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哪四大梆子,分別分佈在哪些地方?

愛可烘焙花臉胡


山西四大梆子包括蒲劇,最早形成的大戲,流行於晉南(運城、臨汾、呂梁南部)

上黨梆子,與蒲劇有同等文化資格,是最早形成的(昆、梆、羅、卷、簧)五種聲腔同臺演出的大戲,流行於晉東南(長治、晉城)

晉劇,又稱中路梆子,是由山陝梆子北上到當地,又結合當地方言、秧歌、道情戲發展而成。流行於晉中(太原、忻州、晉中、陽泉、呂梁中北部)

北路梆子,是由山陝梆子北上到當地,結合當地方言發展而成,流行於晉北(朔州、大同、內蒙古部分地區)


山裡草娃


山西是地方戲發祥地之一


四大梆子


1.中路梆子(晉劇)


代表作:《打金枝》、《紅娘子》、《千古恨》等

代表人物:孫麗紅、謝濤、李月仙等

多在山西中部一帶


2.蒲州梆子(蒲劇)


代表作:《竇娥冤》、掛畫《西廂記》、《趙氏孤兒》等

代表人物:王有才、孫廣盛等

多在臨汾、運城一帶


3.北路梆子


代表作:《金水橋》、《四郎拜母》、《李三娘》等

代表人物:

楊仲義、張彩萍、詹麗華、郝建東等

多在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帶


4.上黨梆子


代表作:《闖幽州》、《雁門關》、《三關排宴》等

代表人物:趙清海、高玉林、張保平等

多在長治、晉城一帶


豫中李三


山西四大梆子的淵源及流傳前面各位都基本說的準確全面,不須贅述。值得一提的從唐代起,由於統治者是山西太原人李唐王朝統治、宮庭音樂舞伶均以帝鄉樂韻為主,蒲州梆子,晉地河東地區鑼鼓樂盛行成譜有規,流傳京師長安,唐朝師相山西眾多,鄉音鄉韻成為官方首推娛樂項目。起推動作用的九龍口上起坐的唐明皇還是優秀的鼓師,從此蒲州梆子進京一發而不可收拾,晉地從南到北各有掩變,派生。宋、元都城遷移,各朝雖有變化,但不離蒲譜之宗。元代河東關漢卿,馬致遠等曲劇家更以蒲音蒲韻為本發揚廣大,使蒲州梆子成為萬方樂劇之宗,各地樂人優伶爭相仿效,加入夾雜本地的方言,音韻自成一體,成為地方劇種。象關漢卿在蒲州(今永濟市轄)柳巷感念先朝唐代柳宗元柳河東先賢譜曲牌《柳生芽》以示記念。現在秦腔劇中廣為應用,秦地喪葬鼓樂也以《柳青娘》為名應用。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道教全真門龍門派七代宗師王常月把道教音樂以山西梆子音韻推行對形成全,真十方韻功不可沒!現在蒲劇,晉劇,秦腔,道情,豫劇,京劇中的曲牌,如《普痷咒》《幽冥韻》《鴻雁贊》《小開門》《鬼王令》《三眼冒》等主旋律基本一致,和道樂相同,只是地方音韻元素多些。所以蒲劇(蒲州梆子)為百劇之祖,萬戲之宗。所謂漢、徽班進城創京劇是一派胡言,無影無宗之說!


手機用戶91698759431


山西四大梆子分別為蒲州梆子(蒲劇)、中路梆子(晉劇)、北路梆子以及尚黨梆子

蒲州梆子形成於明末清初,主要流行於山西,陝西,河南等地。

中路梆子,主要分佈在太原以及其周邊地區。

北路梆子流行於晉北、內蒙、冀北等地。

上黨梆子主要流行於山西省東南部。


謙虛的寒寒


山西省戲劇在中國的戲劇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晉南地區,是山西省戲劇、也是中國戲劇的發源地之一。其中,山西四大梆子是指山西省傳統戲曲劇種中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一脈桕承,皆為梆子聲腔的正宗。上黨梆子,起源於素有深厚戲曲傳統的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山西西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這四大梆子都是群眾基礎較廣的山西戲劇劇種。


A信仰_258930162


山西四大梆子山西“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晉劇)、蒲州梆子(蒲劇)、北路梆子(雁劇)、上黨梆子四大代表戲曲劇種.中路梆子晉劇,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產生的一個劇種,起初主要活動在山西省中部地區,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轄的各縣。後來,由於發展迅猛,流傳地區逐步擴展,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直至成為今天山西省戲劇的代表劇種——晉劇。 比較出名的新承戲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溝的五義園、太谷的四盛和班、祁縣的雙慶園、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義慶班等。出名演員有一千紅、八百黑、王彩雲、雲遮月、天明亮、棒杵紅,以及鼓師楊青、宋興兒,琴師彭根只等。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和氏璧》、《棋盤街》、《春秋配》、《普救詩》、《御果園》、《漁家樂》、《趙家樓》、《炮烙柱》、《鋒箭頭》、《吉慶圖》、《落馬湖》、《北天門》、《撫琴》、《偷雞》、《掃雪》、及崑曲戲《草坡》、《賜副》、《慶頂珠》等。由於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禿紅、吐醜、蓋陝西。人參娃娃、大嘴醜,後邊跟的一杆旗……”等戲諺流傳。不過,此時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戲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為首的蒲州梆子、三慶班為首的京都花腔班、鳴福班為首的江南崑曲班等,仍活躍在中路地區,形成了多劇並存、爭芬鬥妍的時代。蒲州梆子:蒲劇即“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因興于山西晉南古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流行於山西及陝西、河南、甘肅、青海、內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山西蒲州與陝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陝州(今陝縣)﹑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居黃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彼此隔河相望﹐長期以來有著經濟﹑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風俗習慣﹑語音﹑方言也大體相同。明末清初﹐這一帶已有“亂彈”流行。後來﹐分別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於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雖各有不同發展變化﹐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陽竹枝詞??亂彈詞》中﹐稱道平陽(今臨汾)亂彈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異常出色﹐可知當時晉南亂彈流行的盛況。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間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記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陝兩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藝人一直有相互搭班演戲的習慣。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陝班”演出﹐直到光緒﹑宣統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鬚生郭寶臣(元元紅﹐蒲州梆子藝人)和白長命(蓋陝西﹐旦﹐同州梆子藝人)演出《鞭打蘆花》就是一例。故京﹑津﹑直隸(河北)一向謂之“山陝梆子”。此外﹐他們還有過共同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經歷。山陝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北路梆子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之一。約在明末清初,形成於陝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一帶的以“奚琴”和梆子為主要伴奏樂器的“山陝梆子”,開始向四周擴散傳播,衍變為支系龐雜、勢力強大的北方梆子系統,山陝梆子的北路蛻化出一個北路梆子新劇種。該劇種以其慷慨激越的邊塞風骨,流佈於晉北、內蒙、陝北及冀西北等廣闊地帶,受到 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與讚賞。   明末清初,是北路梆子的形成期,清乾隆至咸豐年間為北路梆子的成熟期,一是有了本地固定的班社,如:大成班、吉慶班、自成班、興順班、二如忘班,三順園和老同慶班等。二是有了比較豐富而完整的劇目,如:乾隆時的《龍鳳劍》、《朱仙陣》等,嘉慶時的《水晶宮》、《寶紅裙》、《獅子洞》等,道光後的《美人圖》、《鬧皇宮》、《鐵龍山》、《忠義節》、《日月圖》等。   清同治至抗日戰爭前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期。這一時期,班社眾多,總數約有一百幾十個,他們分別活動於山西北中部,內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陝西最北部,個別班社更遠涉庫倫(今烏蘭巴托)及甘肅等地。名家多若繁星,僅進京獻藝享名的就有“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紅”孫培亭、“雲遮月”劉德榮、“蓋七省”董瑞喜及“天明亮”、“撈魚鸛”、“蓋北京”等多人,本地名角更是數不勝數,“十六紅”焦生玉、“十八紅”馬金虎、小“十三旦”郭佔鰲等是其佼佼者。1954年,在文化部和省領導的關懷下,北路梆子劇種恢復,1955年建立忻州專區北路梆子劇團,後大同市、包頭市、寧武縣、豐鎮縣、五臺縣及雁北地區陸續建立北路梆子劇團,並在忻縣、雁北創辦戲校,依靠倖存的老藝人賈桂林、王玉山等發掘劇目三百多個,使北路梆子枯樹新枝,重獲青春。   北路梆子藝術基礎雄厚,生活氣息濃郁、語言通俗流暢,與此相適應,在表導演藝術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該劇種行當分為紅、黑、生、旦、醜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臉、青衣合稱“三大門”極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稱“三小門”,側重表學業。北路梆子音樂包括唱腔,曲牌、鑼鼓經三部分。唱腔的主要部分為板式變化體梆子腔,還有部分用於專戲專人演唱的崑曲、吹腔、南羅、俗曲、民歌等。伴奏樂器,梆子腔用板胡、二絃、三絃、四弦和鼓板、梆子、馬鑼、水鑔、小鑼、鉸子等,“崑曲”等間用嗩吶與笛。   在晉北一帶還有晉北道情(晉北地區神池道情、右玉道情、代縣道情、應縣道情等幾大流派的統稱)、河曲二人臺、耍孩兒、靈丘羅羅腔、朔縣大秧歌、廣靈大秧歌、繁峙秧歌等小戲種。 上黨梆子上黨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產生和主要流佈於秦漢時期的上黨郡而得名。當地人稱“大戲”,晉南人稱“東府戲”,河北邯鄲一帶稱“西府調”、“澤州調”,也曾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全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時定下“上黨梆子”這個名字。 上黨梆子過去的班社,除梆子外還兼演上黨昆戲、上黨羅羅腔,上黨卷戲和上黨皮黃,共五種聲腔。合稱“昆梆羅卷黃”。近年來,昆、羅、卷已絕跡舞臺,只是以梆子為主,有些劇團或唱些皮黃。 上黨梆子的唱腔以板腔體為主,間亦用曲牌體。板式中運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匹六]、[垛板]等;曲牌體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鈴]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調。調式是微調式;除[緊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類板式中的過門,都是宮調式的。伴奏樂器:打擊樂是音響強烈的大鑼、大鼓,絃樂是巨琴、二把和胡胡。 上黨梆子的基礎功叫“三把”。它運用起來穩健大方,雄壯有力;不足之處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觀。表現手法是粗線條,大輪廓,直出直入,強烈明快。行當方面鬚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淨角、青衣和武小生。 上黨梆子具有粗獷、健康的藝術特色。臺步、身段都有淳樸古老的特點,唱腔、音樂高亢、委婉、活潑,曲牌豐富,每種唱腔各有各的樂器和上演劇目。


哈哈177716526


蒲劇

晉劇

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並稱山西四大梆子


美璃職場攻略


山西四大梆子

山西“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晉劇)、蒲州梆子(蒲劇)、北路梆子(雁劇)、上黨梆子四大代表戲曲劇種.

中路梆子

晉劇,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產生的一個劇種,起初主要活動在山西省中部地區,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轄的各縣。後來,由於發展迅猛,流傳地區逐步擴展,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直至成為今天山西省戲劇的代表劇種——晉劇。

比較出名的新承戲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溝的五義園、太谷的四盛和班、祁縣的雙慶園、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義慶班等。出名演員有一千紅、八百黑、王彩雲、雲遮月、天明亮、棒杵紅,以及鼓師楊青、宋興兒,琴師彭根只等。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和氏璧》、《棋盤街》、《春秋配》、《普救詩》、《御果園》、《炮烙柱》、等。由於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禿紅、吐醜、蓋陝西。人參娃娃、大嘴醜,後邊跟的一杆旗……”等戲諺流傳。不過,此時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戲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為首的蒲州梆子、三慶班為首的京都花腔班、鳴福班為首的江南崑曲班等,仍活躍在中路地區,形成了多劇並存、爭芬鬥妍的時代。

蒲州梆子:

蒲劇即“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因興于山西晉南古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流行於山西及陝西、河南、甘肅、青海、內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山西蒲州與陝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陝州(今陝縣)﹑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居黃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彼此隔河相望﹐長期以來有著經濟﹑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風俗習慣﹑語音﹑方言也大體相同。明末清初﹐這一帶已有“亂彈”流行。後來﹐分別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於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雖各有不同發展變化﹐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陽竹枝詞??亂彈詞》中﹐稱道平陽(今臨汾)亂彈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異常出色﹐可知當時晉南亂彈流行的盛況。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間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記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陝兩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藝人一直有相互搭班演戲的習慣。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陝班”演出﹐直到光緒﹑宣統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鬚生郭寶臣(元元紅﹐蒲州梆子藝人)和白長命(蓋陝西﹐旦﹐同州梆子藝人)演出《鞭打蘆花》就是一例。故京﹑津﹑直隸(河北)一向謂之“山陝梆子”。此外﹐他們還有過共同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經歷。山陝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之一。約在明末清初,形成於陝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一帶的以“奚琴”和梆子為主要伴奏樂器的“山陝梆子”,開始向四周擴散傳播,衍變為支系龐雜、勢力強大的北方梆子系統,山陝梆子的北路蛻化出一個北路梆子新劇種。該劇種以其慷慨激越的邊塞風骨,流佈於晉北、內蒙、陝北及冀西北等廣闊地帶,受到

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與讚賞。

明末清初,是北路梆子的形成期,清乾隆至咸豐年間為北路梆子的成熟期,一是有了本地固定的班社,如:大成班、吉慶班、自成班、興順班、二如忘班,三順園和老同慶班等。二是有了比較豐富而完整的劇目,如:乾隆時的《龍鳳劍》、《朱仙陣》等,嘉慶時的《水晶宮》、《寶紅裙》、《獅子洞》等,道光後的《美人圖》、《鬧皇宮》、《鐵龍山》、《忠義節》、《日月圖》等。

清同治至抗日戰爭前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期。這一時期,班社眾多,總數約有一百幾十個,他們分別活動於山西北中部,內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陝西最北部,個別班社更遠涉庫倫(今烏蘭巴托)及甘肅等地。名家多若繁星,僅進京獻藝享名的就有“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紅”孫培亭、“雲遮月”劉德榮、“蓋七省”董瑞喜及“天明亮”、“撈魚鸛”、“蓋北京”等多人,本地名角更是數不勝數,“十六紅”焦生玉、“十八紅”馬金虎、小“十三旦”郭佔鰲等是其佼佼者。1954年,在文化部和省領導的關懷下,北路梆子劇種恢復,1955年建立忻州專區北路梆子劇團,後大同市、包頭市、寧武縣、豐鎮縣、五臺縣及雁北地區陸續建立北路梆子劇團,並在忻縣、雁北創辦戲校,依靠倖存的老藝人賈桂林、王玉山等發掘劇目三百多個,使北路梆子枯樹新枝,重獲青春。

北路梆子藝術基礎雄厚,生活氣息濃郁、語言通俗流暢,與此相適應,在表導演藝術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該劇種行當分為紅、黑、生、旦、醜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臉、青衣合稱“三大門”極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稱“三小門”,側重表學業。北路梆子音樂包括唱腔,曲牌、鑼鼓經三部分。唱腔的主要部分為板式變化體梆子腔,還有部分用於專戲專人演唱的崑曲、吹腔、南羅、俗曲、民歌等。伴奏樂器,梆子腔用板胡、二絃、三絃、四弦和鼓板、梆子、馬鑼、水鑔、小鑼、鉸子等,“崑曲”等間用嗩吶與笛。

在晉北一帶還有晉北道情(晉北地區神池道情、右玉道情、代縣道情、應縣道情等幾大流派的統稱)、河曲二人臺、耍孩兒、靈丘羅羅腔、朔縣大秧歌、廣靈大秧歌、繁峙秧歌等小戲種。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產生和主要流佈於秦漢時期的上黨郡而得名。當地人稱“大戲”,晉南人稱“東府戲”,河北邯鄲一帶稱“西府調”、“澤州調”,也曾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全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時定下“上黨梆子”這個名字。

上黨梆子過去的班社,除梆子外還兼演上黨昆戲、上黨羅羅腔,上黨卷戲和上黨皮黃,共五種聲腔。合稱“昆梆羅卷黃”。近年來,昆、羅、卷已絕跡舞臺,只是以梆子為主,有些劇團或唱些皮黃。

上黨梆子的唱腔以板腔體為主,間亦用曲牌體。板式中運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匹六]、[垛板]等;曲牌體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鈴]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調。調式是微調式;除[緊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類板式中的過門,都是宮調式的。伴奏樂器:打擊樂是音響強烈的大鑼、大鼓,絃樂是巨琴、二把和胡胡。

上黨梆子的基礎功叫“三把”。它運用起來穩健大方,雄壯有力;不足之處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觀。表現手法是粗線條,大輪廓,直出直入,強烈明快。行當方面鬚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淨角、青衣和武小生。 上黨梆子具有粗獷、健康的藝術特色。臺步、身段都有淳樸古老的特點,唱腔、音樂高亢、委婉、活潑,曲牌豐富,每種唱腔各有各的樂器和上演劇目。


快樂的嘟嚕鼠


山西省戲曲劇種四大梆子是蒲州梆子(蒲劇)、中路梆子(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

蒲劇分佈在晉南地區和豫西北地區;晉劇分佈在晉中地區、晉北部分地區、內蒙古中部地區和冀北地區、陝北地區;北路梆子分佈在晉北地區;上黨梆子分佈在晉東南地區。


翟建鋒


山西“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晉劇)、蒲州梆子(蒲劇)、北路梆子(雁劇)、上黨梆子四大代表戲曲劇種.

中路梆子

晉劇,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產生的一個劇種,起初主要活動在山西省中部地區,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轄的各縣。後來,由於發展迅猛,流傳地區逐步擴展,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直至成為今天山西省戲劇的代表劇種——晉劇。

比較出名的新承戲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溝的五義園、太谷的四盛和班、祁縣的雙慶園、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義慶班等。出名演員有一千紅、八百黑、王彩雲、雲遮月、天明亮、棒杵紅,以及鼓師楊青、宋興兒,琴師彭根只等。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和氏璧》、《棋盤街》、《春秋配》、《普救詩》、《御果園》、《漁家樂》、《趙家樓》、《炮烙柱》、《鋒箭頭》、《吉慶圖》、《落馬湖》、《北天門》、《撫琴》、《偷雞》、《掃雪》、及崑曲戲《草坡》、《賜副》、《慶頂珠》等。由於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禿紅、吐醜、蓋陝西。人參娃娃、大嘴醜,後邊跟的一杆旗……”等戲諺流傳。不過,此時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戲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為首的蒲州梆子、三慶班為首的京都花腔班、鳴福班為首的江南崑曲班等,仍活躍在中路地區,形成了多劇並存、爭芬鬥妍的時代。

蒲州梆子:

蒲劇即“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因興于山西晉南古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流行於山西及陝西、河南、甘肅、青海、內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山西蒲州與陝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陝州(今陝縣)﹑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居黃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彼此隔河相望﹐長期以來有著經濟﹑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風俗習慣﹑語音﹑方言也大體相同。明末清初﹐這一帶已有“亂彈”流行。後來﹐分別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於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雖各有不同發展變化﹐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陽竹枝詞??亂彈詞》中﹐稱道平陽(今臨汾)亂彈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異常出色﹐可知當時晉南亂彈流行的盛況。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間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記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陝兩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藝人一直有相互搭班演戲的習慣。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陝班”演出﹐直到光緒﹑宣統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鬚生郭寶臣(元元紅﹐蒲州梆子藝人)和白長命(蓋陝西﹐旦﹐同州梆子藝人)演出《鞭打蘆花》就是一例。故京﹑津﹑直隸(河北)一向謂之“山陝梆子”。此外﹐他們還有過共同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經歷。山陝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之一。約在明末清初,形成於陝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一帶的以“奚琴”和梆子為主要伴奏樂器的“山陝梆子”,開始向四周擴散傳播,衍變為支系龐雜、勢力強大的北方梆子系統,山陝梆子的北路蛻化出一個北路梆子新劇種。該劇種以其慷慨激越的邊塞風骨,流佈於晉北、內蒙、陝北及冀西北等廣闊地帶,受到

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與讚賞。

明末清初,是北路梆子的形成期,清乾隆至咸豐年間為北路梆子的成熟期,一是有了本地固定的班社,如:大成班、吉慶班、自成班、興順班、二如忘班,三順園和老同慶班等。二是有了比較豐富而完整的劇目,如:乾隆時的《龍鳳劍》、《朱仙陣》等,嘉慶時的《水晶宮》、《寶紅裙》、《獅子洞》等,道光後的《美人圖》、《鬧皇宮》、《鐵龍山》、《忠義節》、《日月圖》等。

清同治至抗日戰爭前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期。這一時期,班社眾多,總數約有一百幾十個,他們分別活動於山西北中部,內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陝西最北部,個別班社更遠涉庫倫(今烏蘭巴托)及甘肅等地。名家多若繁星,僅進京獻藝享名的就有“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紅”孫培亭、“雲遮月”劉德榮、“蓋七省”董瑞喜及“天明亮”、“撈魚鸛”、“蓋北京”等多人,本地名角更是數不勝數,“十六紅”焦生玉、“十八紅”馬金虎、小“十三旦”郭佔鰲等是其佼佼者。1954年,在文化部和省領導的關懷下,北路梆子劇種恢復,1955年建立忻州專區北路梆子劇團,後大同市、包頭市、寧武縣、豐鎮縣、五臺縣及雁北地區陸續建立北路梆子劇團,並在忻縣、雁北創辦戲校,依靠倖存的老藝人賈桂林、王玉山等發掘劇目三百多個,使北路梆子枯樹新枝,重獲青春。

北路梆子藝術基礎雄厚,生活氣息濃郁、語言通俗流暢,與此相適應,在表導演藝術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該劇種行當分為紅、黑、生、旦、醜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臉、青衣合稱“三大門”極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稱“三小門”,側重表學業。北路梆子音樂包括唱腔,曲牌、鑼鼓經三部分。唱腔的主要部分為板式變化體梆子腔,還有部分用於專戲專人演唱的崑曲、吹腔、南羅、俗曲、民歌等。伴奏樂器,梆子腔用板胡、二絃、三絃、四弦和鼓板、梆子、馬鑼、水鑔、小鑼、鉸子等,“崑曲”等間用嗩吶與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