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區:鄉村抗“疫”主心骨硬氣更接地氣

  下午兩點多,王政強打開村委辦公桌上一盒早已涼透的盒飯,正準備吃兩口,手機又響起來。“王書記,咱村口一輛貨車不聽勸,非要進村啊。”“我馬上去!”


  在威海市文登區澤庫鎮西泊村的勸返卡口,被攔下的貨車司機已經很不耐煩。“我進去卸了貨就走。都是鄉里鄉親的,怎麼辦事一點情面沒有啊。”司機要給鄰村一家養殖戶送飼料,想從王政強村的卡口通過抄個近路,但王政強早已給卡口值守定下了“嚴禁外來車輛和人員入村”的規矩。司機僵持,王政強態度堅決,反覆勸說協調。最終,司機和養殖戶在村頭卡口進行了貨物交接,值守人員對車輛進行了消毒。


文登區:鄉村抗“疫”主心骨硬氣更接地氣

  這樣的一幕,幾乎每天都在上演。疫情防控這些日子,鎮派駐西泊村黨支部書記王政強沒少“得罪”人。有人不理解,有人甚至把風涼話說到了他面前。“村書記就是村民們的主心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我們不扛擔子誰來扛。如果我們鬆一鬆,軟一軟,就會讓一線防控形同虛設,就是對老百姓極大地不負責任。”王政強說,就算咱自己當惡人,也不能讓老百姓成病人。


  疫情之下,廣大農村地區是防控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守牢疫情防控的最後一公里,需要基層的擔當與智慧。在文登,地方政府集結號一響,一批農村黨支部書記在關鍵時刻豁得出、衝得上,有硬氣、接地氣地扛起疫情防控責任,成為文登鄉村抗疫一線的主心骨、突擊隊。


  在文登界石鎮楚峴村,村黨支部書記于永波帶領黨員們按下27個紅手印,為抗疫立諾為盟:聽黨指揮,全力以赴,奮戰當先,堅守崗位,守土盡責,不論時限,不計報酬,堅決完成抗擊疫情任務。“我們必須得帶頭,疫情不退,我們堅決不退,這樣老百姓才能更有信心、更安心。”于永波說。 在他的帶領下,村裡黨員、老兵、群眾三支志願隊的總人數達到150多人。

文登區:鄉村抗“疫”主心骨硬氣更接地氣


  村內巡邏,督導消毒噴灑,遣散聚集人群,路口值守……在侯家鎮山前村,自從戰疫打響,一個紅色袋子就成了村黨支部書記李昌玲的隨身標配。沒有時間回家吃飯,她就從口袋裡拿出地瓜幹啃上幾口。顧不上自己,她也根本顧不上家,家中摔傷需要人照顧的公公因此經常只能自己吃冷飯。“只有我們衝上去,才能調動起黨員群眾的積極性,一旦形成幹群合力,再大的困難擺在面前我們都能迎刃而解。”李昌玲說。

文登區:鄉村抗“疫”主心骨硬氣更接地氣


  城東村位於宋村鎮駐地,進村入口多、管控難度大,村黨支部書記王培民就帶領村民在10多個出入口全部設置了執勤點,哪怕工作量再大也要護住群眾安全。鑑於村卡口管控嚴,大水泊鎮口子村有人填了土溝來通過小路出村,村黨支部書記榮風虎發現後連夜帶人把土溝重新挖開,決不讓隱患“過夜”。 澤庫鎮南靠山村黨支部書記喬曉濤把父親的麵包車開到了村口卡點作為夜間執勤場所,堅決落實最嚴格的24小時執勤防控和循環式村內消毒,為小村疫情防控築起“銅牆鐵壁”。

文登區:鄉村抗“疫”主心骨硬氣更接地氣

  不耍花架子,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作為最基層的“父母官”、最一線的“指揮者”,文登的村黨支部書記有硬氣的聯防聯控舉措,也有接地氣的工作智慧,讓越來越多的農村群眾瞭解疫情、支持抗疫、參與抗疫,讓“一個人的堅守”成為“一批人的奉獻”。


  疫情防控,如何讓農村老百姓提高認識?“在咱農村,老年人多,不比年輕人天天刷微博看微信,十分缺乏對病毒的認識和警惕,咱用大喇叭天天喊話,雖然煩人,慢慢也就聽進去了。”一些村黨支部書記組織婦聯主席用大喇叭“硬核”喊話,話糙理不糙,讓老百姓聽到了似無情卻是最有情的提示。


  出村受限,老百姓缺生活必需品咋辦?文登營鎮大店村黨支部書記黃相祝在村裡啟動了代辦服務,大喇叭一喊:大家有急需的物品、急辦的事兒,都可以找村婦女主任來代辦。黃相祝還自掏腰包購買了預防感冒藥品放在村委值班室供村民領取,讓村民們哪怕不能出村也沒有後顧之憂。在他的帶動下,村裡有了抗疫的黨員先鋒隊和一批村民志願者。


  卡口夜間值守,人員健康怎麼保障?葛家鎮岔河村黨支部書記王吉淑帶領黨員和群眾一齊上陣,半天時間就用焊接的鋼架和硬塑料布為卡口值守人員搭建了一個簡易的值班室。一位村民用自家的線路為值班室通上了電,其他村民也紛紛拿出了自家的電熱毯、太陽扇、行軍床,讓簡陋的值班室成了防疫一線最暖心的風景。


  在文登鄉村抗疫一線,有村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主心骨”, 也有鎮村幹部、黨員、退役軍人、群眾志願者等太多堅守的身影。他們默默無聞,卻是全力以赴。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是卻知道他們為了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