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老子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55e4680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執大象,天下往。往而無害,安平泰。”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五章。想要完全理解這句話,就必須要結合這一章,乃至整部《道德經》才能理解!

“執大象,天下往。”大象無形,指的是道的形象。執道而行,則無往而不利!

“往而無害,安平泰。” “害”是有矛盾,互相又損,不能順。道可以與天下一切想合,安住於平和泰然的狀態。它是能夠和諧的,是自然的。

後面的一句話一定要聯繫在一起!

“樂與餌,過客止。” “樂”讀yue 是相對耳朵來說的,樂是一種聲音,是一種誘惑。“餌”是好吃的東西,是相對嘴巴來說的一種誘惑。要應對人的貪慾的誘惑。“過客”是相對我們每個人的自性或者那個不動的自我!“客”是相對主來說的!

我們的內心會被各種各樣的誘惑牽引,而那些牽引你的都是客!不是自己的主!

有好吃的,馬上就由著自己的嘴巴貪慾迎著好吃的去了;有好看的,馬上就由著自己眼睛去看好看的了;有好聽的,又由著自己的耳朵去聽了。這時候就做不了自己的主了!就成為了客!

“客”貼切地說明了沒有悟道的人的狀態。無法找到清淨的自性的表現!

只要悟道,自性的主,成為自己的主人,擁有足夠的自律,能夠控制住自己,那麼煩惱就與自己無緣了。看到那些影響自己的“客”,不讓它們來干擾自己,我們以這種智慧品質去影響身邊的人,幸福自然得來!


小強愛寫作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中講:

執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

樂與餌,

過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可既。

解釋如下:

執者,守也。大象者,道也。古之修道之聖人,能抱道守德,天下萬物都歸往之。萬物歸往相互不傷害。

治國則國家安穩,家庭寧和而天下康泰;

治身則天降神明,神明者,先天一氣也。先天一氣,自虛空中來,歸於自身,無損先天精氣,身安而大壽至也。

修道之人,樂美於此道而守一者,一者,先天一氣也,德一之能也。一者,自虛無中來,忽忽如過客也,修道之人,能靜定而德一之能留止於己身也。

道它決而無味,道它看也看不到,道它聽也聽不到。

但用道來治國,則國泰民昌,用道來治身,則壽命延長,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本章老子進一步說明道用無窮,執大象就是抱道守德。

修道之聖人,以德一之小而成大,世間萬物瞭然於心,用德一教化天下萬靈,使其相互不受傷害,非常安寧,平和,康泰。


逍遙谷逍遙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出自老子《道德經》第35章。《道德經》第35章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在這裡提出“大象”的概念,顯然這裡的大象不是動物,而是道的法象,即是大道。當你在掌握運用大道的時候,把握大道的自然本性,普天下的人們都會嚮往投靠過來。嚮往投靠的原因和目標,是道的無為,利而無害,能讓天下安享太平。那些音樂與美食能夠滿足人們的感官樂趣,它會吸引路過的人駐足不前,或者讓修行的人沉醉其中,讓其成為了修行大道之途的“過客”。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大道是無物無狀的,所以沒有感性的特徵。即使用語言來描述它,也是平淡無味的,它並不像音樂與美食那樣,刺激和滿足著人們的感官慾望。你去觀察它,它無法滿足你的肉眼;你去聽聞它,它無法滿足你的耳朵;你想要用它,它似乎又沒有什麼用處,這就叫作“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修行者要知曉,

大道無形無象,並不似有形的器物那樣,能夠直接拿來滿足人們的感觀。但是,它有著無用之大用,它是萬物發端之所在,有了無形的道,才自然產生有形的器物。所以,修行者切勿迷戀於修行過程中看到、聽到的那些“樂與餌”,不要沉湎於聲色美食之中,應該歸附於自然質樸的大道,專注於修行大道,莫生偏差,成為“過客”。


遊通天下


我們先搞明白什麼是“大象”。

“大象”雖然在《道德經》中只兩見(第三十五章、第四十二章),但由於學者多將它與“道”混為一談,所以需要加以強調。“大象”是恍惚存在的正面之象,是現象,是形象,是影象,是氣象,是不可感又可感的抽象,是循道而行展現出來的景象。“大象”體現了“道”的一個外在特點,是“道”之表象,是“道”釋放出來的能量。

“執大象”就是佔據主動地位把握著大象。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①。往而不害,安平太②。樂與餌,過客止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⑤。

[通釋]

掌握著大象,天下就會來歸附。來歸附沒有害處,都安定太平。快樂的生活和豐富的食物,使來往的客人留了下來。道說出口,淡淡地它沒有味道。見它見不到,聽它聽不著,用它用不完。

[註釋]

①執大象,天下往:掌握著大象,天下就會來歸附。執,把握,掌握。大象,大道之象,可參見《〈道德經〉中的幾個重要概念》中的“大象”。往,歸附,來附。

②往而不害,安平太:歸附沒有害處,都安定太平。“安平太”三字同義,都是太平安樂、沒有戰爭的意思。安,安定。平,太平。太,古本多作“泰”,寬裕,平安。

③樂與餌,過客止:快樂的生活和豐富的食物,使猶豫不決的人留下來。樂與餌,泛指各種生活享受。樂,快樂。餌,音ěr,美食。過客,過路人,此處指尚未決定歸往“大象”的人。止,留下來。

④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道說出口,平淡地它沒有味道。之,放在“道”與“出口”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淡乎,淡淡地。其,代詞,它,指道。

⑤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見它見不到,聽它聽不著,用它用不完。之,代詞,指“道”。不足,不能。既,用盡,用完。“用之不足既”有版本為“而用之不可既”。

[意義歸納]

本章通過道之“大象”使天下往的道理再次揭示道的特點。

[考辨]

王弼本的“用之不足既”,諸多版本為“用之不可既”,如河上公本,有的版本還加了一個“而”,為“而用之不可既”。長沙馬王堆帛書與郭店竹書均為“不可既”了。其實,“足”可釋為“能”“能夠”。“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與“用之不足既”完全可以平行並列,沒必要改成“用之不可既”。為什麼有的改動了呢?這是因為改動者把三句的關係搞錯了,把原本的並列關係看成轉折關係了。

[解讀與點評]

國家展現出富庶安寧的景象,天下就會來歸附。來歸附沒什麼壞處,就是安定太平。快樂和豐衣足食的生活,使路過的人留了下來。

這裡再回顧“道”“德”“樸”等概念,結合“大象”談談幾者的關係。

“道”是抽象的、客觀存在的、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不可對抗的法則。“德”是循道而行的優秀品質。“樸”是道的本質屬性,是道的思想核心。“大象”是道的外在表現。

“大象”是恍惚存在的現象,是形象,是影象,是氣象,是不可感又可感的抽象,是循道而行展現出來的景象。如欣欣向榮的景象,如富庶的景象,如風調雨順的景象,如幽靜安寧的景象,如和諧安定的景象等等,此“大象”應該是正面之象,所以天下趨之。“大象”就是道之表象,是道的外在表現,是道釋放出來的正能量。正是道展現出的“大象”使得天下人趨附。用孟子話來說,大象使“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連“鄰國之民”也“仰之若父母”矣。(《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大象是大道智慧的產物。

與“大象”相對應的是“假象”和“亂象”。“假象”和“亂象”是逆道而行的結果,是道釋放出來“負能量”,如過度開採和過度建築形成的經濟繁榮就是“假象”,它造成的環境與大氣汙染,帶來的經濟危機就是“亂象”。

“天下”指的是天下的民眾,此民眾不是聖人任用的具有“樸”的品質的官長,所以不要指望他們有多麼高的境界,他們要求的僅僅是快樂和吃得好;也不要以為天下民眾是奔“道”而來,而是奔由道產生的“大象”而來。老子“不以知(智)治國(第六十五章)”的思想決定了他不會主張用“道”招天下人來,而是任憑循道而行產生的“大象”使天下人往——當然,這還不指“小國寡民(第八十章)”。“過客”乃遊走之人,遊移無定所之人,是被“安平太”的“樂與餌”的“大象”吸引來的人。

因循大道才形成了大象,但道說出口,卻淡淡地沒有味道。見它見不到,聽它聽不著,用它用不完。

為什麼會“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呢?因為道雖然客觀存在,但它有“樸”的本質屬性,不可以“巧飾”,“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已經說得挺明白了。儘管道沒有味道,但循道而行展現出來的大象卻欣欣向榮,讓天下人來歸附。


陳廣逵


執大象,乃大象無形。意思是:莫刻意主張,兼容百態。

後繼“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思意是:凝聚民心,有利民心,國泰民安。


家傳紅


大象,即是大道。當人去執守運用大道的時候,把握了大道的自然特性,天下都會嚮往大道。

嚮往的原因和目標,是道的無為,利而不害,能讓天下安享太平。

音樂與美食,能夠滿足人們的感官樂趣,甚至會吸引正在修行中的人駐足不前,沉醉其中,讓這些修行人,成為行走大道的過客。

而大道無物無狀,沒有感性的特徵,雖然平淡無味,但卻推動了萬物的生髮,比如日月更替,四季的輪轉,不管你喜不喜歡,善不善良,大道依舊按照它的法則,對萬物施予。這種大象,有著無用的大用,是萬物的發端,與終極的歸處。


靜依解道


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促進生長而卻不去佔有,促進發展而不去禍害,恩澤萬物,卻不居功。

  • 有道之人,效法天道,道法自然。
  • 無道之人,卻是損不足而補有餘。

能執大象,也就是能實行大道。因為大道為公,自然為而不害。天下之人,無不向往利益而不受損害,自然趨之若鶩。享受幸福安泰!


袁少安


大家好,我是文化領域創作者,我喜歡文化,熱愛文化。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針對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觀點和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

聖人坐進此道,執一不失。聽憑萬物飛躍而過,也不波折他們。萬物如享於太牢、如春登臺,好像只要好聽的音樂和可口的美食才能讓他們暫時逗留下來。而“道”是那樣的平鋪直敘:看也不值得看、聽也不值得聽,但他卻永久存在。\r

設定人生之鬥爭目標,按過程緩緩實施。命運總會眷顧言志篤行之士,給予其辛勞後的豐盛回酬。閒適慵懶,何談抱負和鬥爭。愄難歇步,將停止人生全部出路。不順從看不到止境的選項,不訴苦幾經辛勞困盹,成功前後都需求保持著那份一往無前的初衷氣魄。\r

以上就是有關於我的全部分享,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同時希望大家能學習到更多的文化,全面提升自我文化知識,提高自我素質,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明天。\r


演覺國學


帛甲本: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

樂與餌,過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本章小結:

第一段:如果君王以道治國,就會民心所向,得道聖王不害人(不使百姓放大欲望而是迴歸淳樸),所以安享太平。

第二段:樂與餌這樣放大欲望的有害方法,會吸引一些人在嚮往大道的路上駐足。

第三段:所以,道與樂餌相比,平淡無味,不悅目,不悅耳,但道功能無窮無盡。

樂餌有害,但吸引人見效快。道不害民且享太平,但不吸引人見效慢。


我行吾素2019


出自《老子》第35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廢話少說,直入主題:

大象的意思,比喻是大道。小象有象,大象無象,小象是能看見、能觸碰、能嚐到味道、能聞到氣味的有象之物。大象則是相反的,是無象之象,是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但無象之象才是真象,大道隱其用則無象,顯其用則有象,所以大道大象是藏在所有具體的有象之中的。

執大象,天下往!是能觀象知理,察往知來,窮理知數,變通知道,執用天地的大象來蒞臨天下,以無象來融入天下,所以與萬物同體,便能遍滿所有物中,這樣天下自然而然歸屬了。

往而不害,安平泰!因為大象是與物相入相融的,依從於道,與道一體,物我同元,所以出入來往都是無害的。因為無害所以無往不利,無行不通,所以行於天下就會天下太平!

總的來說,就是要養天地氣象,取法自然,內外都合於天地大道,便能無往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