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沒有斷層,都說上下五千年,到底有多久?

布魯斯藝術


中華文化沒有斷層,永遠存在著總結和創新的添加,懂得文化的意義永遠勝於時間的記錄,五千年也好,一萬年也好,文化的意義才是永遠的!


適物


你好筆者我是顛強時代對於你得問題我有自己得見解:

中華文化沒有斷層,已經有五千年多的文化歷史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們得歷史學家從夏商算起的也就是從公元前2070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也就是公元后1949年這期間一共經歷了五千多年。也有的人說是從皇帝那時算起得,但是炎黃時期都屬於遠古時代,那時候“家天下”還沒有形成屬於部落群居方式。整個中華民族還沒有形成原始最初得規模,只是從類人猿進化到人類剛剛有了一大進步。而夏朝得建立確不同,夏朝建立後廢除了原先得“推舉制度”建立了“世襲制”“世襲制”建立以後各種文化、農耕、科技、趨以一個完整得制度開始,然後把各個部落統一起來建立管理制度,這時形成了中華民族最初得文化雛形。

也有的人認為是從秦朝也就是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后1949年但是我更認為是從夏朝開始的。秦朝的文化有的是在原先夏得基礎上不斷得延伸,只能說更加得完善,社會是不斷得進步得嗎?秦朝得很多文化歷史還是能看到夏朝得影子得。

最後我認為中華文化是從夏朝開始經歷了五千年多好得歷史發展,筆者和讀者有什麼見解呢?





顛強時代


腦洞史話,為你解答。

先說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從來沒有發生過斷層,這是人類文明史唯一一個。

證據以下四點。

第一、文化載體沒有斷層。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從甲骨文、金文到漢字,再到簡體字,我們的文字一脈相承,現在的6歲小孩也能認識簡單的幾個甲骨文。在這一點上,統一文字的秦始皇無論給他多高評價都不過分。和甲骨文平輩的埃及象形文字,鍥形文字,全都消弭。沒有了文字載體,文化也就是正式死亡了。

第二、文化空間沒有斷層。中華文化的存續空間,在現代以前是世界唯一的半閉合樣本。我們的地理空間有兩個特點,第一夠大、有足夠的迴旋餘地,第二是半開放,四周是大海、高山、高原和荒漠,但和其他文化處在一個大陸上,有東西方溝通的地理通道,不是完全的閉合。地理完全開放,中東就是例子,處在地球的十字路口,文明一個個起起伏伏。地理完全封閉,就像美洲印第安,處在隔絕的大陸上,只能坐等被團滅。地理位置給了文化不斷演進的足夠空間

。所以,強盛的時候,我們門戶大開,不怕;一般的時候,我們修築長城,不虛;運氣最差的時候,我們利用空間優勢,保存文化力量,在地理空間裡迴旋。無論何時,我們一直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文化的根系從沒有從這片土地拔起過。

第三、文化種群沒有斷層。文化圈層的人數是不是佔大多數,是絕對重要的。幾千年裡,無論是否有外族統治者,但中華文化圈的種群人數一直是壓倒性優勢。讓文化基因有足夠裂變的人群庫。人多就是硬道理。古埃及很輝煌,但現在的埃及是阿拉伯人,埃及文明也沒有了。我們常舉外族入侵結果被同化的例子,簡單來說,

就是人多的優勢,人少就是被同化,人多就是同化別人。一滴墨水加入一杯水裡,還是水,一瓶墨水加到一杯水裡,就是墨水了。人多文化勢能就強大,武力在強也怕人多。蒙古人強,征服東方,成了中華文化圈,征服阿拉伯,成了穆斯林,征服俄羅斯成了基督徒。人少,草原上帶來的那點知識,不夠啊。

第四、文化心理沒有斷層。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以中原為中心,像一個文明的漩渦,充滿了文化心理誘惑。這裡代表著更高級,更優雅,更禮儀,更文明。處在這個文化圈的人,都是帶著這樣的文化心理優勢。所以,我們稱外人為夷為狄為蠻為倭,我們從來沒覺得對方的文化算文化,都是未開化。各種思想的輸入都是我們主體文化的調味品。在這種文化輻射態勢下,周圍的民族也這樣認為,他們不是征服中原,而是入主中原。他們的底層心理是成為這種中華文化的代表。這種文化心理只有在五四前後動搖過,但現在咱們慢慢恢復了。因為元氣恢復了。

最後,說一下,中華文明5000年,著是梁啟超提出的,但是否有考據的5000年,難說。因為夏朝沒有實在的考古論據。目前最後可能被認定為夏都的是河南的二里頭但二里頭文化也只有4000年。


腦洞史話


在四大文明古國當中,只有中華文化延綿不絕,未從斷過。而每每問起中國歷史的發展,人們都會自豪的回答,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依據是:

  一、中華文化史往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述了遠古時期數千年的傳說。但很多都是根據神話傳說而編撰的,用現在科學的眼光來看,大多不能作為史實。近代考古發現可以證實的中華文化,最早的是大汶口文化,考古學家斷代為公元前4300-2500年。那時,中國正處在“夏”時期,所發現的文字大多隻是在陶器和甲骨上刻畫的一些零散符號,還沒有表述意義,但正是這些遠古的符號最終演化成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書法的雛形,並在今後的歷史長河中長盛不衰,使中華文化成為世界上唯一延續不斷的古老文明。

  二、中華文化有史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

考古學發現的真正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那是公元前1600年,距今已經3619年。到了周朝,隨著國家制度的建立完善,中華文化則已經完全成熟,以後則完全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基本沒有偏離根本,這也是中華文化的幸運之處。如果按照距離現在最近的公元前2500年算起,中華文化也有了4519年的歷史,可以稱為上下五千年了。


厚德載物49056


此題要分辯一、所謂中華文化是廣義泛指還是狹義具指;二所謂文化是有文字記載或成書的才算數,還是有傳說及本土內有遺蹟可證即可為依椐。中華文化我認為應是廣義的、從古至今各族群大融合的文化,而非僅指夏商周以後或發現文字(文字必是較長時期形成的、沒發現以前不等於沒有)的文化。只要是在此域內、漢族融合形成以前、以後都是中華文化。文化是產生、依存於人類文明礎上的。而文明是人擺脫動物形態的蠻荒矇昧學會農耕、馴養的象徵,又因此而促成交換記、數而產生符號、文字。文化是與其伴隨而生的。椐此,撮要有兩點都應是的內容或依椐:1、實證,如陶器,不僅說明七千年前黃河流域就有農耕,而其陶文已有文字雛形;黃帝、蚩尤墳墓至今保存完好、正好與傳說吻合,但他是真的存在;五千年以上的良渚遺蹟更是幹真萬確。2、傳說,神農嘗百草,“農”字本身就是文明、文化的開端;神話傳說: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后羿射日;至於三皇五帝就相對在其後了。既有傳說,必有其源;流傳於今,群體龐大。最初既使有了簡單的文字,一因功能不全,二因未找到能刻記流傳的載體,自然只有口頭傳遞、世代續繼了。所以中華文化延續五千年是毫無疑問的。這只是謹慎、穩妥的說法,其實再往上推仍有一定根據。


崑崙139100429


《子在巢》

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 莫烹夏螺貝,滿肚都是小寶貝,莫食三春鯽,萬千生命在腹中。

抱卵水母蟹,百萬蟹卵藏腹中,抱卵水鮮蝦,百千蝦卵掛尾中,勸君莫食魚,千萬魚籽在腹中。

春夏河中魚,傷母連子悲同義,莫打三春鳥,萬物在巢盼母歸,產子在巢中,勸君莫動積陰德。


手機用戶78632744360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應解為上古中古與下古,各概5000年。農耕文明,鄭州南李家溝斷層考古發現有10800年前的碳化粟米,可證神農文明一萬多年了。伏羲為代表的畜牧文明就更早,少說在15000年前。昆明扶仙湖考古發現有20000年前的石刻卦畫,可證伏羲畫卦有多久啊!


蘭州易道王


斷層如何?不斷層如何?中華文化上下有8000年又如何?有意思麼?

幸福指數、壽命指數、人類發展指數、精神衛生指數、健康指數、人均收入、福利保障、廉潔指數、基尼指數、教育衛生、環境空氣等世界排名與歷史中的文化繁華有毛關係?

願我們多些橫向比較,少些縱向比較;多些務實現在,少些虛無縹緲;為中華振興而奮鬥!


楊哥之翩翩舞


中華文化悠久,但是優秀文化時間太短,大部分被垃圾文化佔據。西方文化雖然短,但優質文化時間長,歐洲自從文藝復興以後,科技文明發展迅速,以至於把大清朝打了個落花流水。中國從秦朝開始進入封建文化2000餘年。農民起義翻燒餅幾千年。至今吃瓜者不會獨立思考奴性和崇拜之心不改。隨大流,認天命和豬思維沒有兩樣![大笑][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