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老兵为什么说只有新兵才带钢盔?

司马长史


首先,这种说法只是在网上提过,在苏联人的各种回忆录里边都没有被提到过,当然也可能是我读书少,我是没有看到过这种说法。

二战中的头盔基本上都是钢制,所以也就是钢盔,现代意义上的钢盔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出现在各国军队士兵的头上,苏军的也不例外。近代钢盔的出现有效的降低了弹片对于士兵头部的伤害。

苏军刚刚开始是的时候主要是使用仿制于法国的M15型头盔,在开战前大部分使用的是M36型,到了战争中,更加简单的ssh40开始大量使用,这种钢盔也就成了苏军的一个标志,和德国的M40钢盔一样。
近代钢盔的鼻祖,法国的亚德里安钢盔。



亚德里安钢盔的苏联版本,M15钢盔。
二战前苏军大量使用的36型钢盔,样子还是和亚德里安钢盔很像。

苏军在二战中使用最多的钢盔ssh40钢盔。

应该说,苏军的钢盔在二战的几种钢盔中属于中规中矩的那种,1.2公斤的重量,防护面积还可以,大约1.2毫米的厚度,悬挂系统就是3到4块皮子,二战时期的钢盔大部分也就是这样,当然最好的德国M-34/40头盔的防护面积最大,当然也最沉,有1.4公斤左右。

应该说,钢盔由于材质的问题,在各个季节的时候都会有夏天热,冬天冷的问题,而且在苏联的冬天,在带棉帽后再戴钢盔就会不方便,德军的40型钢盔是分号的,冬天戴上一个比夏天大一号的钢盔就可以把棉帽塞进去,而苏联的钢盔好像没有分号,我只是看到苏联人把里边的几块皮子给拆掉以后,再带棉帽就没事了。
苏军钢盔的里边,就是这么几块皮子垫一下,比较简单。如果把这些皮子拆掉了,里边的确能够大一点。

至于钢盔和脑袋粘在一起被冻伤的事情,这个事情的出处应该不是苏联人干的,这个事情应该是出自所谓的陆军铁帽事件,是日军在918以后进攻哈尔滨时,也就是江桥抗战期间,日军由于钢盔的悬挂系统不好,结果是大量日军由于头皮和钢盔被冻在一起导致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苏联人但是没听过这种事。

钢盔的外表由于要喷上油漆,所以在夜间或者阳光比较强烈的时候容易反光而暴露目标,这个问题各国都想了一些办法,美军的M-1钢盔是在喷漆的时候往油漆里边加上一些锯末,英国人和德国人开始是在钢盔外边加上一层伪装网,后来是钢盔的外边加上一层布制的钢盔罩,日本人也是这么处理的,而苏联人没有看到什么处理办法,就算是到了二战结束,苏军的钢盔上也还是没有什么对付反光的措施,俄国人在钢盔上边加伪装罩,已经是到了最近的小绿人时期,俄国士兵的头盔上才开始有了伪装罩。

钢盔的主要防护对象是各种弹片,对于直射的子弹防护能力一般,不过由于钢盔的表面都是弧形,所以子弹想要击穿也不容易,很容易就被弹飞了。而钢制的头盔由于重量以及佩戴不舒适的原因,现在已经基本上被复合材料的头盔所取代,不过由于钢盔的使用寿命很长,现在也还有再继续使用的。


有痰



二战苏军的英勇浴血无论在历史文献中还是影视剧中,都令人热血澎湃。“身后就是莫斯科”一直到今天仍然激励着俄罗斯人。

战争中苏联展现了强大的军工实力,可美中不足,苏军配发的SSH-40头盔,在当时被许多老兵放弃,却只有新兵配戴。

首先在心理层面上,新兵与老兵比起来更“听话”更守纪律",所以规规矩矩的服从上级命令,是每个新兵的初级信条,时刻戴着头盔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竖立自己作为士兵的良好形象。战争打响时,每个人都怕死,没见过血的新兵体现的更明显,这跟小孩害怕时把被子蒙在头上一样,不但要戴着头盔,而且还要用手按住生怕掉下来,所以闹出了许多笑话。而老兵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心里素质要强的多。



关键
40式头盔自身的缺限也让老兵接受不了。苏联地处寒带,40头本身是钢板冲压而成虽然有几条皮革作为隔断,但在寒冷的冬季,零下40多度的低温,让许多战士的头皮冻在了头盔上,接触到头盔边缘的耳尖更是惨不忍睹,可以说苏军许多战士是死于冻伤的。老兵在必须要求戴头盔的时候,通常要先找一顶单帽戴在头上,以寻求更深层次的双重保护。那么问题来了,冬天啊大哥!上哪找那么多单帽去!




了夏天钢材导热又密不透气,急行军时战士挥汗如雨连粮食都保证不了,更别说供应肥皂,让秀发如丝般柔顺?别闹!许多战士连头皮都没了,这是真事。

在执行密秘任务时,老兵情愿撞的满头包也不想头盔一路响叮当,迎来欢天喜地的敌人收礼包。最后40头的防护作用就是个渣,只要命中,40头唯一的作用就是给战士提个醒“叮”的一声,就去了沒有战争和饥饿的好地方。

面对这么牛的头盔就问你敢不敢戴?


一人好人好梦成真


按照题目中的说法,钢盔岂不是成了累赘?但实际上,钢盔在历次的实战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同样的在战场上遇到对于头部伤害的情况下,佩戴钢盔的士兵生还率此不戴钢盔的士兵至少高出60%。


二战爆发前苏联红军所佩戴是1916式亚得里安型钢盔以及1936式钢盔,这两种钢盔在开战初期仍有一定批量的装备,1916式源自一战时的法国,钢盔顶部略有凸起,可以说佩戴极不舒适,但即便这样这款钢盔在莫斯科保卫战时仍有它的身影。

战争开始后,1940式钢盔开始大量的装备苏联红军,这种钢盔是在1936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区别是减小了两侧的护耳面积,但同时提高了防弹能力。

但受制于当时的材料工艺等方面的限制,即便是最新装备的1940式钢盔也给士兵带来了很大的不舒适感,这种感觉是真实存在的。较大的重量、较大的体积在实际作战中带给了士兵一些不便性;同时部分钢盔在原本涂成墨绿色的基础上在正前方画有红色空心五角星,这在战场上非常的醒目,也是被攻击的明显目标,尤其是对于德军狙击手来说更是很好的标识。

另一方面还是由于当时的工艺影响,就连最新装备的墨绿色1940式钢盔在夜间或者白天反光现象较为明显,这更加凸出了被冷弹攻击的概率。此外冬季零下数十度的低温,顶着钢盔的头部更加的难受。



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当时是苏军士兵不愿意佩戴钢盔的主要原因,但钢盔对于流弹、炸弹碎片、飞石、远距离直射子弹的防护性能还是非常不错的,这也是后来苏军士兵抢戴钢盔的主要原因。


冰雹蓝天


新兵怕炮,老兵怕号。过去战争中火炮的准头不准,所以老兵在打炮时在掩体里休息,可新兵就嗄得直抖,当炮火停止发起冲锋时新兵年轻都是热血青年死的就快,老兵就不一样他们知道冲锋是死亡最高的所以他怕,钢灰也反光特别是在雪地上,就成阻击手猎杀的对象。


1688651948997


钢盔配发前,中国老兵也这么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老兵说的话全部正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