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秦腔是百戲鼻祖?

MH悲觀主義的花朵


中國戲曲經過長期的萌芽,流動融合,至今形成了四大聲腔體系,大小劇種達三百六十種之多,蔚為大觀。而在這些劇種中,從音樂結果上來說籠統的可以分為板腔體和曲牌聯綴體兩種音樂風格。而這其中尤其以板腔體的影響力最為深遠,而對於板腔體秦腔是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因此上秦腔也是戲曲界公認的梆子腔的鼻祖。


  • “絲絃競發雜敲梆,西曲二黃紛亂嚨。酒館旗亭都走遍,更無人肯聽崑腔。”這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雲南官員檀萃督運滇銅進京後,記述北京劇壇活動情況的一首《雜吟》。從中可以看到,在“花雅之爭”的過程中,北方的梆子腔系統的戲曲,以及後來形成的京劇,已逐漸壓倒了雅部的崑曲,佔據了幾乎所有的“酒館旗亭”。
  • 之後,梆子腔戲曲由北向南,又有很大發展。除秦腔外,又出現了後來稱為同州梆子、蒲州梆子、上黨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南梆子(豫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等許多劇種。二百年後的今天,梆子腔劇種仍是流佈地區廣泛的地方劇種。
  • 其傳播至外埠的途徑主要有下列三種: 一是由優秀的梆子腔戲班在衝州撞府時播撒種子。秦腔盛行之後,因其經濟效益可觀,必然會產生許多戲班戲班多了,超過了本地藝術市場的需要,就自然地會向外埠流佈。然而,藝術水平庸常的戲班不太可能在一地長時間地紮下根來,並對當地的藝術產生衝擊波式的影響。只有伶人技藝高超,戲班整體演藝水平卓越,劇目內容打動人心,當地劇種不敵其藝,才會較長時間地駐紮演出。當地部分戲曲藝人和有表演慾望的觀眾或迷戀其藝術,或看中其經濟收益,拜師學藝,於是,梆子腔便植根於此地。舊時的秦腔班社,有許多都到秦地之外去逐食。



  • 二是陝西梆子隨家鄉商賈而流傳外地。陝西人好賈,自古皆然,明清時尤甚。“西安為會城,地多騾馬牛羊,旄裘筋骨,自昔多賈,西入隴蜀,東走齊魯,往來交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賈多秦人,然皆聚於沂雍以東至河華沃野千里間,而三原為最。”“三原士勤學問,民多商賈。……至今士能敬業,城邑鄉井類多弦頌,科目甲於諸邑,農耕力作,工不事淫巧,唯商賈遠出,每數年不歸。勸令買地耕種,多以為累。思欲轉移,令務本輕末,其道良難。”他們所貿易的商品多是糧食、布匹、食鹽、茶葉等重要物資,所以,獲利甚豐。如明代三原鉅商王氏三兄弟,老大王一鶴“初賈時,君以名貸子錢,市布邑及吳越,無閒言,資日起,猶與賈共居。久之,用鹽策淮揚,亦無閒言,資益大起”先販運布匹,獲利而有了資本之後,便做起了利潤更大的食鹽生意。為方便貿易,商人們都會長期僑居重要的物資產區或商會都市,如揚州、蘇州、杭州、成都、漢口、天津、北京等地,在彼處建寓所、築園林、設會館。到了民國末年,陝西在北京的會館尚存24所。據光緒年間刊印的《漢口山陝西商會館志》記載,山陝商人在漢口一地的商號竟達上百家,山陝籍商人有數千人之多。為了增進同鄉情誼、發展貿易之需要,兩省商人集資27萬多兩紋銀,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建成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山陝會館。有了長期遠離家鄉的數量眾多的老鄉,又有豐厚的錢財,在無法割捨的家鄉文化情結的支配之下,他們便不斷地出重金邀請家鄉的梆子戲班來會館演出,有的甚至出資將班社長期豢養在會館。漢口的山陝會館,大小戲樓和戲臺就有7座。



  • 於是,梆子腔通過“商路”在一些地區流傳並紮根,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的梆子腔的流傳,就與山陝商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 三是梆子腔隨著陝西人口向青、寧、新、藏等地遷移而傳播。秦腔在甘肅、寧夏、青海、西藏、新疆等西部各省為主要的戲曲聲腔之一,今日這些省份都有數量不一的秦腔劇團。 用梆子腔演唱的劇種數量很多,構成了一個系統。據常靜之在1981年出版的《論梆子腔》一書中所做的統計,以唱梆子腔為主的劇種有22個,它們是:秦腔、同州梆子、漢調桄桄、蒲劇、晉劇、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河北梆子、老調、西調、武安平調、平調、豫劇、懷調、懷梆、宛梆、山東梆子、章丘梆子、萊蕪梆子、棗梆、沙河調(皖北)、江蘇梆子。另外,還有8個劇種含有梆子腔的曲調,為川劇中的彈戲、滇劇中的絲絃、朔州秧歌、繁峙秧歌、廣靈秧歌、蔚縣秧歌、贛劇、南劇中的彈戲。作為腔調在戲曲中使用的劇種有京劇中的南梆子。



  • 梆子腔劇種主要流佈地區在北方,但南方一些地區也有梆子戲。常靜之統計,在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中有梆子腔。 2006年,國務院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傳統戲劇92項,列入名錄的梆子聲腔劇種有秦腔、漢調桄桄、晉劇、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河北梆子、豫劇、宛梆、懷梆、大平調11種。2008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戲劇46項,列入名錄的梆子聲腔劇種有老調、永年西調、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棗梆、徐州梆子、同州梆子等7種。201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傳統戲劇20項,又有西路梆子(河北海興縣)、淮北梆子(安徽宿州市、阜陽市)兩個梆子劇種入選。就是說,現有梆子聲腔系統劇種大部分都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綜上所述,秦腔作為梆子腔的鼻祖,影響力深遠,受秦腔直接喝間接影響的劇種不下百種,在這個意義上說,秦腔是百戲之祖,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秦腔鬚生


秦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地方劇種,同時也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龐大、豐富的聲腔體系。遍擊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以及東北等很多地方,流行甚廣。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人民齊吼秦腔;它是穿越秦磚漢瓦而來的百戲鼻祖,如下定格了古城西安悲鳴絕唱!

秦腔,“生於西周,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

秦腔在古時陝,甘,寧一帶民間歌舞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的。《詩經》裡“國風”中的不少篇章,可稱就是最早的秦腔。秦漢時,長安城中的關西大漢擊節而起,慷慨悲歌,聲震寰宇,吼的就是秦腔。其後至明清時期,秦腔從內容到形式日臻完善,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於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產生了很大影響。

後來秦腔流行於各地,在不同的地區發展演變。入川稱為梆子,入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因此,其可以算是京、豫、晉、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史傳秦腔所演的劇目數以萬計。但因時代久遠,很多已經失傳。據統計,現今僅存3000多個,內容多取材於“列國,將門,說岳”等英雄傳奇,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因此,說秦腔是百戲之祖,果真名不虛傳!

煌煌秦腔,承載著歷史滄桑,演繹成世間絕唱;悠悠秦腔,綿延著秦音悠揚,銘刻在赤子心上……!!!


易道明


有點文化底蘊的人都知道的問題,還需要談論嗎?是不是非得引出河南人來辨一辨才舒服?


古道雲彩紗滿天


秦腔是在古時陝、甘、寧一帶民間歌舞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的。《詩經》裡的“國風”不少篇章,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吧。秦、漢時期,長安城中,關西大漢擊節而起,吼的就是秦腔。唐時,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陝西民間藝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其後歷史記載,明朝時,萬曆年間才子康海在爿東制樂作曲而成散曲,也就是秦腔。可以說,秦腔從內容到形式日臻完美,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於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清乾隆時,秦腔名角魏長生自蜀入京,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


橫渠書生


各種劇,各種戲,戲劇戲劇就是說笑逗樂戲耍熱鬧的意思。(比如:呂布戲貂蟬,戲說乾隆等等)全國各地的戲劇都是這個意思。只有秦人把它叫腔。秦人的腔由來已久,可以追回到秦朝時期,這種最原始最古老腔調流傳至今,秦腔調定了以後。才衍變出各種戲耍的戲劇和帶地方方言綁子劇。因此秦腔就是各戲和劇的老祖宗。(參考餘秋雨關於戲劇的研究)。


白石61


因為歷史久遠,秦始皇時代就有秦腔,秦韻,秦人所唱,流傳三秦大地,今至陝西,甘肅,寧夏一代。不過早期只有上下音,沒有如今花稍。唱腔落1音或5音。而今七音階任意落!


鄭志剛音樂夢想


從原始人到現代人,這是一個漫長繁演過程,人類由實踐懂得很多知識,同時也產生了自己的娛樂方式,也就在秦地逐漸產生了秦腔,並完善演變成如今的秦腔,由於它的史歷久遠固稱其為戲曲之鼻祖,秦腔是陝西人非常喜歡的一個劇種,高聲大噪具有一種實在樸實的聲腔,老少皆宜都能唱上兩口,以地方方言為基礎,雖字不講究但聲腔很美,反映出當地劇種的一種特色,以戲曲鼻祖之稱一點都不過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