更落后。





嗨逛吃逛吃


节日悟语

这个问题,其实让我感触很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春节,因为那时候一家人就可以团圆了,开开心心的吃团圆饭,还有我最喜欢的压岁钱,平时没过节时,父母都是在外打工,或者不是出去打工就是口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成为了一个不变的规律,世世代代都这样,所以小时候的我很喜欢过春节,那时,是最幸福的时候,一家人洋溢着幸福。

长大后,我不喜欢过节,过完节日后意味着离别,我怕离别,更不想离别,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怕过节,特别是那种带来希望又有失望的节日。春节,是这一年与下一年的节点,是这一年的结束,下一年的开始,预示着新年新气象,可是当一个孩子看着远方,用盼望的眼神希望爸爸妈妈回家过年,一家人团圆的时候,这种希望却化为泡影,那是多么悲伤的时刻,更甚有过完春节后,站在离别的车站里,看着载着父母出去打工的车子越走越远,渐渐地泪水模糊了视线,看不清他们离去的方向。

因此在不同的时段,对过节有着不同的期盼,不同的期盼的结果带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情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慢慢的也就成了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习惯也就成就不同的人生……

我有故事,也有酒,酒喝完,故事未完。


搁浅微笑


一个有故事的人,或许是不喜欢过节日,而且不在少数。

说一句矛盾的话,我不喜欢过节日,但是我喜欢和家人一起过节日。

曾经我也是不喜欢过节日的,两年前离了婚,有了个小孩。家里是农村的,自己没手艺挣钱,没老板罩,要什么没什么。

那年离完就出来打工了,那时候我也是什么节都不想过,只想自己一个人在没熟人的地方待着。

春节到了不想回去过年,可是老妈打电话来说买了票没有,什么时候回?

瞬间就不敢说,年里不回去了,只能说在买票,过几天就回了。

回去过节,我还要面临着村里那些热情的婶婶们,怎么你自己一个人回来,你老婆呢?

我都会说她还没回我们这边,她先回娘家。或者是她还没买到票,没一起上班。

村里是没有人知道我离婚的事的,那时候我连我家人都瞒着,直到现在除了我家人,也没人知道我自己离婚了,两年了。

每次回到家看着那个房间,到现在结婚照都还在,然后抱着小孩,曾经那个房间是幸福的一家三口,现在就我抱着小孩…往事不堪回首,那是我这一生的遗憾和愧疚。

除了过节回去,我都是在外省上班,有时候想起父母,又或者小孩,怎么都觉得多回去看看才是好的。

今年清明节刚刚回去了一个星期,刚回到家第一天就跟着父母去插秧了,很心疼他们,又觉得自己实在太没出息。

找不到大钱给亲人好的物质生活,但是过大节都都要回去过的。

每一个节随着岁月的增加,节日对于老人来说是在减少了,越老代表越少。

我们还没长大之前都是父母陪我们过节,好吃的,好看的都给了我们,所以珍惜每一个一起过的节日吧。

小节无所谓,大节还是要的。

过节——和家人一起过个节,挺好的。



游子清风


小时候很喜欢过节,觉得可以吃好的,一家人坐一起,热闹。后来家中变故,变得不喜欢过节了,总觉得凄凉,形单影只。不过老天爷对自己不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老公,现在又喜欢各种名目过节了,就是人少,两个人的节日,少了点气氛。作为八零后的我,还是觉得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过节才有意义!


陈二狗的妖孽人生


不是不喜欢,而是现在过节的氛围改变了,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说白了,就是自己的心态改变了,现在年轻人面临着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住着高价的房子(农村的房子不想住),开着贷款的车子,养着祖宗一样的孩子,吃着伪小资的伙食,时代在变,自己的收入跟不上, 自然就不想着过节,过一个节,压力山大,多少人都是在节后咬牙度日的。


十一品带刀侍卫


真的是这样!

小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虽然基础的温饱和教育是可以保证的但是精神上的需求却是完全缺失的。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逢年过节阖家团圆的日子,看着别人热闹、温暖,自己就忍不住躲在黑暗里流泪。

因为没有父母的问候和关怀,除了委屈还有对他们的思念。

看别的孩子欢喜地点燃烟花爆竹,我却只能仰望天空尽量让泪不要掉下来。即使被人发现流泪,还可以说是硝烟迷了眼。

总之那种想哭的冲动,在节日里格外浓烈。所以不喜欢过节,因为热闹总是别人的,快乐也与我无关!


韩芳217


我没有故事,我只有穷

没到逢年过节,老一辈年轻一辈无声的攀比

今年我买了车,我儿子得了多少奖金,我女儿给我买的衣服 ……有钱的趾高气扬,没钱的独坐一角

以前的过节,大家围在一起吃饭聊天打打牌,现在饭一吃,各奔东西


疯狂的哈露


怎么说呢?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大。就我自己的感受说一说吧。

有没有故事的人,其实都不想过节。为啥呢?

现在生活工作压力都大,大部分人都是房奴、车奴、卡奴……现在又多了个“节奴”。

为啥叫节奴?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的传统,节日免不了亲友团聚,自然免不了喝酒吃饭谈天说地,免不了有意无意进行对比,比什么?无外乎比老婆(老公),比房子,比车子,甚至比儿女……过得好的,眉飞色舞;过得一般的,默默吃菜;过得较差的,黯然失色。

所以,每逢节日,过得好的就获得了炫耀的机会,过得一般的和较差的人,就获得了被人对比的机会。

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是混的一般的,虽然也有车有房,但是车是代步车,房是刚需房,儿女上学也是公办中小学,没啥可以说的。

久而久之,不管有没有故事,都愿意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自然就不愿意过节团聚了。


火星毛毛虫


曾经在八十年代有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她有自己远大理想,有个性爱打扮。可是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她没有遇到心怡的她,然后家里就开始给她介绍对象,她相亲遇到一个有正式工作的人,比较老实,但是和她不是一类人。父母觉得能安稳过一生就罢了,谈不到什么三观,他们也不懂。女孩被迫结婚了,可是婚后的生活只有她自己知道,没有共同语言,没有什么一致的理想愿望,可是他们有孩子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女孩还是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就想去外地闯荡,于是她离开了丈夫,离开了儿子,儿子叫母亲帮忙照顾。丈夫不懂她,他也不懂妻子为啥这样。开始的时候过年过节女孩还是回家看孩子看父母,看丈夫,后来她就不愿意回家了,丈夫选择和她离婚,儿子共同扶养。她却还在外面飘泊,不愿意回家,一次她回家了。她居然一整晚都坐在窗前,默默的看着窗外,不说话,吸烟。一颗颗好像是她的不同的心酸。她就像个没有生机的花儿,提早枯萎了。她一直没有遇到那个心怡的他,一直在外打工挣钱养育孩子。而丈夫选择再婚,过着搭伙的日子。



我就是我的小朋友


应该说不是不喜欢,而是无法过一个好节,从心底里抗拒过节,表现为了不喜欢。

有故事的人往往心里怀着悲伤和忧愁,或是爱恨,他们往往是经历坎坷看破世情,或是经历得多了,对世事人情已经再无所求,把自己的内心包裹起来了。他们宁愿孤独、寂寞,一个人静静的舔舐伤口,而不愿去融入人群。从心底里,他们抗拒热闹,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越是开心的地方,他们觉得离自己越远。喧闹的人群里独自的孤独,是他们内心的写照。而过节是的喜庆,热闹,亲友的交融,他们觉得这些是与他们无关的。所有表现出来不喜欢过节。

但是人生来就是群体的。一个人,因了种种原因,也许不喜欢人太多的地方,但是小范围的地方,亲友二三人的聚会总是渴望的。追求快乐是人的本心,一个人可以把自己封闭,可以忍受孤寂,但是心底总是渴望快乐和温情的。面对万家灯火的温馨,再孤独的游子也渴望。

就算是寒冰,阳光照耀的时候也会融化,何况人心,谁不渴望温暖、快乐,谁不想拥有亲情、爱情和友情,如果有一个开心温暖的节日,有一些真心相对的人,谁不喜欢过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