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老兵為什麼說只有新兵才帶鋼盔?

司馬長史


首先,這種說法只是在網上提過,在蘇聯人的各種回憶錄裡邊都沒有被提到過,當然也可能是我讀書少,我是沒有看到過這種說法。

二戰中的頭盔基本上都是鋼製,所以也就是鋼盔,現代意義上的鋼盔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出現在各國軍隊士兵的頭上,蘇軍的也不例外。近代鋼盔的出現有效的降低了彈片對於士兵頭部的傷害。

蘇軍剛剛開始是的時候主要是使用仿製於法國的M15型頭盔,在開戰前大部分使用的是M36型,到了戰爭中,更加簡單的ssh40開始大量使用,這種鋼盔也就成了蘇軍的一個標誌,和德國的M40鋼盔一樣。
近代鋼盔的鼻祖,法國的亞德里安鋼盔。



亞德里安鋼盔的蘇聯版本,M15鋼盔。
二戰前蘇軍大量使用的36型鋼盔,樣子還是和亞德里安鋼盔很像。

蘇軍在二戰中使用最多的鋼盔ssh40鋼盔。

應該說,蘇軍的鋼盔在二戰的幾種鋼盔中屬於中規中矩的那種,1.2公斤的重量,防護面積還可以,大約1.2毫米的厚度,懸掛系統就是3到4塊皮子,二戰時期的鋼盔大部分也就是這樣,當然最好的德國M-34/40頭盔的防護面積最大,當然也最沉,有1.4公斤左右。

應該說,鋼盔由於材質的問題,在各個季節的時候都會有夏天熱,冬天冷的問題,而且在蘇聯的冬天,在帶棉帽後再戴鋼盔就會不方便,德軍的40型鋼盔是分號的,冬天戴上一個比夏天大一號的鋼盔就可以把棉帽塞進去,而蘇聯的鋼盔好像沒有分號,我只是看到蘇聯人把裡邊的幾塊皮子給拆掉以後,再帶棉帽就沒事了。
蘇軍鋼盔的裡邊,就是這麼幾塊皮子墊一下,比較簡單。如果把這些皮子拆掉了,裡邊的確能夠大一點。

至於鋼盔和腦袋粘在一起被凍傷的事情,這個事情的出處應該不是蘇聯人乾的,這個事情應該是出自所謂的陸軍鐵帽事件,是日軍在918以後進攻哈爾濱時,也就是江橋抗戰期間,日軍由於鋼盔的懸掛系統不好,結果是大量日軍由於頭皮和鋼盔被凍在一起導致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蘇聯人但是沒聽過這種事。

鋼盔的外表由於要噴上油漆,所以在夜間或者陽光比較強烈的時候容易反光而暴露目標,這個問題各國都想了一些辦法,美軍的M-1鋼盔是在噴漆的時候往油漆裡邊加上一些鋸末,英國人和德國人開始是在鋼盔外邊加上一層偽裝網,後來是鋼盔的外邊加上一層布制的鋼盔罩,日本人也是這麼處理的,而蘇聯人沒有看到什麼處理辦法,就算是到了二戰結束,蘇軍的鋼盔上也還是沒有什麼對付反光的措施,俄國人在鋼盔上邊加偽裝罩,已經是到了最近的小綠人時期,俄國士兵的頭盔上才開始有了偽裝罩。

鋼盔的主要防護對象是各種彈片,對於直射的子彈防護能力一般,不過由於鋼盔的表面都是弧形,所以子彈想要擊穿也不容易,很容易就被彈飛了。而鋼製的頭盔由於重量以及佩戴不舒適的原因,現在已經基本上被複合材料的頭盔所取代,不過由於鋼盔的使用壽命很長,現在也還有再繼續使用的。


有痰



二戰蘇軍的英勇浴血無論在歷史文獻中還是影視劇中,都令人熱血澎湃。“身後就是莫斯科”一直到今天仍然激勵著俄羅斯人。

戰爭中蘇聯展現了強大的軍工實力,可美中不足,蘇軍配發的SSH-40頭盔,在當時被許多老兵放棄,卻只有新兵配戴。

首先在心理層面上,新兵與老兵比起來更“聽話”更守紀律",所以規規矩矩的服從上級命令,是每個新兵的初級信條,時刻戴著頭盔更多的時候是為了豎立自己作為士兵的良好形象。戰爭打響時,每個人都怕死,沒見過血的新兵體現的更明顯,這跟小孩害怕時把被子蒙在頭上一樣,不但要戴著頭盔,而且還要用手按住生怕掉下來,所以鬧出了許多笑話。而老兵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心裡素質要強的多。



關鍵
40式頭盔自身的缺限也讓老兵接受不了。蘇聯地處寒帶,40頭本身是鋼板衝壓而成雖然有幾條皮革作為隔斷,但在寒冷的冬季,零下40多度的低溫,讓許多戰士的頭皮凍在了頭盔上,接觸到頭盔邊緣的耳尖更是慘不忍睹,可以說蘇軍許多戰士是死於凍傷的。老兵在必須要求戴頭盔的時候,通常要先找一頂單帽戴在頭上,以尋求更深層次的雙重保護。那麼問題來了,冬天啊大哥!上哪找那麼多單帽去!




了夏天鋼材導熱又密不透氣,急行軍時戰士揮汗如雨連糧食都保證不了,更別說供應肥皂,讓秀髮如絲般柔順?別鬧!許多戰士連頭皮都沒了,這是真事。

在執行密秘任務時,老兵情願撞的滿頭包也不想頭盔一路響叮噹,迎來歡天喜地的敵人收禮包。最後40頭的防護作用就是個渣,只要命中,40頭唯一的作用就是給戰士提個醒“叮”的一聲,就去了沒有戰爭和飢餓的好地方。

面對這麼牛的頭盔就問你敢不敢戴?


一人好人好夢成真


按照題目中的說法,鋼盔豈不是成了累贅?但實際上,鋼盔在歷次的實戰中發揮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同樣的在戰場上遇到對於頭部傷害的情況下,佩戴鋼盔的士兵生還率此不戴鋼盔的士兵至少高出60%。


二戰爆發前蘇聯紅軍所佩戴是1916式亞得裡安型鋼盔以及1936式鋼盔,這兩種鋼盔在開戰初期仍有一定批量的裝備,1916式源自一戰時的法國,鋼盔頂部略有凸起,可以說佩戴極不舒適,但即便這樣這款鋼盔在莫斯科保衛戰時仍有它的身影。

戰爭開始後,1940式鋼盔開始大量的裝備蘇聯紅軍,這種鋼盔是在1936式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區別是減小了兩側的護耳面積,但同時提高了防彈能力。

但受制於當時的材料工藝等方面的限制,即便是最新裝備的1940式鋼盔也給士兵帶來了很大的不舒適感,這種感覺是真實存在的。較大的重量、較大的體積在實際作戰中帶給了士兵一些不便性;同時部分鋼盔在原本塗成墨綠色的基礎上在正前方畫有紅色空心五角星,這在戰場上非常的醒目,也是被攻擊的明顯目標,尤其是對於德軍狙擊手來說更是很好的標識。

另一方面還是由於當時的工藝影響,就連最新裝備的墨綠色1940式鋼盔在夜間或者白天反光現象較為明顯,這更加凸出了被冷彈攻擊的概率。此外冬季零下數十度的低溫,頂著鋼盔的頭部更加的難受。



這些現象的出現是當時是蘇軍士兵不願意佩戴鋼盔的主要原因,但鋼盔對於流彈、炸彈碎片、飛石、遠距離直射子彈的防護性能還是非常不錯的,這也是後來蘇軍士兵搶戴鋼盔的主要原因。


冰雹藍天


新兵怕炮,老兵怕號。過去戰爭中火炮的準頭不準,所以老兵在打炮時在掩體裡休息,可新兵就嗄得直抖,當炮火停止發起衝鋒時新兵年輕都是熱血青年死的就快,老兵就不一樣他們知道衝鋒是死亡最高的所以他怕,鋼灰也反光特別是在雪地上,就成阻擊手獵殺的對象。


1688651948997


鋼盔配發前,中國老兵也這麼說,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老兵說的話全部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