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到底有多厉害?

浪花中的婚礼


在中国的历史之中,一直流传着无川不成军的传统,当然这句话是从宋朝才开始的。

那个时期的四川士兵在对战辽国的时候就已经大放光彩,而到了元朝的时候,四川军人的钓鱼城之战也是让蒙古大汗蒙哥死在了高山峻岭之中,到明朝末年的时候,四川老太太秦良玉所训练出来的白杆兵曾经奔赴辽东战场以三千对抗满洲三万八旗而不败。

这样的辉煌战绩一直延续到了抗战时期,整个抗战,川军出川人数高达400万,成为了抗日战争中出兵最多的身份,那来自四川的川军到底有多厉害呢?

从战斗力上面来分析,川军属于二流水平。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整个抗战时期,川军虽然是出兵人数最多的省份,但是士兵的战斗力量早已经没有了明朝末年白杆兵那种以一当十的狠劲。

  1. 四川士兵并不是说他弱,而是有比四川军人更厉害的士兵存在,要知道整个清朝晚期都是靠着这支军队的,清朝末年的湘军大家一定是听说过的,因为湖南地区多山地,没有什么平原,所以哪里的老百姓讨生活也是十分艰难。


  2. 这使得他们养成了一股狠劲,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都没有打下湖南,而湘西会战又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所以说,在这上面,湘军战斗力是稍胜川军一筹的。还有一个省份就是广西哪里的士兵号称狼军,在抗战时期日军都没有打进来,在这里,川军和广西的狼军平分秋色。

川军活跃在中国各个地区的战场之上,是抗日战争中军队的主流。

要说川军战力之所以沦为第二还是因为他们的战斗装备实在是太过差劲。

  1. 那个时期的川军大部分连小米加步枪都没有很多川军上战场就是拿着自己家里祖传的一把大刀,然后在腿上绑着绑腿,他们矮小的身影活跃在整个中古战场,从淞沪会战到中国军队入缅救援盟军,都是靠着川军熟悉山地战斗在支撑。
  2. 四川士兵是最能吃苦的士兵,在当时四川总人口应该在4000万左右,可是光出兵就出了400万,出兵比例约为十比一,这要是排除家里的老人女子和孩子可以说的上是四川地区的家庭每一个都为国家流血战斗过,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川军可敬,川军可畏,川军是中国军队中的光荣。


无根树花正孤


有网友问川军到底有多厉害,有什么著名战役。很多人都说无川不成军,抗战350万四川人参军,全国第一。但是,要说川军打了多少著名战役,其实谁都就不出几个例子。

最多就是说一下,川军26师参加淞沪会战,川军145师血战广德,122师王铭章死守藤县。李家钰在河南作战阵亡,然后川军第20,21军参加过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鄂西会战。

然后还能举出例子吗?基本上就没有了,就会奇怪,川军有350万人,占了全国从军的四分之一,真要细算下来,川军没有打过很多大战啊?而且,也没有在任何大型战役担任过主力军。

而且还会发现,川军的番号其实很少,说来说去都是那么几个军和师,就那么几个人名。怎么看也不是有350万人规模的庞大部队。其实,每天很多人说川军如何如何,根本就不懂真正的川军是啥样的。

整个抗战川军才20来个师,90%以上的四川新兵都不是补充到川军,而是补充到了各个嫡系部队。绝大部分四川新兵都是补充中国远征军,第6,第9战区和西北方向的嫡系部队,就连驻扎在云南边境的第93师都是四川兵补充的。

所以每天都问,川军有多厉害?川军打过多少著名战役,其实很难回答。因为四川新兵补充到了全国各个部队,这才有了无川不成军的说法,但是,90%的四川新兵其实去的都不是川军,所以350万川军出川抗战,是个错误说法。


深度军事


有句话说得好:“无川不成军”,川军能打是出了名的,特别是在抗战中打出了名气。

从总体上看,8年中,四川征兵加上自愿报名的,一共350多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占全国的20%。这还只是正面站场的统计数据,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川军。川军足迹遍及13个省市,转战7万里,伤亡加失踪近5万人。不管是参战人数还是阵亡人数,都居全国之首。当然了,川军也有一个数据排倒数第一——被俘率!

川军最出名的一仗是台儿庄中的藤县保卫战。为了确保战略全局,川军第122师师长王铭章率部死守山东藤县,师长坚守到最后一刻,全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王铭章遗体运回成都时,已经腐烂,家人看到的遗体,外面套着军装,里面已经不是肉体,而是木头之类的物件把衣服撑起来。李宗仁感叹:“若无藤县之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藤县先烈所造也!”

川军的优异表现,当然不只一个滕县保卫战。淞沪会战中,川军第26师4000多人,打下来基本只剩零头——600多人,算下比例,只有15%幸存。随后的南京保卫战,第145师师长饶国华不愿成为日军俘虏,举枪自尽。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还不是师长,而是集团军司令——李家钰。

其实,四川的军人厉害只是四川人厉害的一个缩影。自古就有“川人出川惊海内”的说法,从古至今,不仅出了“三苏”为代表的名人,甚至普通的四川人也外地也获得极高口碑,因为他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四川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期待他们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脑洞大开的历史


我是慕青,我来回答

在普通人印象中,南方人肯定没有北方人强壮,因为在古代各类战争中,往往北方出了大量的王牌军队。但是在四川,这个定律被打破了。说到川军,每个人心里都会敬佩,在那场全民族抗战时期,川军为了保家卫国,付出了太多太多。战火虽未及川蜀,但西川男儿早已心系国家,350万人出川抗日,参战人员居全国之首。面对凶残的日军,川军团毫无畏惧,甚至比日军更猛,硬是用最烂的武器将拥有坦克的日军打怕了。观全国之兵勇,以四川为最猛,滕县保卫战,也是台儿庄大战的序幕战,川军团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看哭了所有中华儿女。

视死如归的川军

就拿卢沟桥事变来说,其爆发的第二天,在其他各个省市还在讨论是否抗敌的时候,当时担任四川省主席的刘湘,毫不犹豫的决定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随后来自四川省的七个集团军四十余万人就开赴全国战场,此后,四川每年为前线输送的青壮年军人都居全国之首。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一共为国家献出300万兵力,伤亡高达70万人,五个军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四川。即便如此,来自四川的川军仍然源源不断的相应国家的号召,青壮年拼没了,四川的娃娃兵上,很多才十二三岁的四川孩子在前线为国效忠。

我国在当时,无论从兵力还是军事装备上来说,都是落后于日本的。川军带上战场的枪,很多都是清朝留下的老毛瑟枪,经常容易损坏,而且当时的川军装备很差,甚至连挖战壕的铲子,都只能找老百姓借。

但是川军在如此差的条件下,依旧保持了高昂的斗志

。川军的26师,在淞沪会战中死战不退,全师四千官兵,拼到最后只剩几百人,没有人后退一步;南京保卫战中,川军145师受命死守广德,师长饶国华不愿离开广德,饮弹自尽;台儿庄战役,122师王铭章将军在滕州和日军作战,全军五千人,只活下来17人,王铭章将军英勇就义。

台儿庄战役

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南京之后,为了南北呼应,想打通津浦铁路,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为粉碎敌人的阴谋,调集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驻守滕县,阻击日军南下,滕县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由于川军刚和日军激战过,所以开赴滕县的军队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器上,都跟装备精良的日军差太远,不过他们并不怕,因为他们是川系军团。就是这样一支被中央军称为“杂牌军”“毫无用处”的军队,直接促成了台儿庄战役的成功。

听说川军来打鬼子,藤县当地的老百姓争相来慰问,送给川军很多物资,当时川军出川抗日时穿的都还是草鞋,天气很冷,村民们看了十分心疼,于是给川军送去了很多军衣棉裤。川军自出川以来受到各个派系的排挤,此时面对藤县人民的热情拥戴,感动不已,士气大振,纷纷表决誓与藤县共存亡。

1938年3月9日,日军用飞机开始狂轰滥炸,滕县保卫战打响,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临危受命,任前线总指挥。日军以飞机大炮作为掩护,开始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冲锋,川军在无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多次击退凶悍的日军。后来日军兵力越来越多,王铭章根据形势作出相应决断,决定死守藤县县城以待援军内外夹击。他对手下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有逃兵者,就地正法”。此后,王铭章师长部署兵力死守城墙,日军发动了好几次大规模的进攻皆被打退,可时间过了许久,赶来的全都是日军的增援,蒋介石的中央军(派遣的是汤恩伯部)连个影都没有。在日军的猛攻下,外城失守,川军退守内城。

日军看迟迟攻不下藤县,也急了,最后干脆不管藤县内的外国教堂了,直接用飞机覆盖式轰炸,双方的恶战又开始了。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之下,藤县县城内一片火海,日军开着坦克冲进城内,川军英勇向前,用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日军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源源不断,我军伤亡惨重,精锐将士伤亡殆尽,却没有后援,此时援军还是没影。为夺回一个占地,几乎损失了一个连,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后来日军进入到城内,王铭章师长亲自上阵,与日军展开巷战,在日军密集的炮火之下,王铭章师长及部下悉数阵亡,为国捐躯。城内守军有的没有突围出去的,就开始各自为战,他们知晓了王铭章师长为国捐躯的消息之后,一个个义愤填庸,开始跟日军“一换一”。剩下的将士与日军展开肉搏,有的抱起日军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有的跟日军拼刺刀,剩余的三百川军全部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

藤县激战正酣,李宗仁已经调兵遣将完毕,徐州会战拉开帷幕,此后获得台儿庄大捷,战后李宗仁说到:“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为褒奖王铭章将军,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轰轰烈烈的滕县保卫战就这样结束,这场血战,看哭了所有中国人,他们当中还有好多是未成年的孩子,为了保卫国家赶赴前线,不仅受到中央军的排挤,蒋介石还不给弹药粮草,他们用那些低端武器打怕了日军,书写了川军的刚勇。


死字旗故事

川军中还流传着死字旗。主动请缨出战的王建堂战士,在即将奔赴前线时,接到了父亲寄来的包裹,这份包裹里是一块白布做成的旗帜,旗帜正中间,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右边写道:“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左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王建堂果然没让他的父亲失望,多次加入敢死队,并亲眼见证了日军投降。

川军靠着不怕死的精神,创造出众多奇迹,用自己的鲜血守住了祖国。当时的川军,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分配给了各大军队,可以说当时的抗战军队,是川军一手支撑起来。

四川不光军队强,作为“大后方”更是强。抗战时期,四川一个省承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以上,无论是出粮出钱,四川都在全国排名第一,这么多的物资,全部都是四川人民一点点的节省出来的。很多百姓收了粮食,立马全部上缴给军队,自己靠吃苕藤菜叶和树皮生活。

所以,从抗战时起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川不成军”。


搞笑国民女汉纸


说到"川军",有狭义上的"川军"和广义上的"川军"。

狭义上的"川军",就是指抗战初期就以原四川军阀部队编制出川抗日的几个集团军,包括北路邓锡侯、孙震率领的22集团军,南路刘湘、唐式遵率领的23集团军,以及单独出征淞沪战场的杨森20军、郭汝栋43军(仅26师一师),后来又有王陵基、范绍增等军阀也自行率队出川抗战,最多时达到七个集团军四十多万人,加上战损后自行回川整补的人员,这部分“川军"有近百万之众。

北路"川军"22集团军是奉命加入第二战区参加太原会战,由于交通不便,几乎是步行到达陕西再转火车赴山西,重武器获准留在四川,由第二战区补给,但由于路途遥远艰难,抵达山西时太原会战已近尾声,国军已处于溃败中,22集团军只是参加了一些混乱的阻击战,掩护卫立煌的中央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撤退,装备低劣而又指挥混乱的22集团军伤亡惨重,而阎锡山又毁约不肯给予川军补给,此时北方气温已降至零下而川军还穿着单衣、草鞋。部分川军部队趁乱抢劫了晋绥军几处军需仓库(后来这些仓库所存物资大多成了日军战利品),惹怒了阎锡山,将川军告到军委会并坚决要求川军离开山西,实则当时山西仅剩晋西南一隅已无地方安顿那么多军队。正好李宗仁第五战区要人,22集团军于是转至山东,随后参加了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122师王铭章以下三千余人全部战死于滕县。22集团军最出彩一战是抗战末期的老河口战役,日军为挽回败局决心孤注一掷向西越过汉水攻入四川结束中国战事,第五战区中央军、桂军全线弃守河东襄樊等重地,独留川军125师两个团(有一个团回川补充)坚守老河口,并命几百里之外的川军127师驰援老河口,125师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在光化县城、马头山、老河口血战,后来127师率先抵达的一个团也渡河进入老河口加入了战斗,双方血战13昼夜,双方均伤亡惨重,川军伤亡1600余人,日军战报伤亡1668人(其中将校级军官死8人、伤15人)被击毁坦克8辆。随后川军奉命放弃老河口撤至河西,但日军经此一战再也无力渡河西进,只好拿老百姓出气,在老河口制造了一场大屠杀后撤回原地。

南路川军战绩最好的是单独出征的郭汝栋43军26师和杨森的20军。他们都从贵州出发沿湘黔公路步行转船运至上海,是最早抵达淞沪战场的地方部队。十月十七日,二十六师奉命接替三十六师宋希廉部防守大场镇的阵地,这是淞沪会战中最重要最血腥的战场。26师浴血奋战七昼夜,按命令规定是完成任务的日子,接防的部队己经来到。军官到阵地上交接时,对方提出,第一线阵地中还有一段在敌人手中,必须完全夺回来,才能接手。此时二十六师己经精疲力竭,预备队早就用光,防守在阵地上的人员己经所剩无几了。师长刘雨卿一咬牙,把送饭到阵地上来的所有伙夫炊事员统统留下,加上师部所有的卫兵警卫勤杂,编入战斗行列,一阵冲锋号,一鼓作气,冲上敌阵,前赴后继,一阵猛打猛杀,胜利地收复了这第一线战壕,完成了交接。二十六师,一支近万人的队伍,经过七天的战斗,能集合起来的人不足七百人。全师四个团长两死一伤;十四个营长伤亡十三名;连、排长伤亡二百五十多名。

在淞沪会战中我方参战的部队共有七十二个师,除了战役开始时处于进攻和中间曾有过一次以桂军为主的反攻外,全都是处于防守之中。在日军优势武器的猛烈进攻下,往往是一个师顶上几天,就会被打得残破不全,失去作战能力,必须撤换下来到后方整补。有的师甚至顶二、三天,就打得垮下来。像二十六师这样的,在阵地上坚守七天七夜,人几乎打光了也死不退让的师实不多见。后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汉口召开军事会议,蒋委员长在会上当众宣布,嘉誉二十六师为参加淞沪战役中战绩最优秀的五个师之一。

杨森的20军是川军中战绩最辉煌的,也是最早到达淞沪战场的。10月8日,第20军经过火车运输抵达南翔,随后根据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命令归第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指挥,开赴上海近郊的老人桥、郁公庙、新泾桥、谈家头、池后宅、战头桥一线构筑防御工事。两天后,友军32师位于陈家行的阵地被日军攻占。此时还没有全部抵达战场的第20军奉命参战,其任务就是夺回陈家行以及附近丢失的阵地。

最先投入作战的是第134师402旅804团。旅长杨干才于10日夜率部前往第32师报道,随后命第804团投入反攻。第804团团长向文彬手头实际可以使用的只有两个步兵营(另一个营由军部直接指挥),他将两个营一左一右配置,借用夜色尽数投入作战。经过一夜激战,第804团成功收复陈家行以及附近的桥亭宅、顿悟寺阵地。但全团此时仅剩下120余人,向文彬只能将所有战斗兵编组为一个临时营级单位连夜修筑防御工事,以备日军反扑。这次战斗,是川军对日首战,虽然伤亡巨大,却使其他派系的友军对川军的看法转变不少。蒋介石在接到收复顿悟寺的报告后,非常高兴,马上打电话给杨森说:“向文彬团长收复顿悟寺立了大功,晋升少将旅长,接替负伤的旅长罗润德。”向文彬一天之内由中校升上校,上校再升少将。全团官兵获奖金6000元法币。

第804团首战告捷,但以区区120余人的兵力要守住阵地也十分困难。就在日军重新发起反扑,第804团无力支持的时候,后续部队第802团及时赶至战场。该团团长林相侯见战况危急,亲自率领一个连投入反击,却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头部阵亡。团长初上阵即告阵亡,这对全团来说都是一个沉重打击,但在此情况下,第802团并没有动摇,他们在面对占据优势火力的日军步兵第7联队面前继续组织反击,有的官兵甚至大喊着"为团长报仇!向敌人冲啊!"的口号向日军冲去。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激烈厮杀,第802团终于将日军击退。原本深约两米的战壕,此时已经被许多尸体填高,第802团经此一战也只能缩编为一个两百余人的战斗营。第20军两个团参战仅三天,即只剩下两个营,其惨烈程度不言而喻。

从14日开始,第133师主力(三个团)抵达战场。在师长杨汉域的率领下,这些部队未经休息即投入到陈家行,替换了只剩不到两个营的第802团和第804团阵地。杨汉域命第397旅为正面防御部队,第399旅797团为预备队。

第397旅刚进入阵地,就碰上日军步兵第7联队主力和第35联队一个大队的猛攻。旅长周翰熙亲在一线督战,所属两名团长蔡慎猷、李介立甚至亲自进入重机枪阵地直接参战。他们呈扇形散开,用机枪、步枪向进攻的日军顽强阻击。受步枪射距的限制,第397旅甚至主动冲出战壕发起反击,让日军步兵大感惊讶。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日军被迫后撤整理。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日军不断对第133师阵地发起猛攻。第133师也继续不顾伤亡地顽强抵抗,其中第794团1营所属一个连,最后战至仅七人,仍然死守在阵地上。日军占据炮火优势,但不擅夜战,守军就利用夜间赶筑被日军摧毁的防御工事,并输送弹药和伙食,这使部队往往只能一天吃一次饭。尽管如此,第133师剩余官兵的斗志依然旺盛,师长杨汉域曾打电话问第794团团长李介立:"你部已经伤亡重大,现在敌人又来进攻,你准备怎么办?"李介立当即坚定地回答:"请师长放心,只要我没死,阵地就能固守!如果我阵亡,请师长另派部队来接替。"李介立以此誓言,一直打到全团仅剩40余人为止。

第20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历了七天恶战,直到将完整的防区交由桂军第48军接替。

淞沪一役,第20军阵亡3706人,伤7049,失踪241人,损失大部分兵力。在撤出阵地后,全军只能缩编为一个战斗团。综观整个淞沪会战的参战部队,第20军的装备绝对属于垫底部队之一,但该军官兵却以极其旺盛的战斗意志去阻挡日军,这种精神直让中央军都为之钦佩。

军委会在战后汉口总结会对参战各师进行评比时,第20军所属第133师名列第11。

杨森是四川各路实力派中较早向中央靠拢的军阀,加上第20军又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出色,使部队在安庆整补时得到了其他杂牌军所没有的特殊待遇。第20军的损失,由四川广合、叙泸两个师管区拨补新兵补充,武器装备则全部改由军政部负责调拨。这次整补,第20军的装备可谓涣然一新。每个步兵团都增编了一迫炮连,每个步兵营则增编了一个重机枪连,每个连都能拥有六挺轻机枪,就连步枪也大都改换成了汉阳造。此外军部、师部都配备了通讯部队。

这些装备使整补后的第20军战斗力大幅度得到提升,但全军新兵却占百分之60以上,许多基层军官也都是由士官新近提拔,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的整训。但第20军孤军在外省,却能团结一心,纪律整肃,士气旺盛,很快就形成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薛岳在第二次见到第20军时,对这支军容严整、装备整齐的部队曾惊呼道"这是川军?"

在1938年6月的巢县反攻战,是第20军重整后的首战。当时日军沿津浦线南下直攻合肥,并以一部进占巢县。第20军先头部队第134师决定乘日军立足未稳实施反击。当该师所属第803团进抵巢县附近时,得知县城西南处有一个大孔,可使部队从此处入城。

第803团团长李麟昭得此情报,决定由第1营和第2营各抽调精兵组成突击队,于深夜悄悄从大孔入城,随后第1营营长唐式臣带一部前往打开南门,其余部队则继续向城内推进。

时值天气炎热,日军士兵都沿街酣睡正香。突击队的奇袭使不少日军士兵在睡梦中毙命,苏醒过来的日军则仓皇抵抗到处盲目射击,一时间陷入混乱。李麟昭见奇袭得手,即率主力从南门冲入,日军限于兵力分散,又摸不清楚攻城中国军队的实力,便纷纷向东北角退去,待天明弄清情况后再组织反扑。李麟昭在天亮后见攻势受阻,进攻部队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便下令有序撤离巢县。此战第803团第2营营长张运辉在进攻时阵亡,全团伤亡400余人。

武汉会战爆发后,正在湖南浏阳、醴陵整训的第20军奉命开赴武宁参战。当时第20军人员还没有整补完整,杨森考虑再三,决定派第133师执行参战任务。

1938年10月,第133师师长杨汉域率领所部赶到武宁。当时友军第8军主力正奉命在武宁东北方的罗盘山、棺材山阻击日军第27师团。杨汉域根据第8军军长李玉堂的命令,以所属第397旅对占据棺材山的日军发起进攻。但日军占据制高点,又得到强大炮兵火力的增援,致使第397旅屡攻不下。

杨汉域见强攻不行,决定白天采取守势,夜间集中兵力发起突击。杨汉域的这种作战模式,成功收复棺材山。日军不甘失败又在天明后发起反击,第133师则据险阻击,双方你来我往,争夺十分激烈。

与此同时,第133师还奉命抽调一部在罗盘山侧翼实施进攻,以保障友军第3师阵地的稳定。杨汉域决定抽调第797团执行这一命令。第797团奉命后猛攻日军侧背,但中校团附滕军甫的阵亡一度使该团进攻受挫。在此情况下,师长杨汉域命通信连连长陈德邵带一个排在后督战,团长陈亲民见状,亲率部队冲锋,他们在炮兵的掩护下,终于成功将日军击退。此后杨汉域命第399旅接替第397旅阵地,继续配合第8军作战。

在为期25天的战斗中,第133师配合友军各部始终坚守不退,破坏了日军从鄂南包围武汉的计划,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此战是川军各部自参加抗战以来第一次完成坚守的任务,对第20军以及其他各路川军来说都是一种鼓舞,川军"无用"说自此得到终结。

1939年1月,杨森升任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27集团军总司令,第20军军长一职改由曾在武汉会战表现出色的第133师师长杨汉域接任。

杨汉域(1905-1973)是杨森的侄子,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第十九期步兵科。杨汉域身材高大魁梧,平时沉默寡言,但做事却认真负责。在杨森麾下南征北战,深得杨氏信任,在第20军内部也很有威望,被誉为"杨家将"中的台柱。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此时第20军正担负通城、通山以南的守备任务,其防区正是日军第33师团的主要进攻目标。

9月22日,日军第33师团先头部队在通城东南地区发起猛攻,第134师在师长杨干才的指挥下奋起反击,在南楼岭至苦竹岭一线成功挡住日军。24日,日军后续部队抵达,并攻占桃树港,迫使第134师401团退守金凤山至福石岭一线。26日福石岭又告失守。

为扭转局面,第134师师长杨干才命预备队第402团投入作战。该团团长向文彬率部在白沙岭阻击日军两昼夜,并在击毙的一名日军军官身上缴获作战地图和作战计划一份。缴获文件随即被逐级上报,使杨森及时调整部署,并大胆派出小股部队穿插到日军防线后方制造中国军队主力在反攻的假象,从而迫使日军第33师团后撤。10月8日,第133师配合友军光复渣津,两天后攻克麦市,恢复了原有防线。第一次长沙会战也在不久之后以日军的失败告终。

会战结束后,第20军集中在通城整训。第二次长沙会战于1941年9月开始后,第20军奉命由通城向西南急进,连夜赶至步先桥以东地区,配合第58军及第4军侧击日军。当时军长杨汉域正在重庆的中央军官训练团受训,故部队由副军长兼第133师师长夏炯指挥。夏炯决定由第133师副师长周翰熙率领部队先行出发,自随第134师跟进。

第133师在前进途中突然遭到日军猛烈炮击,师指挥所也被命中,所幸没有造成伤亡。代师长周翰熙对此从容应对,他在将部队重新整理完毕后即与友军取得联系,共同对日军实施侧攻。战至27日,第134师抵达战场后也投入作战,使战况更加激烈。

在各路部队的齐全协力下,日军因担心补给线被切断,被迫于30日开始后退。此时第134师被紧急调到金井构筑阵地堵击日军。师长杨干才接到命令后自率主力前往堵截,另命向文彬的第402团配合第133师发起追击,于10月5日越过汨罗江,8日越过新墙河,迫使日军全部退守原阵地。第二次长沙会战再次以中国军队得胜而告终。

第20军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主要任务是侧击日军。其任务虽然不是重点,但表现依然在蒋介石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上获得认可,蒋介石为此还特命拨款嘉奖该军,并为参战的有功官兵授勋颁奖。第20军在湖南战场连战告捷,再次证明了川军的战斗力。第20军的胜利还在继续,该军即将迎来他们军史上最辉煌的胜绩。

1941年12月,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军驻武汉部队决定再次发动对长江以南的攻势作战,从而起到牵制中国军队转用于广东的目的,阻止中国军队援助英军保卫香港。为此,日军第11军集中四个师团、两个旅团、三个支队以及航空兵一部共约12万人的兵力第三次向长沙发动进攻,第三次长沙会战随即爆发。

第20军军部及直属部队当时驻防在平江水口岭,所属第133师驻关王桥,第134师驻唐家坳。会战开始后,第20军接到的命令是在新墙河以南、汨罗江以北阻击日军三天,掩护长沙地区的主力部队完成防御部署。杨汉域接受任务后即命第133师沿铁路之黄沙街、龙凤桥、下高桥等地构筑工事据守,第134师在青泉峰、影珠山、古华山等地占领阵地,对日军进行阻击。

12月23日,日军第6、第40师团强渡新墙河,对中国军队的防线发起进攻。在第20军防区内,以第133师398团战斗最为激烈,其前沿四个连的据点很快被日军分割包围,他们不得不各自为战。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前沿四个连伤亡殆尽,第398团2营营长王超奎被迫下令突围。为了能使残部撤退成功,王超奎自率一队敢死队留下继续坚守,他们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全部在与日军的肉搏战中阵亡。

第20军防线受此影响,不得不于25日夜将主力撤至关王桥、陈家桥、三江口、羊角岭一线,留第133师一部继续坚持在新墙河以南。26日天明后,日军第40师团向第20军纵身阵地发起强攻,该军坚持至27日凌晨后根据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命令向东南山区转移。此后日军在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以北地区,遭到第9战区主力部队的有力阻击,虽一度攻进长沙城,但已是伤亡惨重。坚持至1月4日,日军被迫回撤。

为了截击日军,薛岳命令各路部队执行"超越追击"的方式沿途设置阻击阵地。其中第20军的任务是沿清江口--福临铺--石子铺进行追击。军长杨汉域命令第134师占领古华山,第133师赶至影珠山与第58军协力阻击。

当第133师抵达福临铺时,得知日军独立第9旅团已经越过汨罗江南下,当晚准备宿营在福临铺。副军长兼第133师师长夏炯经过和幕僚研究,认为必须先对付日军增援部队,方能使影珠山免于腹背受敌。当晚就派出第397团夜袭福临铺,派第399团袭击驻场外村庄之敌。日军经此夜袭阵脚大乱,直到次日拂晓才重新整理完部队,随即对第133师的阻击阵地发起猛攻。双方激战竟日,伤亡惨重。

日军见进攻没能得逞,于第二天组织一个集成大队改道攻击影珠山,并成功攻至影珠山北面山腹地带,随后继续向山顶进攻。这股日军的冒死猛攻,使第20军和第58军的侧背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两个军军部,更有被日军偷袭的危险。

在此情况下,杨汉域急命所属骑兵连(无马步兵)以及从第134师抽调出来的第400团第3营在日军与军部之间构筑起一道临时防线,并严令第3营营长李怀英必须在入暮前将日军歼灭。

李怀英命第8连派一排人由左翼下山绕到敌后,向敌射击,第7连与骑兵连由上而下向敌猛冲。第8连侧袭开始后,骑兵连连长杨汉烈(杨森长子)带着部队猛打猛冲,直接突入日军阵中展开肉搏。由于杨汉烈是杨森的儿子,包括杨汉域在内的大部分高级军官都担心杨的安危,而不让他直接参与一线作战。但杨汉烈在此情况下,却坚决出战,幸好战事发展顺利。在两个小时里就将日军派出的这个集成大队予以歼灭,并击毙日军大队长山崎茂。

对于这次战斗,日军战史曾有专文描写:"天明后,在山上双方的混战,极为激烈,官兵们不断的负伤倒下,10时左右,我弹药用尽,在到处的草丛中,可以听到伤员的呻吟声和自绝的手枪声,山崎大队长负伤,满身是血,但仍继续指挥战斗。最后山崎大队长终于决心殉国,于是命本部附斋藤军曹突围向上级报告关于夜袭及其后战况与决心殉国等情况。……斋藤军曹走后,山崎大队长再度遭到迫击炮弹的轰击而死亡。接着士兵们就用刺刀互相刺杀或者用手榴弹自爆而死"。

影珠山战斗结束后,只见杨汉烈身披一件日本军大衣回营,他腰胯一支日本手枪,肩扛两把日军战刀,骑兵连士兵整整齐齐,精神焕发。杨汉烈在向李怀英简单汇报战斗经过后,就去打电话给军长杨汉域报平安:"军长吗?我是汉烈。老兄,老弟今天打了个大胜仗,对得起你,也对得起老头子,你对老头子说,要给我请个勋章……"直到这里,才算是让杨汉域松了一口气。

影珠山战斗结束后,第20军军长杨汉域亲自立下歼敌石碑。

此后第20军与第58军(滇军)互相配合,并于1月9日成功将日军步兵第13联队和辎重兵第6联队各一部在冯家瑕分割包围。日军第13联队在遭到前后夹击后,损失惨重,联队长友成敏惟恐部队被歼灭后军事文件陷入中国军队手中,于是下令将所有文件全部焚毁。该联队在战斗入夜后,得到了竹原支队的增援才勉强突围而出。

影珠山一战,虽然只歼灭日军一个集成大队,但影响却十分重大,其结果是迫使增援前线掩护日军撤退的日军混成第9旅团始终没能越过影珠山与日军第3、第6师团会合,将日军的撤退计划和撤退方向完全打乱,使日军遭到了惨重的损失。第20军经此一役,在第9战区各部队中的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终在1945年初获得了装备部分美械的待遇。

1944年5月,第20军参加长衡会战。在这次会战中,第20军曾一度将部分日军包围在南江桥山区,但遗憾的是长沙过早沦陷,导致该军围歼计划失败,只得根据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命令退守茶陵,并在茶陵成功挡住了日军的进攻。会战结束后,第20军奉命驰援贵州,所幸日军兵至独山即行撤退,桂柳会战随即结束。

1944年12月,第20军开赴贵阳整补。在此期间,部队进行了改编,并得到了换装部分美械的待遇。此后该军奉命在现驻地日夜加紧训练,准备投入到反攻广西的作战中。

1945年4月,第20军迎来了第三任军长——杨干才,他也是杨森的侄子,毕业于四川陆军讲武堂第一期。杨干才在军中素有"猛张飞"的称谓,这与他战时必奋勇争先,且在四川内战和抗战中履立战功有着很大关系。在"杨家将"的第二代将领中,杨干才的地位仅次于杨汉域和杨汉忠,这也是他能成为第20军继任军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杨干才接任军长后,继续贯彻杨森的"杨家军"治军传统,为杨氏"基业"继续添砖加瓦。这使第20军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位置,它既与中央靠拢,成为一支中央军旁系部队,但内部却依然人事独立化,维持川军风格。

1945年7月,已经编入第3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第20军奉命正式投入广西攻势,其任务是以主力向灵川、全州进攻,抽调一部向百寿、桂林挺进。此时的日军已临近投降之期,士气低迷,且战斗力也远非侵华之初所能相比。

7月13日,参战的六个军各向自己的攻击目标推进。其中第133师直攻桂林,第134师随后跟进,向灵川进发。战至7月27日,第133师在友军第169师的配合下,从西门攻入桂林,日军第13师团一部被迫突围。紧接着,灵川和兴安也被第134师收复。

8月11日凌晨,第133师以"超越攻击"的速度尾追日军第13师团至全州,随即做好攻城准备。此时正值天降大雨,但城内却是火光冲天。第133师师长陈亲民判断日军必是焚烧军需物资准备弃城而逃,不等部队休息就下令进攻。

陈亲民没想到日军焚烧军需是真,但并没打算立即撤退。当部队发起进攻并一鼓作气进至五脊岭时,却进入了日军守军独立混成第22旅团、独立混成第88旅团预设好的伏击圈,先头连因此遭到惨重损失。陈亲民见状,急命后续部队退出城外,重新整理部队。一天后,日军出城发起反扑,但都被第20军和第26军击退。此后第20军主力抵达全州城外,并与友军第26军分头将全州日军团团包围。

就在杨干才着手制订新的攻城计划时,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两天后,全州城门大开,日军派出代表与第133师取得联系并表示投降之意。也就是在这一天,即1945年8月17日,第133师进驻全州。

全州,这座被日军第11军司令部长期驻防的军事重镇,在沦陷一年后被川军收复,第20军的抗战使命也于此时正式宣告结束。

而广义的"川军"则是指其他以川籍士兵为主的部队及征召到中央军各部的川籍士兵。按何应钦的统计从37年~45年共256万多,不包括狭义“川军"及其自行回川整补的人员。其中最出色的有两支:18军和"中国驻印军"。

18军原以江浙士兵为主,是嫡系中的嫡系,但在经历淞沪会战中“血肉磨坊"罗店一战及武汉会战后,伤亡超过80%,退至川东整补,大量征召川籍士兵,变成了一支以川人为主的部队,在后来的石牌保卫战中表现出色。

而"中国驻印军"源于第一次“中国远征军"败退到印度的部队,包括孙立人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新38师基本完整,22师则仅余200余人,43年底开始重建“中国驻印军"时,中国人口稠密区除四川外已几乎全部沦陷或处于战区,兵源枯竭。蒋介石不得已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动员后方之前免服兵役的在校大中学生报名参军入伍。青年学生积极响应,8万多学生涌跃报名,其中四川学生近5万名,全部直接空运印度兰姆迦,加入“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新六军)中,全副美式装备,由美国人培训,在后来的缅北反攻中打得日军丢盔卸甲。

最后还不得不提到另一支“川军"一一八路军中的129师。源于红四方面军的129师,在成立之初其士兵及中下级军官90%以上都是四川人,这是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经历反围剿、长征、西征后由12万多人筛选出来仅存的1万名精英,当然他们的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也是四川人。



汉风62142901


熟悉成都的人没有人不知道,在成都东门外有一个无名英雄像。这是著名雕塑家刘开渠的作品,用以纪念川军出川抗日!现在这座雕像被移至成都人们公园大门处,与四川保路运动纪念碑并立,以示永远纪念。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可以永载史册。川军战士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更是崇高神圣,有口皆碑。因此,在民间有不少关于川军出川的传说,其中一个就跟这位无名英雄有关系。

抗日战争期间,成都由于是大后方,老百姓生活没有太大影响。当时东门外,就在无名英雄像旁边有一个卖汤圆的小贩,姓王,又称王汤圆。因做人诚实,手艺不错,因此在街坊上小有名气。一日傍晚,因天气冷淡,小半夜都没有客人光顾,王汤圆正烦闷。这时一个身着军服,脚缠绷带,背上还背着长枪的“老总”在桌边坐下。好容易来了顾客,王汤圆忙不迭地端上热腾腾的汤圆,还天南地北地攀谈。这个“老总”人很客气,但话并不多,王汤圆总有种似成相识的感觉。一会,另一位顾客上门,他忙转头去招待。等他回身过来时,那位士兵已经离开,桌上留下了汤圆钱。转瞬间,王汤圆见新来那位顾客双眼发指,脸色惨败,手指着街头那无名英雄雕像,“王汤圆,你看,你快看…”。王汤圆满心纳闷,转头一看,发下那基座上的无名英雄像竟然不见了。两人大惊失色,定了定神后,揉一揉眼睛,又一看,那雕像又原封不动地矗立在那了。由于是两人均在,他们丝毫不怀疑刚才所见为虚。由此,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地就传开了。人们对此传言,大多选择相信,认为这是阵亡的川军战士显灵,忘不了家乡,回来吃一碗汤圆。更有甚者,指着雕塑的嘴角,言其嘴角分明还挂着未尽的汤圆汁水!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当然,也有不相信的人,言这是王汤圆为了做生意而造的噱头。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人们往往一笑了之,而王汤圆却非常认真,逢人必讲次见闻。对有不信甚至嘲讽者,他每每要争论得面红耳赤。此为何来,原来这中间有他的个人情节。

原来,王汤圆的一个儿子被国民党抓壮丁而随川军出川。结果没有到前线抗日,反而到了边区对八路军制造摩擦。其儿子被对方感召而参加了八路,后在长城外抗日牺牲。因非国民党军队而没有得到烈士应有待遇。王汤圆认为好男儿自当为国捐躯,所以对不公平待遇没有太过认真。但每每想起儿子情事,总要隐隐作痛。此次塑像显灵的遭遇更是让他觉得儿子还活在人间,心里为之宽慰。对待非议,也难怪他如此认真了!

其实,抗战中牺牲的无名英雄又何止王汤圆的儿子。所以我们每每经过矗立在人民公园门口的那座无名英雄雕塑时,都应该致以深深敬意!



周周说古今


无川不成军,说的并不是川军多么厉害,


而是川军在国难面前,舍生往死、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


据统计,抗战期间,四川每年为前线输送的青壮年军人都居全国之首,


为我国抗战胜利提供了持久的生命力,


无数热血儿女倒在救亡图存的战场上。


然而,流血牺牲并没有动摇他们反抗的决心,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前仆后继,谱写了中国历史最为慷慨悲歌的一幕。


无川不成军,也并不是标榜自己的丰功伟绩,


而是在这种武器装备、生存条件恶劣的条件下所表现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这种精神成为抗战史上军民上下一心的精神图腾。


以下是洞察菌曾看到的一张川民父亲给即将远赴战场儿子的“死”字旗,


旗子左边写道: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辉煌不忘苦难,苦难不失血性。卫我中华者虽死犹生,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懂枪帝壹哥



四川人民为抗战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但是“川军”作为一个军事团体而言,并不厉害,甚至在抗战中骚扰地方,危害百姓的事情也多有发生。


首先我们来看“川军”名义上的领袖刘湘。刘湘在抗战爆发前暗中支持各路反蒋人士就不说了(他甚至还派人去到当时东北,见到了“伪满洲国”国务大臣郑孝胥},抗战爆发后刘湘依然不满蒋,曾经想联合宋哲元、韩复榘用武力逼迫蒋介石下野。


宋哲元第一集团军参谋长张樾亭披露,“1937年冬,……一日深夜,宋叫我到他住处对我说:‘韩复榘密派代表(我问是谁,宋说暂不谈)来说:刘湘令川军封闭入川之路,不让蒋介石及其部队进川。韩本人率部撤据南阳、襄樊、汉中一带。希望我们撤守潼关以西,联名通电和日倒蒋。你看这事做得做不得?’我问宋说:‘总司令以为如何?’宋说:‘不能做,做了遗臭万年。’我说:‘对。’宋说:‘要严守秘密。’于是宋即一面敷衍韩的代表,一面用特密电(蒋、宋亲译电本)报告蒋介石。”


而刘湘这些举动并不是只有蒋介石才有所发觉,事实上不少四川上层士人对刘湘的异动也隐隐约约有所察觉,当然,如果刘湘密谋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那真是抗战最大的不幸,所以刘湘病死后,就连不少四川上层人士都觉得刘湘死的好,死的是时候。


蒋介石更在日记里记载,称刘湘之死,实乃国家之福。


然后,我们再来看“川军”作为一个整体军事集团在抗战中的表现。



作为台儿庄战役的前哨战——藤县保卫战历来是作为“川军”出川抗日重要功绩而大书特书的,而2015年成都晚报上做了一个特有三位历史学者做顾问的回顾川军抗日的系列稿子,其中一篇稿子的标题是这样的《川军壮烈守滕县4天半伤亡万人 王铭章死战殉国》。


可是,这并不是事实。根据国军在藤县保卫战2个月后,由122师代师长王志远给上级的战斗详报里明确表示,122师在藤县保卫战中一共“战死111人,负伤166人,失踪476人。”


而122师总共战死军官6名,失踪6名,其中师部的损失,仅仅是失踪军官1名。


根据很多当事人的回忆,当时王铭章师长并没有主要要求死守,而是不停向上级报告“滕县兵力只有一个团,又无重武器,没有胜算,不能死守。

”,而122师全师突围时更是“官兵争相夺路,秩序很乱”。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隶属于李宗仁第五战区的“川军”的军纪,也被多位国民党将军诟病,其中还包括国军军法总监。



其实李宗仁在回忆录里也回忆里川军的“恶行”:“真所谓饿殍载道,人民连树皮草根都吃尽,甚至易子而食,言之悚然。”


当然,因为李宗仁要为自己留面子,所以他绝口不提老百姓之所以那么痛苦是因为他约束战区军队不利。


国军军法总监何成濬在日记里可没有为李宗仁和“川军”留面子,他直接了当在日记里记载了“川军”的恶行,比如“二十九军在襄阳、南漳到处抢粮,殴打区乡保长,并夺取省府所征实物,人民除纷纷逃避外,自继及饿死者,襄阳一地已查明五十四人。六十七军亦到该处夺取实物,地方秩序紊乱……人民以麦苗树皮充饥。仍日挨乡搜刮”


何成濬直接在日记里斥责二十九军、六十七军是“土匪式之军队”、“祸国殃民之军队”,而这两个军都是“川军”。


综上所述,四川人民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巨大的牺牲,但是“川军”作为一支军事团体,在抗战中的表现很难让人满意。


参考材料:


《日军档案资料中的滕县作战记录》、《滕县抗战中的一些回忆》、《何成竣将军战时日记》、《李宗仁回忆录》、《刘湘与蒋介石的勾心斗角》、《记刘湘、韩复榘、宋哲元联日反蒋的失败》


兰台


为民族血战的军人必须应该被永远的铭记!
“无川不成军”足以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1、自从推翻清政府后的很多年间,四川始终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混战给黎民百姓带来了灾难!可是也无形中让每个川人都对当兵吃饷给与了认可!也是培养了这个地方的人的血性!“战斗的蜀人”!

2、那些军阀门不光是一通瞎打,他们也建立的很多的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官弁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这些学院培养了很多的超级超级战将!我们熟知的几位元帅就是其中!

3、川军经过历战,走出了很多的将军,出身川军在国民党时期出了:22位上将!36位中将!25位少将!

4、军阀混战不提,在抗战开始时在四川主政的刘湘,就在第一时间发出了一致抗日的通电,并第一时间向蒋介石请战!要请缨抗战!在卢沟桥事变后的一个月后,在南京高层会议上,刘湘表示:“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5、川军出川时的装备是当时各个战区内最差的!一支还穿着草鞋的军队!就是这支部队他为全国抗战提供了20%的兵员!抗战期间共计有350万川军参战!当时没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个参军报效祖国!而且川军总是出现在最前端的战线!将近65万人伤亡!

6、可歌可泣的战史不能注意列举,

(1)杨森率领的20军可谓是川军的急先锋!从淞沪会战开始几乎参加的所有的大型会战

(2)淞沪会战川军26师坚持到底,最后撤离战场时仅剩600多人

(3)南京保卫战145师师长饶国华率部突入日寇阵地解救被困友军,在夺回阵地后终因寡不敌众全师尽覆,饶国华自杀殉国!

(4)长沙会战全歼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加藤大队,这是开战以来第一次成建制的歼灭战!

(5)儿庄战役时,122师师长王铭章率部防守藤县,《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就描写的这一战斗!当时这部电影使得万人空巷!最后122师自师长王铭章以下全部阵亡殉国!没有一个被俘人员,很多伤员都是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一起...这一壮举给中国军人赢得了尊严!

(6)47军军长李家钰在豫中会战时中弹殉国,这是川军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7、装备最差,待遇最低,训练最差的川军用血肉换来了尊重!“无川不成军”流传万古!


杜陵闲人


怎么说呢,川军厉害的不是军事素养。

在抗战前,士兵训练差,军官指挥素养极差,装备后勤也不行,内部管理混乱,被戏称“大烟军”,“杂牌军”,在中央正牌军看来,川军基本是被瞧不起的,要不也没有后来“藤县保卫战”,汤恩伯迟不增援,导致王铭章将军及几千川军兄弟长眠于此。但是川军厉害就厉害在川人的爱国热情(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大约30%。八年抗战国家总计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及川军不屈的军魂,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可以说我川人没有一个孬种。

大家还记得“死”字旗,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死”字的左右两侧写着这样的几行小字:

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可见川人的抗战热情。

大家也应该记得“西充八百壮士”。《南充地方革命斗争史》有记:1937年10月1日,800余名西充热血男儿背负家乡父老厚望,肩扛“为民先锋”、“抗战到底”两面旗帜,告别亲人,开赴抗日战场第一线。他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史称“西充八百壮士”。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战死沙场,以身殉国,幸存下来并返回西充的只有一人。可想战争多么惨烈,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忘记战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当然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为今天美好生活流血的先烈。下图是抗战中牺牲的川军将领

最后,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是那些为抗战默默流血的无名英雄。有他们,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