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動物幼崽都不會嚎啕大叫,以防驚動強敵入侵,唯有人類嬰兒卻會大哭?

北瓜影視圈


人類的嬰兒其實都是“早產兒”,是在成熟階段的早期出生的,自我生存的能力非常差,連最基本的覓食能力和行動能力都沒有,而大多數的動物幼崽在出生的時候,已經成熟了,具有一定的自我生存能力。人類嬰兒的自我生存能力差,但是,卻有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包括人類家庭、社會的功能以及嬰兒的啼哭作用等等。動物一般都是雌性撫育幼崽,雄性不太關心幼崽。人類的嬰兒自我生存能力差,這就增加了母親的責任,而母親並不是一個人撫育孩子,母親的背後是人類社會這個大家庭,男性在撫育嬰兒的過程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類的嬰兒)

人類為什麼都是“早產兒”呢?人類進化有三次突破,第一是直立行走,第二是腦容量的持續擴大,第三是符號語言的誕生(認知革命)。直立行走,臀部需要變窄,寬臀是不利於直立行走的,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的臀部都比人類寬闊。臀部變窄之後,人類生育孩子就變得困難了。人類實現直立行走之後,提高了行走效率,能夠在更大的範圍內尋找食物,也能夠騰出雙手,使用工具,食物來源變得豐富了,這就促使了腦容量的持續擴大。

沒有充足的營養豐富的食物,人類是難以維持自身大腦的運轉的,人類的大腦有1000多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都是相互聯結的,構成了一個網絡,1000億是什麼概念呢?宇宙當中一個星系的恆星也不過是在1000億個左右。人類的大腦,重量只佔身體的3%,而使用的能量卻佔據了人體能量總需求的20%。因為維持一個容量大、神經元數量多的大腦,非常的昂貴,所以,有很多的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是不願意冒這樣的風險的,一旦有其他方面的優勢,寧願進化出發達的肌肉和強壯的四肢,也不願意進化出聰明的大腦。

(黑猩猩)

人類則是恰恰相反,選擇了進化大腦,以智力取得優勢。在地球上,只有人類將自己所獲得的信息,全部交給了大腦來處理,我們的味覺、嗅覺、視覺都是非常差的,我們從外界感知到的信息,最後都需要大腦來處理,人類喜歡在思考之後,再作出選擇,對於地球上眾多的生物來說,人類才是一個奇怪的生物。昆蟲遇到外界的刺激,不會在經過思考之後,才選擇離開,而是迅速逃跑,我們之所以拍不死昆蟲,就是因為有些昆蟲能夠感知到空氣的振動,一旦覺察到空氣在振動,它們就會立刻逃跑,如果像人類一樣由智慧作出決策,那麼,它們就來不及逃跑了,昆蟲早就從地球上消失了。所以,維持一個聰明的大腦,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人類的智力有優勢,但是,嗅覺、味覺、視覺都無法與動物相比,人類的肌肉、四肢也不是很強壯。當然,付出的代價遠不止這些,還有生育困難的問題。

人類在臀部變窄的同時,腦容量還擴大了,對於人類來說,生孩子其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而動物生孩子則非常的容易。

(人類的孕婦)

一個物種一旦生育出現困難了,就會面臨滅絕的危險,人類直立行走雖然帶來了很多的利益,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總的來說,好處是多於壞處的,並且人類還通過其他的方案部分解決了生育困難的問題。從生理上來說,人類嬰兒的出生日期提前了,嬰兒在並未完全發育好的情況下,就出生了,因此,人類的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非常的脆弱,骨骼也非常的軟,人類嬰兒的可塑性也比動物幼崽的可塑性強,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出生以後,基本就定型了。

(尼安德特人)

人類的嬰兒在出生以後,總是不斷地啼哭,這在動物界也是非常罕見的,動物的幼崽只會偶而的發出吼叫聲。對於野生動物來說,剛剛出生以後,就不斷吼叫是十分危險的,容易將大型的食肉動物吸引過來,所以,自然選擇導致了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喜歡在隱蔽的場所生育和撫養後代。人類的飼養的家畜和家禽,即便已經馴化了,有時候也喜歡在隱蔽的場所生育後代,這其實就是動物的一種本能。

(中國古代的婦女和兒童)

人類生活在人類社會當中,不會遭受野生動物的襲擊,非常的安全,並且嬰兒能夠得到母親和父親的細心照料,所以,嬰兒的啼哭,不僅不會帶來危險,反而會得到更多的好處。人類的嬰兒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總是不間斷地啼哭,餓了會哭、渴了會哭、不舒服了也會哭,為了不讓嬰兒哭,父親和母親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嬰兒的需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餵奶,嬰兒一旦開始喝奶,就不哭了,餵奶能夠解決嬰兒的很多需求,如飢餓、口渴、孤獨等等,如果是生病了,不斷啼哭,也會很快被大人發現。這就是說,會哭的嬰兒往往能夠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懷,更容易生存下來,這方面的基因就得到了自然選擇的篩選,於是,我們就都變成了會哭的孩子。


騰飛說史


因為人類根本不是地球上的物種!其實人不是猿人進化的產物,很多所謂的進化違背了自然規律。地球應該是個監獄,我們是更高文明的產物,要在地球上歷盡苦難,等完成這一輩子就可以回到我們的母星了!


鋮145910128


人類幼崽出生時的哭是因為感到不開心,或是由於離開母體而害怕,其實都不是,生時的哭,並不是心理反應,而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生理反應,醫學上是這樣解釋的,大家可以略微感受下: 嬰兒在出生前,肺內是沒有空氣的,這個時候的胸廓,也還只是曲縮狀態,胸腔也很小,隨著嬰兒的出生,就不再是縮成一團,胸廓會忽然伸開,胸腔也會立即擴大,肺葉跟著張開,嬰兒便這樣吸入了第一口空氣。 緊接著,由於吸氣動作而迫使肺內空氣外出,氣體衝開了聲帶,聲帶一震動,寶寶便發出了類似大哭大鬧的音色。這是人類第一聲啼哭的由來。

但是,人類幼崽為什麼在出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了仍然會大哭呢?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嬰兒自身的發展。大家不難發現一般動物成年大概在三到六年。這個時候動物可以獨立生存,而且有了繁衍後代的能力。人類能獨立生活,一般在十四歲之後。所以很多看過動物世界的人都知道絕大部分動物的幼崽一出生就已經具備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如非洲大陸的羚羊,出生半小時就可以奔跑。他們的幼兒在母體中已經發育完全了,有的就算不能獨立生存,但也是能跑能跳。而人類的幼崽剛出生時眼睛都未睜開,不要說跑了,連頭都不能抬,如果離開父母的照顧幾乎沒有生存下來的可能。那為什麼作為靈長類的幼崽反而如此弱雞呢? 原因就在於人類的幼兒幾乎都是“早產兒”,還沒有發育到“成熟”就被生下來了,如果按照動物生下來就能走的標準,人類起碼還要在母親的子宮中多呆一年,那樣生下來的幼崽基本上可以走動了。那有人可能又問了,那為什麼人類的胎兒發育期不能延長到一年九個月呢?動物中也有懷孕三年多的比如大象的懷孕期就是三年,小象一出生就能走動。

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人類的進化問題,我們都知道人類自從點了兩個技能樹之後就如同開掛了一樣從非洲大陸走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兩個技能樹一個是直立行走,一個是高度發達的智力。直立行走不僅僅讓人類看得更遠,更有利於躲避猛獸攻擊,更重要的是解放了雙手,可以從事勞動,但這也有代價,就是需要更加堅固的骨盆,同時高度發達的智力需要更大的腦容量,而腦容量越大頭部占身體的比例就越大,如果人類發育完全之後出生,女性的骨盆根本無法將如此龐大的嬰兒生產下來,所以也就導致了人類大都是早產兒。

而早產兒的代價就是,人類幼兒沒有一點獨立生存的能力,大哭就是唯一向外界傳達信息的媒介,所以嬰兒不會沒有由來的大哭,大哭時都是有需求的時候。其實生物的最終目標就是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人類也不例外,大哭可以更好地得到關注,滿足自己的需求,可以增加自己的存活幾率,這是自然編撰在基因裡的代碼。最後一個小彩蛋,當一堆幼崽在一塊時,有一隻幼崽哭鬧,會引起連鎖反應。原因就是外在環境的改變,嬰兒受到驚嚇,為了使自己存活下去,大哭引起注意,使長輩來關注自己。


糖加三勺有點鹹


動物幼崽出生時不會啼哭,因為可能招來猛獸,從這看現代人類嬰兒啼哭對生存不利。但是人類嬰兒啼哭的行為是一直都有的嗎?當然不是。啼哭也是伴隨人類進化而逐漸產生。

與人類有較近親緣關係的黑猩猩幼崽出生時不會啼哭,並且出生後不久就已經睜眼了,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將自己掛在母親身上。早期的猿人類雖然身體結構已經有點像現代人類,有直立行走的特徵,手足也呈現出分工的結構特徵,身高也只有一米多,大腦容量也只有三四百毫升,和現代一些猿類相近,它們仍保持著一些和猿相似的行為,比如住在樹上或者距地面一定高度的山洞中(具體參考路西少女化石)。

那它們也必須保留攀爬的能力,攀爬時嬰兒怎麼辦?那就只能和黑猩猩的幼崽一樣,其實現代人類嬰兒也保留了握持反射等行為,握持的力量也足以將自己的身體吊起來。那麼那時候猿人類的幼崽在出身後不久就具有一定的行動能力,再對比現代人類嬰兒出生後只知道睡覺,可以知道猿人類幼崽剛出生的時候大腦發育就已經相當健全,猿人類大腦體積較小是這種發育特徵的保證。

(抓握反射,嬰兒手的力量相比體型相當強)

此後人類經歷了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人類一直演化為現代人類,大腦的體積是在逐漸增長的,而人類的骨骼結構也越來越適應直立行走,骨盆結構卻越來越狹窄,行為特徵也越來越和現代的人類相近。大腦越來越大,骨盆越來越狹窄,不利於生育,就使嬰兒出生時大腦發育相當不完全,眼睛基本沒用,聽覺也不靈敏,嗅覺也差點事,運動能力除了握持等古老反射活動,就是吃喝拉撒睡,無法坐起來站起來,脖子撐不起腦袋,也無法翻身。

在現代人類剛出現的時候,人類嬰兒大腦的體積和現代人差不多,出生時會使得嬰兒的肺部被產道強烈地擠壓,能把嬰兒腦袋都擠變形,但也使嬰兒肺部的液體排出,在出生後胸廓重新擴張,氣體在大氣壓力作用下衝入嬰兒肺部,氣流衝擊聲帶就有了啼哭的聲音,是肺部開始起作用的標誌。

這時候雖然整個生育過程和嬰兒啼哭的行為不利於野外生存,但是人類的武力值彌補了這些演化中的缺陷,現代人類智力高超,又是群居的生活方式,已經開始人工取火,也有多種多樣的石器武器,可以很好地保證種群免受猛獸的襲擊,那時候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因素已經不是猛獸襲擊,嬰兒死亡的主要因素是難產和產後疾病。而這些缺陷雖然致命,但是也可能為人類相互協作提供了基礎,人類分娩需要同類幫助,為了保證嬰兒的存活人類又會探究嬰兒死亡原因。


來看世界呀


沒有任何動物像人類幼兒一樣,出生之後父母需要撫養他到18歲之後,身體長成是一方面心理上的成長又是一方面。而像其他動物出生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要站起來和父母一樣去奔跑,否則就可能被天敵吃掉。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都是早產兒,實際上這也是大腦進化直立行走帶來的弊端之一,我們不可能讓胎兒在母體中徹底發育,不然僅僅堅硬的大腦殼就可能要了母親的命。尤其是我們祖先在直立行走後,產道變窄,就需要提前把胎兒生下來,這更有利於存活。由於胎兒在母體中不能呼吸,肺內根本毫無氣體就是一團充實的組織,這個時候胸闊處於曲縮狀態胸腔小,當嬰兒出生之後由原來的蜷縮狀態變成了軀體伸展狀態。簡單來說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就是肺部啟用的號角,這至關重要。

人類的老祖宗曾經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小可憐,但是隨著直立行走、發明工具、大腦的進化,讓我們可以團隊協同的面對野獸進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悄然地來到了食物鏈的頂端,不再是弱弱的小可憐了。即使嬰兒啼哭也不用擔心引來野獸,可能有的野獸聽到這種哭聲要提前跑掉才是。


拿與人類親緣關係較近的類人猿為例子,它們生下小寶寶後,小寶寶是不會啼哭的,並且會很快的靠著自己的能力掛在母親身上。遠古的我們生下幼兒之後,必然也不會大聲哭喊的。但是隨著進化發展我們已經可以面對這些問題了,有的人可能認為到現代之後靠著各種武器人類才走到食物鏈頂端的,實際上並非如此。現代人的祖先智人,那個時代我們的武力值就已經超過其他動物了,當然不是硬碰硬主要靠的是團隊合作和智商。

實際上很多動物幼兒時期都會“大喊大叫”,當然這個前提是沒有生存環境壓力,或者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為了更好的生存,餓了就要大聲的呼叫,這更有利於因其母親的注意,不然誰知道你餓不餓啊?這在鳥類中體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媽媽餵食物的時候,蔫的那種幾乎都搶不到食物,長久以往食物少的話就被放棄了,這是生存本能的問題。





科學黑洞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動物幼崽不會嚎啕大叫?題主你一定沒聽過熊貓幼崽哭叫的聲音,那個叫一個驚天動地,甚至可以把沒有當媽媽經驗的母熊貓都嚇跑。

四川的大熊貓繁育基地裡,第一次當媽媽的母熊貓被自己幼崽的哭叫聲嚇得亂跑亂爬的不在少數。


唐律疏議


這是人與非人類的區別吧。舉個例子,小牛出生了兩個小時,就會走路。而人基本上需要九個月以上才會學走路。所以在生理技能上,人是比不上非人類。同樣的,動物們在幼兒時期已經懂得分辨身邊的危險,動物媽媽們也在幼兒時代就教育小動物的生存之道,以便讓自己的孩子早日獨立生存。而在人類嬰兒時期,寶寶們根本沒有自我保護能力,所以只會用哭來表達



靖姑娘


首先,許多動物的幼崽都會嚎啕大叫,你只要稍稍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這一點。比如說曾經有一年,我老家的房子上有一窩小燕子,有一段時間就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特別是其父母(我老家叫老燕子)回窩時,更是吵人煩。這裡有好多原因,但一般來講幼崽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引起父母的注意。很多動物幼崽都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然後得到父母更好的照顧,特別是更多的食物,才能有更高的概率生存下去。所以,題主說“動物幼崽都不會嚎啕大叫”,這是自以為是的想當然了。

人類是群居動物,群居動物的幼崽只有引起群體成年個體的注意,才能在群體成年個體的幫助和呵護下更好的活下去。人類嬰兒動不動就會哭,其實(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引起周圍成年人——特別是其父母和近親屬的注意,以得到其父母和成年人更多的關愛,更多的關愛顯然是有利於其生存的。所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會哭的孩子更容易因為被父母和群體中的成年人忽略而夭折掉。

供題主和大家參考。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新生兒的啼哭並非真正的哭泣,而是與生理因素相關。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即便新生兒大哭也能夠把他們保護得很好,不用擔心帶來的危險。

新生兒為什麼要哭?

老人們說新生嬰兒哭是因為世間太苦,不願意來到這個世界,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幾斤重的小寶寶不會有如此複雜的思想,他們的啼哭一般都是因為生理原因造成的。

當嬰兒還在母親肚子裡時,他們的身體是蜷縮成一團的,無法呼吸,身體所需要的氧氣主要來自母體,通過臍帶獲取。嬰兒出生後,身體能夠舒展開了,胸膛也擴大,可以呼吸第一口新鮮空氣了。在呼吸的同時,氣體從肺部衝到氣管,到達喉頭時,會使聲帶拉緊被帶動,從而發出類似哭的聲音。

還有一種說法,嬰兒的喉嚨在剛出生時有羊水等汙物,嬰兒的奮力啼哭可以把這些汙物噴出來,同時帶動聲帶震動,發出聲音。所以嬰兒的啼哭不是真的哭,而是一種叫聲,表示他們已經能夠正常呼吸了。

此外,嬰兒從溫暖的孃胎來到人世間,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難免會產生無助、恐懼等情緒,或者只是單純的餓了,或者只是一個姿勢躺太久壓著手臂了,他們都會哭,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換名話說,如果嬰兒一出生就會笑,那就太嚇人了,人們也許就會認為這是怪胎。

新生兒啼哭如何用進化論解釋

在許多人看來,人類新生嬰兒啼哭是不符合進化論的。因為對人類的老祖先來說,大聲啼哭會被吸引附近的野獸,特別是狼、豹子、老虎等食肉動物,很有可能危及整個人群的安全。可是,為什麼人類延續下來這樣的性狀了呢?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可以這樣解釋:

首先,嬰兒的啼哭是他們能夠大口呼吸的標誌,如果有些嬰兒不能啼哭,說明呼吸系統就很有可能被羊水等汙物堵塞,也可能是孩子呼吸系統發育不良、身體發育不佳等原因造成的。在遠古時期,這樣的嬰兒很難長成人,更難產下後代,所以導致嬰兒不哭的基因很有可能無法遺傳給下一代。

其次,嬰兒的啼哭能夠充分引起同伴的關注,從而獲得更多的照看。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喝,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嬰兒如果感覺不適、餓了,或者情緒不佳都會通過哭聲來表達,這時,人群中的其他長輩就會給他們更多的關注和照料。從這個角度來看,啼哭也有利於嬰兒生存的。

再次,嬰兒大聲啼哭並不會把狼招來,即便對我們的早期祖先來說也是這樣。人是一種群居動物,人們手中有各種石器可以當然武器,野獸來了可以自衛;人們在幾十萬年前就已經學會了用火,其它大型動物對人們的忌憚有加,不敢靠近。於是,即便新生嬰兒大聲啼哭,也不會把狼招來,即便有猛獸靠近,也會被聰明和團結的人群打得落荒而逃。人類通過聰明的大腦已經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再加上人類是群居動物,大聲地啼哭並不會讓人類面臨更多的危險。

總結

總的來說,新生嬰兒啼哭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也能說明嬰兒十分健康。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啼哭是一種優勢性狀,不會引來野獸,所以這種性狀才保存到了今天。


瘋狂知識點


哭泣既有進化上的優勢,也可能是劣勢。如果哭作為嬰兒向父母發出需要關注的信號,那就是優勢;但如果哭泣無意中吸引了捕食者,那就是劣勢。因此,總的來說,嬰兒哭泣是否是一種進化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物種。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生活在一個大群體中,而且人類沒有捕食者,所以哭泣對於人類嬰兒來說,是一種進化優勢。

人類嬰兒經常嚎啕大哭,不僅僅是尋求關注和幫助的信號,而且相比其它動物,人類嬰兒尤其無助,需要看護者。許多動物在出生後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獨立,長頸鹿能在出生後一小時內行走,貓鼬在兩個月大的時候就能捕食蠍子,而人類嬰兒在6個月大之前,甚至不能坐起來。科學上有一個主要的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嬰兒天生就很弱——因為人類都是早產兒。

儘管人類嬰兒早產,但在9個月左右出生是相對正常的。然而,與其他動物物種相比,人類嬰兒出生時相對發育不全。有許多科學證據表明,人類生來就沒有獲得充分的發育,出生後的頭幾個月,人類的頭骨甚至還沒有完全融合。根據一項估計,一個人類胎兒必須經歷18到21個月的妊娠期才能在神經和認知發展階段出生,與黑猩猩幼崽不相上下。

兩個理論解釋了為什麼人類嬰兒出生時發育不全。

第一個解釋是,嬰兒在母親的子宮裡大約8到9個月的時候發育開始需要進行高速新陳代謝,嬰兒的發育速度和能量消耗速度非常之高,超出了母親的承受範圍,因此,母親必須將嬰兒生下來。

第二個解釋是,相對於其他動物物種,人類天生就有一個非常大的大腦,骨盆的大小限制了人類妊娠期的長度,對直立行走的適應限制了產道的寬度,因此也限制了嬰兒需要通過的產道的尺寸。自然選擇有利於在胎兒發育的早期階段進行分娩,以適應較大的腦容量和人類直立行走。因此,當嬰兒的大腦小於成人大腦大小的30%時就出生了,這樣才能通過狹窄的通道。然後在子宮外繼續發育,人類大腦的大小在第一年幾乎翻了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