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國為什麼被稱為“三晉”之國?

騎蝸牛走高速


三晉之地是現在的山西一帶,三晉之名始於戰國初期三家分晉之事。

首先我們來談談晉國為何會被三家瓜分

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盛行的制度,分封制。周朝時期,分封天下,晉國便是其中一個強大的諸侯國。而根據分封制,諸侯國也必須將土地繼續分封下去,於是在諸侯國中形成了實力強大的卿大夫,如果諸侯封的卿都是自己的親信,而且自己的實力也強大無比,那麼也無懼卿大夫的強大,。但是對晉國來說,一個個強大的卿給晉國公帶來了巨大的困擾,然後便是最強的卿韓、趙、魏強大到周天子都為其分封土地成為諸侯,然後這三大諸侯為了土地漸漸地達成一致瓜分了晉國。

其次的原因是周王室的衰微和晉國君主的無能。最開始的周王朝還是很強大的,可經過烽火戲諸侯引發犬戎之亂,周平王東遷放權於諸侯,周王的土地和實力漸漸若於諸侯國,甚至於要在很多時候屈從。晉國發生動亂之時,周王無力給予支援,只能任由晉國被削弱,被瓜分。晉國曾經的晉文公重耳是個有有實力有智謀的君主,一度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霸主,然而在他之後的晉國卻一直下滑,以至於到春秋後期,晉國完全被四大家族把持,分別是智、趙、韓、魏,智家最強,所以被其他三家聯手給滅了,最後便是三家分晉了。

所以說,韓趙魏以前其實都是晉國的臣子,原本也是同氣連枝,強大後,瓜分晉國,踩著晉國的舊國土,踏上戰國時期的新舞臺。他們便是三晉。


肖塵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在歷史上,人們一般把“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當做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提到“三家分晉”,就不能不提晉國;提到晉國,就不能不提晉國的“六卿制度”。

先說晉國吧,晉國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位於現在的山西省。

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姬誦的弟弟,後改國名為晉。

晉國在晉獻公時崛起,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稱霸一方。

到了晉文公時,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終於成為中原霸主。

之後,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全都是春秋各諸侯的盟主,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捍衛著華夏文明。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馴鹿歷史


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在春秋時期,原都屬於晉國,後來三家分晉,分成了三個國家韓、趙、魏,所以戰國時期這三國也統稱三晉!三家分晉是春秋和戰國的一個分水嶺!

晉國在春秋時期是強大的諸侯國,出自周成王的堂叔周叔虞,出過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到了春秋末,晉國大權落到了當時的大族智家手裡,當時的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聯合起來打敗了智家,在公元前403年,三家瓜分晉國的土地,建立了韓國、趙國、魏國,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三家分晉後,強大的諸侯國晉國一分為三,分裂後趙國最強,韓國最弱;晉國與秦國緊臨的諸侯國,成為了阻擋秦國東進的障礙,三家分晉後,最弱的韓國成了秦國的鄰居,這對於秦國統一六國是非常有利的,而韓國也成了最早一個被滅掉的戰國七雄!


小任談史


我是史山泛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國被稱為“三晉之國”,這涉及到了春秋晚期三家分晉的事情。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晉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也就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當時的天下實際統治者還是周天子,但是諸侯的分封使得諸侯權力過大。當時的社會就是周天子分封天下給諸侯,而諸侯把封地分給自家王室來進行統治。

而晉國在晉獻公時期,把分封的王室公卿進行了清理。

這就導致晉王的統治力實際是在下降,最終形成了以各家異姓大夫為首的勢力。分離了晉國的權利統治,在經過激烈的兼併之後晉國形成了以“六卿”為首的新勢力,分別是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

而到了春秋末期則只剩下趙、魏、韓三家,這個時候的晉國已經失去了實際的統治權力,晉國的土地幾乎都被三家所把持,當時的晉幽公還要去向三家的家族見禮。

而到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了趙、魏、韓三家為諸侯王,與晉王並列。這也徹底宣佈了春秋五霸中晉國的覆滅,這也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

因為晉國是三家分開的,才有了韓、趙、魏三國,所以戰國初期三國又被稱為“三晉之國”。而三家分晉也被認為是春秋和戰國的一個分界線,實際上三家分晉也可以認為是新興的階級和老牌階級的一次鬥爭。正式宣佈我國

從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分晉之後的三家也形成了新的格局戰國七雄。

其實即使三家分晉,在之後的戰國時代,三國之中也一直在努力重新合併。只是權力好分而不好合,最終全部覆滅,成為了統一的大秦帝國。


史山泛舟


“三晉之國”的稱號源於晉國。

晉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晉獻公時期,晉國開始大肆擴展,地跨今河北、山西大部,西到黃河西岸,據崤山,西北達汝水之濱,南抵今河南北部,疆域廣大。

公元前403年,周烈王封三家為諸侯,瓜分了晉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就這一事件的記載:“周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於是晉國便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國,這三個國家便也稱“三晉之國”,這個“晉”就是之前的“晉國”。

三家分晉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既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瓦解,封建制社會確立的標誌。




一讀歷史


因為韓趙魏三家原本都屬於晉國,他們三家本屬於晉國六卿之列。在長時間的政治鬥爭後,韓趙魏三家逐步消滅了其他幾個家族,共同瓜分晉國。

在歷史上,人們一般把“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當做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提到“三家分晉”,就不能不提晉國;提到晉國,就不能不提晉國的“六卿制度”。

先說晉國吧,晉國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位於現在的山西省。

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姬誦的弟弟,後改國名為晉。

晉國在晉獻公時崛起,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稱霸一方。

到了晉文公時,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終於成為中原霸主。

之後,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全都是春秋各諸侯的盟主,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捍衛著華夏文明。

晉國之所以能夠長期稱霸春秋時期,就是因為晉國的六卿制度。

在晉文公之前,晉國發生了兩件大事,“曲沃代翼”和“驪姬之亂”。

晉文公這一支系本來是晉國的小宗,在晉文公的爺爺曲沃武公時消滅了在翼城的晉國大宗,奪取了政權,這就是“曲沃代翼”。從而導致晉國公室力量不強,也就是沒什麼叔伯兄弟,親戚太少。

到了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晚年,又因為國君即位人問題爆發了“驪姬之亂”,晉獻公的兒子都被迫流亡外國,晉文公就是從秦國回到晉國繼位的。

到了公園前633年,晉文公為了彌補晉國公室力量的不足,創立了六卿制度。利用卿大夫的力量,來增強自己的實力。

晉文公建立三軍,每軍各設將、佐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

六卿最初由是十一個卿大夫家族把持,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卿大夫的力量不斷增強,他們之間為了利益,開始互相征伐,自相殘殺。

到了公元前453年的晉陽之戰結束後,經過六卿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個幸運兒。

最後,到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正式成為諸侯,這三家共同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而到了戰國初期,由於韓趙魏同出於晉國,而且三國也是事實上的軍事同盟,經常一起欺負周邊國家。

所以,很多書上,如《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都把他們統稱為“三晉”。


晁明陽


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併吞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裡。這些大夫原來都是王室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積極對外征戰,就這樣,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

歷史事件:

》晉無公族

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春秋六卿

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郤、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韓、魏、欒、範、智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

》晉陽之戰

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執政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即晉陽之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是為。此即資治通鑑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晝拾夜夢


趙氏、韓氏、魏氏原為晉國六卿,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在“晉陽之戰”中擊敗執政智氏,此後三家瓜分晉國。前403年,周天子承認趙、韓、魏三家魏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因趙、韓、魏三國均由春秋大國“晉國”分裂而來,因此在《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書中,均將三國合稱“三晉”。

周朝實行分封制,晉國“驪姬之亂”後氏卿崛起

眾所周知,周朝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室和功臣建立諸侯國代為統治,而各諸侯又將土地分別劃分給公室子孫和各卿大夫代為管理,而卿大夫則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從而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層級管理模式。

春秋末期,隨著各諸侯國兼併戰爭的加劇,公室和卿大夫的實力開始不斷壯大,但各諸侯國的公室和卿大夫基本維持著一種巧妙的平衡,因而並未出現大的問題,但有兩個國家卻出現了卿大夫取代諸侯,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這便是齊國的“田氏代齊”和晉國的“三家分晉”。

晉國之所以會被趙、韓、魏三家取代,源頭還要追溯到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晉獻公五年(前672年),晉獻公擊敗驪戎,虜獲驪姬及其妹妹,並對這對姐妹花極為寵愛。後來,驪姬想要立自己的兒子齊為太子,便不斷離間晉獻公與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之間的感情,太子申生最終被殺,而重耳和夷吾則逃往他國,史稱“驪姬之亂”。

△“驪姬之亂”公子重耳逃亡

驪姬之亂後,晉國從此不再分封公子、公孫為貴族,導致原本可成為公室屏障和支持力的宗族勢力大損。而到晉成公時,更是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執政的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導致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再也沒有了制約力量。

前633年,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可權力這種東西,一旦掌握了,誰又肯輕易放棄呢?於是,為了長期掌握話語權,卿大夫與卿大夫之間、卿大夫與國君之間都開始瘋狂擴充自己的實力,經過殘酷的攻伐兼併,到春秋晚期時便只剩下了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

△晉國六卿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範氏、中行氏兩家先後衰弱被滅,晉國便只剩下了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而四家之中又以智氏最強。

“晉陽之戰”智氏被滅,趙、韓、魏“三家分晉”

春秋末期,越國攻滅吳國,越王勾踐率軍北渡淮水,與齊魯諸侯會於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越王勾踐便成為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而此時的晉國,由於卿大夫之間的相互爭奪內耗,公室大權旁落,對外早已無力爭雄。

智伯瑤擔任晉國執政後,眼看曾經中原的傳統霸主晉國衰弱至今,內心十分焦灼。智伯瑤認為,晉國衰落的主要原因便是公室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而如果想要恢復晉國霸業,首先就必須增強晉國國君的實力,從而保證國君對晉國的掌控,只有如此晉國才能避免內耗,形成合力對外稱霸。

於是,一心為公的智伯瑤便提出,由晉國四大公卿各自獻出一個萬戶城邑給國君,從而增加公室的實力。為了表示誠意,智伯瑤率先將一個萬戶城邑獻了出去,韓、趙、魏家雖然不願,但由於三家無法形成合力,各自又不是智氏的對手,韓康子和魏桓子便也被迫獻出了萬戶之邑。

雖然四家之中三家已經貢獻城邑,但趙襄子卻堅定的予以拒絕,為了予以懲罰,晉公便在智伯瑤的建議下,令智伯瑤和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合兵圍攻晉陽,並引晉水水淹晉陽城,“晉陽之戰”爆發。

趙氏本就不是智氏的對手,更何況對方是三家聯軍,根本抵禦不住,但他卻知道韓、魏兩家獻城也是被迫之舉,於是暗中與兩家聯絡,直接導致韓、魏兩家臨陣反戈,以大水倒灌智氏軍營,智伯瑤兵敗身亡。

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又聯手屠殺智氏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從此消失。此後,三家又不斷瓜分晉國公室土地,而大權旁落的晉公對此根本無能為力。

前438年,晉哀公去世,晉幽公繼位,此時晉國的土地幾乎已經被三家瓜分一空,只留下絳與曲沃兩地給晉國公室。前403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三國的諸侯地位,從此韓、趙、魏開始被稱為“三晉”,晉國名存實亡。

晉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趙成侯、韓懿侯將晉君遷至屯留。晉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趙成侯與韓昭侯分晉,又遷晉君於端氏。晉靜公八年(前349年),趙國奪取晉國的端氏,又將晉君遷回屯留。不久,韓玘殺晉君,晉國徹底滅亡


香茗史館


因三家分晉而來。

三家原為春秋末期晉國實力強大的六大公卿之三,後與六卿中實力最強的智氏擊敗另外兩卿範氏和中行氏,瓜分了其土地。智氏憑藉超強的實力以晉國國君名義向三家索要土地,韓、魏被迫割讓,趙氏拒絕。於是智氏聯合韓、魏圍攻趙氏,於公元前453年兵圍晉陽。生死存亡之際,趙氏成功分化三家聯盟,與韓、魏聯合攻滅智氏,瓜分智氏土地。此時晉國的土地已經基本被三家瓜分,晉國的國君所能控制的土地只剩下國都曲沃及絳周邊可憐的地盤,事實上已經名存死亡。公元前403年,韓、趙、魏正式獲得周天子的冊封,在名義上也得到了與晉國同等地位。公元前376年,廢晉國國君,將晉國全部瓜分完畢。

六卿時代

四卿時代

三晉初期


農信史志


若三家不瓜分晉國,統一中國,哪裡還有秦始皇什麼事?結果這三家先後被秦國呑並。冤!

三家分晉前,晉國是最大的諸侯國。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即位以後,勤於國政,發展經濟,國力迅速強大起來。

四年後,楚國攻打晉國的盟國——宋國,晉國援宋,並一舉擊敗強大的楚國。

當時諸多諸侯國中,數晉、楚、齊、秦最強大。齊桓公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但由於生前沒有安排好繼位問題,死後諸公子為爭君位而發生了內亂,使得國力大為削弱。因而霸主地位不在。

秦國地處偏僻,早期並不參與中原爭霸。而現在強大的楚國又被打敗,於是,晉文公築土為盟,稱霸中原。

三家分晉前,晉國就存在兼併瓜分的狀態。

東周時期,諸侯國內有大夫“采邑”,一個“采邑”就是一個國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國中之國”吧!)。諸侯國大了,那麼“采邑”也跟著擴大了起來。

戰國時期,早已禮崩樂壞。不但諸侯國之間通過戰爭實行兼併,國內的采邑也通過殘酷的戰爭實行兼併。這樣,某些宗族變成了強宗,大采邑變成了強國。

國君還會賞賜受寵、有功、有權的大夫田地或百姓,他們也可以向國君主動請賞。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

魯國就是這樣被瓜分的。公元前537年,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瓜分了魯國。本來不強大的魯國就更加衰微了。

兼併的結果,只會導致大家族的權力上升,而國君的權力下降。晉君的權力衰落後,國家實權實際上由欒、中行、趙、魏、韓、智六家大夫把持。

這六家繼續爭權奪利,互相攻戰,搶佔地盤,最後勝出的只有智、韓、趙、魏四家。

智伯瑤向三家伸手要地。

慾望是個無底洞。四家之中勢力最大的智家又想侵佔其他三家的土地,獨自擁有晉國全部土地。

而且智伯瑤是個狂妄無禮之人。有一次的宴會,當時韓康子、魏桓子也在其中,智伯瑤竟當著家臣們的面用言語羞辱韓康子。這在韓康子的心裡也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公元前403年,智伯瑤請來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

三位大夫來家中做客。實際是擺下了“鴻門宴”。

智伯瑤假惺惺地作了開場白:“晉文公時,本國是中原霸主。後被吳、越所取代。為了重振晉國雄風,我主張:每家獻出100裡土地和相應的戶口,交給國君掌管”。

大家都心知肚明,所謂的“交給國君”還不是交到你手裡去了呢?韓、魏害怕智家的勢力,都不敢有異議,表示願意上交。

唯有趙襄子一言不發,智伯瑤便用言語威脅他。把個趙襄子惹急了,氣憤地說:“土地是祖宗遺產,我可不敢自作主張拱手送人”

智伯瑤立刻翻臉,兩人大吵一頓,弄得不歡而散。趙康子一甩袖子離席而去。

三家滅智氏,自立為國,得到周天子的承認。

智伯決定伐趙,自家為中軍,韓為右軍,魏為左軍,直奔趙城。趙軍寡不敵眾,且戰且退。

趙襄子的父親趙簡子曾任尹鐸治理晉陽,尹鐸把晉陽治理得很有成效。他父親曾告訴他:“晉國如果有禍亂,晉陽會是一道安全的屏障”。於是他率軍退居到晉陽。

果然,當三家軍隊圍困了晉陽時,智伯又放水灌城,晉陽一片慘狀。但百姓皆頑強抗敵,無一人產生叛變的念頭。

其實魏、韓兩家隨智伯伐趙,並非全力。他們根據智伯瑤的為人,又看到趙氏現在的景況,不禁聯想到了他們自己:今日智伯伐趙,那攻韓、魏的日子還會遠嗎?

於是韓、魏決定聯合趙襄子攻智軍。恰好趙襄子也有此意,並派了使者來“串聯”,並曉之以“唇亡齒寒”之理。三人一拍即合。

於是韓、魏反水,三家大敗智伯,並將智家族人員盡誅。

韓、魏曰:“當盡滅其宗,以洩吾等之恨!”。

智家被誅,韓、魏、趙三家乘勢瓜分了晉國土地。

那時候,周天子雖然是個空架子。但要成為諸侯,還是要周天子冊封的。三家便派使者到周都洛邑,要求周天子將三家晉封為“諸侯”。

周天子見木已成舟,事已至此,也就順水推舟做了個人情,正式冊封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三人為“諸侯”。

(魏桓子)

(韓康子)

就這樣,一個本來最強大的諸侯國——晉國,被魏、趙、韓三家徹底瓜分了,成立了三個獨立的諸侯國——魏國、趙國、韓國。此後的歷史,便沒有了晉國。

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晉絕不祀

後記

晉國是當時所有封國中面積最大、力量最強的諸侯國。由於家底豐厚,雖然晉國被一分為三,但魏國、趙國、韓國在諸多諸侯國中國力仍屬上乘。並能與秦、楚、齊、燕強國逐鹿中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如若沒有趙、韓、魏三家瓜分最強大的晉國,那不知天下風雲怎樣變幻,國家格局如何走向,或許統一六國將不是秦始皇,或許是“晉始皇”、“楚始皇”……當然,“晉始皇”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