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軍隊戰鬥力為何很強悍?

源稚生


秦軍的戰鬥力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赫赫有名,

水淹郢都、長平之戰、平定蜀地、遠征東方六國、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一樁樁一件件都是秦軍將士用血肉之軀打出來的,正是有了這虎狼之師,秦才可以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秦軍戰鬥力如此強悍呢?

首先,戰鬥力的強弱和兵源密不可分。秦處在雍州一帶,放在今天大概陝西、黃土高原上,常年風沙吹刮,讓這高原之地的人耐受力極強,吃苦耐勞,肯拼肯幹。北方人也要比南方人更加的高大威猛。黃土高原上不適合種植農作物,因此生長在這裡的人們吃不飽穿不暖,都說窮鄉僻壤出刁民,這裡的人“在那個特殊時代”大多都是盜賊劫匪,過著刀口上添血的日子,靠打家劫舍過日。秦人性格倔強,不怕死——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此處民風剽悍,崇尚武力。氣候、環境、民俗等種種原因影響了這裡的漢子都五大三粗,腰寬膀圓。

既然兵源優良,那馬源自然也是不差的。秦西北部有塊草原——義渠草原,此處產的馬膘肥體壯,耐力極強。兵源和馬源的優良讓秦佔據天然的優勢。

都說好馬配好鞍。既然有了那麼好的戰士,就應該也有上好的兵器與之相配才行。商鞅變法中有一個重要的改革措施——統一度量衡,這好處不單單是讓百姓從中獲益,更重要的是它的統一直接導致了在兵器製造中的規模化和產量化,放在現代社會就是規模生產有利於降低成本並提高產量。這道理放在當時也是一樣,在圖紙中表明瞭規格,匠人在打造的過程中,造出來的槍劍矛盾等規格都是相同的。這遠不像其他國家那樣長短不一、輕重不齊。標準化的兵器導致了秦的戰鬥力高出其他國家一大截。

分析了外部的客觀因素,自然不能缺少其中的主觀因素。

同樣是偉大的商鞅變法中有一項——獎勵軍功,也正是這一點直接損害了歷代王族貴胄的利益,因此商鞅在靠山——秦孝公薨逝後車裂而死。商鞅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這一點直接導致了秦軍戰鬥力的指數級上升,正所謂虧本的買賣無人做,砍頭的生意有人做。只要上戰場拿了軍功,回國就可以加官進爵,被賞封地,這個KPI刺激了親軍戰士,上戰場也就更加地賣力。

有賞就有罰,這樣才能做到賞罰分明。秦的處罰相當嚴厲,甚至可以說是野蠻。當時秦還保留著殉葬制度,文明程度遠遠低於東方諸侯,從秦始皇陵與兵馬俑坑就可以看出來,為其建造陵寢的工匠和千千萬萬的宮女均給秦始皇陪葬了。在當時,制度野蠻的地方往往軍事力量比較強大,上了戰場要是誰敢怯戰,就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那可是要開刀問斬的。因此,再膽小的人,也只能拼了性命往前衝,殺死敵人才有生的希望,說必定還可以一躍成為金鳳凰。

有了好兵,也要有好將。自秦孝公以來的君主,善用將領,白起、蒙恬、司馬錯、王翦等,無一不是既會帶兵又會打仗。

正是這些因素打造了一個虎狼之師,讓東方六國不敢正面交其兵鋒。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最後也只能俯首稱臣,被鐵蹄踏破江山。可見秦軍的戰鬥力那都是槓槓滴,不服就幹!沒毛病!


鄧海春


秦軍戰鬥力強悍,在春秋時代就天下聞名,到戰國時期更是無敵,這究竟有何奧秘呢?

1 鐵血開國帶來的軍國主義傳統

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從一開始就是強大的,秦國亦然。秦的歷史從非子開始,到第四任國君秦仲時,跟犬戎打仗,不僅戰敗身亡,連國家都淪陷了。秦仲的兒子秦莊公只得向周天子求助,周宣王雪中送炭,借兵七千給秦莊公,秦國開始了與西戎的漫長戰爭。

在秦莊公之前,秦國只是一個武力平平的小國,沒有光榮的歷史,沒有赫赫的戰功,沒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是秦莊公給國家帶來雄心,帶來擴張的渴望,帶來不可動搖的復仇觀念。他那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與犬戎血戰四十餘年,為後世強秦樹立了一個勇武的傳統。

繼秦莊公之後,經秦襄公到秦文公,經歷七十餘年的戰爭後,秦國終於擊敗西戎,奪取岐山。秦國在戰火中由弱小變成強大。自秦文公之後到最後秦統一中國的數百年間,秦國一直保持著強悍的武力,是一等的軍事強國。

2 從吳起對秦軍的評價,看春秋戰國之交的秦國軍事力量

這裡我引用一個吳起對秦軍的評價。戰國初期,吳起鎮守西河,主要便是防秦,他對秦軍的實力有很深的認識。吳起認為,秦國人性格倔強,國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秦政嚴厲,賞罰分明,士卒在戰鬥中有死鬥之心。秦軍士兵各自為戰的能力很強,缺點是沒有陣法,部署鬆散。擊破秦軍的方法是利以誘之,設置伏兵,在其陣勢混亂後果斷出擊。

這裡有幾個要點:

其一,秦人性格倔強,不怕死。這裡跟關西的民風有關。秦漢時期,有一種說法,叫“關西出將,關東出相”,就是說關西民風很剽悍,特能打,所以軍事人才多出自關西;關東文化發達,知識水平高,所以關東出相。關西就是秦的地盤,在商周時代,這裡與戎狄混雜,戎狄整天來搶掠,你不鬥就活不下去,故而崇尚武力。

其二,秦國有地利上的優勢。中國地形,西高東低,關中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故而秦國在歷史上,受到來自東方的打擊是比較少的,即便在春秋時代被晉國壓著打,也只傷皮肉,未傷及內臟,休養一段就能捲土重來,故而軍事力量一直保持很強大。

其三,秦國的政治比較嚴厲,賞罰分明。說難聽點,秦國的政治是比較野蠻的,當時還保留著殉葬制度,文明程度遠遠低於東方諸侯。在古代,制度野蠻往往軍事力量比較強大,上了戰場你要是怯戰,就要開刀問斬,再膽小的人,也只能拼了性往前衝,殺死敵人才有生的希望。

3 商鞅變法,更加強化秦國的軍國主義色彩,大大提高秦軍整體作戰水平

能讓秦軍最終一枝獨秀的,還是要說到商鞅變法。

首先,商鞅把農業與打仗的重要性並列,有了充足的糧食,戰略後勤就有保障。這一點是秦軍後來無敵天下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僅能打,而且能一打就是幾年,沒有糧食保障,怎麼做得到?

其次,強化軍功爵制度,強化賞罰制度。凡是在作戰中立功的,按照功勞的大小受封爵祿。對於有軍功的人,得給予顯赫的聲名,沒有軍功的人,就算富有也不光彩,公室宗族倘若沒有軍功,也不能列入貴族行列。後來名將白起在評價秦軍時說:“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戰,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其三,武器的標準化水平高

商鞅變法一個很重要方面:統一度量衡制度。後來秦國能異軍突出,標準化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家要打造一批兵器時,只要在設計圖中標明規格,如大小、重量、尺寸等,無論在全國的哪個工場打造,出來的兵器規格都是相同的。除了秦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做到這點。其他諸國,兵器五花八門,有長有短,規格混亂。往往這裡制的箭,在別處製造的弩上無法使用,自個的兵器一旦丟失,使用另一把時,總是長短、重量都不同,用起來很不順手。秦國兵團能擁有強大戰鬥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武器的標準化。


君山話史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戰國時期的秦國自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從魏國入秦,到來之後就進行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極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他讓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並且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其中實施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在鼓勵秦軍士氣、提高軍隊戰鬥力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從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嫋,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大良造),17駟車,18大庶長,19關內候,20徹候

軍功制規定:

“能得爵(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商君書》)

秦國的士兵,作戰時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敵軍的軍官)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但不是隨便殺一個普通士兵,就能順利獲得公士的爵位,而是要殺帶有爵位的士兵才行。

證據是敵人的人頭,就是說在戰後把敵人的人頭砍下來帶回軍營,作為邀功的證物。

但是在冷兵器時代,殺死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說這個獎勵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同時又規定,一伍之中,一人戰死,其餘四人即獲罪。

據此我們可以說,如果有二、三或四人戰死,其它人的罪名一定會更重。而將功折罪的惟一辦法是殺敵。一人戰死,須殺敵一人,二人戰死,須殺敵二人。

在作戰時,斬殺敵人首級的數量必須超過己方戰士傷亡的數目。如果己方戰士的傷亡甚於敵方,非但不能論功行賞,反而要以律論罪。

如果己方戰士的傷亡人數與敵人的死亡相等,則功罪相當,不賞不罰。

必須是己方斬殺敵人的數目超過己方的死亡人數,並在其中扣除了己方死亡人數後,才能依”斬一首者爵一級“的法規論功行賞。

所以說,說起來是20級軍功,達到16級的人就鳳毛麟角了。

戰神白起一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麾下將士斬敵百萬以上,也僅僅獲得大良造爵位,可見對於軍人而言,大良造就是最高爵位了。

秦國建國直到最後統一全國,得大良造的將軍只有司馬錯、白起、王翦三人而已,蒙鶩、王齕、王陵、樊於期、李信、蒙恬、蒙毅、王賁等爵位均在大良造之下。

具體的士兵作戰和獲獎情況怎麼樣,因沒有歷史記載,專家們都說不清楚。

直到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簡》的出土,才讓我們瞭解到一些當時的真實情況。

尤其是其中出土於四號秦墓中,秦士兵“黑夫”與“驚”的兩封家書中,才讓我們瞭解到真實的士兵是怎麼樣在前線作戰的。同時,顛覆了我們以前的許多認知。

《黑夫木牘》共計527字,這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的家信實物。

公元前225年,大將王翦帶著60萬秦軍,殺到楚國邊境,那時候的最大規模的國家級對拼拉開序幕,雙方都拿出了全部家底,持久作戰,不留後路。

在這場戰爭中,兩個來自安陸縣的小夥子,一個叫黑夫,一個叫驚,作為秦軍兵士,來到前線。

在前線他們給長兄“衷”分別寫了一封信, 從這兩封家書,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許多社會信息:

一、到戰場去作戰的士兵,國家居然不管他們的日常用度。

“黑夫寄益就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

譯文:黑夫這次寫信來的目的,是請家裡趕緊給我們送點錢來,再讓母親做幾件夏天穿的衣服送來。

這封信開口就是問家裡要錢要衣服。

按我們以前的想象,士兵出征打仗,穿著整齊劃一的軍裝,戴上鎧甲,去奮勇殺敵。

誰能想到,那鎧甲和頭盔都不過是我們想象中的產物,一般士兵誰能穿得起造價昂貴的鎧甲?

二、因為戰爭,服兵役的比例超過我們想象

當時秦國因戰事頻繁,已經影響到生產的正常進行。

黑夫家一共三個兄弟,竟徵發了兩個上戰場!

這勢必使得其家中的勞力不足。

商鞅當時只設立了“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秦國兵役制幾丁抽一,沒有史料記載。

但這麼高的服役比例,說明仗打到後期,真的快成了全民皆兵了。

三、家書是從河南淮陽發出的,如今在湖北雲夢出土,說明家書已到達家中

早在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已經有了郵驛,往返傳送官府文書。《孟子·公孫丑》中曾引用孔子的話:“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道德學說的傳播比郵驛傳遞信息還快。孔子用郵驛作對比,說明當時的郵驛已為人們熟知。

但那時的官郵只傳遞官府文件,不許私帶書信。

當時除戰國四公子等大貴族之外的一般人,誰也沒有可能有自己的私郵。

這兩個身份不高的一般士卒,就根本不可能利用私郵了。這兩封家書很可能是由軍隊中服役期滿的老鄉回家時帶到家中的。

老家接到書信後,怎麼才能把錢和衣物送到前線來呢?也只有新服役的老鄉捎帶了。

這麼一耽擱,再加上路途遙遠。他們要的是夏裝,帶來時可能要換冬裝了?

四、信中傳達出一般老百姓的家庭生活

過去我們常說,多年媳婦熬成婆。在我們的印象中,古時候的兒媳婦都是受氣包,出氣筒,在家中地位很低。

其實那應該說的大戶人家,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狀況並沒有那麼森嚴的等級差別。

“新負勉力視瞻二老”。

譯文:新媳婦要好好照顧老人,別跟老人置氣。

從信中傳達的信息看,顛覆了我們以前的認知。新媳婦在家裡並不是逆來順受的角色,可能也時常給公婆吊臉子,發脾氣。

說明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就不好相處。按現代人的說法,婆媳就是天敵,此話一點不假。

五、士兵們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

“秦人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是故秦軍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擋未嘗不破。”(《韓非子·初見秦》)

韓非剛一到秦國,發現秦國的士兵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士氣高昂,渴望戰鬥。

但是不打仗的時候是什麼精神狀態?

“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智(知)也,願母遺黑夫用勿少。”

譯文:我們馬上就要投入淮陽之戰了。進攻這座叛逆之城的戰事不知要持續多久,誰也說不準會發生什麼意外,所以母親給我們用的錢也別太少了。

作為離家在外的士兵,哪怕已經從軍打仗是個堂堂男子漢了,可是面對家人時仍是個孩子。

他每天可能都在刀尖上舔血,隨時在生死邊緣徘徊,戰況難料,日子難捱,既思念家人,又不得不因缺衣物而向家裡人伸手,各種滋味無以言喻。

其實,在戰鬥的間歇,他們不是光想著建功立業,他們也有豐富的感情,也思念家人,掛念孩子。

就是上戰場,也時時擔憂,因為意外會隨時發生。

六、有了軍功,馬上兌現。不是在戰爭結束後再論功行賞

“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聞王得苟得。”

譯文:收到信後請馬上給我們回信,一定要告訴我們,官府給我們家授予爵位的文書送到沒有,如果沒送到也跟我說一聲。大王說這種公文是不會耽擱的。

從這裡解讀的信息,說明,這個黑夫已經立功受獎(獲得了爵位),但也必須繼續服役,直至服役期結束。

這樣的馬上兌現,對士兵的鼓勵作用也非常大。因為戰鬥一開始,誰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掛了”,如果自己掛了,家人卻得不到軍功的待遇,豈不是白白送死了?

七、軍隊的宣傳鼓動作用做得很到位,對激勵士氣有莫大的作用

“攻反城久”。

譯文:進攻這座叛逆之城的戰事不知要持續多久。

本來秦國軍隊到楚國去作戰,秦始皇發動的是征服諸侯國的戰爭,這種戰爭並沒有正義性可言。

由於宣傳鼓動作用做得很到位,普通的士兵都認為他們是去平叛,

把征服對方的戰事變成了去平叛。

俗話說“師出有名”,戰爭有了正義性,士兵作戰便沒有了道德上的束縛,可以名正言順的去參加戰鬥了。

八、戰爭是殘酷的,戰爭就是殺人

據史書上記載,秦國直到統一六國的時候,共殺死敵人約有160萬人。

按照經驗之談,“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來計算,秦國也死亡了130萬人,就算他們戰績佳,那也要達百萬。

從出土的長兄“衷”的墓葬中,表達住出這樣的信息,上前線的哥倆立了不小的功。他們的家庭都獲得了爵位和土地補償,否則一般老百姓死後不可能有單獨的墓室。

但陪葬品只有兩份簡牘,同墓葬的並沒有黑夫和驚,說明這哥倆最後都在殘酷的戰鬥中為國捐軀了。

哥哥懷念死在外鄉的兩個弟弟,把他們的書信留在自己的身邊作為紀念。

九、對中國文化發展史的貢獻

過去傳統的說法,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又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

但這兩片木櫝是用毛筆在木板上用隸書書寫的,說明在秦統一天下前,連普通士兵都能夠書寫了,隸書當時已經很流行了。

這對中國書法史的研究,也是一個強有力的實物支撐。

結語:

綜述所述,我們從兩封家書中看到了真實的軍隊作戰情況。也給我們今天的人一種有益啟迪。

他們行軍作戰的目的很明確,大的理想是剷除叛逆,小的理想是建立軍功。

回想我們當年的抗戰,許多士兵不也是唱著“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而奔赴前線的嗎?

有了戰爭的正義性,有了軍功的獎勵,他們當然渴望戰鬥:

“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商君書·賞刑》)

“民之見戰者,如餓狼之見肉。”(《商君書·畫策》)

所以他們一聽說有仗可打,立即熱血沸騰,互相慶賀。士氣鼓動上來了,就會全力以赴的去參加戰鬥。

給我們今天什麼啟示呢?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血腥的,戰爭就是你死我活的爭鬥。

所以我們要避免戰爭,珍惜今天的和平環境。這為我們正確理解國家的“和平崛起”戰略,有莫大的幫助。

我們現在短期目標是完成“中國製造”,長期願景是實現“中國夢”。

我們目下的文藝工作者應該做什麼呢?不要整天“阿哥阿妹的情意長”了,今天你車震,明天他出軌。把一個演藝圈弄得亂七八糟。

要拿出正能量,用自己的才能貢獻社會,服務大眾。跟上時代的節奏,奏出時代的音符,唱響時代的戰歌。

這才是我們今天迫切要做的事情。

《史記》漢·司馬遷

《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小組編


老衲侃春秋


我是“讀史自思”,提供個人觀點。

針對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應該從制度、武器、習俗三個方面來剖析秦朝軍隊戰鬥力強悍的原因。


一、先進的制度是根本

商鞅變法的徹底性加強了秦朝中央集權,能有效地從經濟、軍事、政治與文化層面統合並激發全國的資源(包括:物質與人力),使中央決策最大限度與快速地發揮作用。其中軍事在那樣戰亂紛飛的年代是優先得到各類資源的傾斜,當然受益是最多的。

同時,建立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在更大程度上為底層人打開了一條向上的通道,把人的潛能激發的更徹底。


二、標準化的武器裝備是保障

從很多當下考古發現的秦朝兵器中,我們能發現當時的秦朝在軍工方面就採用了流水化作業,並且具體到每樣兵器上都能追溯到具體的責任人。在這樣的先進制度下,一是提高了武器的生產效率,二是降低了武器劣質的概率,三是增加了武器的通用性,降低了製造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戰場適用性。


三、刻入骨子裡的習俗是韌勁

秦朝是在與犬戎等西北遊牧民族的生死搏殺中建立起來的,所以整個秦朝上到君王下到平頭百姓,骨子裡都流淌著不屈與尚武的基因。所以我們在歷史記載的隻言片語中可以看到每場戰鬥中,秦朝軍隊都是向死而生的搏殺。


讀史自思


秦軍的戰鬥力很菜,秦軍強悍之說從何談起!秦軍僅僅十幾年,就被一群手拿木棍的農民給徹底消滅了。你見過什麼強悍的軍隊,僅僅十幾年後就被一群業餘人士給打的落花流水嗎?人類歷史也只有秦始皇的陛下的軍隊了。亞歷山大的軍隊強盛了200多年,完顏阿骨達的軍隊,過了100年才被消滅,只有我始皇大帝滴歷史最強軍隊僅僅十幾年就over了!只能說明一點,秦軍是菜雞而已!統一六國並不是很偉大的戰績,相比較之下,完顏阿骨打比秦始皇要更加厲害,完顏阿骨打就是一個村夫而已,也沒有什麼人搞變法,完顏阿骨打在滅掉遼宋兩國之前,僅僅只是組織過幾次不大的武裝械鬥,而且完顏阿骨打不識字,顯然也不懂什麼孫子兵法,而當時的遼國和宋國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帝國,遼國當時就是東方世界的代名詞。遼國和宋國的實力比起六國又怎麼樣呢?遼國和宋朝的實力比六國大何止十倍!一句話除了秦始皇,再也沒有短短十幾年被別人滅掉的所謂世界強軍了,哈哈。


血山飛蟲


秦軍,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軍隊之一,被稱為虎狼之師橫掃六國,最終建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軍隊的戰鬥力如此彪悍主要原因兩個,一個是自下而上的軍功制度,二個是最先進的軍事武器。

秦國的金屬工藝是當時最成熟的,也是中國青銅兵器最輝煌時期,秦統一六國後收繳全國銅兵器,開始使用鐵兵器。

秦朝自商鞅變法後,實行一種稱為二十等爵的軍功制度,就是把軍功和爵位聯繫在一起,戰場上斬殺多少敵人,割下頭顱換取軍功,積累的軍功對應的是爵位的高低,而爵位能換取多少土地、房屋、女子等,這就像是古時候的科舉考試,給了底層將士向上升的通道,比起其它六國的紈絝貴族將士,秦軍為了富貴和爵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自成了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

圖為秦軍鎧甲。

要知道那時候還是奴隸向封建過度的時期,社會的頂層都是由世襲貴族佔據,底層百姓根本沒有向上升改變命運的機會,雖然各國都進行了軍事改革,但只有秦朝改革是最徹底、最成功的,這套自下而上的軍功制度得以實行,反觀六國也學習秦國進行這樣改革,但是六國都是由勳貴把持,軍事改革受到嚴重阻礙,他們不允許底層百姓成為貴族進入權力層,所以改革失敗,只有秦國成功。

圖為秦銅箭箙,藏於秦始皇陵博物館。

另外就是先進的軍事武器,秦軍最強大的武器秦弩就是個最好的例子,秦弩是按標準件生產的,可以拆解互換,箭頭也是按標準件生產的,每個箭頭的誤差小於0.83毫米,要知道2000多年前的人類還處於純手工作坊的階段,秦國的武器就能做到標準化大規模生產;另外秦軍的箭頭採用子彈頭形狀設計,和六國的尖的箭頭都不一樣,這種像子彈頭的箭頭穿透力才最強,其它六國的弩射程在150米,而秦國的弩射程在300米,當秦軍萬箭齊發時,敵軍已經潰不成軍了,後期打仗秦軍根本不用上去肉搏,列好箭陣,依託強大的戰鬥力,自然就橫掃六國了。


圖文繪歷史


一個國家軍隊的戰鬥力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秦國商鞅變法之後,商鞅主張“強國弱民”,用一整套軍功制度,使整個國家形成“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風氣 ,極大的釋放了底層人民為國征戰的戰鬥力。



秦國軍隊在戰國以“虎狼之師”著稱,那不是吹的,試想秦國的國土在當時,偏安西陲,佔天下的面積都不到七分之一 ,兵力雖說帶戴甲百萬,其他六國總兵力至少也在秦國三五倍。秦能消滅六國,完成統一,那絕對是憑軍隊的實力打出來的。

秦國軍隊之所以強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軍功軍爵,全民皆兵

商鞅變法設置了二十等軍功爵位。這是秦軍充滿戰鬥力的原動力。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從低到高”,斬敵首一顆,升一爵,榮華富貴全靠本事。二十級軍功分別為:(1)公士;(2) 上造;(3)簪梟 ;(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10)左庶長 ;(11)右庶長;(12)左更 ;(13)中更;(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上造(17)駟車 ;(18)大庶長 ;(19)關內侯;(20)徹侯。



據出土的雲夢竹簡顯示,年滿17歲的秦國男子都要“傅籍”,即登記戶口,隨時等待應召上戰場派。國家還規定男女要早早結婚,生兒育女,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力資源。

(二)上下一心,主明臣強

秦國六代君主致力於統一天下的大業,秉持一貫的內政外交政策。從秦孝公開始,歷經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六代君主,雖有三位主政時間很短,但沒有出現昏聵之主,而且秦國重視吸納六國人才為秦所用。

整個國家呈現蓬勃向上的生機,這是秦軍充滿戰鬥力的根本保障。



(三)糧草充足,無後顧之憂

秦國鼓勵耕作,重視農業生產。秦國長時間的統一戰爭,有穩固的後勤供應是根本。秦惠王時期,司馬錯功下蜀地,蜀地沃野千里,與關中平原一道成為秦國糧倉。

秦趙長平之戰打了三年,秦楚最後決戰打了一兩年,耗到最後,趙楚都耗不動,缺糧!

沒糧,心慌!

軍隊一心慌,就亂了陣腳,給了敵人可乘之機。說到底,龐大的軍隊作為戰爭機器,一開戰,比拼士氣是一方面,主將調兵遣將是一方面,最根本還是比拼經濟實力。那幾十萬大軍,消耗兵器、消耗糧食、消耗戰馬,那都是燒錢,燒的都是國家的財力💰。

所以國力是根基本。

(四)秦國弩機,獨步天下

秦國在統一天下過程中,軍用武器生產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據專家考證,秦國的長槍、劍戟、弩機等軍用武器,零件配備已經能"流水線生產"並有很好的“質量追蹤體系”,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武器,都刻著工匠和督造者的名字。

至於秦國的軍陣,去看看秦陵兵馬俑就知道了,各種兵種結合、布兵排陣,大秦英武之師,可不是浪得虛名!


開涮歷史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包括秦國在內的秦軍戰鬥力,相對而言,秦朝農民起義爆發時秦軍的戰鬥力與前期相比好像是變弱了。秦孝公之前,秦國戰力也無出色之處,吳起五萬魏武卒便能大敗秦國五十萬兵,轉折點在商鞅變法,這次變法在歷史上譭譽不一,有贊有彈,但之後秦軍的戰鬥力大幅提升卻是事實。秦軍戰鬥力突然有了飛躍,從三方面可窺端倪。


商鞅變法後,嚴格限制其他與“耕戰”國策無關的產業,除了戰場,國民只有農業和兵器製造兩個行業可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秦國對武器生產非常重視,兵器製造由政府最高長官秦國國相負責。(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打造的每件兵器都刻有銘文,記載生產主管分管檢驗等人,包括兵器的製造工人的名字。一旦這件兵器出現了問題,由丞相負責執法,冶煉工人首先要被處罰,隨後有關人等也受到懲處,輕則砍手砍腳,重則處罰,嚴刑竣法保證下,兵器質量可想而知。


秦國入選士兵有優厚的待遇,也有嚴苛的條件,上戰場時還有戰陣保障,秦軍隊最小戰術單位為伍,由五個士兵組成。十個伍組成一個屯,二個屯組成一個將,有一百名士兵。五個屯組成一個主,二個主組成一個大將,有大約一千兵士,這是編制。而軍隊在作戰時,伍、屯、主、將等戰術編制保持分工協作。以一個伍為例,防守時五名軍卒互相保護,進攻時如有人數優勢則圍攻敵人。混戰時,伍內部兵卒之間始終保持緊密聯繫,隊伍不會被輕易擊破。並且戰車、步兵、弩兵再混合組編,互為援應,保證了戰場上的互動和殺傷力。(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最直接一點,就是軍功爵祿制度,這一制度充分調動國民參戰積極性,士後獲取敵人一顆首級,國家獎賞一間房子,得兩首級,妻子為奴的赦為平民,父母犯罪的可免罪。首級越多軍功爵位賞賜等級越高,而且戰場上得來的爵位賞賜即使本人戰死沙場,還可以傳給家人後代。因此每家每戶都把打仗看作真正光宗耀祖的事,積極送男丁上戰場,戰場上秦軍看見敵軍,眼中有頭,心中無人,他們只看到高官厚祿和金銀財寶,每次上戰場就像在搶錢。這樣的秦軍戰力自然強悍。


南方鵬


秦朝戰鬥力強悍是有歷史時限的,在一開始的時候秦軍雖然也是悍勇,但卻經常被鄰國給打的一退再退,在列國中也只能算的上中等。

秦國軍隊真正強大起來的時候是在商鞅變法以後,那時候的秦軍才成為了各國談之色變的存在,那麼為什麼前後都是秦軍一場變法就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商鞅變法之後解決了秦國糧食不足的問題,讓曾經因為沒有糧食而導致作戰失敗的秦國徹底成為了歷史,其次設立了二十等爵制度,使曾經的人人畏戰變成了現在的人人求戰,變法後的秦國是求戰慾望最為強烈的國家,現在說的一句話叫讀書改變命運,那時候對秦國人來說就是戰爭改變命運,戰功改變命運,就算你是個奴隸本來是沒有出路的只能一輩子是奴隸,但是隻要你在戰場上立功就能立馬改變自己的身份,成為平民,貴族。這就導致秦軍作戰異常的兇悍,因為在秦軍眼裡,面對的那根本不是敵人,那就是活生生的土地,爵位,錢財,所以能不強大嗎?

另外,完善的工坊,流水線式的生產,實名制的製造,使得秦軍武器異常精良,幾乎不可能有劣品武器,而且不會出現有人缺少武器的情況,歷史上的秦劍,秦戈,秦弩那可都是大殺器般的存在,加上秦人本身就很彪悍,秦將也很出色,這就無疑是如虎添翼。所以使秦軍真正強大的核心還是一套完善的制度,優秀的將領,精銳的士兵只是錦上添花,如虎添翼的作用,即使沒有厲害的將領,優秀的士兵,臨時組建的秦軍在這一套制度下,也能發揮出強大的戰鬥力出來,這點,秦末時期章邯靠一隻臨時組建的囚徒軍就能平定大部叛亂就可以看出。


歷史微探索


秦朝軍隊如此強悍的幾點看法:一是商鞅變法實施的軍功爵制,給了所有普通人以晉升的機會,且變法之處,商鞅移木立信,樹立了變法的權威;二是獎勵耕戰,利出一孔,也就是說一個普通人在秦國,要有立足之地,必須參與耕戰,否則在秦國待不下去;三是秦軍國君及統帥才能出眾,一隻狼帶著一群綿陽可以打敗一隻綿陽帶領的一群狼,何況秦軍是虎狼之師;四是秦國綜合國力比較強大,戰爭最終拼的是綜合國力,長平之戰中,趙國之所以任用主張積極進攻的趙括為統帥替代嚴防死守的廉頗老將軍,其中主要因素是趙國軍隊已無糧可用,而秦國,有巴蜀,漢中為後盾,糧草充足。商鞅變法就是把秦國打造成戰爭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