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到底有多厲害?

浪花中的婚禮


在中國的歷史之中,一直流傳著無川不成軍的傳統,當然這句話是從宋朝才開始的。

那個時期的四川士兵在對戰遼國的時候就已經大放光彩,而到了元朝的時候,四川軍人的釣魚城之戰也是讓蒙古大汗蒙哥死在了高山峻嶺之中,到明朝末年的時候,四川老太太秦良玉所訓練出來的白桿兵曾經奔赴遼東戰場以三千對抗滿洲三萬八旗而不敗。

這樣的輝煌戰績一直延續到了抗戰時期,整個抗戰,川軍出川人數高達400萬,成為了抗日戰爭中出兵最多的身份,那來自四川的川軍到底有多厲害呢?

從戰鬥力上面來分析,川軍屬於二流水平。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整個抗戰時期,川軍雖然是出兵人數最多的省份,但是士兵的戰鬥力量早已經沒有了明朝末年白桿兵那種以一當十的狠勁。

  1. 四川士兵並不是說他弱,而是有比四川軍人更厲害的士兵存在,要知道整個清朝晚期都是靠著這支軍隊的,清朝末年的湘軍大家一定是聽說過的,因為湖南地區多山地,沒有什麼平原,所以哪裡的老百姓討生活也是十分艱難。


  2. 這使得他們養成了一股狠勁,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都沒有打下湖南,而湘西會戰又是抗日戰爭的轉折點,所以說,在這上面,湘軍戰鬥力是稍勝川軍一籌的。還有一個省份就是廣西哪裡的士兵號稱狼軍,在抗戰時期日軍都沒有打進來,在這裡,川軍和廣西的狼軍平分秋色。

川軍活躍在中國各個地區的戰場之上,是抗日戰爭中軍隊的主流。

要說川軍戰力之所以淪為第二還是因為他們的戰鬥裝備實在是太過差勁。

  1. 那個時期的川軍大部分連小米加步槍都沒有很多川軍上戰場就是拿著自己家裡祖傳的一把大刀,然後在腿上綁著綁腿,他們矮小的身影活躍在整個中古戰場,從淞滬會戰到中國軍隊入緬救援盟軍,都是靠著川軍熟悉山地戰鬥在支撐。
  2. 四川士兵是最能吃苦的士兵,在當時四川總人口應該在4000萬左右,可是光出兵就出了400萬,出兵比例約為十比一,這要是排除家裡的老人女子和孩子可以說的上是四川地區的家庭每一個都為國家流血戰鬥過,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川軍可敬,川軍可畏,川軍是中國軍隊中的光榮。


無根樹花正孤


有網友問川軍到底有多厲害,有什麼著名戰役。很多人都說無川不成軍,抗戰350萬四川人參軍,全國第一。但是,要說川軍打了多少著名戰役,其實誰都就不出幾個例子。

最多就是說一下,川軍26師參加淞滬會戰,川軍145師血戰廣德,122師王銘章死守藤縣。李家鈺在河南作戰陣亡,然後川軍第20,21軍參加過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和鄂西會戰。

然後還能舉出例子嗎?基本上就沒有了,就會奇怪,川軍有350萬人,佔了全國從軍的四分之一,真要細算下來,川軍沒有打過很多大戰啊?而且,也沒有在任何大型戰役擔任過主力軍。

而且還會發現,川軍的番號其實很少,說來說去都是那麼幾個軍和師,就那麼幾個人名。怎麼看也不是有350萬人規模的龐大部隊。其實,每天很多人說川軍如何如何,根本就不懂真正的川軍是啥樣的。

整個抗戰川軍才20來個師,90%以上的四川新兵都不是補充到川軍,而是補充到了各個嫡系部隊。絕大部分四川新兵都是補充中國遠征軍,第6,第9戰區和西北方向的嫡系部隊,就連駐紮在雲南邊境的第93師都是四川兵補充的。

所以每天都問,川軍有多厲害?川軍打過多少著名戰役,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四川新兵補充到了全國各個部隊,這才有了無川不成軍的說法,但是,90%的四川新兵其實去的都不是川軍,所以350萬川軍出川抗戰,是個錯誤說法。


深度軍事


有句話說得好:“無川不成軍”,川軍能打是出了名的,特別是在抗戰中打出了名氣。

從總體上看,8年中,四川徵兵加上自願報名的,一共350多萬人。這是什麼概念?佔全國的20%。這還只是正面站場的統計數據,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川軍。川軍足跡遍及13個省市,轉戰7萬里,傷亡加失蹤近5萬人。不管是參戰人數還是陣亡人數,都居全國之首。當然了,川軍也有一個數據排倒數第一——被俘率!

川軍最出名的一仗是臺兒莊中的藤縣保衛戰。為了確保戰略全局,川軍第122師師長王銘章率部死守山東藤縣,師長堅守到最後一刻,全師官兵幾乎全部陣亡。王銘章遺體運回成都時,已經腐爛,家人看到的遺體,外面套著軍裝,裡面已經不是肉體,而是木頭之類的物件把衣服撐起來。李宗仁感嘆:“若無藤縣之守,焉有臺兒莊大捷?臺兒莊之戰果,實藤縣先烈所造也!”

川軍的優異表現,當然不只一個滕縣保衛戰。淞滬會戰中,川軍第26師4000多人,打下來基本只剩零頭——600多人,算下比例,只有15%倖存。隨後的南京保衛戰,第145師師長饒國華不願成為日軍俘虜,舉槍自盡。抗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還不是師長,而是集團軍司令——李家鈺。

其實,四川的軍人厲害只是四川人厲害的一個縮影。自古就有“川人出川驚海內”的說法,從古至今,不僅出了“三蘇”為代表的名人,甚至普通的四川人也外地也獲得極高口碑,因為他們堅忍不拔,吃苦耐勞,任勞任怨。

四川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期待他們創造更輝煌的未來。


腦洞大開的歷史


我是慕青,我來回答

在普通人印象中,南方人肯定沒有北方人強壯,因為在古代各類戰爭中,往往北方出了大量的王牌軍隊。但是在四川,這個定律被打破了。說到川軍,每個人心裡都會敬佩,在那場全民族抗戰時期,川軍為了保家衛國,付出了太多太多。戰火雖未及川蜀,但西川男兒早已心繫國家,350萬人出川抗日,參戰人員居全國之首。面對兇殘的日軍,川軍團毫無畏懼,甚至比日軍更猛,硬是用最爛的武器將擁有坦克的日軍打怕了。觀全國之兵勇,以四川為最猛,滕縣保衛戰,也是臺兒莊大戰的序幕戰,川軍團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看哭了所有中華兒女。

視死如歸的川軍

就拿盧溝橋事變來說,其爆發的第二天,在其他各個省市還在討論是否抗敵的時候,當時擔任四川省主席的劉湘,毫不猶豫的決定出兵三十萬,供給壯丁五百萬,隨後來自四川省的七個集團軍四十餘萬人就開赴全國戰場,此後,四川每年為前線輸送的青壯年軍人都居全國之首。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四川一共為國家獻出300萬兵力,傷亡高達70萬人,五個軍人中,就有一個來自四川。即便如此,來自四川的川軍仍然源源不斷的相應國家的號召,青壯年拼沒了,四川的娃娃兵上,很多才十二三歲的四川孩子在前線為國效忠。

我國在當時,無論從兵力還是軍事裝備上來說,都是落後於日本的。川軍帶上戰場的槍,很多都是清朝留下的老毛瑟槍,經常容易損壞,而且當時的川軍裝備很差,甚至連挖戰壕的鏟子,都只能找老百姓借。

但是川軍在如此差的條件下,依舊保持了高昂的鬥志

。川軍的26師,在淞滬會戰中死戰不退,全師四千官兵,拼到最後只剩幾百人,沒有人後退一步;南京保衛戰中,川軍145師受命死守廣德,師長饒國華不願離開廣德,飲彈自盡;臺兒莊戰役,122師王銘章將軍在滕州和日軍作戰,全軍五千人,只活下來17人,王銘章將軍英勇就義。

臺兒莊戰役

日本侵略者在佔領南京之後,為了南北呼應,想打通津浦鐵路,第五戰區總司令李宗仁為粉碎敵人的陰謀,調集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駐守滕縣,阻擊日軍南下,滕縣保衛戰由此拉開序幕。由於川軍剛和日軍激戰過,所以開赴滕縣的軍隊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在武器上,都跟裝備精良的日軍差太遠,不過他們並不怕,因為他們是川系軍團。就是這樣一支被中央軍稱為“雜牌軍”“毫無用處”的軍隊,直接促成了臺兒莊戰役的成功。

聽說川軍來打鬼子,藤縣當地的老百姓爭相來慰問,送給川軍很多物資,當時川軍出川抗日時穿的都還是草鞋,天氣很冷,村民們看了十分心疼,於是給川軍送去了很多軍衣棉褲。川軍自出川以來受到各個派系的排擠,此時面對藤縣人民的熱情擁戴,感動不已,士氣大振,紛紛表決誓與藤縣共存亡。

1938年3月9日,日軍用飛機開始狂轟濫炸,滕縣保衛戰打響,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臨危受命,任前線總指揮。日軍以飛機大炮作為掩護,開始集中優勢兵力發起衝鋒,川軍在無空中支援的情況下,多次擊退兇悍的日軍。後來日軍兵力越來越多,王銘章根據形勢作出相應決斷,決定死守藤縣縣城以待援軍內外夾擊。他對手下說:“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有逃兵者,就地正法”。此後,王銘章師長部署兵力死守城牆,日軍發動了好幾次大規模的進攻皆被打退,可時間過了許久,趕來的全都是日軍的增援,蔣介石的中央軍(派遣的是湯恩伯部)連個影都沒有。在日軍的猛攻下,外城失守,川軍退守內城。

日軍看遲遲攻不下藤縣,也急了,最後乾脆不管藤縣內的外國教堂了,直接用飛機覆蓋式轟炸,雙方的惡戰又開始了。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之下,藤縣縣城內一片火海,日軍開著坦克衝進城內,川軍英勇向前,用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日軍死了一批又上來一批,源源不斷,我軍傷亡慘重,精銳將士傷亡殆盡,卻沒有後援,此時援軍還是沒影。為奪回一個佔地,幾乎損失了一個連,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後來日軍進入到城內,王銘章師長親自上陣,與日軍展開巷戰,在日軍密集的炮火之下,王銘章師長及部下悉數陣亡,為國捐軀。城內守軍有的沒有突圍出去的,就開始各自為戰,他們知曉了王銘章師長為國捐軀的消息之後,一個個義憤填庸,開始跟日軍“一換一”。剩下的將士與日軍展開肉搏,有的抱起日軍拉響了身上的手榴彈,有的跟日軍拼刺刀,剩餘的三百川軍全部戰死,沒有一個投降的。

藤縣激戰正酣,李宗仁已經調兵遣將完畢,徐州會戰拉開帷幕,此後獲得臺兒莊大捷,戰後李宗仁說到:“若無滕縣之固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為褒獎王銘章將軍,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上將。轟轟烈烈的滕縣保衛戰就這樣結束,這場血戰,看哭了所有中國人,他們當中還有好多是未成年的孩子,為了保衛國家趕赴前線,不僅受到中央軍的排擠,蔣介石還不給彈藥糧草,他們用那些低端武器打怕了日軍,書寫了川軍的剛勇。


死字旗故事

川軍中還流傳著死字旗。主動請纓出戰的王建堂戰士,在即將奔赴前線時,接到了父親寄來的包裹,這份包裹裡是一塊白布做成的旗幟,旗幟正中間,寫著一個斗大的“死”字,右邊寫道:“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上盡忠”。左邊寫道:“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王建堂果然沒讓他的父親失望,多次加入敢死隊,並親眼見證了日軍投降。

川軍靠著不怕死的精神,創造出眾多奇蹟,用自己的鮮血守住了祖國。當時的川軍,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分配給了各大軍隊,可以說當時的抗戰軍隊,是川軍一手支撐起來。

四川不光軍隊強,作為“大後方”更是強。抗戰時期,四川一個省承擔了國家財政總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無論是出糧出錢,四川都在全國排名第一,這麼多的物資,全部都是四川人民一點點的節省出來的。很多百姓收了糧食,立馬全部上繳給軍隊,自己靠吃苕藤菜葉和樹皮生活。

所以,從抗戰時起就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無川不成軍”。


搞笑國民女漢紙


說到"川軍",有狹義上的"川軍"和廣義上的"川軍"。

狹義上的"川軍",就是指抗戰初期就以原四川軍閥部隊編制出川抗日的幾個集團軍,包括北路鄧錫侯、孫震率領的22集團軍,南路劉湘、唐式遵率領的23集團軍,以及單獨出征淞滬戰場的楊森20軍、郭汝棟43軍(僅26師一師),後來又有王陵基、範紹增等軍閥也自行率隊出川抗戰,最多時達到七個集團軍四十多萬人,加上戰損後自行回川整補的人員,這部分“川軍"有近百萬之眾。

北路"川軍"22集團軍是奉命加入第二戰區參加太原會戰,由於交通不便,幾乎是步行到達陝西再轉火車赴山西,重武器獲准留在四川,由第二戰區補給,但由於路途遙遠艱難,抵達山西時太原會戰已近尾聲,國軍已處於潰敗中,22集團軍只是參加了一些混亂的阻擊戰,掩護衛立煌的中央軍和閻錫山的晉綏軍撤退,裝備低劣而又指揮混亂的22集團軍傷亡慘重,而閻錫山又毀約不肯給予川軍補給,此時北方氣溫已降至零下而川軍還穿著單衣、草鞋。部分川軍部隊趁亂搶劫了晉綏軍幾處軍需倉庫(後來這些倉庫所存物資大多成了日軍戰利品),惹怒了閻錫山,將川軍告到軍委會並堅決要求川軍離開山西,實則當時山西僅剩晉西南一隅已無地方安頓那麼多軍隊。正好李宗仁第五戰區要人,22集團軍於是轉至山東,隨後參加了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122師王銘章以下三千餘人全部戰死於滕縣。22集團軍最出彩一戰是抗戰末期的老河口戰役,日軍為挽回敗局決心孤注一擲向西越過漢水攻入四川結束中國戰事,第五戰區中央軍、桂軍全線棄守河東襄樊等重地,獨留川軍125師兩個團(有一個團回川補充)堅守老河口,並命幾百裡之外的川軍127師馳援老河口,125師與數倍於己的日軍在光化縣城、馬頭山、老河口血戰,後來127師率先抵達的一個團也渡河進入老河口加入了戰鬥,雙方血戰13晝夜,雙方均傷亡慘重,川軍傷亡1600餘人,日軍戰報傷亡1668人(其中將校級軍官死8人、傷15人)被擊毀坦克8輛。隨後川軍奉命放棄老河口撤至河西,但日軍經此一戰再也無力渡河西進,只好拿老百姓出氣,在老河口製造了一場大屠殺後撤回原地。

南路川軍戰績最好的是單獨出征的郭汝棟43軍26師和楊森的20軍。他們都從貴州出發沿湘黔公路步行轉船運至上海,是最早抵達淞滬戰場的地方部隊。十月十七日,二十六師奉命接替三十六師宋希廉部防守大場鎮的陣地,這是淞滬會戰中最重要最血腥的戰場。26師浴血奮戰七晝夜,按命令規定是完成任務的日子,接防的部隊己經來到。軍官到陣地上交接時,對方提出,第一線陣地中還有一段在敵人手中,必須完全奪回來,才能接手。此時二十六師己經精疲力竭,預備隊早就用光,防守在陣地上的人員己經所剩無幾了。師長劉雨卿一咬牙,把送飯到陣地上來的所有伙伕炊事員統統留下,加上師部所有的衛兵警衛勤雜,編入戰鬥行列,一陣衝鋒號,一鼓作氣,衝上敵陣,前赴後繼,一陣猛打猛殺,勝利地收復了這第一線戰壕,完成了交接。二十六師,一支近萬人的隊伍,經過七天的戰鬥,能集合起來的人不足七百人。全師四個團長兩死一傷;十四個營長傷亡十三名;連、排長傷亡二百五十多名。

在淞滬會戰中我方參戰的部隊共有七十二個師,除了戰役開始時處於進攻和中間曾有過一次以桂軍為主的反攻外,全都是處於防守之中。在日軍優勢武器的猛烈進攻下,往往是一個師頂上幾天,就會被打得殘破不全,失去作戰能力,必須撤換下來到後方整補。有的師甚至頂二、三天,就打得垮下來。像二十六師這樣的,在陣地上堅守七天七夜,人幾乎打光了也死不退讓的師實不多見。後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漢口召開軍事會議,蔣委員長在會上當眾宣佈,嘉譽二十六師為參加淞滬戰役中戰績最優秀的五個師之一。

楊森的20軍是川軍中戰績最輝煌的,也是最早到達淞滬戰場的。10月8日,第20軍經過火車運輸抵達南翔,隨後根據第3戰區司令長官部的命令歸第19集團軍總司令薛嶽指揮,開赴上海近郊的老人橋、鬱公廟、新涇橋、談家頭、池後宅、戰頭橋一線構築防禦工事。兩天後,友軍32師位於陳家行的陣地被日軍攻佔。此時還沒有全部抵達戰場的第20軍奉命參戰,其任務就是奪回陳家行以及附近丟失的陣地。

最先投入作戰的是第134師402旅804團。旅長楊幹才於10日夜率部前往第32師報道,隨後命第804團投入反攻。第804團團長向文彬手頭實際可以使用的只有兩個步兵營(另一個營由軍部直接指揮),他將兩個營一左一右配置,借用夜色盡數投入作戰。經過一夜激戰,第804團成功收復陳家行以及附近的橋亭宅、頓悟寺陣地。但全團此時僅剩下120餘人,向文彬只能將所有戰鬥兵編組為一個臨時營級單位連夜修築防禦工事,以備日軍反撲。這次戰鬥,是川軍對日首戰,雖然傷亡巨大,卻使其他派系的友軍對川軍的看法轉變不少。蔣介石在接到收復頓悟寺的報告後,非常高興,馬上打電話給楊森說:“向文彬團長收復頓悟寺立了大功,晉升少將旅長,接替負傷的旅長羅潤德。”向文彬一天之內由中校升上校,上校再升少將。全團官兵獲獎金6000元法幣。

第804團首戰告捷,但以區區120餘人的兵力要守住陣地也十分困難。就在日軍重新發起反撲,第804團無力支持的時候,後續部隊第802團及時趕至戰場。該團團長林相侯見戰況危急,親自率領一個連投入反擊,卻不幸被日軍炮彈擊中頭部陣亡。團長初上陣即告陣亡,這對全團來說都是一個沉重打擊,但在此情況下,第802團並沒有動搖,他們在面對佔據優勢火力的日軍步兵第7聯隊面前繼續組織反擊,有的官兵甚至大喊著"為團長報仇!向敵人衝啊!"的口號向日軍衝去。

經過近三個小時的激烈廝殺,第802團終於將日軍擊退。原本深約兩米的戰壕,此時已經被許多屍體填高,第802團經此一戰也只能縮編為一個兩百餘人的戰鬥營。第20軍兩個團參戰僅三天,即只剩下兩個營,其慘烈程度不言而喻。

從14日開始,第133師主力(三個團)抵達戰場。在師長楊漢域的率領下,這些部隊未經休息即投入到陳家行,替換了只剩不到兩個營的第802團和第804團陣地。楊漢域命第397旅為正面防禦部隊,第399旅797團為預備隊。

第397旅剛進入陣地,就碰上日軍步兵第7聯隊主力和第35聯隊一個大隊的猛攻。旅長周翰熙親在一線督戰,所屬兩名團長蔡慎猷、李介立甚至親自進入重機槍陣地直接參戰。他們呈扇形散開,用機槍、步槍向進攻的日軍頑強阻擊。受步槍射距的限制,第397旅甚至主動衝出戰壕發起反擊,讓日軍步兵大感驚訝。經過一個小時的激戰,日軍被迫後撤整理。

在接下來的三天裡,日軍不斷對第133師陣地發起猛攻。第133師也繼續不顧傷亡地頑強抵抗,其中第794團1營所屬一個連,最後戰至僅七人,仍然死守在陣地上。日軍佔據炮火優勢,但不擅夜戰,守軍就利用夜間趕築被日軍摧毀的防禦工事,並輸送彈藥和伙食,這使部隊往往只能一天吃一次飯。儘管如此,第133師剩餘官兵的鬥志依然旺盛,師長楊漢域曾打電話問第794團團長李介立:"你部已經傷亡重大,現在敵人又來進攻,你準備怎麼辦?"李介立當即堅定地回答:"請師長放心,只要我沒死,陣地就能固守!如果我陣亡,請師長另派部隊來接替。"李介立以此誓言,一直打到全團僅剩40餘人為止。

第20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經歷了七天惡戰,直到將完整的防區交由桂軍第48軍接替。

淞滬一役,第20軍陣亡3706人,傷7049,失蹤241人,損失大部分兵力。在撤出陣地後,全軍只能縮編為一個戰鬥團。綜觀整個淞滬會戰的參戰部隊,第20軍的裝備絕對屬於墊底部隊之一,但該軍官兵卻以極其旺盛的戰鬥意志去阻擋日軍,這種精神直讓中央軍都為之欽佩。

軍委會在戰後漢口總結會對參戰各師進行評比時,第20軍所屬第133師名列第11。

楊森是四川各路實力派中較早向中央靠攏的軍閥,加上第20軍又在淞滬會戰中表現出色,使部隊在安慶整補時得到了其他雜牌軍所沒有的特殊待遇。第20軍的損失,由四川廣合、敘瀘兩個師管區撥補新兵補充,武器裝備則全部改由軍政部負責調撥。這次整補,第20軍的裝備可謂渙然一新。每個步兵團都增編了一迫炮連,每個步兵營則增編了一個重機槍連,每個連都能擁有六挺輕機槍,就連步槍也大都改換成了漢陽造。此外軍部、師部都配備了通訊部隊。

這些裝備使整補後的第20軍戰鬥力大幅度得到提升,但全軍新兵卻佔百分之60以上,許多基層軍官也都是由士官新近提拔,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的整訓。但第20軍孤軍在外省,卻能團結一心,紀律整肅,士氣旺盛,很快就形成一種嶄新的精神面貌。薛嶽在第二次見到第20軍時,對這支軍容嚴整、裝備整齊的部隊曾驚呼道"這是川軍?"

在1938年6月的巢縣反攻戰,是第20軍重整後的首戰。當時日軍沿津浦線南下直攻合肥,並以一部進佔巢縣。第20軍先頭部隊第134師決定乘日軍立足未穩實施反擊。當該師所屬第803團進抵巢縣附近時,得知縣城西南處有一個大孔,可使部隊從此處入城。

第803團團長李麟昭得此情報,決定由第1營和第2營各抽調精兵組成突擊隊,於深夜悄悄從大孔入城,隨後第1營營長唐式臣帶一部前往打開南門,其餘部隊則繼續向城內推進。

時值天氣炎熱,日軍士兵都沿街酣睡正香。突擊隊的奇襲使不少日軍士兵在睡夢中斃命,甦醒過來的日軍則倉皇抵抗到處盲目射擊,一時間陷入混亂。李麟昭見奇襲得手,即率主力從南門衝入,日軍限於兵力分散,又摸不清楚攻城中國軍隊的實力,便紛紛向東北角退去,待天明弄清情況後再組織反撲。李麟昭在天亮後見攻勢受阻,進攻部隊的傷亡也在不斷增加,便下令有序撤離巢縣。此戰第803團第2營營長張運輝在進攻時陣亡,全團傷亡400餘人。

武漢會戰爆發後,正在湖南瀏陽、醴陵整訓的第20軍奉命開赴武寧參戰。當時第20軍人員還沒有整補完整,楊森考慮再三,決定派第133師執行參戰任務。

1938年10月,第133師師長楊漢域率領所部趕到武寧。當時友軍第8軍主力正奉命在武寧東北方的羅盤山、棺材山阻擊日軍第27師團。楊漢域根據第8軍軍長李玉堂的命令,以所屬第397旅對佔據棺材山的日軍發起進攻。但日軍佔據制高點,又得到強大炮兵火力的增援,致使第397旅屢攻不下。

楊漢域見強攻不行,決定白天採取守勢,夜間集中兵力發起突擊。楊漢域的這種作戰模式,成功收復棺材山。日軍不甘失敗又在天明後發起反擊,第133師則據險阻擊,雙方你來我往,爭奪十分激烈。

與此同時,第133師還奉命抽調一部在羅盤山側翼實施進攻,以保障友軍第3師陣地的穩定。楊漢域決定抽調第797團執行這一命令。第797團奉命後猛攻日軍側背,但中校團附滕軍甫的陣亡一度使該團進攻受挫。在此情況下,師長楊漢域命通信連連長陳德邵帶一個排在後督戰,團長陳親民見狀,親率部隊衝鋒,他們在炮兵的掩護下,終於成功將日軍擊退。此後楊漢域命第399旅接替第397旅陣地,繼續配合第8軍作戰。

在為期25天的戰鬥中,第133師配合友軍各部始終堅守不退,破壞了日軍從鄂南包圍武漢的計劃,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此戰是川軍各部自參加抗戰以來第一次完成堅守的任務,對第20軍以及其他各路川軍來說都是一種鼓舞,川軍"無用"說自此得到終結。

1939年1月,楊森升任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27集團軍總司令,第20軍軍長一職改由曾在武漢會戰表現出色的第133師師長楊漢域接任。

楊漢域(1905-1973)是楊森的侄子,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第十九期步兵科。楊漢域身材高大魁梧,平時沉默寡言,但做事卻認真負責。在楊森麾下南征北戰,深得楊氏信任,在第20軍內部也很有威望,被譽為"楊家將"中的臺柱。

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爆發。此時第20軍正擔負通城、通山以南的守備任務,其防區正是日軍第33師團的主要進攻目標。

9月22日,日軍第33師團先頭部隊在通城東南地區發起猛攻,第134師在師長楊幹才的指揮下奮起反擊,在南樓嶺至苦竹嶺一線成功擋住日軍。24日,日軍後續部隊抵達,並攻佔桃樹港,迫使第134師401團退守金鳳山至福石嶺一線。26日福石嶺又告失守。

為扭轉局面,第134師師長楊幹才命預備隊第402團投入作戰。該團團長向文彬率部在白沙嶺阻擊日軍兩晝夜,並在擊斃的一名日軍軍官身上繳獲作戰地圖和作戰計劃一份。繳獲文件隨即被逐級上報,使楊森及時調整部署,並大膽派出小股部隊穿插到日軍防線後方製造中國軍隊主力在反攻的假象,從而迫使日軍第33師團後撤。10月8日,第133師配合友軍光復渣津,兩天後攻克麥市,恢復了原有防線。第一次長沙會戰也在不久之後以日軍的失敗告終。

會戰結束後,第20軍集中在通城整訓。第二次長沙會戰於1941年9月開始後,第20軍奉命由通城向西南急進,連夜趕至步先橋以東地區,配合第58軍及第4軍側擊日軍。當時軍長楊漢域正在重慶的中央軍官訓練團受訓,故部隊由副軍長兼第133師師長夏炯指揮。夏炯決定由第133師副師長周翰熙率領部隊先行出發,自隨第134師跟進。

第133師在前進途中突然遭到日軍猛烈炮擊,師指揮所也被命中,所幸沒有造成傷亡。代師長周翰熙對此從容應對,他在將部隊重新整理完畢後即與友軍取得聯繫,共同對日軍實施側攻。戰至27日,第134師抵達戰場後也投入作戰,使戰況更加激烈。

在各路部隊的齊全協力下,日軍因擔心補給線被切斷,被迫於30日開始後退。此時第134師被緊急調到金井構築陣地堵擊日軍。師長楊幹才接到命令後自率主力前往堵截,另命向文彬的第402團配合第133師發起追擊,於10月5日越過汨羅江,8日越過新牆河,迫使日軍全部退守原陣地。第二次長沙會戰再次以中國軍隊得勝而告終。

第20軍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主要任務是側擊日軍。其任務雖然不是重點,但表現依然在蔣介石召開的南嶽軍事會議上獲得認可,蔣介石為此還特命撥款嘉獎該軍,併為參戰的有功官兵授勳頒獎。第20軍在湖南戰場連戰告捷,再次證明了川軍的戰鬥力。第20軍的勝利還在繼續,該軍即將迎來他們軍史上最輝煌的勝績。

1941年12月,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後,日軍駐武漢部隊決定再次發動對長江以南的攻勢作戰,從而起到牽制中國軍隊轉用於廣東的目的,阻止中國軍隊援助英軍保衛香港。為此,日軍第11軍集中四個師團、兩個旅團、三個支隊以及航空兵一部共約12萬人的兵力第三次向長沙發動進攻,第三次長沙會戰隨即爆發。

第20軍軍部及直屬部隊當時駐防在平江水口嶺,所屬第133師駐關王橋,第134師駐唐家坳。會戰開始後,第20軍接到的命令是在新牆河以南、汨羅江以北阻擊日軍三天,掩護長沙地區的主力部隊完成防禦部署。楊漢域接受任務後即命第133師沿鐵路之黃沙街、龍鳳橋、下高橋等地構築工事據守,第134師在青泉峰、影珠山、古華山等地佔領陣地,對日軍進行阻擊。

12月23日,日軍第6、第40師團強渡新牆河,對中國軍隊的防線發起進攻。在第20軍防區內,以第133師398團戰鬥最為激烈,其前沿四個連的據點很快被日軍分割包圍,他們不得不各自為戰。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前沿四個連傷亡殆盡,第398團2營營長王超奎被迫下令突圍。為了能使殘部撤退成功,王超奎自率一隊敢死隊留下繼續堅守,他們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全部在與日軍的肉搏戰中陣亡。

第20軍防線受此影響,不得不於25日夜將主力撤至關王橋、陳家橋、三江口、羊角嶺一線,留第133師一部繼續堅持在新牆河以南。26日天明後,日軍第40師團向第20軍縱身陣地發起強攻,該軍堅持至27日凌晨後根據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的命令向東南山區轉移。此後日軍在汨羅江以南、撈刀河以北地區,遭到第9戰區主力部隊的有力阻擊,雖一度攻進長沙城,但已是傷亡慘重。堅持至1月4日,日軍被迫回撤。

為了截擊日軍,薛嶽命令各路部隊執行"超越追擊"的方式沿途設置阻擊陣地。其中第20軍的任務是沿清江口--福臨鋪--石子鋪進行追擊。軍長楊漢域命令第134師佔領古華山,第133師趕至影珠山與第58軍協力阻擊。

當第133師抵達福臨鋪時,得知日軍獨立第9旅團已經越過汨羅江南下,當晚準備宿營在福臨鋪。副軍長兼第133師師長夏炯經過和幕僚研究,認為必須先對付日軍增援部隊,方能使影珠山免於腹背受敵。當晚就派出第397團夜襲福臨鋪,派第399團襲擊駐場外村莊之敵。日軍經此夜襲陣腳大亂,直到次日拂曉才重新整理完部隊,隨即對第133師的阻擊陣地發起猛攻。雙方激戰竟日,傷亡慘重。

日軍見進攻沒能得逞,於第二天組織一個集成大隊改道攻擊影珠山,併成功攻至影珠山北面山腹地帶,隨後繼續向山頂進攻。這股日軍的冒死猛攻,使第20軍和第58軍的側背受到嚴重威脅,尤其是兩個軍軍部,更有被日軍偷襲的危險。

在此情況下,楊漢域急命所屬騎兵連(無馬步兵)以及從第134師抽調出來的第400團第3營在日軍與軍部之間構築起一道臨時防線,並嚴令第3營營長李懷英必須在入暮前將日軍殲滅。

李懷英命第8連派一排人由左翼下山繞到敵後,向敵射擊,第7連與騎兵連由上而下向敵猛衝。第8連側襲開始後,騎兵連連長楊漢烈(楊森長子)帶著部隊猛打猛衝,直接突入日軍陣中展開肉搏。由於楊漢烈是楊森的兒子,包括楊漢域在內的大部分高級軍官都擔心楊的安危,而不讓他直接參與一線作戰。但楊漢烈在此情況下,卻堅決出戰,幸好戰事發展順利。在兩個小時裡就將日軍派出的這個集成大隊予以殲滅,並擊斃日軍大隊長山崎茂。

對於這次戰鬥,日軍戰史曾有專文描寫:"天明後,在山上雙方的混戰,極為激烈,官兵們不斷的負傷倒下,10時左右,我彈藥用盡,在到處的草叢中,可以聽到傷員的呻吟聲和自絕的手槍聲,山崎大隊長負傷,滿身是血,但仍繼續指揮戰鬥。最後山崎大隊長終於決心殉國,於是命本部附齋藤軍曹突圍向上級報告關於夜襲及其後戰況與決心殉國等情況。……齋藤軍曹走後,山崎大隊長再度遭到迫擊炮彈的轟擊而死亡。接著士兵們就用刺刀互相刺殺或者用手榴彈自爆而死"。

影珠山戰鬥結束後,只見楊漢烈身披一件日本軍大衣回營,他腰胯一支日本手槍,肩扛兩把日軍戰刀,騎兵連士兵整整齊齊,精神煥發。楊漢烈在向李懷英簡單彙報戰鬥經過後,就去打電話給軍長楊漢域報平安:"軍長嗎?我是漢烈。老兄,老弟今天打了個大勝仗,對得起你,也對得起老頭子,你對老頭子說,要給我請個勳章……"直到這裡,才算是讓楊漢域鬆了一口氣。

影珠山戰鬥結束後,第20軍軍長楊漢域親自立下殲敵石碑。

此後第20軍與第58軍(滇軍)互相配合,並於1月9日成功將日軍步兵第13聯隊和輜重兵第6聯隊各一部在馮家瑕分割包圍。日軍第13聯隊在遭到前後夾擊後,損失慘重,聯隊長友成敏惟恐部隊被殲滅後軍事文件陷入中國軍隊手中,於是下令將所有文件全部焚燬。該聯隊在戰鬥入夜後,得到了竹原支隊的增援才勉強突圍而出。

影珠山一戰,雖然只殲滅日軍一個集成大隊,但影響卻十分重大,其結果是迫使增援前線掩護日軍撤退的日軍混成第9旅團始終沒能越過影珠山與日軍第3、第6師團會合,將日軍的撤退計劃和撤退方向完全打亂,使日軍遭到了慘重的損失。第20軍經此一役,在第9戰區各部隊中的地位也不斷得到提升,終在1945年初獲得了裝備部分美械的待遇。

1944年5月,第20軍參加長衡會戰。在這次會戰中,第20軍曾一度將部分日軍包圍在南江橋山區,但遺憾的是長沙過早淪陷,導致該軍圍殲計劃失敗,只得根據戰區司令長官部的命令退守茶陵,並在茶陵成功擋住了日軍的進攻。會戰結束後,第20軍奉命馳援貴州,所幸日軍兵至獨山即行撤退,桂柳會戰隨即結束。

1944年12月,第20軍開赴貴陽整補。在此期間,部隊進行了改編,並得到了換裝部分美械的待遇。此後該軍奉命在現駐地日夜加緊訓練,準備投入到反攻廣西的作戰中。

1945年4月,第20軍迎來了第三任軍長——楊幹才,他也是楊森的侄子,畢業於四川陸軍講武堂第一期。楊幹才在軍中素有"猛張飛"的稱謂,這與他戰時必奮勇爭先,且在四川內戰和抗戰中履立戰功有著很大關係。在"楊家將"的第二代將領中,楊幹才的地位僅次於楊漢域和楊漢忠,這也是他能成為第20軍繼任軍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楊幹才接任軍長後,繼續貫徹楊森的"楊家軍"治軍傳統,為楊氏"基業"繼續添磚加瓦。這使第20軍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處於一個十分微妙的位置,它既與中央靠攏,成為一支中央軍旁系部隊,但內部卻依然人事獨立化,維持川軍風格。

1945年7月,已經編入第3方面軍戰鬥序列的第20軍奉命正式投入廣西攻勢,其任務是以主力向靈川、全州進攻,抽調一部向百壽、桂林挺進。此時的日軍已臨近投降之期,士氣低迷,且戰鬥力也遠非侵華之初所能相比。

7月13日,參戰的六個軍各向自己的攻擊目標推進。其中第133師直攻桂林,第134師隨後跟進,向靈川進發。戰至7月27日,第133師在友軍第169師的配合下,從西門攻入桂林,日軍第13師團一部被迫突圍。緊接著,靈川和興安也被第134師收復。

8月11日凌晨,第133師以"超越攻擊"的速度尾追日軍第13師團至全州,隨即做好攻城準備。此時正值天降大雨,但城內卻是火光沖天。第133師師長陳親民判斷日軍必是焚燒軍需物資準備棄城而逃,不等部隊休息就下令進攻。

陳親民沒想到日軍焚燒軍需是真,但並沒打算立即撤退。當部隊發起進攻並一鼓作氣進至五脊嶺時,卻進入了日軍守軍獨立混成第22旅團、獨立混成第88旅團預設好的伏擊圈,先頭連因此遭到慘重損失。陳親民見狀,急命後續部隊退出城外,重新整理部隊。一天後,日軍出城發起反撲,但都被第20軍和第26軍擊退。此後第20軍主力抵達全州城外,並與友軍第26軍分頭將全州日軍團團包圍。

就在楊幹才著手製訂新的攻城計劃時,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兩天後,全州城門大開,日軍派出代表與第133師取得聯繫並表示投降之意。也就是在這一天,即1945年8月17日,第133師進駐全州。

全州,這座被日軍第11軍司令部長期駐防的軍事重鎮,在淪陷一年後被川軍收復,第20軍的抗戰使命也於此時正式宣告結束。

而廣義的"川軍"則是指其他以川籍士兵為主的部隊及徵召到中央軍各部的川籍士兵。按何應欽的統計從37年~45年共256萬多,不包括狹義“川軍"及其自行回川整補的人員。其中最出色的有兩支:18軍和"中國駐印軍"。

18軍原以江浙士兵為主,是嫡系中的嫡系,但在經歷淞滬會戰中“血肉磨坊"羅店一戰及武漢會戰後,傷亡超過80%,退至川東整補,大量徵召川籍士兵,變成了一支以川人為主的部隊,在後來的石牌保衛戰中表現出色。

而"中國駐印軍"源於第一次“中國遠征軍"敗退到印度的部隊,包括孫立人的新38師和廖耀湘的新22師,新38師基本完整,22師則僅餘200餘人,43年底開始重建“中國駐印軍"時,中國人口稠密區除四川外已幾乎全部淪陷或處於戰區,兵源枯竭。蔣介石不得已發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動員後方之前免服兵役的在校大中學生報名參軍入伍。青年學生積極響應,8萬多學生湧躍報名,其中四川學生近5萬名,全部直接空運印度蘭姆迦,加入“中國駐印軍"(新一軍、新六軍)中,全副美式裝備,由美國人培訓,在後來的緬北反攻中打得日軍丟盔卸甲。

最後還不得不提到另一支“川軍"一一八路軍中的129師。源於紅四方面軍的129師,在成立之初其士兵及中下級軍官90%以上都是四川人,這是紅四方面軍從川陝根據地經歷反圍剿、長征、西征後由12萬多人篩選出來僅存的1萬名精英,當然他們的領導人劉伯承、鄧小平也是四川人。



漢風62142901


熟悉成都的人沒有人不知道,在成都東門外有一個無名英雄像。這是著名雕塑家劉開渠的作品,用以紀念川軍出川抗日!現在這座雕像被移至成都人們公園大門處,與四川保路運動紀念碑並立,以示永遠紀念。

川軍在抗日戰爭中的巨大犧牲和卓越貢獻可以永載史冊。川軍戰士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更是崇高神聖,有口皆碑。因此,在民間有不少關於川軍出川的傳說,其中一個就跟這位無名英雄有關係。

抗日戰爭期間,成都由於是大後方,老百姓生活沒有太大影響。當時東門外,就在無名英雄像旁邊有一個賣湯圓的小販,姓王,又稱王湯圓。因做人誠實,手藝不錯,因此在街坊上小有名氣。一日傍晚,因天氣冷淡,小半夜都沒有客人光顧,王湯圓正煩悶。這時一個身著軍服,腳纏繃帶,背上還揹著長槍的“老總”在桌邊坐下。好容易來了顧客,王湯圓忙不迭地端上熱騰騰的湯圓,還天南地北地攀談。這個“老總”人很客氣,但話並不多,王湯圓總有種似成相識的感覺。一會,另一位顧客上門,他忙轉頭去招待。等他回身過來時,那位士兵已經離開,桌上留下了湯圓錢。轉瞬間,王湯圓見新來那位顧客雙眼髮指,臉色慘敗,手指著街頭那無名英雄雕像,“王湯圓,你看,你快看…”。王湯圓滿心納悶,轉頭一看,發下那基座上的無名英雄像竟然不見了。兩人大驚失色,定了定神後,揉一揉眼睛,又一看,那雕像又原封不動地矗立在那了。由於是兩人均在,他們絲毫不懷疑剛才所見為虛。由此,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地就傳開了。人們對此傳言,大多選擇相信,認為這是陣亡的川軍戰士顯靈,忘不了家鄉,回來吃一碗湯圓。更有甚者,指著雕塑的嘴角,言其嘴角分明還掛著未盡的湯圓汁水!繪聲繪色,栩栩如生。當然,也有不相信的人,言這是王湯圓為了做生意而造的噱頭。各種說法,不盡相同,人們往往一笑了之,而王湯圓卻非常認真,逢人必講次見聞。對有不信甚至嘲諷者,他每每要爭論得面紅耳赤。此為何來,原來這中間有他的個人情節。

原來,王湯圓的一個兒子被國民黨抓壯丁而隨川軍出川。結果沒有到前線抗日,反而到了邊區對八路軍制造摩擦。其兒子被對方感召而參加了八路,後在長城外抗日犧牲。因非國民黨軍隊而沒有得到烈士應有待遇。王湯圓認為好男兒自當為國捐軀,所以對不公平待遇沒有太過認真。但每每想起兒子情事,總要隱隱作痛。此次塑像顯靈的遭遇更是讓他覺得兒子還活在人間,心裡為之寬慰。對待非議,也難怪他如此認真了!

其實,抗戰中犧牲的無名英雄又何止王湯圓的兒子。所以我們每每經過矗立在人民公園門口的那座無名英雄雕塑時,都應該致以深深敬意!



週週說古今


無川不成軍,說的並不是川軍多麼厲害,


而是川軍在國難面前,捨生往死、共赴國難的英雄氣概。


據統計,抗戰期間,四川每年為前線輸送的青壯年軍人都居全國之首,


為我國抗戰勝利提供了持久的生命力,


無數熱血兒女倒在救亡圖存的戰場上。


然而,流血犧牲並沒有動搖他們反抗的決心,


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前仆後繼,譜寫了中國歷史最為慷慨悲歌的一幕。


無川不成軍,也並不是標榜自己的豐功偉績,


而是在這種武器裝備、生存條件惡劣的條件下所表現的無畏、無懼、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


這種精神成為抗戰史上軍民上下一心的精神圖騰。


以下是洞察菌曾看到的一張川民父親給即將遠赴戰場兒子的“死”字旗,


旗子左邊寫道:


“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輝煌不忘苦難,苦難不失血性。衛我中華者雖死猶生,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懂槍帝壹哥



四川人民為抗戰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和巨大的犧牲,但是“川軍”作為一個軍事團體而言,並不厲害,甚至在抗戰中騷擾地方,危害百姓的事情也多有發生。


首先我們來看“川軍”名義上的領袖劉湘。劉湘在抗戰爆發前暗中支持各路反蔣人士就不說了(他甚至還派人去到當時東北,見到了“偽滿洲國”國務大臣鄭孝胥},抗戰爆發後劉湘依然不滿蔣,曾經想聯合宋哲元、韓復榘用武力逼迫蔣介石下野。


宋哲元第一集團軍參謀長張樾亭披露,“1937年冬,……一日深夜,宋叫我到他住處對我說:‘韓復榘密派代表(我問是誰,宋說暫不談)來說:劉湘令川軍封閉入川之路,不讓蔣介石及其部隊進川。韓本人率部撤據南陽、襄樊、漢中一帶。希望我們撤守潼關以西,聯名通電和日倒蔣。你看這事做得做不得?’我問宋說:‘總司令以為如何?’宋說:‘不能做,做了遺臭萬年。’我說:‘對。’宋說:‘要嚴守秘密。’於是宋即一面敷衍韓的代表,一面用特密電(蔣、宋親譯電本)報告蔣介石。”


而劉湘這些舉動並不是只有蔣介石才有所發覺,事實上不少四川上層士人對劉湘的異動也隱隱約約有所察覺,當然,如果劉湘密謀的事情真的發生了,那真是抗戰最大的不幸,所以劉湘病死後,就連不少四川上層人士都覺得劉湘死的好,死的是時候。


蔣介石更在日記裡記載,稱劉湘之死,實乃國家之福。


然後,我們再來看“川軍”作為一個整體軍事集團在抗戰中的表現。



作為臺兒莊戰役的前哨戰——藤縣保衛戰歷來是作為“川軍”出川抗日重要功績而大書特書的,而2015年成都晚報上做了一個特有三位歷史學者做顧問的回顧川軍抗日的系列稿子,其中一篇稿子的標題是這樣的《川軍壯烈守滕縣4天半傷亡萬人 王銘章死戰殉國》。


可是,這並不是事實。根據國軍在藤縣保衛戰2個月後,由122師代師長王志遠給上級的戰鬥詳報裡明確表示,122師在藤縣保衛戰中一共“戰死111人,負傷166人,失蹤476人。”


而122師總共戰死軍官6名,失蹤6名,其中師部的損失,僅僅是失蹤軍官1名。


根據很多當事人的回憶,當時王銘章師長並沒有主要要求死守,而是不停向上級報告“滕縣兵力只有一個團,又無重武器,沒有勝算,不能死守。

”,而122師全師突圍時更是“官兵爭相奪路,秩序很亂”。


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隸屬於李宗仁第五戰區的“川軍”的軍紀,也被多位國民黨將軍詬病,其中還包括國軍軍法總監。



其實李宗仁在回憶錄裡也回憶裡川軍的“惡行”:“真所謂餓殍載道,人民連樹皮草根都吃盡,甚至易子而食,言之悚然。”


當然,因為李宗仁要為自己留面子,所以他絕口不提老百姓之所以那麼痛苦是因為他約束戰區軍隊不利。


國軍軍法總監何成濬在日記裡可沒有為李宗仁和“川軍”留面子,他直接了當在日記裡記載了“川軍”的惡行,比如“二十九軍在襄陽、南漳到處搶糧,毆打區鄉保長,並奪取省府所徵實物,人民除紛紛逃避外,自繼及餓死者,襄陽一地已查明五十四人。六十七軍亦到該處奪取實物,地方秩序紊亂……人民以麥苗樹皮充飢。仍日挨鄉搜刮”


何成濬直接在日記裡斥責二十九軍、六十七軍是“土匪式之軍隊”、“禍國殃民之軍隊”,而這兩個軍都是“川軍”。


綜上所述,四川人民為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和巨大的犧牲,但是“川軍”作為一支軍事團體,在抗戰中的表現很難讓人滿意。


參考材料:


《日軍檔案資料中的滕縣作戰記錄》、《滕縣抗戰中的一些回憶》、《何成竣將軍戰時日記》、《李宗仁回憶錄》、《劉湘與蔣介石的勾心鬥角》、《記劉湘、韓復榘、宋哲元聯日反蔣的失敗》


蘭臺


為民族血戰的軍人必須應該被永遠的銘記!
“無川不成軍”足以能回答這個問題了

1、自從推翻清政府後的很多年間,四川始終處於軍閥混戰的時期。混戰給黎民百姓帶來了災難!可是也無形中讓每個川人都對當兵吃餉給與了認可!也是培養了這個地方的人的血性!“戰鬥的蜀人”!

2、那些軍閥門不光是一通瞎打,他們也建立的很多的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武備學堂、陸軍小學堂、官弁學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講武堂這些學院培養了很多的超級超級戰將!我們熟知的幾位元帥就是其中!

3、川軍經過歷戰,走出了很多的將軍,出身川軍在國民黨時期出了:22位上將!36位中將!25位少將!

4、軍閥混戰不提,在抗戰開始時在四川主政的劉湘,就在第一時間發出了一致抗日的通電,並第一時間向蔣介石請戰!要請纓抗戰!在盧溝橋事變後的一個月後,在南京高層會議上,劉湘表示:“抗戰,四川可出兵三十萬,供給壯丁五百萬,供給糧食若干萬石。”

5、川軍出川時的裝備是當時各個戰區內最差的!一支還穿著草鞋的軍隊!就是這支部隊他為全國抗戰提供了20%的兵員!抗戰期間共計有350萬川軍參戰!當時沒15個四川人中就有1個參軍報效祖國!而且川軍總是出現在最前端的戰線!將近65萬人傷亡!

6、可歌可泣的戰史不能注意列舉,

(1)楊森率領的20軍可謂是川軍的急先鋒!從淞滬會戰開始幾乎參加的所有的大型會戰

(2)淞滬會戰川軍26師堅持到底,最後撤離戰場時僅剩600多人

(3)南京保衛戰145師師長饒國華率部突入日寇陣地解救被困友軍,在奪回陣地後終因寡不敵眾全師盡覆,饒國華自殺殉國!

(4)長沙會戰全殲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加藤大隊,這是開戰以來第一次成建制的殲滅戰!

(5)兒莊戰役時,122師師長王銘章率部防守藤縣,《血戰臺兒莊》這部電影就描寫的這一戰鬥!當時這部電影使得萬人空巷!最後122師自師長王銘章以下全部陣亡殉國!沒有一個被俘人員,很多傷員都是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一起...這一壯舉給中國軍人贏得了尊嚴!

(6)47軍軍長李家鈺在豫中會戰時中彈殉國,這是川軍在抗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7、裝備最差,待遇最低,訓練最差的川軍用血肉換來了尊重!“無川不成軍”流傳萬古!


杜陵閒人


怎麼說呢,川軍厲害的不是軍事素養。

在抗戰前,士兵訓練差,軍官指揮素養極差,裝備後勤也不行,內部管理混亂,被戲稱“大煙軍”,“雜牌軍”,在中央正牌軍看來,川軍基本是被瞧不起的,要不也沒有後來“藤縣保衛戰”,湯恩伯遲不增援,導致王銘章將軍及幾千川軍兄弟長眠於此。但是川軍厲害就厲害在川人的愛國熱情(抗戰最困難時期,四川負擔了國家財政總支出的大約30%。八年抗戰國家總計支出14640億元(法幣),四川就負擔了約4400億元);及川軍不屈的軍魂,出川抗戰的350多萬川軍,有64萬多人傷亡(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可以說我川人沒有一個孬種。

大家還記得“死”字旗,旗的正中寫著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死”字的左右兩側寫著這樣的幾行小字:

右邊,“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

”左邊,“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可見川人的抗戰熱情。

大家也應該記得“西充八百壯士”。《南充地方革命鬥爭史》有記:1937年10月1日,800餘名西充熱血男兒揹負家鄉父老厚望,肩扛“為民先鋒”、“抗戰到底”兩面旗幟,告別親人,開赴抗日戰場第一線。他們衝鋒陷陣,英勇殺敵,史稱“西充八百壯士”。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戰死沙場,以身殉國,倖存下來並返回西充的只有一人。可想戰爭多麼慘烈,我們不應該忘記歷史忘記戰爭,“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當然了,我們也不應該忘記為今天美好生活流血的先烈。下圖是抗戰中犧牲的川軍將領

最後,我們最不應該忘記的是那些為抗戰默默流血的無名英雄。有他們,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