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一個明君還是一個暴君?

鵬友程


對古代帝王的評價不能簡單的以明君或暴君而定論,一般的明君身上都有暴君的成分。對朱棣來說,也是如此,縱觀史書,朱棣算是明大於暴。朱棣皇帝對後世有影響的事件主要有三,你可以品味權衡。

一、奪皇位並遷都北京。朱元璋有20多個兒子,其中最有才華的有兩個,一個是寧王朱權,另一個就是燕王朱棣,眾人的評價是“燕王善戰,寧王善謀”,也正因為如此,朱元璋才把守衛北疆的任務交給他倆。

朱棣不滿侄子朱允炆(即建文帝)繼位當皇帝,聯合寧王朱權發動“靖難之變”,推翻了建文帝,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自己做了皇帝,即明成祖。他即位後立即下詔改北京為國都,並於第二年春正是遷都。可以說,這是一個遠見卓識的決定,對於鞏固國防,防止分裂,有著重大意義。

二、恢復錦衣衛,設置東廠。朱棲即位後,為了壓制臣民對他的不滿,重新恢復了錦衣衛的所有權力,但錦衣衛設在宮外,朱橡覺得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就決定建立一個由宦官掌握的新的偵緝機構,宦官身處皇官,聯繫起來比較方便,這個新機構的辦公地點在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衚衕),因此得名東廠,起初,東廠只負責刺探情報,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力,抓住的嫌疑犯交給錦衣衛審理。只是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已的監獄。東廠確實誣陷了不少忠臣,後人對這件事也多有微詞,但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政權而採取的措施也不能說完全是錯的。

三、五徵漠北,以絕後患。明朝初年,居住在漠北的蒙佔貴族勢力內部互相殘殺,分裂成勒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韃靼部最為強盛,不時侵擾明朝邊疆。朱棣當上皇帝后,繼續執行朱元璋對待蒙古貴族的政策,努力與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長為王,賜予金銀、布帛、糧食等物品,爭取相安無事。然而,韃靼人卻不領明成祖的情。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派遣給事中郭驥為使臣前往韃靼,卻被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殺了。朱棣忍無可忍,決心征討韃靼,並於當年七月開始連續五次御駕親征,最後病死在回師途中。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親征時有所見,但沒有哪個帝王像朱棣那樣接二連三的大規模親征,徹底解除了蒙古勢力對明王朝的威脅,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穩固江山。

“老梁趣談古今”歡迎您關注、點贊、留言加評論。來吧,讓我們一起趣談古今漲知識。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不妥刪除。


老梁趣談古今


可以說朱棣是個明中有暴的君王。遠古皇帝殺人那就是正當防衛。憑他親賢臣遠小人,發展經濟,注重文化教育這些都是推動歷史進步的跟源。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從社會上徵集文人修撰(明太祖實錄)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從翰林院抽調編纂博士教書育人,其中(永樂大典)也是在翰林院編纂修改。

朱棣在選立太子這件事上,特別慎重,太子黨們前呼後擁,現計現策。可朱棣看大兒子生病還去祭祀祖先,祭器,祭品親自查閱,不讓大臣替代。他說:殿下天資高,存心愛人,決不會負天下百姓。

後來朱高熾即皇帝位。

公元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繼承皇位,他很有文韜武略,從朱棣這些選太子的行為證明,他不象暴君,昏君,倒很象個明君!


加減乘除39187


朱棣從他做事的後果來說,感覺有點人格分裂。別急罵我。我們從一個人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他,你就會覺得,他僅僅有點人格分裂其實已經很了不起了。放在一般人身上,早瘋了。

朱棣,朱元璋的兒子,分封為王。在他哥哥朱標死後,也有過非分之想,可惜老爸,改立皇太孫為帝。朱元璋千算萬算,殺了十幾萬人給孫子鋪平道路,沒想到最後還是造成叔侄之間的戰火。

朱棣當時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意思是你皇帝身邊有奸臣,我給你殺奸臣的。但是這樣的說法也就是牽強附會而已,稍微有點腦子的都知道這是朱棣在瞎找藉口而已。

最後打進南京城,注意是南京,不是北京,這點很重要。他侄兒放了一把大火,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這就讓朱棣很尷尬了。如果小皇帝死了,他可以說,被奸臣所殺。如果小皇帝沒死,他可以讓小皇帝禪讓給他。可是最不好的結果就發生了。朱棣的皇位來的不正常,坐的也不正常。如果過段時間,小皇帝在另外的地方出現了。你說朱棣是派人去殺他,還是讓位給他。

這樣的情況下,朱棣也急需讀書人的認可,為此不惜動用一些手段。最具代表的就是大儒方孝孺的死,最後朱棣氣的大罵,你如不從,殺你九族。方孝孺說你就是殺我十族又當如何?

朱棣直接滅盡方孝孺十族,這個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朋友,學生。你說朱棣有多喪心病狂。從中又可以看出,他是有多麼焦急。從這個方面看,確實是暴君。

但是從治理國家看,他確實是一把好手。在當時幾乎所有人反對的情況下,遷都北京,我們現在看到的北京城,還是朱棣建設的基礎。天子守國門,江山亡,君王死!他的勵精圖治,直接奠定了,明朝,也是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政權幾百年的基礎從這個方面看,他確實也是明君。


痴絕的


在明朝歷史上,永樂大帝朱棣算是一位很有做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五次北征蒙古,使蒙古走向分裂;他派鄭和六下西洋,收占城,取安南,出東南亞繞印度而達地中海,使明朝國威遠播,創造了“萬國來朝”的盛世;他派兵收降遼東女真,設立奴干支督指揮使,使明朝的疆域遠至黑龍江、烏蘇里江了、庫頁島一帶;他數次派兵肅清了因南北朝戰亂來明朝遼東至浙江一帶搶掠的日本海盜;他命令謝縉等1916人編寫出了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所做的一切,無非是想證明自己是一位合格的皇帝,至少比自己的侄子朱允玟做的要好。但是,靖難之役結束之後,朱允玟下落不明,朱棣始終無法解開心中的愧疚。就如同《大明風華》裡面說得一樣,他做的再好,也無法抹去他始終是個“賊”。

他之所以走到這一步,是拜朱元璋所賜。朱元璋一生有26個兒子,奪取應天建立明朝之後,明朝最大的威脅來自北元殘餘勢力,南京距離北方邊境太遠,朱元璋又不相信武將勳貴。於是他又拾起了分封的老一套。他把兒子當中比較出眾的九個人分封到北部邊境,防禦蒙古進攻,史稱“九邊”。在這九個藩王當中,數燕王能力最為強大。

太子朱標去世以後,朱元璋面臨著一個困惑:下一步的皇位該傳給誰?在朱元璋心中,四子朱棣最像自己,但是自己建立明朝以來,重典治國,殺伐太重,如果選朱棣繼位,是否能夠廣施仁政?如果選擇朱允玟,以他柔弱的作風能否鎮住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這幫弟兄們?能否鎮住他的這些叔叔們?

為此,朱元璋召心腹金忠密謀,金忠回覆朱元璋:如果選朱棣為繼承人,那秦王、晉王、趙王他們怎麼辦?漢朝“七國之亂”的影子就在眼前。既然選了太子朱標,應該從太子一脈中選擇繼承人。

於是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玟。為了給朱允炆留下一個穩定的執政環境,朱元璋開始大殺功臣。同時還給各位藩王留下遺訓:若朝中有奸佞之臣,諸王在接受到天子密令以後,可以帶兵護衛皇帝,平定叛亂之後,朝拜天子,交兵回到屬地。

朱棣沒能當上皇帝,本來就有氣,加上朱允玟繼位伊始,聽從齊泰、黃子澄建議,大力“削藩”,逼反了朱棣。

朱棣憑藉高祖遺訓,發起“靖難之役”。四年之後,朱棣陸續打敗李景隆、鐵鉉、盛庸,攻下應天,坐上了皇帝。

進入南京之後,朱棣下令清宮三日,尋找建文帝下落,無奈只是在灰燼當中找到了一具燒焦了的屍體(馬皇后投火自盡),把它當成建文帝,以天子之禮安葬。

接下來,朱棣需要昭告天下,開啟自己的統治。那詔書有誰來起草呢?眾臣推薦鴻儒方孝孺。於是朱棣招來了方孝孺。方孝孺一身縞素,在大殿上慟哭流涕。


朱棣說:“先生這是何苦呢?我只是效仿周公輔佐成王。”

方孝孺:“那成王呢?”

朱棣:“他自焚了。”

方孝孺:“那為何不選他的兒子!”

朱棣:“國家需要長君。”

方孝孺:“那為何不選成王的弟弟!”

朱棣語塞:“這是我們的家事。先生不必過問,還是寫詔書吧!”

方孝孺:“要殺就殺,詔書斷不可寫!”

朱棣:“先生不怕死,難道不顧惜家人的性命嗎!”

方孝孺大笑,提筆寫下四個大字,送給朱棣——燕賊篡逆。

朱棣火冒三丈,早已把姚廣孝的囑託拋之腦後。朱棣下令抓來了方孝孺家人,每抓到一人必帶到方孝孺身前處死。可憐方孝孺,被誅十族,共計873人。


方孝孺妻子鄭氏、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全部自盡而死。他的弟弟方孝友臨終作詩一首:

阿兄何必淚澘澘,

取義成仁在此時。

華表枝頭千載後,

旅魂依舊到家山!

還有兵部尚書鐵鉉,忠於建文帝,始終不肯跪拜朱棣。朱棣讓人割下鐵鉉的耳朵、鼻子,煮熟了塞到鐵鉉嘴裡,問他味道如何。鐵鉉大笑倒:“忠臣孝子的肉當然鮮美!”朱棣大怒,命人架起油鍋,把鐵鉉扔入油鍋。霎那間,成為炭屍,朱棣命人用鐵棍把鐵鉉夾起來,面朝北面。朱棣說:“這下你總是跪拜了吧!”誰知鍋裡油花四濺,眾人急忙躲避,屍體落在地上,依舊是背面朝上。朱棣無奈,下令將其安葬。

在《大明風華》中,有一位靖難遺孤,叫孫若薇,她是左僉都御史景清的女兒。在混亂之中,景清把女兒託付給了曾經受自己恩惠的孫將軍,孫將軍隱姓埋名,把他的女兒養大,取名若微。


歷史上的景清,靖難結束後,被朱棣官復原職,景清沒有異議,被人恥笑貪生怕死。待到八月十五朝拜結束後,景清突然撲向朱棣。朱棣左右侍衛抓住景清,從身上搜出一把匕首。

朱棣大怒:“你為何行刺?”景清回答:“恨不能為故主做成事!”

景清被剝皮實草,懸掛在應天城門上。

有一天,朱棣出巡經過城門,懸掛景清屍體的繩索突然斷裂,屍體撲向朱棣。朱棣驚嚇而逃。隨後下令夷其三族,又實行“瓜蔓抄”,景清故居一片廢墟,空無一人。

從此以後,朱棣經常做噩夢,覺得還是燕王府住著安穩,著手遷都。


永樂四年,朱棣下令興建北京皇城和城桓。

永樂十八年,朱棣正式遷都。


品讀春秋001


我們先可以看看朱棣在位期間,他所做出的貢獻。

1.建立了內閣制度。而這一制度曾被後來的西方國家所效仿。

2.編纂《永樂大典》,這部書在後世被稱為“世界歷史最大的百科全書”。

3.掃清了元朝的殘餘勢力,征討安南,加強遼東半島的防禦。

4.清理運河,估計農民開墾荒地,完善屯田制度,全國稅收超過三千多萬擔。

5.加強對西藏,蒙古的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

6.大力發展航海事業,鄭和下西洋大型的航海活動,加強了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聯繫。

朱棣在位期間,任用賢才,比如三楊,解縉等,體察民情,遇到災害免除賦稅,開倉賑災。對待功臣,加官進爵。並沒有大肆屠殺。

永樂年間,明朝實力強盛,乃至全世界也是當時的大國。

但朱棣對待建文帝卻是毫不留情的。並且建立了東廠,對後代影響極大。

總體來說,朱棣在位所做的貢獻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朱棣確實是一位明君


只講給你聽


硬要這麼兩極分化式的概括的話,姑且算個明君吧。

這問題簡單一點來看,就是看朱棣功抵過還是功不抵過唄。朱棣在老朱家算是活的長的一位了,因此,乾的事情也不少。

軍事上:朱棣即位之後,五次北伐削弱元朝餘黨,維護邊境安全,封安南,擊倭寇,而且還整了個大閱兵,來向各國展示自己的綜合國力,宣揚大國神威。

文化上:編撰永樂大典,但是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整頓佛教的措施也同樣影響深遠。

外交上,鄭和下西洋,不僅拓寬視野和大國影響力,同時吸引許多海外國家前來朝貢。

經濟上:疏浚大運河,重視農業,開墾荒地,家給人足,社會根基紮實。

政治上:設內閣,遷都北京城,削藩王,加強集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穩定。

總得評價文治武功都頗受尊崇的一個皇帝,各個方面的作為,對後世影響也挺深遠的。

過的話,其實嚴格來說算是汙點,就是朱棣登基之後,對建文帝的舊臣殺戮過重,

方孝孺被滅十族 ,謫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 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 陳迪之死,遠戍者一百八十餘人;司中之誅,姻族從死者八十餘人;胡閏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鏞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卓敬、 黃觀、 齊泰、 黃子澄、 王度、 盧原質等之死 。

對方孝孺,連朋友都株連,漬漬漬······也太狠了。

至於恢復錦衣衛,設置東廠,都是為了政治需要,加強自己的皇權,算不得什麼毛病。所以,總的來看,朱棣不是聖人,誰欺負自己,自己反過來祈福誰,倒也無可厚非(確實報復心重了點),但其功業不容忽視,也算的上是一位明君。


趣史要聞


即是暴君,也是明君,兩者並不衝突。

暴君

朱棣一生殺戮不斷,最出名的就是誅方孝孺“十族”。朱棣帶兵攻下南京城後,逼迫方孝孺為他起草即位昭書。方孝孺誓死不從。抱著必死的決心,在紙上寫下了4個大字:燕賊篡位!朱棣一怒之下滅了他十族。除了死去的800多冤魂,更有數千人被流放、充軍,其中不少被折磨致死。而後誅殺了數百支持建文帝的舊臣,牽連的家屬不計其數,並重啟錦衣衛、設立東廠,把明朝變成了“警察國家”,滿朝官員人人自危,

朱棣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編撰《永樂大典》我認為是對文化的破壞,刪除了所有不利於他的言論。

明君

朱棣被稱為永樂大帝,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1、天子守國門,五伐漠北。雖然朱棣遷都北平,五次出征大漠有很多的政治考量,但是確實為明朝的穩定做出了貢獻。雖然遷都北平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北平是朱棣的大本營,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政策確實被執行了下來,五伐漠北也是戰果斐然。

2、鄭和下西洋。雖然有一種說法是下西洋為的是尋找建文帝,但不管目的如何,這項政策還是弘揚了我國國威,加強了國際的交流。

人是複雜的,特別是一個可稱為成祖的君王,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也不是簡單的幾個詞可以概括的。


追逐歷史的光


明成祖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雖然他的皇位是不擇手段從侄子朱允炆手裡奪來的,可是作為皇帝,朱棣確實也創造了“永樂盛世”。所以說,朱棣比歷史上那些昏庸無道的君主還是強得多。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可以說一生起於戰火,終於戰火,(朱棣最後死於行軍途中)。朱棣出生的時候,正是元末群雄崛起,互相角逐的戰亂時期,當時朱元璋正在與陳友諒交鋒,打的不可開交,朱元璋連一個正式的名字都沒來得及給朱棣起,直到朱棣七歲的時候,朱元璋才給他起名朱棣。

朱棣從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是特別喜歡,為了讓孩子們都能像他一樣將來能夠戰場上殺敵,朱元璋經常讓他的兒子們到演練場上練武,其中朱棣就特別聰明,而且也很聽話,性格也越來越像父親朱元璋。

後來朱棣長大後,練就了一身好武藝,經常隨父親出征打仗,漸漸的磨練了他的意志,也學會了怎樣帶兵打仗。不久朱棣就在兄弟們中脫穎而出,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幾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之外,論名氣和地位恐怕就是朱棣啦!可惜的是長子朱標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才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的這一決定,最終將隔輩的孫子朱允炆推上了皇帝寶座,可是好景不長,就在朱允炆登基後沒幾年,朱棣就與這個親侄子展開了爭奪皇位的大戰。朱棣以“靖難”的名義起兵,歷時四年的時間,終於攻破了南京,奪得了大明江山。

登上皇位的朱棣,並沒有就此放手,為了江山的穩固,邊疆的安寧,朱棣率領大軍平定了南方的安南,並且五次親征漠北蒙古。最後居然死在了親征的路上。可以說朱棣是繼朱元璋以後又一為雄才偉略的皇帝,儘管他很像他的父親朱元璋好大喜功,專橫跋扈,心狠手辣,可是朱棣執政期間,也確實立下了很多不世之功,其中《永樂大典》就是在朱棣的關注和支持下編著完成的。

朱棣既有暴君的行徑,又是明君的典範,所以總結一下,朱棣在歷史上應該是飽受爭議的一代帝王,是非功過歷史自有定數。


任馳贏天下


在我看來,明成祖朱棣是一個明君,他的功績不僅對明朝,對後代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叔侄爭權長達幾年,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朱棣即位後施行修養生息、移民屯田和獎勵墾荒的政策,同時嚴懲貪官汙吏,賑濟災民。社會生產逐步恢復,農業繁榮起來,手工業和商業也獲得了長足發展。國庫糧食充足,百姓安居樂業,冶鐵和造船業十分發達,尤其是造船業,永樂時期修建的航海寶船十分堅固龐大,船上還配備航海圖和羅盤針等先進航海設備。中國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造船國家。

二、重視文化事業,編訂《永樂大典》

。從1403年開始,前後經過4年時間,完成了這部集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方面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這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三、宣揚國威,發展海外貿易。從1405年到1443年,朱棣選中的鄭和七次下西洋,行蹤遍及今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項壯舉,不僅打開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貿易之門,更重要的還在於向世界展示了明朝前期的強盛國力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中國與海外各國建立邦交,許多元首或使臣紛紛前來中國訪問,實現了萬國朝貢的盛況,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件具有世界意義的盛舉。

四、威德兼施,促進民族融合。1403年,朱棣派使臣成功招撫女真各部;1409年,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與女真族相處和睦,友好往來;還設立貴州布政使司,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管理。這些措施,對各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起到很大的作用。


歷史小師妹


歷史總有它的兩面性,如果忽略奪取皇權的正當性問題,朱棣應該是可以算是比較開明的君主,最起碼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算是個好皇帝。1402年稱帝,改元永樂後,他五次親征蒙古,鞏固了北部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並於1421年遷都北京,可以說現在北京城是朱棣留給世人的最大財富。可以說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看,他推動了歷史和社會的發現,隨時他也有暴政的一面,但我們要知道有時候“一個好皇帝不一定是個好人,一個好人也並不一定是個好皇帝”,這兩者沒有直接聯繫。看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單單以好壞區分,更要客觀的評價他是否對整個社會做出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