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數據”價值驚人!全球八個國家這樣玩

  提高農業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農業大數據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全球八大農業大數據經典案例,值得收藏!

  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於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餘浪潮的到來。”

  在各行各業尋求與大數據結合的大勢下,農業大數據應運而生。提高農業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農業大數據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是如何運用大數據做農業的?本文整理了全球八大經典案例,供大家參考。

“農業+大數據”價值驚人!全球八個國家這樣玩

  1、美國:利用大數據打造精準農業

  美國農業正在採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方法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以1%的農業人口維持龐大的農業生產體系,不僅滿足美國本土需要,而且還大量出口。

  羅德尼·席林(Rodney Schilling)是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個農場主,他和父親二人經營著1300英畝(約7900畝)田地,最好的幫手是農場裡的那幾臺農業機械。

  重要的是,這些“大傢伙”很有“頭腦”——駕駛室裡配備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即使在下田作業時,席林也遠沒有傳統農民那麼辛苦,只要他願意,完全可以坐在駕駛座上,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用平板電腦瀏覽新聞,機器會按照設定的路線工作,施肥、打藥完全自動化。

  席林會把平板電腦帶在身邊,內置的APP軟件會提醒他何時適宜下地查看,該打藥或是該施肥了,以及提供實時的和未來幾天的天氣數據。

  在美國,農業生產模式正在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以精準為特徵的農業,正在讓種植變得更加容易。

  席林每4英畝設1個取樣點,做土壤的分析測試。完成後,席林得到一份書面報告,除了給出各個地塊詳細的土壤成分數據,還有種植不同作物時所需要的肥料、水分以及未來產量等數據。據此,他可以精確安排農場的生產計劃。

  隨著種植活動,土壤的成分是動態變化的。因此,每過三年,席林會重新做一次土壤分析,每次要花費5000多美元。不過,由於精確數據意味著幾乎最高的投入產出比,席林還是很樂意花這筆錢的。

  大數據讓農民用移動設備管理農場,可以掌握實時的土壤溼度、環境溫度和作物狀況等信息,大幅度提高了管理的精確性。

  在大田中,即使相隔兩三米遠的兩塊土地,土壤的水分含量、營養情況、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都可能不相同。過去幾千年中,農民並不區分這種差異,會把同樣的品種以等間距播種下去。

  如今,精準農業顛覆了這一傳統,在肥力高的地方密植,在肥力低的地方稀植,還可以更換種子品種。

這些作業都是隨著播種機的行進,自動完成的。僅此一項改變,即可給玉米帶來每公頃300公斤-600公斤的增產。

  精準農業下的農業機械必須是智能化的,通常安裝有衛星導航系統、自動駕駛系統、計算機設備,以及必要的傳感器,這樣才能“理解”大數據分析軟件給出的信息,並準確地執行。

  智能化的農業機械也大大提高了作業質量,單粒播比率可以提高到99%。農民可以實時監控播種機的準確率,如果出現大面積異常,可以馬上停機,檢查糾正播種機。以前,如果播種機出了毛病,農民很難立即發現,而只能接受損失。現在,智能化的農機可根據土地的鬆軟程度,自動調節播種動作,以便所有種子處於同樣的深度。

  通過全流程的精打細算,精準農業可以極大地節約化肥、水、農藥等投入,把各種原料的使用量控制在非常準確的程度,讓農業經營像工業流程一樣連續地進行,從而實現規模化經營。

“農業+大數據”價值驚人!全球八個國家這樣玩

  2、英國:啟動“農業技術戰略”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和全球農業生產競爭強度的提升,英國農業部門收入經歷了多次明顯波動。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認為,應對上述挑戰,一方面,英國農業需要向“精準農業”邁進,結合數字技術、傳感技術和空間地理技術,更為精準地進行種植和養殖作業;另一方面,需要提升農業生產部門和市場需求的對接,加強其對於市場的理解。而這一系列需求的基礎就是強大的數據蒐集和分析處理平臺。

  在此背景下,英國政府於2013年開始專門啟動“農業技術戰略”,該戰略高度重視利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商業創新和技能部等政府部門與相關學術機構和農業生產、技術企業共同建立“英國農業技術領導委員會”,負責整體戰略的實施。

  “農業技術戰略”的核心是建立以“農業信息技術和可持續發展指標中心”為基礎的一系列農業創新中心。為促進農業生產和市場化與“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充分融合,

該中心囊括了英國國內信息技術和農業技術的頂尖研究機構和企業。洛桑研究所作為該中心的所在地,將為英國農業信息技術提供建模和統計服務;雷丁大學將提供數據科學服務;全國農業植物學會和蘇格蘭農業學院則提供農業技術資料交流。

  英國政府為該中心確立了開放數據的政策。該中心的核心業務是搭建和完善數據科學和建模平臺,以蒐集和處理農業產業鏈條上的所有公開的和初級的行業數據。

“農業+大數據”價值驚人!全球八個國家這樣玩

  3、法國:國家出資建立農業大數據

  法國認為如果這些農業數據僅被少數幾個互聯網企業獲取,很容易形成壟斷,不利於法國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

  因此,法國農業部計劃建立一個大數據收集的門戶網站,該項目由法國農業科學與環境研究院院長讓馬克·布爾尼嘉爾(Jean-Marc Bournigal)負責。

  該農業數據庫門戶網站將建立在現有數據庫的基礎上,保證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可操作性。鑑於目前鮮有國家在這一領域投資,法國希望將此門戶網站建成歐洲大數據農業的典範。

  該項目實施的最大挑戰在於農民是否有意願瞭解如何有效運用這些數據,以及政府是否能夠保證提供持續增值的農業數據服務。

“農業+大數據”價值驚人!全球八個國家這樣玩

  4、德國:大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

  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大量資金,並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製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德國軟件供應商SAP公司推出了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該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佈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

  德國電信推出了數字化奶牛養殖監控技術。農民購買溫度計和傳感器等設備在養殖場裝置,這些設備可以監控奶牛何時受孕、何時產仔等信息,而且可以自動將監控信息以短信形式發送到養殖戶的手機上。

  現代德國農民的工作離不開電腦和網絡的支持。每天早上一開始的工作就是檢查當天天氣信息、查詢糧食市價和查收電子郵件。大型農業機械都是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控制。農民只需要切換到GPS導航模式,衛星數據便能讓農業機械精確作業,誤差可以控制在幾釐米之內。

  目前,德國農業數字化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農村地區寬帶覆蓋率還不夠高,尤其是德國東部農村地區。另外一個問題是數據平安問題。目前,並不是所有農民都願意將自家農場的數據上傳到網絡,很多人對網絡安全的可靠性仍持懷疑態度。

“農業+大數據”價值驚人!全球八個國家這樣玩

  5、澳大利亞:全球質量安全追溯

  作為一個畜牧業大國,澳大利亞十幾年前就建立了國家牲畜標識計劃(NLIS),即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採用由NLIS認證的瘤胃標識球或耳標對牛、羊進行身份標識,由國家中央數據庫對記錄的信息進行統一管理,可以對動物個體從出生到屠宰的全過程實現追蹤。

  澳洲奶牛從出生到死都會戴上NLIS耳卡。每次擠奶後,會對每隻奶牛耳卡上的電腦芯片做一次掃描,可得出當日的產奶量,通過產奶量的變化,調整翌日的飼料以及瞭解牛的身體狀況。

  澳洲部分企業已經逐步加入全球質量溯源體系。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支持下,每個加入體系的商品都會被賦予一個類似身份證的特殊二維碼“真知碼”,並可多次寫入數據。消費者只要通過相關手機應用掃碼,就可瞭解商品“從哪來、到哪去”,企業也可精準掌握貨物去向,從而構成一套覆蓋生產、物流、倉儲、消費各環節的全鏈條監管體系。食品可追溯一直是農業大數據前進的目標之一。

“農業+大數據”價值驚人!全球八個國家這樣玩

  6、日本: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智能農業

  日本的農戶人均耕地面積有限,沒有美國那樣的大規模農業,而隨著日本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農業人口正在不斷減少,農業就業人口平均年齡已經達到約67歲,日本媒體稱之為“老爺爺老奶奶農業”。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互聯網技術振興農業的呼聲越來越高漲。

  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將熟練農戶積累的技術和知識數據化,有利於讓下一代農戶或農業企業繼承。通過高精度傳感器收集的氣象大數據以及農作物生長數據等,還可實時發送給農戶或管理人員,從而讓他們能夠合理澆灌和施肥。

  此外,通過互聯網實時監控消費者動向,能夠抓住最佳時機生產和銷售暢銷的農作物或農產品;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無人駕駛拖拉機能夠在大規模農場實現24小時耕作,有效解決農業人口不足問題

;而利用大數據分析,還能夠提取出很多迄今為止尚未弄清的信息,例如能夠發現氣象條件與病蟲害發生的關聯性等。

  隨著智能手機和平面終端的普及,將可以向農業耕作人員提供含有云系統分析的手機客戶端服務,從而提高農場管理效率和農業耕作效果。而利用記錄農產品生產過程的技術,可以實現食品可追溯。

“農業+大數據”價值驚人!全球八個國家這樣玩

  7、荷蘭:購買衛星大數據,為農業提建議

  荷蘭政府撥款140萬歐元用於購買衛星數據,以提高荷蘭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效率。

  荷蘭政府還決定向農民開放這些衛星數據使用權,保證每個人都可以免費使用。

  衛星數據將包括土壤、溫度、水分含量和水的質量等多種詳細信息,同時還可以分析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以及農作物體內氮和澱粉的存儲量。

  屆時,專業公司將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為農民提供有關灌溉、施肥和農藥噴灑作業等建議,為農民節約燃料、種子、肥料、水以及農藥等成本。

“農業+大數據”價值驚人!全球八個國家這樣玩

  8、以色列:大數據使高度發達的農業再次實現飛躍

  以色列超過一半的土地為荒原和沙漠,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十分嚴酷。以色列用智慧和創造力走出了一條高科技農業發展道路。

  經過多年的努力,以色列在水利灌溉技術、農業自動化、機械化和信息化等技術領域已走在世界最前列。而大數據的運用使以色列本就高度發達的農業實現了再一次飛躍。

  以色列農業有較高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基礎,諸多農業技術創新公司利用大數據幫助以色列農民,根據不同農場的具體情況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耕種方案。

  以色列農業技術企業Taranis利用大數據分析法推出了包括預測天氣、灌溉和病蟲害狀植物模型技術,該技術利用衛星圖像、作物實地生長報告及當地病蟲害分佈等大數據資源建立植物生長模型,隨時採取可視化數據並預測植物病蟲害風險和氣候變化,使農民能夠根據預測數據進一步精確霧化灌溉設備的閥值及方向、肥料及殺蟲劑使用數量等,增加產量,降低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