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古代將軍訓話都是對著幾萬甚至幾十萬的人,後面的人能夠聽得到嗎?

開在荊棘裡的花--


答:題主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所謂的沙場點兵不可能是對著所有的士兵進行精神喊話,而是對於自己核心圈的軍士進行的點到。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稼軒所說的點兵、主要還是說的是點將。

目前我們能找到的關於點將臺的遺址還是有蠻多的。

比如周瑜的點將臺就有兩處。一個在一處位於今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匯口鎮曹湖村,一處位於江西九江市區甘棠湖中煙水亭前。

元末農民起義首領吳王張士誠閱兵演武之處也叫吳王點將臺,在江蘇常熟。

山東省鄒城市點將臺,也叫呂布點將臺。

甚至在新疆新源縣阿勒馬勒鄉東部5公里南側山坡,南靠那拉提山,被稱作是別失八里王屯軍鞏乃斯河谷時的“點將臺”。

所謂的沙場秋點兵其實就是點將。通過唱將名來實現全體的檢閱。

第二個問題,將領在上面如何讓眾人能聽到指令呢?這就涉及到了中國古代行軍作戰的兩套指揮系統。旗和鼓。

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冷兵器時代,要想在戰場上有效指揮“大兵團”作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為了能夠有效指揮作戰,我們能征善戰,機智勇敢的華夏民族就發明了旗幟這種通訊工具。古代中國軍隊用聯絡旗指揮全軍行軍趕路,主將在牙旗下發號施令,各部將領得令後揮動將旗命令士兵準備佈陣進攻,士兵在號旗的帶領下衝鋒殺敵。

  軍隊在旗幟的指揮下,才能紀律嚴明,有條不紊地進行作戰,發揮出強悍的戰鬥力。

所謂的鳴金 和戰鼓也是指令。擊鼓和鳴金是古代軍事指揮的號令。擊鼓就是敲戰鼓;“鳴金”就是“鳴鉦”,並非“鳴鑼”《說文解字》“鉦,似鈴,柄中上下通”。《荀子 漢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意擊鼓號令進攻,鳴金號令收兵。

在古代軍事作戰中,就是依靠 傳令、旗語、鼓、金(鉦)等方式實現軍令的傳達。那種扯著嗓子大喊,在臺上演講下面山呼必勝的做法只是電視劇的情節而已。


南閣水哥


人多了不好說,一萬人左右的話在沒有風和噪音的情況下應該還是可以的。以前我們學校做操時,偶爾會停電,導致喇叭不響。這時候有一位同學被選出來喊口令,兩千人做操都聽的很清楚,那是體操隊形,如果密集隊形的話萬人左右應該是可以的。


馮唐李廣


題主說的這個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幾萬人是一個什麼概念?建軍九十週年,朱日和閱兵,一萬多人,就是圖中的這個規模。

在這種場景下喊話,如果沒有大功率擴音器,站的稍微遠點就聽不清了。冷兵器時代那種條件,恐怕一場動員做完,幾個主將的嗓子全都喊啞了。

古代作戰,殺聲震天,沒那個條件去喊話,主要的通訊方式是旗語,根據旗幟的動作來決定下一步的動作。每一面旗幟代表著不同的將領,旗幟的大小代表著將領職務的高低。所以進入戰場時都要尋找並佔領制高點,一方面是觀察戰場態勢,另一方面就是能讓更多的人看到將旗,也就能指揮更多的人從而奪取戰場主動權。《三國演義》長坂坡特地提到趙雲曾經砍倒大旗兩面,很多人不以為然。其實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戰績,說明趙雲單槍匹馬摧毀了至少兩支部隊的司令部!冷兵器時代,失去了大旗就等於指揮機構被毀,沒有指揮士兵就只能各自為戰了,再精銳的部隊此時也成了散兵遊勇。

明清時期,戰場最高指揮旗是總兵旗(軍級),最低是千總旗(連級),中間可能還有副將(師級),參將(旅級),遊擊(團級),守備(營級),分別用不同的尺寸和顏色代表,合格的將領都要熟記旗幟(包含敵人)的含義。所以,戰前動員,主將佈置任務最多到千總一級,因為千總以下沒有資格打旗。

最重要的一點,有沒有全員喊話的必要性,我認為沒有。古代信息相當閉塞,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士兵與將領之間的見識程度相差天壤之別。現在我們跟普通士兵談保衛國家保衛人民,大家都能理解。要是古代,忠君節義報效朝廷這種話只能針對將領說,底層的士兵應該由千總告訴他們:“兄弟們,將爺說了,打勝仗後每人分兩畝地一頭牛!”這種更能激勵士卒。

所以,古代幾萬人的訓話是不可能存在的,沒那個必要更沒那個條件。


百勝刀王胡逸之


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見到,在作戰之前,將軍會把幾萬幾十萬的大軍排成方陣,然後他站在方陣前,對著這些軍隊訓話,做戰前動員。

我們知道,古代是沒有任何擴音工具的,尤其是在曠野裡,又吹著風,說的話很容易就在空中消散了。也就是說,將軍在講的時候,或許前面的人可以聽見,但是後面的人肯定是聽不見的。聽不見,那就不白說了嗎?為什麼還要採用這種方式訓話呢?

有人可能會說,影視劇裡都是胡說八道的,古代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場景。

不過,我倒覺得,古代應該是有這種情況的,否則的話,“沙場點兵”這樣的典故,也不可能出現了。那麼,古代既然有沙場點兵,將軍必然要訓話,要宣傳,將軍是怎麼訓話的呢?

將軍要點兵訓話,一般採用的方式是築臺子。

築一個高臺,將軍站在高臺上,對著士兵喊話。這種情況在古代是常有的,比如劉邦準備封韓信為大將,就築了一個高臺,在高臺上做這件事,當然也包括訓話。

除了高臺外,將軍還可以站在城樓上,讓士兵們站在城外,將軍對著城外喊話,這樣也顯得氣勢雄壯。

不過,如果在野外,既沒有城樓,也來不及修高臺,那麼,將軍就會站在一塊高坡上。總之,只要站得高,聲音就傳得遠一些。

當然了,也有可能就算站在高處,聲音也傳不出去。畢竟野外太敞,聲音消散得很快。不過,很多時候,這就是一種形式,並不是將軍講的話,非得讓士兵聽見。只要把所有的士兵都列成方陣,排列整齊站在一起,鑼鼓喧天,鼓角相聞,旌旗獵獵,馬鳴蕭蕭,實際上就能夠讓士兵們感受到氣勢。只要士兵們感受到氣勢,他們的情緒就會被激盪起來,血就會沸騰,上戰場殺敵,就會特別有勁。

總之,古代將軍站在隊伍前面說話,目的是為了激勵士氣。

實際上,除了站在隊伍前面訓話這一種激勵士氣的方法以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這些方法,同樣可以起到鼓動和宣傳的作用。

《史記》裡講到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占卜的人讓陳勝吳廣要“卜之鬼神”。這種“卜之鬼神”,其實就是一種激勵宣傳的辦法。因為古人的認識水平有限,他們並不知道鬼神是不存在的。因此,一說到鬼神,他們就會相信。

所謂說“鬼神”,是說自己的這支軍隊,是得到了上天幫助的,是肯定能夠勝利的。古代有一部小說叫《封神演義》,《封神演義》是一部神魔小說,其實也是一部寓言式的小說。裡面所講的,就是周武王的軍隊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因此一定能夠打勝。

在宣傳自己的軍隊得到了上天幫助,一定能夠打勝仗的同時,也神話將領,神話將領是真龍天子,是會獲得江山的。這樣一種神話,也讓軍隊裡的士兵都能夠有一個統一的精神力量,因此在打仗的時候,才會捨生忘死,勇往直前。

除了用“鬼神”來激勵士兵以外,古代將軍還會用“公義”來激勵士兵。

什麼是“公義”呢?就是讓士兵覺得,自己做的是公道正義的事情。比如,周武王在伐紂的時候,就讓士兵們覺得,紂王無道,必須要把商朝的江山給推翻。因此,士兵們就打得特別起勁。劉邦、項羽推翻秦朝的時候,就讓天下人明白,秦朝是“暴秦”,是沒落的腐朽的,是必須要被推翻的。

甚至於一些反叛作亂的將領,當他們在起兵的時候,也是要讓士兵們明白,他們進行的是正義的行為。比如安祿山造反的時候,就告訴士兵們,皇帝被楊國忠這樣的奸臣矇蔽了,我們必須站起來,必須振臂一呼“清君側”,把皇帝從危難困苦中解救出來。

士兵們有了這個“公義”,他們就覺得自己是在做崇高的事情,因此打起來才會很勇猛。

當然了,最有效的激勵宣傳的辦法,還是“共享富貴”“封妻廕子”。告訴士兵們,只要跟著將軍幹,將來就一定有立功的機會。只要立了功,將來就會獲得封賞,最終出將入相,流芳百世,封妻廕子,光耀門楣。

當將軍能夠採用如此這般的辦法宣傳的時候,他們就算不站在隊伍面前訓話,或者訓話的時候士兵們聽不見,也無所謂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人的聲音,有效傳送約200米。

以200米為半徑,畫個圓,面積是200*200*3.14,等於125600平方米。每平方米可站立二人,約二十五萬人!也就是說:不用擴音器,多者可為三十萬人講話,少者也不低於二十萬人講話!


泗上詩隱


古代在出徵前夕,將軍會在城門的城樓上給士兵開動員大會,鼓舞士氣.最有效的刺激方式就是賞錢,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殺得敵人越多,得到的獎賞就會越多,這都是刺激士兵在戰場上衝殺在前,奮勇殺敵的動力。為了讓士兵們知道具體的獎勵,將軍會站在城樓之上向他們喊話。

   將軍訓話的時候,這時候場面都很肅靜,下面站的黑壓壓的一片,說話肯定聽不見。這種情況古人也有辦法,那就是將軍每說一句就會有指定的士兵傳達一句。這些士兵就相當於是人肉擴音器,士兵們的聲音洪亮傳的很遠,下面的士兵都能聽到。

   還有幾種常用的交流方式:

   第1種在古代打仗的時候,最方便的交流方式是旗語。戰鬥開始之後,在冷兵器的戰場上是喊殺聲振聾發聵的,但是旗語也就只能表達一些簡單的命令,將軍訓話想來用的自然不會是旗語了。

   第2種方式現在也依然在用,戰鬥前夕鼓舞士氣,在公告欄張貼告示。在打仗之前,把這次戰爭的原因寫出來,也是為了出師有名,正義之師才能激發群眾的擁戴。然後把獎勵等寫出來,比如殺一個敵人換幾畝地,這樣也能提高部隊的戰鬥能力,像是統一六國的秦軍,就是靠著軍功激發戰鬥力。

   第3種是上級直接給下級傳達作戰命令。對於高層的將領來說,他們需要做到的是將自己的命令傳遞到自己的下屬,而這些下屬又會將命令的內容細節化,繼續往下傳達,從而傳達到每一位士兵的耳中。


喜歡紫色的孩兒


  古代將軍訓話後面的人聽得到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擁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期間經過了許多朝代的更替。通常情況下,一箇舊的朝代滅亡之時便是一個新的朝代誕生之日。那麼在這個期間,戰爭肯定是無法避免的,新朝與舊朝的戰爭會很平凡。所以說在我國的千年歷史當中發生過很多次的戰爭。我們都知道,在戰爭爆發前夕,將軍會做一些戰前動員。那麼在古代沒有擴音器的時代,將軍是如何面對著萬人軍隊進行訓話的呢?

  我們暫且不去理會是否會開會或是誓師大會,通常情況下都會有個級別的領導來講話的,所以如今通常情況下都是通過擴音器來讓大家聽到的。在古代,擴音器這種東西肯定是不存在的。在古代的戰場上,將軍的訓話只有附近的人能夠聽得見,那麼這些能夠聽到將軍訓話的人就必須要帶一波情緒了。他們的吶喊、戰吼、尖叫、敲擊盾牌等這些情緒化的反應會迅速影響到整個軍隊,會不斷蔓延開來。其次,在古代戰場上傳遞信息基本上是用旗語的方式來進行傳遞,所以將軍們訓話的時候,旗語也可以傳遞信息。

  而對於高層的將領來所,他們需要做到的就是將自己的命令傳遞到自己的下屬,而這些下屬又會將命令的內容細節化,繼續往下傳達,從而傳達到每一位士兵的耳中。除了這樣的方式之外,最常見的就是嘉獎方式,就比如說在大戰爆發之前會向士兵們發放一些金錢來激勵。同時還有來自各部或是個小隊將領的承諾,承諾在戰爭結束後,士兵們可以自由獲取屬於自己的戰利品。當然之後根據戰爭中的表現來加官進爵也自然是少不了的。

  所以說,如今我們在很多影視劇當中看到皇帝或是主將在戰前動員方面說的一些慷慨激昂的講話,這樣的情況在古代基本上是很少見的。所說戰爭動員會是一個面子工程,但是這是在大戰前要做的充分準備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就在2000多年前曾說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在中國古代的電視劇之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古代將軍們“沙場點兵”的雄壯場面,在將軍的怒吼聲之中,數萬乃至於數十萬將士們都能夠響應將軍的口號一呼百應,不過看到這種情況,想必大家心中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古代並沒有傳音器,遠離將軍的士兵是怎樣聽到將軍口號的呢?退一步來說,在開戰之前,古代將軍們真的會對士兵們進行戰前動員嗎?

這就要從古代軍隊的信息傳遞方式說起了。實際上,在古代戰場之中,由於雙方士兵們都殺紅了眼,要想正確傳達消息,就得通過一些簡單易懂的方式,比如說旗語和鼓聲。通過將旗的移動和揮動,士兵們才能正確瞭解自己所處的戰場形勢,而通過擊鼓的聲音,士兵們也能夠正確瞭解到是應該進攻還是撤退,因此在古代戰爭之中,誰掌握了將旗和戰鼓,誰就掌握了戰場士兵的行動權。

比如在《三國演義》之中,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的時候,曾經順手砍倒了曹軍的兩面將旗,在現在的我們看來這可能算不上什麼戰績,但是實際上,這相當於趙雲將曹軍的指揮系統徹底大亂,失去了將旗的指揮,曹軍的士兵自然會亂做一團,而趙雲才能有機會將劉備的夫人和阿斗救出來。

因此在古代,指揮數萬乃至數十萬軍隊的大將是沒有必要在戰前通過召見士兵的方式進行總動員的,在古代行軍打仗之前,將軍會在軍營之中派人張貼告示,明確這次戰役的獎懲條件,想必聲音來說,確切的白紙黑字更能讓士兵們安心。那麼有人可能就會不服氣了,難道古代大將們從不進行動員大會嗎?

其實在公示之後,古代大將們是有可能進行動員大會的,但是實際上,在每個方陣之前都有一排士兵,將軍會事先將口號傳達給最前排的士兵,因此在進行動員大會的時候,將軍所喊出的口號實際上都是事先約定好的,而此時每個方陣最前排的士兵們就會複述將軍的口號,這樣,全軍士兵們都能夠整齊劃一地喊出響亮的口號。而所謂的大將扯著嗓子在閱兵儀式上大喊的情況,只是現在電視劇所虛構的情節而已,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情況下,大將們是不會通過這樣愚蠢的方式和自己的士兵們取得聯繫的。


完顏翠花


古代的將軍都是武功高強,有這深厚的內功。所以講話的時候,用內功將聲音傳的很遠



評論天下事件


如今,古裝電視劇非常受歡迎,在我國古代電視劇中,經常出現戰爭的宏大場面,尤其是古代戰爭前的“誓師大會”,通常會讓此次作戰的總指揮或者當朝的掌權人進行講話動員。這樣的場面,最著名的要數孫儷飾演的甄嬛,秦朝用兵之前,孫儷的一番動員聽得電視機前的我們都熱血沸騰,她面對的幾十萬士兵更是歡欣鼓舞,士氣高漲。

看到這樣的場面之後,除了陳奮人心之外,我們不禁要提出疑問,古代的一位女子,在沒有擴聲器的年代,她慷慨激昂的陳詞是如何傳達到每個戰士的耳朵裡呢?

點將臺

其實古代人並不會“內力”,他們的喊話自然也不會比今天的人傳播更遠,有效的傳播距離能達到200已經屬於高水平,至於甄嬛這樣的女人,她的聲音自然也無法滿足使所有將士都能聽到。

古代戰前點將的時候,有點將臺。總指揮會通過點將臺進行分配各位將軍的任務,至於士兵獲得信息的渠道,則是通過各位將領進行傳達。

電視劇中面對幾十萬將士進行動員演講的場面,在古代基本上不會發生,因為條件並不允許,他們所採取的動員方式,正是通過點將臺開始,由一級指揮對將領進行動員,再由將領對自己的副將逐級進行動員,以此來增加士氣,傳達信息。

協助喊話

除此之外,一些稍微大型的古代動員,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在總指揮需要對超出將領範圍以外的人進行動員時,由於人數眾多,距離遠一些的人可能就無法聽清楚,這個時候,總指揮會選擇出一些身體強壯的士兵,在他的演講臺上站成一排,形成一個以人為基礎的擴音器。

總指揮喊完一句話,這些人都重複一次總指揮的喊話,一字不能錯,同時要保證語氣,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加聲音傳播範圍,使在場的每個人都可以聽清總指揮的指示。這樣的喊話的人一般有幾十人,無法完成幾十萬人的傳達任務。如果非要完成電視劇規模的講話,恐怕要專門訓練幾個方隊的人,按照這樣的方式共同喊話,聲音才能傳播到幾十萬人耳中,即便如此,能聽到聲音,但是也未必能聽清說得是什麼。

旗語

在古代戰爭中,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溝通方式,那就是旗語。這種方式在古裝電視劇中也可以經常看到。

無論是主帥身邊的帥旗,還是各個將軍的將旗,都在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古代戰爭信息比較落後,在戰場分清敵我的方式,除了盔甲的制式,主要就是依靠各個部隊的旗幟來分辨了。

旗幟除了表達身份之外,還形成了一種能夠傳達信息的旗語,這樣的方式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傳達方式,旗語的存在使軍隊直接的作戰更加默契,溝通之中也少了一些預言障礙,減少了因為各地方言不同而造成的麻煩。

旗語應用廣泛,可以依靠視力來接受信息,相對於聲音來說,視力可以傳播的距離要遠得多,如此一來,在大範圍動員的時候,指揮官就可以採取利用旗語的方式進行傳達信息。

提前宣傳

其實,在古代戰士出征之前,關於將士的殺敵獎勵和物質獎勵方式就已經制定完畢了,戰爭動員只是一種補充,離開了這些實際獎勵是行不通的。

在出戰之前,各個軍營的長官會給自己的部下講解獎勵方式,例如,第一位衝上城牆的人獎勵是什麼;砍下一位敵人的頭顱獎勵是什麼;砍下敵人將領首級的人獎勵什麼等等。這些獎懲制度都是以明文規定張貼到軍營各處,出征前保證每一位戰士都知曉的內容。

古代的士兵大多都是臨時徵調,一方面是為了完成國家的任務,一方面是混口飯吃。其中又有許多有志青年,希望通過賺取軍功來改變人生軌跡。所以,出征前給多少銀子和軍功相應的獎勵是提前告知和發放完畢的。

戰前動員是最後的鼓舞,大概方向和內容各位士兵心裡也都已經清楚了,有些人一臉苦瓜相,他們只想活著;有些人躍躍欲試,他們認為這是他們改變人生的最好機會。


總之,在古代的動員方式與今天有很大區別,但是需要傳達的一些信息,古代人也都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了傳達,基本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只是,類似電視劇中,一人面對幾十萬人的動員演講基本不會出現,畢竟條件不允許,不過,古人的一些智慧,真的是非常讓人欽佩。

▲文/野史日記 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了解歷史!

▲圖來自網絡,如有不妥隨時聯繫我進行刪除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