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老師用心教書,家長潛心育人”,這種提法對嗎?

嶽風輕雲淡


“老師用心教書,家長潛心育人。”

前半句是錯誤的(×),教師的職業,一定是教書育人!

作為人,擁有知識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做人。教師作為孩子王,是最好影響孩子的人物之一,所以必須要擔當教書育人的天職!

家長潛心育人是對的(✓)

當每個家長都把自己孩子帶好帶正了,這個社會才會和諧。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沒有把育人放在首位,孩子上小學之後,很多父母都變成了教導處主任。

父母最重要的是育人,在0~6歲把孩子養好,給他良好的生活習慣,讓他的內心充滿愛,充滿安全感,孩子在上小學之後,就會少很多雞飛狗跳的事情。

希望父母都回歸父母育人的天職,而不是教導主任。



正能量慕珂


這本來就是一個正常的社會,正常的生活方式。每一個社會上的人,都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本分。我們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問題,都是因為很多人不守本分造成的。

比喻養育孩子這事,我就看到很多家長越位。不僅幹了老師的活,還幹了校長的活。

我兒子上了高中,數學不太好,我問他,要不要我幫他?兒子說,跟他的老師比,我數學未必差,但我懂未必會教,老師教了這麼多年,起碼比我專業,他覺得他還是依賴學校老師好一點。

去開家長會,老師也說,學習交給我,家長管後勤就行。

既然都這麼說,我就退到管生活,管思想,學習的事情我就不插手了。

他們學校高三逢週一周測,周測完了,我兒子就那些周測的試題去問老師。一來二去,問成了習慣,變成每週二晚,我兒子會固定時間去找數學老師,就這樣幹了一年。到了高考,數學成績比一模多了三十分,效果不錯。

我呢,我管育人,週末他回家,就讓他吃飽吃好,週末晚飯後,陪他散步。散步聊天,挺好的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聊天,主要也是他說,如果主要是我說,這散步估計也散不下去了。我就是一個聆聽者,偶爾插一句,給點意見。

我們家這孩子,品格還是不錯的,樂於助人。有一天晚上,有個同學受傷,他見到了,幫忙忙前忙後的,知道那孩子的爸媽的車到宿舍樓下。

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老實說,我不算很滿意。但我覺得學習是他的事情,不要太差就行。怎麼學,努力程度夠不夠,還是讓老師去講,我就不插手了。

我這個佛系的爸爸,跟班主任處的還是不錯的。班主任提出來希望我做我們班年級家委,我也同意了。家委也沒啥事情做,就是買書收一下錢之類。投訴學校,不是投訴飯堂排隊時間長,就是投訴宿舍有老鼠,家委會也只是管生活,不插手學校的教學。

我們這社會,什麼時候大家都能各司其職,做好本分,我們這國家就能成世界第一大國了。


春暖花開003


教書育人,兩個動賓詞組組成一個聯合短語。從邏輯上講並列共存,互為憑藉。從動作行為的發出角度說,不是教師就是家長。從職責劃分的意義上來談,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而家長沒有教書的職業要求,但是育人的管理又同時伴隨孩子的左右,不教書但“陪讀”,性質不同。

教師教書育人,使命雙重;家長不教書但育人,協同家校。


避暑山莊來客


我認為是對的,家長潛心育人就是家庭教育,老師用心教書就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甚至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孩子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已經接受了多年的家庭教育,雖然這看起來並不像教育,但是卻是孩子一生中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上小學之前孩子的性格基本上就定型了,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家長的言談舉止灌溉著孩子這棵幼苗,根能扎多深,枝葉能長多繁茂,這段時間至關重要。

孩子上學之後,學校老師肩負起了教書的重任,授業解惑,傳播知識,幫助家長糾正孩子的一些壞習慣。老師和家長的矛盾也大多來自於此,老師認為孩子的某些壞毛病需要糾正,家長卻不認為是壞習慣,認為老師在刁難自己的孩子。

把教書和育人的任務都交給老師是不正確的,教書是老師責無旁貸的任務,育人真的難為老師了,家長才是育人的主體。老師及時反映孩子問題,家長積極回應並採取行動,家校共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homework


這種提法有一定道理,但教書與育人是不可分割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本平臺,是最基礎育人環境,所以國家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提出中國教育首先最需要的教育是家長,而在學校教育體系中提出了家校合作育人的理念,學校開展家長學校充分提現了這一點。

在學校教育中,學校文化與課程也是育人功能的平臺,課程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一個學校有什麼樣的課程就會培育什麼樣的人,無論國家課程也好校本課程也罷,都是育人的載體,並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


術道教育


我們先繞開題目本身,說點人話。人從低等動物進化而來,怎麼進化的?教育學習進化的。誰教育?老的教小的,小的學強的。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只是不自覺而已。這個人話告訴我們,人一生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各種不同的東西。用現代教育理論解釋,就是政府、社會、家庭、學校,都在育人。育人既包括各種知識技能,也包括如何做人。通俗點講,就是人人都在育人,人人也都在被人育。育的什麼內容另當別論。但是,其他都是業餘隊,老師是專業隊。別人育人是義務的,老師育人是掙錢育人。這就是區別。


雨軒品茗2


"老師用心教書,家長潛心育人″,個人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的一生,我認為離不開四個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身教育。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基礎教育根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身教育是教育的延伸補充和完善。基礎教育,重於泰山。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小孩的道德思想品質和言行舉止的養成,家庭教育功不可沒。家長潛心育人,這家的孩子長大後一般對國家對社會都有貢獻。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有識之士,也都說過,一個國家的未來,是在中小學的講臺上鑄造的。一語道破天機。“老師用心教書”,其實也是對家庭教育的豐富和完善。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發展,也離不開老師的用心教書(傳道授業解惑,即包含了教書育人)!



菩提夢囈


這話聽著有那麼些道理,可是從目前的實際來看,又似乎不完全對了。因為,過去小孩子一般都是六七歲才開始上學。即便是後來有了學前班,也都是六歲才開始,有些孩子七歲才開始上學前班。所以在孩子的初期階段的成長當中基本上都是和家人待在一起。所以,家人對於孩子的影響和育人是起到了完全的作用。

一般六七歲的孩子相對來說也算大一點了。再加上以前孩子整個小學,甚至初中階段課外作業都很少,幾乎沒有。所以,家人對孩子育人的作用也會佔據相當一部分。當然,從孩子開始上學基本上學校對於孩子的教書,以及育人的比重就開始增加了。因為孩子在學校待的時間更長了。而且小孩子的成長直接受到學校,老師的影響。所以,學校不單單只是答疑解惑這麼簡單的事情。育人,也是其必然責任。因為孩子還小,各方面發育不完全,特別是心智。通過知識給予其正向的引導和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質。

看看現在,小孩子從三歲就開始上幼兒園在學校裡待著,從小學開始直到高中畢業前都有做不完的作業。孩子幾乎每天都在和學業打交道。父母又因為生計問題,哪裡能有一個時間和空間對於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又如何能夠獲得家人良好的影響?

如果你深思,你就會知道如今的教育方式有多麼可怕了。對於教育,育人這種事,只看眼前不看長遠,甚至以金錢為動力的教育,未來會是災難性的。


風魂001


不完全正確,

首先,要明白老師教書的目的是什麼?

是立德樹人。書是死的,人是活的,老師教書和孩子讀書的目標應該是一樣的,就是讓孩子這個嶄新的生命明白生命的價值,獲得生命前進的動力,老師有責任做到。因為幾千年來中國老師的任務就是傳道受業解惑。這也是育的重要含義。

其次,要明白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育,不僅是我們現在認為養育的意思。《說文解字》裡解釋育:教子使作善也。這裡說明,家長不僅是養孩子長大的,還有更重要的責任是教育孩子向善。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根本,三者缺一不可,相互支持!

老師和家長都應該教、育孩子,家校配合孩子會更優秀。





淨心老師


這個提法是不對的。理由,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無論是教師和家長,都管教書書育人這個根本,家長是第一任教師,而且是終身教師,更要負起責任。家長和教師,都有教書育人的責任,都有培養學生德育智育的責任。教師與家長,教長與教師,必須會作好,不能有大的矛盾,必須保持統一,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統一策略,統一管理,互相合作,絕不能推卸責任,怪罪對方,指責對方。現在,有一種風氣不好,孩子學習不好,都怪老師,孩子逃課怪老師,一切都怪老師。是誰在推卸責任?這些東西都要不得。培育下一代,是老師和家長的共同責任,任何一方都不能推卸責任。我強調,必須統一,才會把孩子教育好,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好的建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