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美劇《暴君》?

文學痞子


《暴君》故事以動盪的中東局勢為背景,主人公巴薩姆·阿菲耶德出生在該國的獨裁者家庭,16歲時逃離故土,在美國成為一名兒科醫生。二十多年後,他帶著妻子兒女回國參加侄子的婚禮,恰逢父親去世。藉此,劇集圍繞著這個家庭及國家的宮鬥、抗爭等劇情一一展開。

在我看來,這部美劇被李安稱讚其創意絕佳,是因為主人公巴薩姆獨特的雙重文化身份,美國的民主文化薰陶,童年獨裁者家庭生活的陰影陰魂不散,兩種文化的激盪之下,主人公勢必在兩種差異文化之間,在獨裁統治與民主自由之間,在家族統治與民主化浪潮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暴君》第一集,阿菲耶德與20多年未曾謀面的兒子巴薩姆一見面便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薩達姆和卡扎菲都死了,穆巴拉克在受審,本·阿里流亡海外。”兒子:“可你還在這裡。”老阿菲耶德:“只不過現在還在而已。我已經給了人民一切所能給予的,可他們仍不滿足,他們叫嚷著要自由。自由,拿它來幹什麼?相互之間殺來殺去嗎?我給了秩序與繁榮,可他們要的卻只是混亂。”

《暴君》中阿菲耶德說“我已給了人民一切所能給予的”與“他們叫嚷著要自由”之間的微妙關係,正是這種統治的難題所在。而最終他說,“我給了秩序與繁榮,可他們要的卻只是混亂”多少有點冠冕堂皇,秩序是靠殺戮與軍隊鎮壓,繁榮是滿足他們家族的私慾。他們住在豪奢的宮殿之內,出行是豪車,甚至有自己的私人飛機;而普通大眾掙扎在溫飽之間,這種繁榮是他們的,不是大眾的。至於大眾需要的混亂,其實是反叛的渴望,沒有人渴望混亂,但是當無法生存時,只能通過革命和反抗來打亂秩序,重新洗牌,建立新的秩序。

毫無疑問,政治是危險的職業。但是,權力的誘惑之大讓政治的危險成為了一種視而不見的賭注。雖然我們見識過眾多暴虐成性殺人如麻的劊子手,但並非所有的獨裁者都是暴君,正如《暴君》中的巴薩姆,他在美國受過良好的教育,他逃離這個獨裁者的統治家族,就是為了避免成為一個暴君統治者。很多獨裁者受到歡迎,他們也會有公益精神,心存善意,為人民謀福祉。但是正如巴薩姆不想成為暴君一樣,無論是童年陰影也好,無法控制的殺戮欲也好,還是現如今的政治形勢所迫也罷,他不得不成為家族的希望,這個國家的統治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也為了避免自己的家族被反叛者所殺,他只能成為一個暴君,用殘酷而暴虐的方式對待反叛的人民。至於內心殘存的人性與民主教育,也許會成為一個人內心掙扎的縮影,但是作為一個暴君,一個獨裁國家的統治者,他的暴虐和殺戮是唯一有效的統治方式。換句話說,一個好的獨裁者,他與民主制國家的統治者並無二致,但是我們依然更加渴望民主,而非一個善意的暴君,因為人性太過於善變,缺少他者的制約,更缺少民主制下的監督和問責方式,一定會讓他的統治變得日益荒唐而暴虐。這就是《暴君》所能告誡我們的,


說書人思鬱


如果A+是最高分D-是最低分的話,我給這部劇B+

這部劇第一季裡充滿著未知,一切都是未知數,充滿著任何一種可能性。第二季開始,變的很真實,感覺就好像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一樣,像是在抄襲利比亞或者敘利亞政局一樣,就好像真的有這麼一個國家一樣。但是從第三季開始,明顯感覺後勁不足,一個沒有政治追求的人,變成了救世主,變成國家英雄,竟然開始從政。雖然在第一季的回憶裡有表現過,巴薩姆有做暴君的潛質,但是過了這麼多年了,要黑化造就黑化了,這一等等了這麼多年,有點不合邏輯,後面就感覺編輯沒什麼可以編寫的了。不過這部劇還是很推薦看一看的,尤其是前兩季很不錯。另外女性角色都很漂亮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