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控制疫情的?

曾豆兒豆兒


古人控制疫情相對來說是很積極的,並且是收到相對效果的,並大多數最終能控制在一定區域內,但缺點就是輸在速度上。因為古人沒有新型病毒的概念,都是根據病人症狀按常見病對症治療,而且中藥起效慢,發覺無效時已經晚了,特別是古人對疫情定義的錯誤,更是嚴重地擔誤了治療和防疫的時效,因為他們認為“一人受之為之瘟,一方受之為之疫”,所以當他們意識到出現疫情的時候,已經是十屋九空了,這時雖然政府強勢介入,但已損失已然了


手機用戶迪克


提到瘟疫,就想起了十四世紀中葉席捲整個歐洲的黑死病,2500萬人喪生於此。大多數史學家認為罪魁禍首就是當時稱霸全球的蒙古大軍。黑死病就是鼠疫,常通過鼠蚤叮咬(齧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方式將動物身上的病菌傳播給人類。

既然蒙古大軍能將病菌帶入歐洲,那麼華夏大地能倖免嗎?史載,元明時期,中原災害瘟疫頻發,除了受到寒冷氣候(小冰河期)的影響,蒙古沙鼠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據統計,大明國祚276年,有疫情的年份竟有118年,佔比高達43%。其中,爆發在萬曆年間的疫情更是令人髮指,據專家估計,1580年,山西、北直隸和河南三省的總人口大概2560萬人,然而到1588年時,大概還剩下1300萬人,死亡率高達40%多。

據專家分析,這次大瘟疫實則就是鼠疫,1571年大明重啟明朝和蒙古的邊市,同時,部分中原農民遷居蒙古草原,無意中入侵了蒙古沙鼠的棲息地。慢慢地,攜帶病毒的鼠蚤從老鼠身上跳到人類身上。大約1580年,山西率先爆發瘟疫。儘管大明立刻關閉了馬市,然而疫情已經向中原蔓延。1587年,京師瘟疫盛行,到了1588年,山西、陝西、河南及南畿、浙江等地同時發生饑荒和瘟疫。

死傷人口如此之多,是因為就當時的醫療水平,根本就不知道那是鼠疫,因此大明朝廷也沒有太好的措施來阻止疫情的擴散。但是面對這樣的災情,朝廷也並非無動於衷,那麼,他們是如何來應對疫情的呢?

1)古時候,人們常將自然災害瘟疫等看作是老天對執政者的警示或懲戒。因此,皇帝往往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同時要求朝廷官員修身反省,力懲貪官,清理冤案,減免賦稅,賑濟撫卹百姓。除此之外,還暫停宮廷舞樂,總之是期望老天看到執政者的悔悟,從而能早日撤回懲罰。

2)自洪武年間,朝廷為了應對多發的疫情,便在多地設有免費施藥、施診的惠民藥局。而在京師,朝廷則會精心挑選太醫,分別駐紮在京城內外,診治病人,發放藥材。據史載,明世宗親自制訂治療瘟疫的“小飲子方”,命令禮部刊行。

3)隔離。年來水旱作災屯,疾疫家家盡掩門。鑑於當時的醫療水平,人們還沒認識到鼠疫為何物?但已經清楚的意識到,只要接觸患者就容易被傳染,因此,便自發地通過禁足來隔離外部的傳染源,從而保護自己及家人。

等到1911年的滿洲鼠疫爆發時,伍連德雖然引進了西方的防疫方法,但顯然對鼠疫還是束手無策,除了簡單粗暴地將疑似病例隔離在官辦的疫情醫院。據說,先喝碗小米粥,接著泡20分鐘的冷水浴,再換上薄棉襖。一頓操作猛如虎,是個人也該發燒感冒了,於是病情確認,從此,與外界隔絕,沒有任何取暖設施,臉上撒上石灰,地上鋪上石灰,病人就躺在冰冷的地上等死。病人死後,被統一深埋。

此舉後來遭到很多家庭的抗議,人們不想被如此殘忍地隔離,便刻意隱瞞家中的病人不上報,等到死後,才將屍體扔到外面。當然,這也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也許能保住一條命,但是也有可能因此搭上全家人的性命。因此,在醫療水平不發達的古代,甚至是遇上新病菌的現代,隔離仍是上上策,至少可以阻止疫情的迅速擴散。


讀春秋思無忌


辦法很簡單。古代人口流動性小,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出村,官府把關隘城門一關,疫情就控制住了,肯定不會發展成全國性的瘟疫。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吃中藥,藥能治癒則治癒,如不然,就只能等瘟疫自己消散了。至於染病者能活下多少人,全看病毒有多強。這個時候一定要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體質差異,因為很多人光靠自身免疫力就能頑強的活下來。

簡而言之,古人對瘟疫的控制手段,就是簡單的“防”和“堵”。沒有更好的辦法。

這裡推薦一部電影《大明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到了近代,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官府能做的工作比古代多了一點。但如果沒有針對瘟疫的特效藥發明,官府對瘟疫的控制,仍然只能是防堵為主,沒有更好的辦法。

舉例子說——“1910年東北鼠疫事件”。



1910年10月底,黑龍江省滿洲里的一家客棧連續出現客人突然暴死事件。死者無一例外都是先發燒,然後咳嗽不止加吐血,最後因為呼吸困難而死。死掉的人,皮膚渾身都會呈現黑紫色,異常恐怖。

PS:這場鼠疫源自沙俄,但沙俄方面沒做合理控制措施,導致不少中國礦工染病,所以最先出現鼠疫的地方就是位於兩國邊境線上的滿洲里。

客棧老闆被嚇壞了,再加上客棧頻繁的出現客人突然暴死的現象令客棧兇名大盛,無人再敢住。於是老闆決定關店,先回家過年。

但是,最吊軌的一件事情發生了!

客棧老闆回家不久,也突然暴斃身亡。親戚們為老闆停屍五天,舉辦喪禮。結果喪禮還沒辦完,客棧老闆老家村子裡便不斷有人病倒,乃至暴斃而亡。

最後,整個村子在不到一週時間內就變成了鬼村,到處都是呈現黑紫色的屍體。

看到這裡,現在正在家“閉關”的朋友應該都能猜到下面會發生什麼事情了——由於這是傳染病,每一個接觸到感染者的人都有幾率成為病毒的攜帶者。所以這場瘟疫在大家都不知情的情況下,很快就從滿洲里,蔓延到了黑龍江全省。


1910年11月6日,哈爾濱的一位鐵路工人突然高燒不退。兩天後,工人死亡,事後被確診為鼠疫。

由於該名工人生前與很多人都接觸過,所以不久後,幾乎是一夜之間,好多哈爾濱家庭都是全家突然暴斃。就連負責維護現場和處理案件的警察、醫護人員也紛紛染病倒下。

轉瞬之間,鼠疫就像是開閘了的洪水,迅速在哈爾濱蔓延開來。

截止到1910年12月初,哈爾濱每日死亡人數達到一百多人。

注意,這只是一天的死亡人數。

哈爾濱“淪陷”不久後,1911年1月初,長春和瀋陽先後“淪陷”。僅僅20多天,鼠疫就傳遍了整個東三省。平均每月死亡一萬人,很多家庭都是舉家暴斃,直接被病菌滅門。

更可怕的是,由於當時的東北是全中國的工業中心,建立了全國最發達的鐵路網絡,瘟疫可以沿著鐵道網迅速蔓延到關內。所以東三省總督錫良向朝廷呈遞的奏摺裡,稱東北疫情:“如水洩地,似火燎原”。

希望朝廷趕緊想辦法,否則過不了多久,京城就淪陷了。



疫情如此兇險,勢不可擋,清政府高層當然不敢怠慢。所以沒過多久,由外務部右丞相施肇基極力推薦的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博士便成為了治理這場鼠疫的總負責人。以全權總醫官身份赴哈爾濱,開始了大規模的鼠疫防疫工作。



1910年12月24日傍晚,伍連德先生帶著一個助手抵達哈爾濱,當天夜裡,他就深入疫情最嚴重的哈爾濱傅家甸區域進行深入調查。

其實早在1910年11月8日第一例鼠疫患者死亡後,死者那極其明顯的死狀立刻就讓在哈爾濱工作的沙俄和日本醫學專家聯想到了鼠疫。並且次日通過化驗也確認了這一結果。

所以此時此刻,擺在伍連德面前的,不是確定這場瘟疫是否是鼠疫,而是鼠疫到底是從何而來?又應該如何防堵

不找到鼠疫根源,防疫就無從談起。

在伍連德調查清楚這些問題之前,東北當地政府聽從了日、俄醫學專家的意見,全東北範圍內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打老鼠行動。因為當時的世界醫學界普遍都認為鼠疫是跳蚤從老鼠身上再傳播給人類的,比如當年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就是這麼傳播的。所以日、俄專家便認為只要打死老鼠,就能掐斷瘟疫源頭。



然而事實證明,日、俄專家搞錯了方向。東三省官民幾乎把耗子抓絕種了,可瘟疫蔓延的現象並沒有得到遏制。

瘟疫源頭不是老鼠,那又是什麼呢?

後來伍連德通過實地瞭解,發現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消息——很多人與患者沒有發生過身體接觸,可依然會被感染

前面說了,傳統鼠疫是通過跳蚤這個中介間接傳染到人體身上的,所以傳統鼠疫要想擴散開來,被感染者與源頭感染者之間,一定會有身體接觸。可是,伍連德現在發現的信息卻推翻了這一結論。於是這讓伍連德開始有了一種猜測——這不是一般的鼠疫,而是一種變異過的,更兇險的鼠疫,它脫離了接觸傳播的限制,可以通過空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具備人傳人的能力

而且伍連德通過對傅家甸區域的土撥鼠皮毛採樣化驗,也證明了自己的猜測。這就是新型鼠疫,而不是傳統鼠疫。

PS:沙俄人和東北人都喜愛穿貂皮,但野生貂太少,於是就有很多人用土撥鼠的毛皮來代替貂皮。伍連德經過化驗,得出了這場鼠疫的源頭就是來自土撥鼠的皮毛。



有了調查結果,伍連德很快就向上級彙報了自己的工作思路。比如做隔離,給每個醫護人員配發口罩等。

然而,伍連德的研究結論卻受到了日、俄專家的反駁。他們認為伍連德的研究結論完全是無稽之談。人與人之間沒有身體接觸也能傳染上鼠疫?開什麼玩笑?

為了反駁伍連德,法國醫學專家梅斯尼決定進行實地調查。他於1911年1月5日前往中東鐵路醫院探視鼠疫患者。在進入傳染病房之前,梅尼只穿戴了白色工作服、帽子和一雙橡皮手套,並未戴口罩,就直接對四名患者進行了診察。他絕不相信鼠疫會通過呼吸或唾沫傳染。按傳統鼠疫的傳播方式,他是絕對安全的。

然而事實證明,伍連德的結論就是對的,這就是一種經過變異後的新型鼠疫。梅斯尼在接觸患者後不到三天,就突然出現低熱、頭痛、寒戰的情況,並在次日清晨出現咳嗽和痰湧。儘管梅斯尼第一時間入院治療,注射了抗鼠疫免疫血清,但仍然醫治無效,最後暴斃而亡。


梅斯尼死後,整個世界醫學界譁然,大家都不敢再質疑伍連德,於是關於控制鼠疫,也就按照伍連德的方案正式全面展開了。

首先,清政府下令,封鎖山海關,並在山海關外設立三道軍事防線。從1911年1月13日開始,任何人出入山海關,都必須要先在軍人的看守下滯留5日,待確認無恙才可以放行(當時鼠疫的觀察期是五天)。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其次,東三省總督下令,從1911年1月14日開始,南滿鐵路與東清鐵路停止運行,最大程度減少人員跨區域流動。

其三,所有人都配發口罩(伍連德發明了一種因地制宜的棉紗口罩,佩戴方法和如今流行的主流口罩基本相同),而且強制要求佩戴,不戴口罩者直接抓捕。


其四,嚴格控制人員竄門現象,尤其是哈爾濱鼠疫最嚴重的傅家甸區域,被劃分為了四個小片區,這四個片區的老百姓分別配發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口罩。警察通過口罩顏色不同,控制不同區域內的老百姓相互竄門。

應該說,這是非常科學的防疫制度。


不過,儘管當時在伍連德佈置並實施了各種科學的防疫措施,但疫情沒有得到遏制,繼續愈演愈烈。

防治措施沒有效?老百姓紛紛質疑,以至於人心惶惶。一種恐懼和絕望的心情在民眾中間蔓延開來。

伍連德認真審視整個防控措施,終於發現還存在的一個漏洞,那就是死者的屍體。因為鼠疫桿菌可以在屍身上存活很久,如果不把屍體處理好,鼠疫不會結束。

起先,伍連德想把屍體做深埋處理。但當時是深冬季節,天寒地凍,積雪達七寸高,不可能挖開土地埋葬。而如果等著春天雪化了再讓死者們入土為安,到時候鼠疫又會傳播開來,導致東三省再度“淪陷”。

於是深思熟慮後,伍連德奏請朝廷,請求以焚燒屍體的方式徹底斷絕鼠疫。

按中國傳統文化,死者為大,入土為安。不能安葬就沒辦法見祖宗,把遺體燒了,這是大不敬的事情。並且一次性要焚燒幾千具屍體,這是絕對不能讓人接受的事。

所以伍連德的這個提議一經傳開,立即就遭到了當地百姓甚至是地方官的一致反對。

不過好在當時遠在京城的攝政王載灃沒有猶豫,他準了伍連德的奏陳。於是在有了朝廷支持的情況下,東三省所有感染鼠疫的死難者遺體全部被焚燒。這是當地,甚至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集中焚屍行動,烈火足足燒了幾天才熄滅。

遺體全部焚燒後,奇蹟出現了。

從1911年2月20日開始,東北所有采取了隔離措施的地區,死亡人數全部出現下降。

這是疫情開始以來的首次。

到了1911年3月1日,疫情最嚴重的哈爾濱首次出現了零死亡!

此時距離而距離伍連德下令焚屍的那天,剛好過去一個月,距離清政府封鎖山海關,過去了47天。

從3月1日到3月底,整個東北,再也沒有出現新的死亡報告。

沒有出現新的死亡報告即說明,席捲了全東北,導致數萬人死亡的鼠疫,得到了控制。



總體而言,傳染病有三要素: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這兩個要素,會因病毒的不同而不同。但不管是什麼病毒,其對人類的傷害是一樣的。

換而言之,如果出現傳染病,你我他,大家都是易感人群。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所以一旦出現傳染病,大家要做的就是儘量配合組織,一定要戴口罩,儘量不出門,切斷傳播途徑。只要大家別瞎恐慌,聽從安排,過了這個時期就行了。

千萬別傳謠,別傳謠。也不要崇古貶今,覺得古人就能有什麼好辦法。


Mer86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在人類歷史上,經歷過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瘟疫,其中有困擾了歐洲幾百年的黑死病,有震驚全世界的西班牙流感,還有幾乎令印第安人滅絕的

天花

當古人遇到嚴重疫情的時候,會怎麼做呢?

我們先不說外國的那些嚴重疫情,就以我們古代來說,古人在控制疫情方面還是非常積極的。

  • 首先是救治

當古人遇到疫情的時候,由於當時信息並不發達,因此不好判斷該病的傳染性到底有多高,

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醫治

醫聖張仲景就是目睹過疫情的發作,當時他在南陽做官回來的時候,看到同族幾百人死去了三分又二,有些人高燒臉紅身有汗,掀開被子還特別怕風;而有些人身上無汗,但特別怕冷。針對不同的病人,張仲景開出不同的藥方進行醫治,後來也將這些藥方寫入著名的《傷寒雜病論》裡。

明朝也是一個瘟疫多發的朝代,為此朝廷針對疫情也做了不少工作。嘉靖年間,如果發生瘟疫,皇帝會下令太醫院打開大門,讓太醫們去民間為百姓看病,這一舉動也深得民心。

嘉靖皇帝不但要求太醫去民間看病,他自己也沒閒著,據《世宗實錄》記載,嘉靖皇帝曾親自寫過藥方,製成《濟疫小飲子方》,要求禮部把這藥方散發給民間。嘉靖24年的時候,皇帝乾脆直接在“朝天門外施藥”。

清朝時期,天花就像幽靈一般困擾著大家。康熙因為得過天花後康復,因此登上皇帝的寶座,他也深知天花的危害性。那時候在民間有一句俗語:“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由此可見當時的天花有多麼嚴重。

康熙十七年的時候,吳三桂等三藩叛亂,就在這緊急關頭,皇太子胤禛又出痘了,這下可急壞了康熙。後來在康熙的悉心護理下,皇太子康復了,康熙重賞了治痘的知縣傅為格,也將此人的治痘方法用在了其他皇子身上,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

  • 其次是隔離

當古人意識到疾病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時候,也會將病人隔離。

西漢時期發生過嚴重的旱災,接著就是蝗蟲暴發,瘟疫橫行。據《漢書》記載,當時朝廷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費為患病的災民提供藥物,進行救治,並且還專門安排了空房子給患病的人住。

《漢書·平帝紀》:“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東漢時期,漢軍在一次西征的時候,軍營裡發生了瘟疫,據《後漢書》記載,所有被感染的兵將們都被統一安置到了“菴廬”之中。這個菴廬也是相當於現在的隔離所,就是為了將患病的人與健康的人隔離。

清朝時期由於天花肆虐,朝廷專門建設有“避痘所”,不過這個場所並不是安置病人的,而是健康的人在這裡居住,防止被感染,承德避暑山莊就是當時皇家用於避痘而建的場所。

結束語

由於缺少發達的網絡科技,古人對重大疫情的判斷和控制可能會有些慢,但針對疫情所做的措施還是和現在差不多的。那個時候沒有抗生素,也沒有病毒病理的分析,在疫情面前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比如建安二十二年的那場大瘟疫,建安七子有五子死於那一年,曹植在《說疫氣》裡描述了當時的慘狀:“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關於建安大瘟疫,有人說可能是出血熱,也有人說可能是流感,不過古人對這些名詞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因此史料上也沒有寫當時是哪一種疾病。

隨著人類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對病毒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不管從技術手段還是反應速度都比古代要先進。


水煮汗青


說實話,沒法兒控制。

古代醫療水平低下、信息交流不便,政府對於民間的執行管控能力更是低下,面對具有傳染性的疫病,只能是聽天由命。

抵抗得了得就生存,生存不了得就被淘汰,總結起來就八個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所以古代一旦爆發瘟疫,常常是大面積的染病死亡,十室九空。

早在三國時期便有著瘟疫的相關記載,曹植曾在《說疫氣》中如此描寫道: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說疫氣》

當然,影響最為深遠的應該是明朝末年的鼠疫。當時的明朝可謂是天災人禍不斷,首先戰爭不斷,萬曆三大徵幾乎耗光了明朝百年的積累。而又因為遇上小冰河時期,氣候大變,洪澇旱災不斷,以及由此引發的蝗災肆虐。陝西、河南一帶年年災荒,饑民遍野,餓殍遍的。國力疲敝且腐敗的明王朝根本無力救災,無路可走的老百姓為了活命,不得不造反,這便是明末農民起義的源頭。

所以正是因為瘟疫大面積的傳播,使得本就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不堪重負,最終覆滅。

甚至於明朝的滅亡就可以歸咎於鼠疫。眾所周知,當年明朝滅亡前夕,李自成兵臨京城,崇禎皇帝不是必須得死。他完全可以遷都,去到南京。不說可以翻盤,但至少可以穩固南方,甚至於遼東的皇太極也沒有機會入關。

但崇禎他沒有遷都,而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最終吊死在了煤山的那棵老歪脖子樹上。他倒是死了,但南邊的小朝廷因為崇禎的死,群龍無首,各派系勾心鬥角,一盤散沙,根本無法抵擋八旗軍隊的鐵蹄。

而當時崇禎之所以不遷都,一方面是面子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形勢其實還不算壞。京城城高牆厚,並不是沒有固守的能力,再加上週邊勤王之師尚存,京師並不是孤城。這是當年土木堡之變後京師保衛戰打下了的經驗。

但是他們忽略了京師橫行的瘟疫,從黎明百姓到軍隊士兵,瘟疫乃是無差別攻擊。被瘟疫肆虐後的京城,面對李自成的大軍,根本毫無抵抗力,所以很快便被攻破。

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當然,不僅僅是咱們中國,國外面對瘟疫同樣無能為力,比如公元十四世紀中葉的歐洲黑死病,短短數年時間,奪去了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佔到當時歐洲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

在古代,面對瘟疫,治療的難度是很大地。誠然,雖然我們有《傷寒雜病論》、《肘後方》、《溫熱論》等一些在瘟疫傳染病方面有價值地醫學鉅著,但總的說來,其治療難度很大。其更多的還是一個提出問題階段。

當然,古人也不是說完全得無能為力。瘟疫雖然沒法兒治,但是可以防。

比如“隔離”,這種辦法至今都是防控傳染病的最有效辦法。因為“隔離”是阻斷了病毒的傳播,沒有病毒傳播,自然就不會被傳染。那麼接下了就只需要去治療已經被感染上的病人。

早在東漢時期,醫者們就意識到,面對瘟疫,首先需要把病人隔離起來。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漢書·平帝紀》)

當然,這種情況基本是發生在城裡。在沒有條件的鄉間,基本就是一有傳染病,便找個地方給你搭個棚子,把你丟到那裡,每天送點吃的,覺得自己好了再下山。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歐洲黑死病,歐洲人同樣採取了隔離的辦法。當時的威尼斯人不準帶有瘟疫的船隻靠近威尼斯,同時所有抵達威尼斯的船員須在船上隔離40天。

當然,古代的科技水平有限信息交流不暢,執行管控能力差。其實很難做到全方位的隔離。你比如明朝末年的鼠疫,在難民群中爆發,根本沒人去管。再有威尼斯人的隔離辦法,雖然船員雖然被隔離了,但並沒有隔離掉船上的老鼠,這些攜帶著鼠疫桿菌的老鼠溜進了威尼斯之後,黑死病依然在威尼斯爆發。

咱們現代為什麼瘟疫的致死率和爆發範圍要比古代少?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於更好的隔離措施。路上的封堵,信息上的宣傳,以及政府的執行力度,可以較為理想的將疫情控制在一個可控制的範圍內。

當然,除了隔離還有消毒,儘可能地從源頭上消滅病毒。現代社會又消毒水、噴霧等等措施,相對要更方便。而古代雖然也有消毒辦法,但效果相對就要差上許多了。比如古人會用生石灰、或者焚燒感染者屍體地辦法。

總的來說,古代只要遇上瘟疫,那基本就是一場浩劫。當然,其實在咱們現代,瘟疫同樣也是一個大難題。一旦遇上致死性、變異性強地新型病毒,我們採取的其實也都只是“防控”為主,治療為輔的辦法。

無論古今,那都是如此。所以,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各位,疫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勤洗手、戴口罩、講衛生。注意身體健康,保持免疫力,不要做被淘汰的那個人。


白話歷史君


千萬不要小瞧了古人,人類再與疫情的對抗上少說也有數千年的歷史,我國在與瘟疫的對抗上更是有著久遠的歷史,自然的,在這久遠的歷史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防疫措施



第一、隔離制度

“隔離”這個方法並不是我們現代才有的,我們古人早在漢平帝時期就發現了,將得了疫病的人隔離起來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傳播。

到了南北朝後,為此還形成了專門的“隔離制度”,朝廷建立起了名為“六疾館”的隔離機構。雖說一開始大家對這一行為十分的不理解,甚至激發了民怨。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認識到隔離的重要性。對於有傳染性的也會主動隔離,碗筷餐具也單獨使用。



第二、艾草消毒大法

不得不說艾草是一神奇的生物,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今都被賦予極高的位置。從我們現在的什麼艾枕、艾灸、艾燻等等就可以看出來。

古人們會燃燒未完全乾的艾草,以其散發出來的濃煙達到消毒的效果。這一方法到現在許多農村地區還是會這樣做。記得03年非典的時候,那時像素還在讀小學,我媽就用這一方法對家裡裡外外做了消毒。


第三、注重衛生條件

眾所周知,所有的疾疫來自衛生的不重視,古人在很早之前就發現了這一現象。

於是在大戰之後都會清理戰場屍體,在大旱、大災之年發生之時,病毒傳播是最快的。這個時候朝廷都會要求家家戶戶搞好衛生。


第四、深埋患者遺體

因為疾疫去世者,朝廷都會集中處理深埋,或者賜予棺木讓其家人深埋,達到遏制疾病擴展的目的。嗣後者,官府亦會請來僧侶埋葬處理。

當然,除了以上的做法還會有許多的方式處理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古人對於這些疫情的控制還是十分的重視的。


像素說


古代的醫療水平非常差,一旦爆發瘟疫,再加上交通落後,政府反應速度慢,在古代十室九空的現象就很容易發生。

歷史上發生過很多大型瘟疫,也造就了很多名醫,甚至一些醫生在古代的藥方在現代還在使用。

例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論》中就描述了許多傳染性疾病的不同治療方法,直到現在,日本還在用張仲景的藥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疾病。

而導致疫情爆發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數都在天災發生之後還有戰爭等。

古代是怎麼防止疫情的呢?

不治己病治未病

早在2000多年前誕生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不治己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就是在未發病之前先治病,這種治療方法被現代醫學家認定是最有效的預防疫情的發展。

早在公元前10世紀我國就已經發明瞭疫苗,即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裡的痘漿和痘瘡結痂,或者是天花病人穿過的衣服去感染未患天花病的人,由於這種感染的天花比較弱,被接種人體內會對天花產生防禦性反應,獲得天花的免疫力。這種方法後來傳進西歐,促進了現代免疫醫學的誕生。

衛生

古人非常注重衛生,秦朝就曾有刑法規定:不允許隨地扔垃圾,衣冠不整面容不潔的人同樣會受到刑罰,並且在城市地下設立下水道。而西方因為沒有相關衛生條令,導致糞便滿天飛,造成了瘟疫頻發。

隔離

公元2年,青州發生瘟疫,漢平帝下詔: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考古學家還發現,早在漢代就有了專門用來隔離患者的區域。

中醫

在古代瘟疫爆發之際,中醫系統的理論觀念對治療疫情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分內治與外治,內治指的是各種草藥,外治指的是針灸、艾灸等,許多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消毒與焚燒

消毒和焚燒可謂是古代減少瘟疫的兩大法寶,利用生石灰把細菌殺死,然後把因病而死的人焚燒成灰埋在土裡。

據統計,自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我國一共發生了321次瘟疫,由於中醫的有效治療及預防,中國歷史上從來沒發生過西班牙大流感 、黑死病等重大瘟疫。


調侃歷史


最近武漢肺炎疫情舉國關注,那古時候的人又是怎麼樣控制的呢?

宋朝的時候:人們已經知道喝開水減少生病。而且宋朝是最富足的朝代,中醫發展很快很受重視。有大型的醫院,疫情時可以隔離病人。蘇東坡遇到一次傳染病,修建投資了一家大醫院,叫做安樂坊,後來接受社會捐助,又做了擴建。後來朝廷覺得不錯,收為官辦。成為公立醫院。然後全國推廣。種痘這種疫苗防治從宋朝到清朝,發展出四種種痘法,即痘衣法,痘漿法,旱苗法,水苗法。康熙皇帝還親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廣種痘法。不過,後來的同治皇帝卻依然死於天花。從古至今,期間大量醫學家和醫書都在宣傳預防傳染病,比如《論衡》告誡人們不能吃老鼠碰過的東西;《金匱要略》則指出,決不能吃被蟲子、螞蟻咬過的掉在地上的果實;《淮南子》總結民間經驗,認為被打死的病犬不可以投入水中,否則會汙染水源。

明代,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傳染病專著——《溫疫論》,該書對傳染病(瘟疫)的病因、感染途徑、發病規律等,作了深刻的探討。清代已經有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規,發生疫情時檢疫,隔離,消毒,上報朝廷,政府,社會和NGO都會積極救助。儘管如此,因為科技條件,清代還是因為鼠疫死了很多人。

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要加強疫情防範意識,多喝水、勤洗手!





寧哥說事


《中國疫病史鑑》一書中記載,中國自西漢時經歷過的大大小小的瘟疫至少321次。

但是沒有一次造成過不可挽回的影響,像歐洲鼠疫那種動不動死幾千萬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一次也沒有發生。


靠的是什麼,中醫。

早在西漢,面對瘟疫時先民們就有:“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為置醫藥。”的說法,兩千年前,古人就已經開始採用隔離的方法治療瘟疫了。

再來說一說《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可不是張仲景一拍腦門說寫就寫出來的。這本書成書於東漢末年,其背景是社會動盪,戰亂不斷和可怕的瘟疫。

當時的百姓“不死於兵,即死於病”,曹植《說疫氣》一文中描述建安二十二年: “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不光是普通老百姓受罪,就連王侯貴族也難逃瘟疫,建安七子中的劉楨、陳琳、徐幹、應瑒四人就是染病而亡。


在這種情況下,《傷寒雜病論》橫空出世。

明朝末年同樣是瘟疫流行。

此時有一個人叫吳又可,他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著《瘟疫論》一書,首次揭示了瘟疫侵犯途徑、傳染方式和流行特點。還創立了達原飲一方以治療溫疫,這達原飲在03年抗擊非典中也立下大功。


守仁讀仁


從古到今,人類遭受了無數的瘟疫,在古代,因為醫療衛生條件落後,每次經歷瘟疫都會死傷無數,那麼,古人面對瘟疫等傳染病,是如何來控制疫情的呢?

在古代,如果發生瘟疫,官府都會重視起來,一般都會採取以下幾種措施來控制疫情:

採取隔離措施

在古代一旦發現沾染瘟疫的病人就要進行隔離,隔離就是把受災區的全部人集中在一個地區集中處理,除了政府官員醫生都不允許人進來,同時也不讓任何人離開。

通過隔離病人,可以有效防止傳染病的擴散,如果有得了瘟疫而死的人,為了避免感染其他人,官府會給民眾提供草蓆棺木讓民眾掩埋死者,並且一律將其火化。

派官吏問診施藥

古代醫學技術不發達,百姓手裡可用的藥物很少,有些藥物昂貴是普通百姓們無法承擔的,一旦瘟疫爆發,皇帝一般都會命令太醫院開門,令太醫等人深入民間問診、施藥。

除了官方就診施藥以外,官府也會向民眾發放錢財,動員民間大夫和民間醫館,共同對抗瘟疫,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控制住瘟疫,還可以給皇帝在民間留下親民愛民的好名聲。

在水井裡面撒藥

瘟疫發生的時候,古人還充分發揮水井這當時重要飲用水源的作用,給水井加欄,上蓋,必要時直接將治療瘟疫的藥物投入井中,供大家飲用,如此一來,也能有效治療和預防瘟疫的傳播。

消毒處理,預防疾病傳播

中醫在古代就已經有消毒的意識了,在疾病爆發的區域,會使用醋或者石灰進行消毒處理,宋代的時候還用艾蒿等藥物驅趕蚊蟲以預防瘟疫,而且禁止災區的百姓隨意出入城門,對來往的車馬都要進行消毒。

綜上所述,在古代古人一般採取隔離、掩埋屍體,消毒、官府有專門機構發放藥物等措施來控制疫情,在古代,交通並不發達,同樣瘟疫傳染起來也很慢,慢慢瘟疫就被平息了。隨著古人對抗瘟疫的經驗不斷積累,古人對瘟疫的預防也日漸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