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戰“疫”,每個人都是“戰士”

48歲的武漢人萬松本打算利用春節假期帶兒子去西安旅遊,但父子的“文化之旅”被日益嚴重的疫情按下了暫停鍵。

2月2日晚10點,記者撥打萬松的電話,幾次忙音後,他微信告訴記者,正在幫助武漢的醫院聯繫陝西的獼猴桃供應商,“3號晚些時候獼猴桃就能送到醫護人員手上”。

武漢戰“疫”,每個人都是“戰士”

▲ 萬松(中)在為醫院搬運剛剛運抵的新鮮蔬菜。

父子志願者

“本來答應兒子去看他嚮往已久的兵馬俑和大雁塔,在大唐不夜城裡度過最有年味的除夕。”萬松說,計劃趕不上變化,疫情的加速讓出遊計劃泡湯。

1月23日夜間,武漢“封城”。出不了城,留下來總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身為民建武漢東西湖區工委主委的萬松,首先想到了到社區做義工,加入武漢戰“疫”行列。從24日起,萬松成為武漢東西湖區工委的一名義工。協助調配、接收和分發各類生活救援物資,成為了他每天十幾個小時工作的全部內容。

“從早忙到晚,把本區調配和各地支援的生活物資送到需要的地方,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萬松每天的工作簡單而又忙碌。

武漢戰“疫”,每個人都是“戰士”

▲ 兄弟省市馳援武漢的整車蔬菜。

2月1日下午,當萬松把外省援漢的水果送到安徽醫療隊兩名護士手上的時候,隨口關心地問她們來了幾天了,兩位護士的回答是“不知道”。她們解釋說,一天三班倒,隨時都要回去工作,根本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更沒有時間去看手機。“當時感覺心裡澀澀的。”萬松說,這是目前參與抗擊疫情的醫務工作者最真實的工作狀態。

2月2日,萬松在搬運蔬菜箱的時候,一根手指被劃破,晚上回家被兒子看到了。“第二天一早起來,兒子就說要跟我一起到社區做義工。”萬松告訴記者,上初二的兒子跑前跑後,幫著搬送了很多箱水果和蔬菜,“這是他第一次做義工,他很有成就感,很快樂”。萬松說,他帶兒子去的地方都是經過嚴格消毒的場所,特殊時期他不建議家長帶孩子外出做事,“畢竟政府號召大家都待在家裡”。

武漢戰“疫”,每個人都是“戰士”

▲ 萬松父子(左)在水果搬運現場。

連續多天做義工,萬松感觸頗多。“我走過很多國家和地區,在這樣的大災難面前,只有中國政府才有這樣的號召力和動員組織能力,相信全國上下一心、嚴格科學的防控舉措,一定會控制住疫情。”他說,作為普通人,不抱怨、不觀望、不消極、不逃避,盡好自己的本分,就是對國家、對自己城市最好的支持。

一聲“暖心”的嬰兒啼哭

1月27日晚7時,一聲清脆的嬰兒啼哭,緩解了武漢協和東西湖人民醫院連日來緊張凝重的氣氛。一名懷孕34周、高度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的孕婦經過剖腹產手術,成功分娩5斤重女嬰。為孕婦動手術的是婦產科主任代淑蘭。

代淑蘭告訴記者,面對這樣特殊的病人,手術前,所有醫護人員身穿四層衣服:兩層手術衣、兩層隔離服,口罩、護目鏡、面屏全副武裝。為防止發生意外,手上還穿戴了四層醫用手套……這些都給實施手術帶來很大難度。

武漢戰“疫”,每個人都是“戰士”

▲ 手術前,醫護人員需要穿戴好厚重的“防護服”。

代淑蘭說,手術過程中,不斷呼出的氣體在護目鏡和麵屏上凝結成水蒸汽,厚重的防護服、護目鏡和手套,不但讓視野受限,動作也變得十分沉重而緩慢,“手術時間比正常情況延長了一倍”。

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專業精神,代淑蘭和同事們順利完成接生工作。“聽到嬰兒啼哭,看到嬰兒母親臉上的微笑,我們的心裡暖暖的。”代淑蘭說,“醫護人員在隔著護目鏡面面相視的時候,我能看到大家眼睛裡的淚水,我知道那是激動和興奮的流露。”

武漢戰“疫”,每個人都是“戰士”

▲ 手術結束後,代淑蘭和同事隔著隔離玻璃舉“V”字慶祝勝利。

手術結束後,產婦被確診為新冠患者,新生兒檢查並無異常。“儘管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但生孩子不能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加強防護,注意細節。”代淑蘭說。

“特殊時期,我們醫護士人員就像戰士一樣只能前進,決不後退,這是我們的職業。”代淑蘭告訴記者,從1月23日開始,她和其他醫護人員就一直吃住在醫院。近10天的時間裡,他們迎來了22個新生命的誕生。

穿“紙尿褲”的急診科醫生

每天清晨,連續奮戰多日的武漢協和東西湖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楊國華、錢海洋和張凱都要靠鬧鐘吵醒。作為技術精湛的科室骨幹,平時工作就比較繁忙,疫情發生後,他們第一時間報名參與抗“疫”行動。作為東西湖區發熱門診的定點醫院,協和東西湖區人民醫院承擔了本區80%以上的門診量,發熱病人經常需要排隊,先在急診科進行篩查後,再分診到各個科室。由於人數太多,感染科床位嚴重不足,很多病患都滯留在楊國華醫生負責的急診搶救室,這使得病毒交叉感染的危險大大上升。

“口罩、防護服及清潔消毒用品嚴重不足,最緊缺的時候全院存貨只夠兩天所需。為了節約使用,我們每天上班只能用一套防護服。”楊國華告訴記者,由於穿脫防護服需要20分鐘,為了節約防護服,也為了爭取時間搶救更多的病人,他們三人到下班前都不能吃飯、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餓著肚子一站就是一天。

武漢戰“疫”,每個人都是“戰士”

▲ 急診科裡穿“紙尿褲”的醫生。

“一個班下來,嘴巴都乾裂了。我們男醫生也穿上了紙尿褲。大家自我調侃,越活越年輕了。”錢海洋說,雖然大家非常辛苦,可看到確診病例康復出院後和家人站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內心的輕鬆和安慰無以言表。

無奈的時候也有很多。“因為床位緊張,看著患者那渴求的眼神,我們把該想的辦法都想了,把外科搶救室和內科搶救室合為一處,這樣就騰出一個搶救室來留觀病人。”錢海洋說,火神山醫院已經投入使用,雷神山也交付在即,他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從1月24日開始,醫院的安置點就成為這些一線醫生的駐紮地。“透過玻璃窗看著來送換洗衣物的老婆離去的背影,眼淚就不自主地流出來了。”錢海洋說,這個時候大家心裡都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


- END -

記者:馬 力

製作:胡玉霞

編審:盧茹彩

監製:張 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