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薛國(仲虺)商朝左相

仲虺【huǐ 】,姓任,又叫萊朱,又名中壘,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孫,是繼奚仲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薛國國君[1],是商湯時期的著名大臣。他輔佐成湯滅夏,建立商王朝,成為一代名相[1]。據說其出生時雷聲虺虺,閃電如蛇,大雨傾盆,解了家鄉多年的的旱災。古時候形容雷鳴聲為“虺虺”,同時虺也是蛇的代稱,因為下雨時閃電就像一條條長蛇飛舞,於是他的父親給兒子起名叫“虺”,並給他以赤蛇紋身。因排行老二,所以叫任仲虺。[2]

仲虺24歲繼薛國國君之位,他是一位極具才華與政治遠見的人物[1]。居薛期間,發揚先祖的優良傳統,帶領薛地民眾,著力改進生產工具,號召各個村落在低窪地帶打井取水,發展農業。他還倡導人們飼養牲畜,大力發展畜牧業。他設立農官,教人民用莊稼的秸稈飼養牲畜,用牲畜的糞便作為肥料,來提高土地的肥力。仲虺還重視手工業的發展。當時,銅器製造業、手工藝品製造業、皮革、釀酒、養蠶、織帛等,都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仲虺的帶領下,薛國成為一個經濟較為發達、實力較為強大的諸侯國。而此時的夏王朝,已是江河日下、眾叛親離。仲虺高瞻遠矚,欣然加入商湯滅夏的行列中,成就了一番偉業。

滕州市薛國(仲虺)商朝左相


仲虺

他與伊尹併為商湯左、右相,輔佐商湯完成大業。 《左傳·定公元年》記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於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可知仲虺為奚仲之後,商湯之左相,居於薛。薛,在今山東省滕縣南四十里。身為商湯的“左相”,仲虺在商代初年的政治生活中居於重要地位。《尚書·序》中曾經提到“仲虺作誥”,但東漢時已經亡佚。《墨子·非命上》:“仲虺之告曰:我聞於有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伐之惡,龔喪厥師”。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套自己的見解,《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仲虺的治國之道曰:“亂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國之利也。”這裡講的“國之利”,即《左傳·宣公十二年》仲虺所云:“取亂、侮亡、兼弱也”。

《尚書·仲虺之誥》:“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墓地

萊朱死後,葬於亳城(今山東省曹縣)北,世稱宋天堌(今菏澤市曹縣潘白劉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