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裡的386旅到底有多少兵力?為什麼戰鬥力非常強悍?

濱江大道東


《亮劍》中的386旅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它還是八路軍的主力旅之一。386旅是由紅四方面軍紅31軍的第91、93師改編而成,下轄有771、772兩個團。是129師兩大主力旅之一,也是八路軍初期六大主力旅之一。386旅首任旅長則是赫赫有名的陳賡大將。

陳賡

全面抗戰爆發之前,經過長征的紅軍三大方面軍根據國共協議改編為八路軍,第八路軍下轄有三個師、6個旅、12個團。此時的八路軍總,總人數約為4.6萬人,而具體到129師386旅,全旅大約為5700人。

1937年7月7日,著名的盧溝橋事變爆發,再也按耐不住的日寇開始對中國進行全面進攻,全面戰爭爆發。兩個月之後的9月30日,八路軍第386旅跟隨129師師部,由陝西富平出發,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386旅

到達抗日前線後,386旅主要活躍於太行山脈。在旅長陳賡的率領下,386旅曾兩度設伏七亙村,三天之內殲滅日寇400餘人。隨後,386旅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通過游擊戰、陣地戰、埋伏戰、麻雀戰等多種方式,伏擊神頭嶺,截擊長樂村,挺進冀西南,伏敵香城固、鏖戰關家堖,沉重打擊了日寇及漢奸的囂張氣焰,並先後開闢了太嶽根據地、中條山根據地等抗日革命根據地。

尤其是神頭嶺之戰,第386旅在旅長陳賡的率領下,於潞城東北神頭嶺伏擊日寇,一戰殲滅日寇高達1500餘人,在武器裝備極端落後,環境極為艱苦的敵後,一戰殲敵如此之多,是八年敵後戰場少見的巨大勝利。

太嶽軍區

而且,在與日寇的作戰中,386旅不但戰功卓著,而且自身也有了極大的發展。在毫無後勤補給的敵後與日寇作戰,除了能夠殲滅敵人,最重要的還要能夠保存和發展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夠堅持與日寇作戰,並最終將日寇趕出中國。

386旅挺進華北敵後之後,經過一年多的作戰與發展,自身也有巨大的進步。當地771團調入129師獨立旅之後,129師補充團和東進縱隊、新一團等歸入386旅建制,此時全旅的人數已增加至8000餘人。

不過,這只是開始而已,在參加開闢冀南抗日根據地、太行山抗日根據地,並多次粉碎日寇的圍剿之後,386旅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廣泛發動群眾,大量矢志報國的青年報名參加軍隊,因此,386旅也有了巨大的發展。

386旅旅部舊址

《亮劍》之中獨立團、新一團等編制,從名稱就可以看出並非國民革命軍正規編制,這些編制大量出現的時間,就是在這個時候,而巔峰時期,《亮劍》中的李雲龍獨立團能夠擁有8個營,7000人的部隊,就是是八路軍大發展的一個縮影。

1940年,彭德懷元帥動員華北部分八路軍能100個團參加百團大戰,也可見此時八路軍的巨大發展。而百團,也不過是八路軍的一部分兵力而已。此時八路軍擁有高達40萬的人,作為八路軍6個主力旅之一,也可想象386旅此時的兵力之巨,實力之強。

陳賡大將

當然,在敵後作戰,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尤其大部分時候,日寇和漢奸在敵後依然擁有絕對優勢,因此,當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寇開始將精力主要轉向淪陷區的抗日根據地時,包括386旅在內的八路軍、新四軍,敵後抗日及根據地就迎來了極端艱苦的時刻。

386旅在太行山脈更是如此,面對日寇的重重圍剿,面對日寇毫無人性的三光政策,386旅率領根據地軍民與日寇浴血奮戰。而與此同時,386旅還要面對國民黨頑固派不時引起的摩擦和衝突。最艱苦時,386旅的將士們甚至連飯都吃不飽,正是在這種條件之下,386旅堅持敵後抗戰,並最終迎來了抗戰的勝利。


鳶飛九天2018


八路軍129師386旅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31軍,下轄由原紅31軍第91師改編的第771團和紅31軍第93師改編的第772團。1937年8月改編完成時全旅總人數約5000人。隨著抗日戰爭的推進,386旅的編制規模也一步步增加,從原來的2個團,發展後來的4個團,總兵力7000多人。

386旅的實力強悍,和386旅的旅級主官和下轄團級主官是分不開的。

386旅的旅級主官在1955年授銜時,可謂將星閃耀:

陳賡大將,1955年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陳賡是386旅首任旅長。

李聚奎上將,1955年因其不在軍隊任職而未被授銜,1958年時被補授上將軍銜,李聚奎是386旅首任參謀長。

王新亭上將,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他是抗戰期間386旅首任政訓處主任,高度近視,人稱王瞎子。

陳再道上將,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他是386旅的第一任副旅長。

許世友上將,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他以和尚的身份投身革命,曾任386旅副旅長。他也是大名鼎鼎的和尚將軍。

周希漢中將,1955年周希漢被授予中將軍銜,他開始任386旅作戰股股長,抗戰後期任386旅參謀長,因為長得比較瘦,人稱周瘦子。


386旅的兩個主力團-771團和772團的主官在1955年授銜時,出了多位將軍,從上將到少將都有:

徐深吉中將,1955年徐深吉被授予中將軍銜,徐深吉曾任386旅771團團長。

吳富善中將, 1955年吳富善被授予中將軍銜,吳富善曾任386旅771團政訓處主任。

韓東山少將,1955年韓東山被授予少將軍銜,韓東山曾任386旅771團副團長。

黃新友少將,1955年黃新友被授予少將軍銜,黃新友曾任386旅771團參謀長。

謝富治上將,1955年謝富治被授予上將軍銜,謝富治曾任386旅772團政訓處主任。

王近山中將,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將軍銜,王近山曾任386旅772團副團長,抗戰後期曾任386旅旅長。

孫繼先中將,1955年孫繼先被授予中將軍銜,孫繼先曾任386旅772團參謀長。

張祖諒中將,1955年張祖諒被授予中將軍銜,張祖諒曾任386旅772團代理政委,後期任386旅政治部主任、386旅政治委員。

劉忠中將,1955年劉忠被授予中將軍銜,劉忠曾任386旅772團副團長,後期曾任386旅副政委、386旅旅長。

廖冠賢少將,1955年廖冠賢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386旅772團政治委員。


袁衛宇


386旅被譽為八路軍“抗戰第一旅”,其戰鬥力有多強悍,看看386旅出了多少名將就知道了。

1955年新中國授銜,386旅大將一名,是首任旅長陳賡。上將五名,分別是陳再道、許世友、李聚奎、王新亭、謝富治。

386旅中將有七名,分別是周希漢、吳富善、韓東山、孫繼先、王近山、劉忠、張祖亮。

《亮劍》雖然是影視劇,但還是比較貼近史實的,其中李雲龍的原型就是王近山將軍。

《亮劍》中曾有這麼一個片段:李雲龍在和趙剛聊天時,講到抗戰初期的一件窩囊事。當時李雲龍率領新一團過黃河,但晉綏軍楚雲飛的358團死活不讓過。

李雲龍脾氣很火爆,但當時也沒辦法同358團較勁,因為整個386旅兩個團整編之初,也不過3000多人,他的新一團也只有1000多人,而且武器遠遠落後於358團。

隨著386旅連打神頭嶺、響堂鋪等幾個勝仗,讓老百姓看到了抗日的希望,386旅的隊伍得到極大的擴充。

在調走一個團後,又重新組建了16團、17團、18團。雖然抗戰時期,386旅各個團調動比較頻繁,但一直都是保持4個團的編制。

不過隨著抗日戰爭的深入,386旅的武器裝備也一直在改善,每個團的編制也在迅速擴大。

在平安之戰前,日軍大佐山本一木率領“大和魂”突擊隊,偷襲了獨立團的團部,獨立團損失慘重,山本一木還抓走了李雲龍新婚妻子,隨後逃到平安縣城。

李雲龍一怒之下,為報仇決定攻打平安縣城。一個團該打縣城在抗戰時期是不可想象的,因為一般一個縣城駐守的日偽軍有2000多人,而且武器精良,周邊還有隨時支援的日軍。

那李雲龍為何敢打呢?首先獨立團的武器已不可同日而語,不僅有重機槍,還有繳獲的威力巨大的意大利炮。

其次,攻打縣城的兵力也達到攻堅戰1:4的比例。劇中李雲龍的獨立團當時下轄8個營,兵力達7000多人。加上縣大隊等地方武裝,攻城兵力高達10000多人。


按照獨立團7000多人計算,386旅四個團,最少也有2萬多人。而抗戰後期,日軍的武器和兵員都呈下降趨勢。那386旅這個階段能和日軍哪個級別的部隊相抗衡呢?

抗戰後期,日軍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甲種師團分兩類:常設師團2.1萬人,三三制師團1.8萬人。

乙種師團只有1.4萬人,由於日軍資源逐漸枯竭,乙種師團已沒有炮兵聯隊和騎兵聯隊。至於丙種師團此時只有兩旅團,兵力不足萬人。

所以到了抗戰後期,我覺得以386旅的戰鬥力,已經能跟沒有大型重武器支持的日軍乙種師團相抗衡了,丙種師團就更不在話下。



花木童說史


《亮劍》裡面有個片段,當李雲龍知道他老婆秀芹被日本人抓了之後,心中的仇恨讓他失去了 理智,決心要攻打平安縣城,向罪魁禍首山本一木復仇。李雲龍獨立團轄下的各個營、連、班在接到團部命令後,緊急集合。一報家底,好傢伙,僅張大彪一個營就有兩千多人,整個獨立團,加上區小隊,縣大隊,人數上萬,這已經遠遠超過了正常情況下一個團的建制了。

電視裡,獨立團隸屬於386旅,一個團的兵力就快上萬了,當然,獨立團是電視劇虛構的,人數也太誇張了。那麼,實際上,抗戰時期整個386旅到底有多少兵力呢?

1937年7月7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標誌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隨後,國共兩黨就全面抗戰達成統一認識,同意將槍口一致對外。條件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接受改編,加入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的序列。

原紅一軍團、十五軍團及陝南第74四師,共1.15萬人,改編為第115師之第343旅、344旅。

原紅二方面軍、陝北紅二十七、紅二十八軍及獨立第一、二兩師,赤水警衛營,特務團之一個營,騎兵第一團,共約1.4萬人,改編為第120師之第358旅、359旅。

原紅四方面軍第四、紅三十一軍及陝北紅二十九、紅三十軍,紅十五軍團之騎兵第三團,獨立師所轄的4個團,共約1.3萬餘人,改編為第129師之第385、386旅。

此外,各師還下轄有騎兵營、炮兵營、輜重營、特務營等。

根據國民黨的有關規定,原共產黨主力紅軍整編為3個師,每師轄2個旅,每旅轄2個團,每師定員為15000人,當然,日後的發展遠遠超過了這個人數。

《亮劍》中李雲龍所在的386旅,就是129師的兩個主力旅之一。

1937年8月,剛接受改編時,全旅約5700人。陳賡任旅長,陳再道任副旅長,李聚奎任參謀長,王新亭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由紅31軍第91師改編的第771團和紅31軍第93師改編的第772團。

771團團長徐深吉、政訓處主任吳富善、副團長韓東山、參謀長黃新友;

772團團長葉成煥、政訓處主任謝富治、副團長王近山、參謀長孫繼先

經過近1年的鬥爭後,386旅得到較大的發展。在抗戰時期,386旅雖在名義上歸屬於129師管轄,但實際上是作為一支獨立作戰的部隊直接歸屬於中央軍委指揮,是中央軍委的直屬部隊,在作戰序列上與129師是並列關係,129師僅對386旅保留部分行政管轄權。

其實,在抗戰期間八路軍各部都是不斷在發展壯大的,除了有正規編制的主力團外,還有很多編制外的團、各地方支隊、決死縱隊等武裝,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一個師的編制了。比如,在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之間發動的百團大戰(時間大致與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相同),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兵力不少於22個團。但是,仗一打起來,就剎不住車了,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彙報,得知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實際上,真正參戰的數量還遠不止這個數。

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全部加起來可能200個團都不止。

如果按105個團、20萬人計算的話,每個團平均大約2000人,129師有46個團參戰,那應該就是9萬人左右,平均下來,一個旅就是4萬5千人。而386旅作為中央軍委的直屬部隊,實力應該是要更強的,此外,加上那些沒參戰的部隊、地方武裝、游擊隊,386旅的人數你們可以自己去想象。事實上,在1941年時,八路軍總人數就已經達到50餘萬了。

可以說,386旅是八路軍的王牌主力,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和日軍打了很多硬仗,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因此386旅成了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1939年2月11日,日軍調動2000多人的部隊,配備70輛汽車,5架飛機,出動了十幾輛坦克,拖著重炮,裝甲車上貼著“專打三八六旅”的標語,沿途搜尋八路軍第386旅機關和部隊。

美國大使館武官卡爾遜來到386旅考察,禁不住連連稱讚說:“386旅,中國最好的旅。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一卷青史


第386旅被譽為“抗戰第一旅”,時任美國駐華使館武官的卡爾遜少校曾前往考察,連贊:“386旅,是中國最好的旅”。

直觀描述一下吧,陳賡的第386旅從1940年起兼“太嶽軍區”,這是129師機關所兼“晉冀魯豫軍區”下屬的二級軍區,陳賡任司令員。到抗日戰爭中期,太嶽軍區部隊一共下轄四個軍分區十個主力團,以及相當數量的地方武裝20000多人。



這還是在初建時主力團第771團調出的情況下,仍然發展到十個團,此時的序列為:

第一軍分區:轄第25、38、59團和趙洪支隊。

第二軍分區:轄第16、20、772團。

第三軍分區:轄第54、57團。

第四軍分區:轄第2、17團和豫北義勇軍。



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前身是紅四方面軍第31軍,於1937年抗戰爆發後改編而成的,成立時只有第771(徐深吉)和第772(葉成煥)兩個團,加上旅直屬隊兵力不過5700人,旅長陳賡、副旅長許世友(後陳再道)。

但是該旅在陳賡的指揮下,抗戰伊始戰果非常之大,諸如“神頭嶺伏擊戰”、“七亙村伏擊戰”、“香城崮伏擊戰”都是第386旅實施的,僅神頭嶺一戰就消滅日寇1500餘人,因此繳獲頗豐,部隊發展迅速,到1938年初時該旅實有兵力超過8000人。



隨著部隊的擴大,第386旅又建立了新一團、補充團、補充大隊等建制,後改編為第16、17、18團,其中部分團隊調出或擴編為新旅,即便如此,第386旅仍然有三個主力團近萬人。

陳賡升任太嶽軍區司令後,王近山接任386旅旅長兼二分區司令員,打掉“華北日軍戰地觀摩團”的戰鬥,就是王近山旅長率領第16團進行的。



第386旅也是“名將輩出”的部隊,旅長陳賡是開國大將,政委王新亭上將、副旅長許世友和陳再道上將、參謀長李聚奎上將、周希漢中將,以及曾任團長的徐深吉中將、王近山中將、陳康中將等等,絕對的將星閃爍。

抗日戰爭後期成立野戰軍“太嶽縱隊”,解放戰爭爆發後改稱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與其它各縱不同,第四縱隊成立時有14000餘人,後將準備成立第八縱隊的太嶽軍區部隊全部劃歸該縱隊,總計下轄5個旅超過35000人,是後來中原野戰軍最強大的縱隊。



(亮劍中129師師長)

陳賡指揮四縱和太嶽軍區部隊在“上黨戰役”生擒史澤波,“聞喜戰役”消滅胡宗南所謂天下第一旅黃正誠部;組建南渡黃河的“陳謝兵團”時,是由四縱、九縱(17000人)和起義的陝軍第38軍組成的,全兵團80000餘人。

粗略估計此時四縱的人馬所佔過半,而這些部隊全部是以386旅旅部和一個主力團發展而來的,可見一斑。

(亮劍中八路軍副總指揮)


度度狼gg


《亮劍》中李雲龍所屬的獨立團是八路軍386旅的部隊,從攻打平安縣城的那一幕,我們知道獨立團有近一萬人,這要是正常編制都可以算得上一個師了,那麼做為獨立團的上級單位,386旅有多少兵力呢?戰鬥力如何?

368旅是八路軍129師的兩個主力師之一,旅長陳庚大將,副旅長開始是陳再道,而後是許世友。全旅在1937年整編的時候只有771團和772團,人數5700人左右。


奔赴抗日戰場以後,先後取得長生口、七亙村、黃崖底等戰鬥的勝利。面對日軍的反撲,又參加了壽陽、晉東南地區反日軍6路、9路圍攻等。後面還進行了赫赫有名的神頭嶺伏擊戰和徐副師長指揮的響堂鋪伏擊戰,尤其是神頭嶺伏擊戰被日軍稱為“第一遊擊戰”。

抗日前期進行了一系列的戰鬥以後,根據中央部隊分算開闢根據地的精神,386旅主力向豫北展開,攻佔水冶、觀臺、湯陰、輝縣等城鎮。到1938年7月386旅進行整編,此時全旅已經發展到7000人,並且新組建一個團。



1939年至1940年3月,386旅主力參加粉碎日偽軍對冀南的春季和對太行山區的夏季“掃蕩”以及反頑鬥爭。當年6月,部隊整編,386旅又新增加了2個團,此時旅轄第772團和第16、第17、第18團,併兼太嶽軍區。其間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反圍剿作戰。



1941年8月,從386旅裡面調出第16團和決死隊第1縱隊1個團組成南進支隊。8月,386旅與決死隊第1縱隊及第212旅組成太嶽縱隊,陳庚任太嶽縱隊司令員,386旅的編制取消。此時386旅總人數在2萬多少,不計算地方武裝。

386旅在抗戰前期威名遠播,打了無數精彩的戰鬥,日軍甚至打出“專打386旅”的標語。抗日戰爭其間129師消滅日偽軍42萬人,其中386旅和後面的太嶽縱隊殲敵人數就在十數萬人以上。


帝國烽火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個師。115師,有1.5萬多人;120師,有1.4萬多人;129師,1.3萬多人。每個師轄兩個旅,每個旅轄兩個團。師和旅下面還有部分直屬部隊。129師雖然一開始人數最少,但是,這是個人才輩出的部隊,後來產生了一位軍委主席和兩位元帥。

129師師長劉伯承元帥。



129師政委鄧小平同志。



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元帥。

386旅是129師的兩個主力旅之一,在陝西富平成立,一開始全師約有5700人。旅長就是赫赫有名的黃埔一期才子陳賡大將。



副旅長有兩位,先是陳再道上將。




之後,副旅長是酒神許世友上將。



一年後,386旅發展到8000餘人。

後來,有一階段,386旅的771團被劃到了其他部隊,名義上,386旅就剩下了一個772團。實際上,那時386旅新組建了新1團、補充團和補充大隊,這些部隊在編制表上查不到。後來,新1團、補充團和補充大隊被改編成了16團、17團和18團。也就是說,抗戰中後期,386旅實際上下轄了4個團。




1945年8月抗戰結束時,129師的正規軍發展到30萬人。在原386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部隊多達八九萬人,但是直接歸386旅指揮的部隊從來沒有這麼多。

後來,我軍自己搞編制改革,386旅正式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第10旅,下轄第28團(原第772團)、第29團(原第20團)、第30團(原第21團),人數也就一萬多人。因為新組建了許多旅。


坐看東南了


386旅長即129師下轄386旅,師長劉伯承,旅長陳賡,這兩個老領導是李雲龍不敢招惹的,每次被罵個狗血噴頭,也只能賠笑。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個主力師,分別是林彪的115師、賀龍的120師、劉伯承的129師,129師又下轄兩個主力旅,分別是385旅和386旅,也就是《亮劍》中386旅的原型。

第386旅剛組建時,全旅約5700人,陳賡任旅長,陳再道任副旅長(後來由許世友接任),李聚奎任參謀長,王新亭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771團、第772團,但後來不斷擴編,發展出若干團(沒有正式番號),兵力增加到1萬多人,一個縱隊的規模,到解放戰爭時期,386旅發展成為大名鼎鼎的陳賡兵團。






整個129師主要由紅四方面軍改編而成,第386旅下轄的第771團、第772團就分別由紅四方面軍的紅31軍(軍長王樹聲)第91師、第93師改編而成,而紅四方面軍從大別山區走出來,出了名的能打硬仗、惡仗,我軍的猛將有一大半是從紅四方面軍打出來的,這也是129師和386旅戰鬥力特別強悍的重要因素。

386旅號稱“天下第一旅”,

陳賡的軍事指揮風格是就一個字——活,他把游擊戰術運用地出神入化,神頭嶺戰役,殲敵1500;長生口戰役,斃敵130;響堂鋪戰役,殺敵400;長樂村戰役,殲敵2200人……打的鬼子聞之色變,四處圍剿,卻找不到386旅和陳賡的蹤影,氣的鬼子在汽車上貼出了“專打386旅、專打陳賡”的標語。

《亮劍》中的旅、團級幹部大多可以從386旅、772團找到原型,但程子華絕不是程瞎子的原型,差的十萬八千里!

旅長陳賡,就是《亮劍》中的旅長原型,我軍歷史上的傳奇人物,黃埔三傑之一,早年救過蔣介石的命,從事過中央特科,帶兵打過國民黨反動派、日本侵略者、指揮過抗法援越、抗美援朝,又創建了哈軍工,開國大將,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面對他,李雲龍不服不行。

772團,團長葉成煥,抗戰名將,1938年4月犧牲,終年24歲,後由陳康接任團長,陳康系陳賡手下“四大金剛”之一;副團長王近山,據說是李雲龍原型(其實李雲龍的原型更接近開國中將陶勇),後擔任386旅旅長。


程子華不是程瞎子的原型,程子華從未在386旅幹過,更別說772團了,某些歷史達人居然把程子華寫成772團團長!而且程子華時任晉察冀中央分局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後代理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級別跟陳賡差不多,不可能是程瞎子一個團級幹部的原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電視劇《亮劍》放在天下第一旅“386旅”這個大背景裡,李雲龍和獨立團的超強戰績才有一定合理性!

放開亮劍和李雲龍,抗日戰爭中的386旅,作為八路軍129師兩個旅中的一個,實力確實有些過於強大,絲毫不亞於國民黨軍隊的一個軍!抗日戰爭初期,386旅和385旅一起構成129師的主戰部隊,129師有總共有1.3萬兵力,386旅一開始也不過數千人。

抗日戰爭一年後,挺近敵後的386旅在戰火中不斷壯大,發展到8000餘人。到抗戰末期,129師發展到30萬人,386旅雖然屢次改建,以386旅幹部為基礎的部隊,應該不少於10萬人!

386旅在抗戰中,是真正的發動群眾擴軍力打擊日寇保家園詳細說來,386旅的抗日戰績,主要有。

1,長生口、七亙村、黃崖底等戰鬥。這一系列戰鬥發生在1937年的太原會戰期間。386旅第772團3天之內在同一地點兩次設伏均獲勝利,以傷亡30餘人的代價,共殲滅日軍400餘人,有效延緩了日軍對太原的進攻。這兩次戰鬥,在電視劇《八路軍》中有所體現。

2,破襲正太路、反“九路圍攻”戰鬥。這一系列戰鬥發生在1938年2月到4月,其中最值得一說的戰鬥是發生在山西長治潞城的神頭嶺伏擊戰。386旅以傷亡240餘人的代價,殲滅日軍1500餘人,粉碎了日寇對晉東南地區的“九路圍攻”。

3,韓略村戰鬥。1943年,386旅旅長王近山在山西臨汾洪洞縣境內的韓略村伏擊日軍戰地觀摩團,日軍車隊180餘人除了極少數人逃脫外,其餘全部被殲。這一戰,其實是王近山帶領16團從長治向西到陝北轉移的,王近山冒險發動這次主動進攻,是真正有亮劍精神的。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386旅這麼強大,主要在於他有一群優秀的八路軍指揮員!具體說來,是這樣幾個人:

1,陳賡——旅長。

陳賡是386旅首任旅長,黃埔三傑之一。陳賡在八路軍挺近敵後擴展根據地後,先後擔任太嶽軍區司令員,他指揮的沁源圍困戰,收復了沁源縣,是圍困戰的典型。

2,陳再道——副旅長。

3,許世友——副旅長。

4,李聚奎——參謀長。

5,王新亭——政治部主任。

6,葉成煥——772團團長。

7,程子華——772團團長。

8,王近山——386旅旅長。


歷史知事


在《亮劍》中,出現過一輛寫著“專打三八六旅獨立團”的日軍戰車。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日軍寫的是“專打三八六旅”!三八六旅政委王新亭說:“這條標語是對我們的高級評語!”

1955年授銜時,386旅旅長陳賡授大將,副旅長陳再道授上將,副旅長許世友授上將,參謀長是李聚奎授上將,政治部主任是王新亭授上將,補充團參謀長周希漢授上將,772團副團長王近山授中將,772團代政治委員張祖諒授中將、副政委劉忠授中將、772團政治委員廖冠賢少將,等。

先說386旅到底有多少兵力。

1937年8月,紅軍接受改編時,八路軍只有3師6旅。386旅隸屬於129師,下轄772團(原紅31軍第93師)和771團(原紅31軍第91師)兩個團,共計5700人。但是,等到八路軍開赴前線,建立根據地以後,軍隊擴編迅速。

1937年10月,毛主席就指示開赴前線的八路軍,每個師要擴編3個團。386旅派政治部主任王新亭帶領772團3個連隊到長治發展,年底,這3個連就擴變成一個團了。番號定為八路軍386旅擴充團,這就是後來的八路軍第17團。

772團有3個營,一個營最少是4個連。也就是說,在王新亭的領導下,772團用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擴編到一個團,翻了4倍!386旅整體兵力在1938年中旬也達到了8000人。

1940年5月,八路軍以386旅為主力組建了太嶽軍區,386旅旅部兼任軍區領導機關。此時,下轄772團、第16、第17、第18團等部隊,全軍有20000人馬。等到抗戰末期,386旅已經擴編成十萬餘人的的部隊。

386旅雖然隸屬於129師,卻直接聽中央軍委指揮,其戰鬥序列和129師平行。

386旅屬於八路軍戰鬥力相當強悍的優秀代表。剛到前線,就用三場戰鬥打出了威名:

第一次伏擊戰,772團只用半小時殲滅日軍50人。第二次伏擊戰,又用半小時就殲敵130餘人,炸燬汽車5輛,繳獲迫擊炮2門、九二式重機槍2挺、步槍50餘支以及大批武器彈藥。

386旅作為此戰主力,只用了兩個小時,就消滅了日軍1500多人,繳獲長短槍550多支,騾馬600多匹。

129師派出386旅下屬兩個團和385旅下屬的769團,用三個團兵力圍殲日軍運輸車隊。此戰,共殲滅日軍400餘人,擊毀汽車180餘輛,繳獲各種槍支130餘支、迫擊炮4門。

三戰三捷之後不久,日軍就打出了“專打三八六旅”的旗號。這也是日軍對386旅的“褒獎”!386旅也沒有“辜負”日軍,從幾千人發展到十萬餘人。整個抗日戰爭時期,386旅共計殲滅日軍2.5萬人。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