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军队战斗力为何很强悍?

源稚生


秦军的战斗力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赫赫有名,

水淹郢都、长平之战、平定蜀地、远征东方六国、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秦军将士用血肉之躯打出来的,正是有了这虎狼之师,秦才可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秦军战斗力如此强悍呢?

首先,战斗力的强弱和兵源密不可分。秦处在雍州一带,放在今天大概陕西、黄土高原上,常年风沙吹刮,让这高原之地的人耐受力极强,吃苦耐劳,肯拼肯干。北方人也要比南方人更加的高大威猛。黄土高原上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因此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都说穷乡僻壤出刁民,这里的人“在那个特殊时代”大多都是盗贼劫匪,过着刀口上添血的日子,靠打家劫舍过日。秦人性格倔强,不怕死——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此处民风剽悍,崇尚武力。气候、环境、民俗等种种原因影响了这里的汉子都五大三粗,腰宽膀圆。

既然兵源优良,那马源自然也是不差的。秦西北部有块草原——义渠草原,此处产的马膘肥体壮,耐力极强。兵源和马源的优良让秦占据天然的优势。

都说好马配好鞍。既然有了那么好的战士,就应该也有上好的兵器与之相配才行。商鞅变法中有一个重要的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这好处不单单是让百姓从中获益,更重要的是它的统一直接导致了在兵器制造中的规模化和产量化,放在现代社会就是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并提高产量。这道理放在当时也是一样,在图纸中表明了规格,匠人在打造的过程中,造出来的枪剑矛盾等规格都是相同的。这远不像其他国家那样长短不一、轻重不齐。标准化的兵器导致了秦的战斗力高出其他国家一大截。

分析了外部的客观因素,自然不能缺少其中的主观因素。

同样是伟大的商鞅变法中有一项——奖励军功,也正是这一点直接损害了历代王族贵胄的利益,因此商鞅在靠山——秦孝公薨逝后车裂而死。商鞅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这一点直接导致了秦军战斗力的指数级上升,正所谓亏本的买卖无人做,砍头的生意有人做。只要上战场拿了军功,回国就可以加官进爵,被赏封地,这个KPI刺激了亲军战士,上战场也就更加地卖力。

有赏就有罚,这样才能做到赏罚分明。秦的处罚相当严厉,甚至可以说是野蛮。当时秦还保留着殉葬制度,文明程度远远低于东方诸侯,从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就可以看出来,为其建造陵寝的工匠和千千万万的宫女均给秦始皇陪葬了。在当时,制度野蛮的地方往往军事力量比较强大,上了战场要是谁敢怯战,就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那可是要开刀问斩的。因此,再胆小的人,也只能拼了性命往前冲,杀死敌人才有生的希望,说必定还可以一跃成为金凤凰。

有了好兵,也要有好将。自秦孝公以来的君主,善用将领,白起、蒙恬、司马错、王翦等,无一不是既会带兵又会打仗。

正是这些因素打造了一个虎狼之师,让东方六国不敢正面交其兵锋。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最后也只能俯首称臣,被铁蹄踏破江山。可见秦军的战斗力那都是杠杠滴,不服就干!没毛病!


邓海春


秦军战斗力强悍,在春秋时代就天下闻名,到战国时期更是无敌,这究竟有何奥秘呢?

1 铁血开国带来的军国主义传统

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从一开始就是强大的,秦国亦然。秦的历史从非子开始,到第四任国君秦仲时,跟犬戎打仗,不仅战败身亡,连国家都沦陷了。秦仲的儿子秦庄公只得向周天子求助,周宣王雪中送炭,借兵七千给秦庄公,秦国开始了与西戎的漫长战争。

在秦庄公之前,秦国只是一个武力平平的小国,没有光荣的历史,没有赫赫的战功,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是秦庄公给国家带来雄心,带来扩张的渴望,带来不可动摇的复仇观念。他那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与犬戎血战四十余年,为后世强秦树立了一个勇武的传统。

继秦庄公之后,经秦襄公到秦文公,经历七十余年的战争后,秦国终于击败西戎,夺取岐山。秦国在战火中由弱小变成强大。自秦文公之后到最后秦统一中国的数百年间,秦国一直保持着强悍的武力,是一等的军事强国。

2 从吴起对秦军的评价,看春秋战国之交的秦国军事力量

这里我引用一个吴起对秦军的评价。战国初期,吴起镇守西河,主要便是防秦,他对秦军的实力有很深的认识。吴起认为,秦国人性格倔强,国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政严厉,赏罚分明,士卒在战斗中有死斗之心。秦军士兵各自为战的能力很强,缺点是没有阵法,部署松散。击破秦军的方法是利以诱之,设置伏兵,在其阵势混乱后果断出击。

这里有几个要点:

其一,秦人性格倔强,不怕死。这里跟关西的民风有关。秦汉时期,有一种说法,叫“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就是说关西民风很剽悍,特能打,所以军事人才多出自关西;关东文化发达,知识水平高,所以关东出相。关西就是秦的地盘,在商周时代,这里与戎狄混杂,戎狄整天来抢掠,你不斗就活不下去,故而崇尚武力。

其二,秦国有地利上的优势。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故而秦国在历史上,受到来自东方的打击是比较少的,即便在春秋时代被晋国压着打,也只伤皮肉,未伤及内脏,休养一段就能卷土重来,故而军事力量一直保持很强大。

其三,秦国的政治比较严厉,赏罚分明。说难听点,秦国的政治是比较野蛮的,当时还保留着殉葬制度,文明程度远远低于东方诸侯。在古代,制度野蛮往往军事力量比较强大,上了战场你要是怯战,就要开刀问斩,再胆小的人,也只能拼了性往前冲,杀死敌人才有生的希望。

3 商鞅变法,更加强化秦国的军国主义色彩,大大提高秦军整体作战水平

能让秦军最终一枝独秀的,还是要说到商鞅变法。

首先,商鞅把农业与打仗的重要性并列,有了充足的粮食,战略后勤就有保障。这一点是秦军后来无敌天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能打,而且能一打就是几年,没有粮食保障,怎么做得到?

其次,强化军功爵制度,强化赏罚制度。凡是在作战中立功的,按照功劳的大小受封爵禄。对于有军功的人,得给予显赫的声名,没有军功的人,就算富有也不光彩,公室宗族倘若没有军功,也不能列入贵族行列。后来名将白起在评价秦军时说:“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战,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其三,武器的标准化水平高

商鞅变法一个很重要方面:统一度量衡制度。后来秦国能异军突出,标准化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要打造一批兵器时,只要在设计图中标明规格,如大小、重量、尺寸等,无论在全国的哪个工场打造,出来的兵器规格都是相同的。除了秦国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这点。其他诸国,兵器五花八门,有长有短,规格混乱。往往这里制的箭,在别处制造的弩上无法使用,自个的兵器一旦丢失,使用另一把时,总是长短、重量都不同,用起来很不顺手。秦国兵团能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武器的标准化。


君山话史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战国时期的秦国自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从魏国入秦,到来之后就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极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其中实施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大良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候,20彻候

军功制规定:

“能得爵(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商君书》)

秦国的士兵,作战时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但不是随便杀一个普通士兵,就能顺利获得公士的爵位,而是要杀带有爵位的士兵才行。

证据是敌人的人头,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为邀功的证物。

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杀死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说这个奖励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同时又规定,一伍之中,一人战死,其余四人即获罪。

据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有二、三或四人战死,其它人的罪名一定会更重。而将功折罪的惟一办法是杀敌。一人战死,须杀敌一人,二人战死,须杀敌二人。

在作战时,斩杀敌人首级的数量必须超过己方战士伤亡的数目。如果己方战士的伤亡甚于敌方,非但不能论功行赏,反而要以律论罪。

如果己方战士的伤亡人数与敌人的死亡相等,则功罪相当,不赏不罚。

必须是己方斩杀敌人的数目超过己方的死亡人数,并在其中扣除了己方死亡人数后,才能依”斩一首者爵一级“的法规论功行赏。

所以说,说起来是20级军功,达到16级的人就凤毛麟角了。

战神白起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麾下将士斩敌百万以上,也仅仅获得大良造爵位,可见对于军人而言,大良造就是最高爵位了。

秦国建国直到最后统一全国,得大良造的将军只有司马错、白起、王翦三人而已,蒙鹜、王龁、王陵、樊於期、李信、蒙恬、蒙毅、王贲等爵位均在大良造之下。

具体的士兵作战和获奖情况怎么样,因没有历史记载,专家们都说不清楚。

直到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才让我们了解到一些当时的真实情况。

尤其是其中出土于四号秦墓中,秦士兵“黑夫”与“惊”的两封家书中,才让我们了解到真实的士兵是怎么样在前线作战的。同时,颠覆了我们以前的许多认知。

《黑夫木牍》共计527字,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家信实物。

公元前225年,大将王翦带着60万秦军,杀到楚国边境,那时候的最大规模的国家级对拼拉开序幕,双方都拿出了全部家底,持久作战,不留后路。

在这场战争中,两个来自安陆县的小伙子,一个叫黑夫,一个叫惊,作为秦军兵士,来到前线。

在前线他们给长兄“衷”分别写了一封信, 从这两封家书,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许多社会信息:

一、到战场去作战的士兵,国家居然不管他们的日常用度。

“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

译文:黑夫这次写信来的目的,是请家里赶紧给我们送点钱来,再让母亲做几件夏天穿的衣服送来。

这封信开口就是问家里要钱要衣服。

按我们以前的想象,士兵出征打仗,穿着整齐划一的军装,戴上铠甲,去奋勇杀敌。

谁能想到,那铠甲和头盔都不过是我们想象中的产物,一般士兵谁能穿得起造价昂贵的铠甲?

二、因为战争,服兵役的比例超过我们想象

当时秦国因战事频繁,已经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

黑夫家一共三个兄弟,竟征发了两个上战场!

这势必使得其家中的劳力不足。

商鞅当时只设立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秦国兵役制几丁抽一,没有史料记载。

但这么高的服役比例,说明仗打到后期,真的快成了全民皆兵了。

三、家书是从河南淮阳发出的,如今在湖北云梦出土,说明家书已到达家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已经有了邮驿,往返传送官府文书。《孟子·公孙丑》中曾引用孔子的话:“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道德学说的传播比邮驿传递信息还快。孔子用邮驿作对比,说明当时的邮驿已为人们熟知。

但那时的官邮只传递官府文件,不许私带书信。

当时除战国四公子等大贵族之外的一般人,谁也没有可能有自己的私邮。

这两个身份不高的一般士卒,就根本不可能利用私邮了。这两封家书很可能是由军队中服役期满的老乡回家时带到家中的。

老家接到书信后,怎么才能把钱和衣物送到前线来呢?也只有新服役的老乡捎带了。

这么一耽搁,再加上路途遥远。他们要的是夏装,带来时可能要换冬装了?

四、信中传达出一般老百姓的家庭生活

过去我们常说,多年媳妇熬成婆。在我们的印象中,古时候的儿媳妇都是受气包,出气筒,在家中地位很低。

其实那应该说的大户人家,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况并没有那么森严的等级差别。

“新负勉力视瞻二老”。

译文:新媳妇要好好照顾老人,别跟老人置气。

从信中传达的信息看,颠覆了我们以前的认知。新媳妇在家里并不是逆来顺受的角色,可能也时常给公婆吊脸子,发脾气。

说明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不好相处。按现代人的说法,婆媳就是天敌,此话一点不假。

五、士兵们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

“秦人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是故秦军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挡未尝不破。”(《韩非子·初见秦》)

韩非刚一到秦国,发现秦国的士兵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士气高昂,渴望战斗。

但是不打仗的时候是什么精神状态?

“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

译文:我们马上就要投入淮阳之战了。进攻这座叛逆之城的战事不知要持续多久,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意外,所以母亲给我们用的钱也别太少了。

作为离家在外的士兵,哪怕已经从军打仗是个堂堂男子汉了,可是面对家人时仍是个孩子。

他每天可能都在刀尖上舔血,随时在生死边缘徘徊,战况难料,日子难捱,既思念家人,又不得不因缺衣物而向家里人伸手,各种滋味无以言喻。

其实,在战斗的间歇,他们不是光想着建功立业,他们也有丰富的感情,也思念家人,挂念孩子。

就是上战场,也时时担忧,因为意外会随时发生。

六、有了军功,马上兑现。不是在战争结束后再论功行赏

“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

译文:收到信后请马上给我们回信,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这种公文是不会耽搁的。

从这里解读的信息,说明,这个黑夫已经立功受奖(获得了爵位),但也必须继续服役,直至服役期结束。

这样的马上兑现,对士兵的鼓励作用也非常大。因为战斗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挂了”,如果自己挂了,家人却得不到军功的待遇,岂不是白白送死了?

七、军队的宣传鼓动作用做得很到位,对激励士气有莫大的作用

“攻反城久”。

译文:进攻这座叛逆之城的战事不知要持续多久。

本来秦国军队到楚国去作战,秦始皇发动的是征服诸侯国的战争,这种战争并没有正义性可言。

由于宣传鼓动作用做得很到位,普通的士兵都认为他们是去平叛,

把征服对方的战事变成了去平叛。

俗话说“师出有名”,战争有了正义性,士兵作战便没有了道德上的束缚,可以名正言顺的去参加战斗了。

八、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就是杀人

据史书上记载,秦国直到统一六国的时候,共杀死敌人约有160万人。

按照经验之谈,“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来计算,秦国也死亡了130万人,就算他们战绩佳,那也要达百万。

从出土的长兄“衷”的墓葬中,表达住出这样的信息,上前线的哥俩立了不小的功。他们的家庭都获得了爵位和土地补偿,否则一般老百姓死后不可能有单独的墓室。

但陪葬品只有两份简牍,同墓葬的并没有黑夫和惊,说明这哥俩最后都在残酷的战斗中为国捐躯了。

哥哥怀念死在外乡的两个弟弟,把他们的书信留在自己的身边作为纪念。

九、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贡献

过去传统的说法,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但这两片木椟是用毛笔在木板上用隶书书写的,说明在秦统一天下前,连普通士兵都能够书写了,隶书当时已经很流行了。

这对中国书法史的研究,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实物支撑。

结语:

综述所述,我们从两封家书中看到了真实的军队作战情况。也给我们今天的人一种有益启迪。

他们行军作战的目的很明确,大的理想是铲除叛逆,小的理想是建立军功。

回想我们当年的抗战,许多士兵不也是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而奔赴前线的吗?

有了战争的正义性,有了军功的奖励,他们当然渴望战斗:

“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商君书·赏刑》)

“民之见战者,如饿狼之见肉。”(《商君书·画策》)

所以他们一听说有仗可打,立即热血沸腾,互相庆贺。士气鼓动上来了,就会全力以赴的去参加战斗。

给我们今天什么启示呢?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血腥的,战争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所以我们要避免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国家的“和平崛起”战略,有莫大的帮助。

我们现在短期目标是完成“中国制造”,长期愿景是实现“中国梦”。

我们目下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呢?不要整天“阿哥阿妹的情意长”了,今天你车震,明天他出轨。把一个演艺圈弄得乱七八糟。

要拿出正能量,用自己的才能贡献社会,服务大众。跟上时代的节奏,奏出时代的音符,唱响时代的战歌。

这才是我们今天迫切要做的事情。

《史记》汉·司马迁

《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编


老衲侃春秋


我是“读史自思”,提供个人观点。

针对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应该从制度、武器、习俗三个方面来剖析秦朝军队战斗力强悍的原因。


一、先进的制度是根本

商鞅变法的彻底性加强了秦朝中央集权,能有效地从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层面统合并激发全国的资源(包括:物质与人力),使中央决策最大限度与快速地发挥作用。其中军事在那样战乱纷飞的年代是优先得到各类资源的倾斜,当然受益是最多的。

同时,建立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在更大程度上为底层人打开了一条向上的通道,把人的潜能激发的更彻底。


二、标准化的武器装备是保障

从很多当下考古发现的秦朝兵器中,我们能发现当时的秦朝在军工方面就采用了流水化作业,并且具体到每样兵器上都能追溯到具体的责任人。在这样的先进制度下,一是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二是降低了武器劣质的概率,三是增加了武器的通用性,降低了制造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战场适用性。


三、刻入骨子里的习俗是韧劲

秦朝是在与犬戎等西北游牧民族的生死搏杀中建立起来的,所以整个秦朝上到君王下到平头百姓,骨子里都流淌着不屈与尚武的基因。所以我们在历史记载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到每场战斗中,秦朝军队都是向死而生的搏杀。


读史自思


秦军的战斗力很菜,秦军强悍之说从何谈起!秦军仅仅十几年,就被一群手拿木棍的农民给彻底消灭了。你见过什么强悍的军队,仅仅十几年后就被一群业余人士给打的落花流水吗?人类历史也只有秦始皇的陛下的军队了。亚历山大的军队强盛了200多年,完颜阿骨达的军队,过了100年才被消灭,只有我始皇大帝滴历史最强军队仅仅十几年就over了!只能说明一点,秦军是菜鸡而已!统一六国并不是很伟大的战绩,相比较之下,完颜阿骨打比秦始皇要更加厉害,完颜阿骨打就是一个村夫而已,也没有什么人搞变法,完颜阿骨打在灭掉辽宋两国之前,仅仅只是组织过几次不大的武装械斗,而且完颜阿骨打不识字,显然也不懂什么孙子兵法,而当时的辽国和宋国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帝国,辽国当时就是东方世界的代名词。辽国和宋国的实力比起六国又怎么样呢?辽国和宋朝的实力比六国大何止十倍!一句话除了秦始皇,再也没有短短十几年被别人灭掉的所谓世界强军了,哈哈。


血山飞虫


秦军,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军队之一,被称为虎狼之师横扫六国,最终建立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军队的战斗力如此彪悍主要原因两个,一个是自下而上的军功制度,二个是最先进的军事武器。

秦国的金属工艺是当时最成熟的,也是中国青铜兵器最辉煌时期,秦统一六国后收缴全国铜兵器,开始使用铁兵器。

秦朝自商鞅变法后,实行一种称为二十等爵的军功制度,就是把军功和爵位联系在一起,战场上斩杀多少敌人,割下头颅换取军功,积累的军功对应的是爵位的高低,而爵位能换取多少土地、房屋、女子等,这就像是古时候的科举考试,给了底层将士向上升的通道,比起其它六国的纨绔贵族将士,秦军为了富贵和爵位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自成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

图为秦军铠甲。

要知道那时候还是奴隶向封建过度的时期,社会的顶层都是由世袭贵族占据,底层百姓根本没有向上升改变命运的机会,虽然各国都进行了军事改革,但只有秦朝改革是最彻底、最成功的,这套自下而上的军功制度得以实行,反观六国也学习秦国进行这样改革,但是六国都是由勋贵把持,军事改革受到严重阻碍,他们不允许底层百姓成为贵族进入权力层,所以改革失败,只有秦国成功。

图为秦铜箭箙,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馆。

另外就是先进的军事武器,秦军最强大的武器秦弩就是个最好的例子,秦弩是按标准件生产的,可以拆解互换,箭头也是按标准件生产的,每个箭头的误差小于0.83毫米,要知道2000多年前的人类还处于纯手工作坊的阶段,秦国的武器就能做到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另外秦军的箭头采用子弹头形状设计,和六国的尖的箭头都不一样,这种像子弹头的箭头穿透力才最强,其它六国的弩射程在150米,而秦国的弩射程在300米,当秦军万箭齐发时,敌军已经溃不成军了,后期打仗秦军根本不用上去肉搏,列好箭阵,依托强大的战斗力,自然就横扫六国了。


图文绘历史


一个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商鞅主张“强国弱民”,用一整套军功制度,使整个国家形成“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 ,极大的释放了底层人民为国征战的战斗力。



秦国军队在战国以“虎狼之师”著称,那不是吹的,试想秦国的国土在当时,偏安西陲,占天下的面积都不到七分之一 ,兵力虽说带戴甲百万,其他六国总兵力至少也在秦国三五倍。秦能消灭六国,完成统一,那绝对是凭军队的实力打出来的。

秦国军队之所以强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军功军爵,全民皆兵

商鞅变法设置了二十等军功爵位。这是秦军充满战斗力的原动力。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斩敌首一颗,升一爵,荣华富贵全靠本事。二十级军功分别为:(1)公士;(2) 上造;(3)簪枭 ;(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10)左庶长 ;(11)右庶长;(12)左更 ;(13)中更;(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上造(17)驷车 ;(18)大庶长 ;(19)关内侯;(20)彻侯。



据出土的云梦竹简显示,年满17岁的秦国男子都要“傅籍”,即登记户口,随时等待应召上战场派。国家还规定男女要早早结婚,生儿育女,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力资源。

(二)上下一心,主明臣强

秦国六代君主致力于统一天下的大业,秉持一贯的内政外交政策。从秦孝公开始,历经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六代君主,虽有三位主政时间很短,但没有出现昏聩之主,而且秦国重视吸纳六国人才为秦所用。

整个国家呈现蓬勃向上的生机,这是秦军充满战斗力的根本保障。



(三)粮草充足,无后顾之忧

秦国鼓励耕作,重视农业生产。秦国长时间的统一战争,有稳固的后勤供应是根本。秦惠王时期,司马错功下蜀地,蜀地沃野千里,与关中平原一道成为秦国粮仓。

秦赵长平之战打了三年,秦楚最后决战打了一两年,耗到最后,赵楚都耗不动,缺粮!

没粮,心慌!

军队一心慌,就乱了阵脚,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说到底,庞大的军队作为战争机器,一开战,比拼士气是一方面,主将调兵遣将是一方面,最根本还是比拼经济实力。那几十万大军,消耗兵器、消耗粮食、消耗战马,那都是烧钱,烧的都是国家的财力💰。

所以国力是根基本。

(四)秦国弩机,独步天下

秦国在统一天下过程中,军用武器生产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据专家考证,秦国的长枪、剑戟、弩机等军用武器,零件配备已经能"流水线生产"并有很好的“质量追踪体系”,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武器,都刻着工匠和督造者的名字。

至于秦国的军阵,去看看秦陵兵马俑就知道了,各种兵种结合、布兵排阵,大秦英武之师,可不是浪得虚名!


开涮历史


题主的意思应该是包括秦国在内的秦军战斗力,相对而言,秦朝农民起义爆发时秦军的战斗力与前期相比好像是变弱了。秦孝公之前,秦国战力也无出色之处,吴起五万魏武卒便能大败秦国五十万兵,转折点在商鞅变法,这次变法在历史上毁誉不一,有赞有弹,但之后秦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却是事实。秦军战斗力突然有了飞跃,从三方面可窥端倪。


商鞅变法后,严格限制其他与“耕战”国策无关的产业,除了战场,国民只有农业和兵器制造两个行业可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秦国对武器生产非常重视,兵器制造由政府最高长官秦国国相负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打造的每件兵器都刻有铭文,记载生产主管分管检验等人,包括兵器的制造工人的名字。一旦这件兵器出现了问题,由丞相负责执法,冶炼工人首先要被处罚,随后有关人等也受到惩处,轻则砍手砍脚,重则处罚,严刑竣法保证下,兵器质量可想而知。


秦国入选士兵有优厚的待遇,也有严苛的条件,上战场时还有战阵保障,秦军队最小战术单位为伍,由五个士兵组成。十个伍组成一个屯,二个屯组成一个将,有一百名士兵。五个屯组成一个主,二个主组成一个大将,有大约一千兵士,这是编制。而军队在作战时,伍、屯、主、将等战术编制保持分工协作。以一个伍为例,防守时五名军卒互相保护,进攻时如有人数优势则围攻敌人。混战时,伍内部兵卒之间始终保持紧密联系,队伍不会被轻易击破。并且战车、步兵、弩兵再混合组编,互为援应,保证了战场上的互动和杀伤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最直接一点,就是军功爵禄制度,这一制度充分调动国民参战积极性,士后获取敌人一颗首级,国家奖赏一间房子,得两首级,妻子为奴的赦为平民,父母犯罪的可免罪。首级越多军功爵位赏赐等级越高,而且战场上得来的爵位赏赐即使本人战死沙场,还可以传给家人后代。因此每家每户都把打仗看作真正光宗耀祖的事,积极送男丁上战场,战场上秦军看见敌军,眼中有头,心中无人,他们只看到高官厚禄和金银财宝,每次上战场就像在抢钱。这样的秦军战力自然强悍。


南方鹏


秦朝战斗力强悍是有历史时限的,在一开始的时候秦军虽然也是悍勇,但却经常被邻国给打的一退再退,在列国中也只能算的上中等。

秦国军队真正强大起来的时候是在商鞅变法以后,那时候的秦军才成为了各国谈之色变的存在,那么为什么前后都是秦军一场变法就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商鞅变法之后解决了秦国粮食不足的问题,让曾经因为没有粮食而导致作战失败的秦国彻底成为了历史,其次设立了二十等爵制度,使曾经的人人畏战变成了现在的人人求战,变法后的秦国是求战欲望最为强烈的国家,现在说的一句话叫读书改变命运,那时候对秦国人来说就是战争改变命运,战功改变命运,就算你是个奴隶本来是没有出路的只能一辈子是奴隶,但是只要你在战场上立功就能立马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平民,贵族。这就导致秦军作战异常的凶悍,因为在秦军眼里,面对的那根本不是敌人,那就是活生生的土地,爵位,钱财,所以能不强大吗?

另外,完善的工坊,流水线式的生产,实名制的制造,使得秦军武器异常精良,几乎不可能有劣品武器,而且不会出现有人缺少武器的情况,历史上的秦剑,秦戈,秦弩那可都是大杀器般的存在,加上秦人本身就很彪悍,秦将也很出色,这就无疑是如虎添翼。所以使秦军真正强大的核心还是一套完善的制度,优秀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只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的作用,即使没有厉害的将领,优秀的士兵,临时组建的秦军在这一套制度下,也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出来,这点,秦末时期章邯靠一只临时组建的囚徒军就能平定大部叛乱就可以看出。


历史微探索


秦朝军队如此强悍的几点看法:一是商鞅变法实施的军功爵制,给了所有普通人以晋升的机会,且变法之处,商鞅移木立信,树立了变法的权威;二是奖励耕战,利出一孔,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在秦国,要有立足之地,必须参与耕战,否则在秦国待不下去;三是秦军国君及统帅才能出众,一只狼带着一群绵阳可以打败一只绵阳带领的一群狼,何况秦军是虎狼之师;四是秦国综合国力比较强大,战争最终拼的是综合国力,长平之战中,赵国之所以任用主张积极进攻的赵括为统帅替代严防死守的廉颇老将军,其中主要因素是赵国军队已无粮可用,而秦国,有巴蜀,汉中为后盾,粮草充足。商鞅变法就是把秦国打造成战争机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