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人為什麼那麼不愛動?

相識是福18


作為一個已經從業十五年的專業心理諮詢師,我來解釋一下抑鬱症人為什麼那麼不愛動!

首先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抑鬱症患者不是自己不愛動,而是作為抑鬱的一個最明顯的表現,抑鬱症患者本身就會出現動作減少。

其次,這個動作減少是指不怎麼活動了,不吃飯,不和人交流,有迴避的行為,原來喜歡做的事情現在也不喜歡了。這是在疾病的情況下,患者被疾病控制,他們很多人都知道我要多動,但是自己真的是提不起力氣和精神去動,這是被疾控控制的一種表現,並不是抑鬱症患者不愛動,而是想動也沒有能力去動了。

最後,請不要強迫一個抑鬱症患者快樂和動起來。他們本身對自己的狀態是很痛苦的,他們並不想流淚,也不想老躺著,但是在疾病的情況下,他們往往無法控制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家人,朋友越是讓他們動起來,快樂起來,他們的壓力會越大。

所以面對抑鬱症患者,我們最好的辦法是支持他們進行治療和對他們進行友善的陪伴,去傾聽他們的苦惱,監督他們儘量讓他們規律生活,配合治療。或者和他一起運動,做一些事情,讓自己帶動對方,而不是硬邦邦的扔句話讓對方說動或者快樂點。


愛家心理


因為 被愛傷痛心 沒有心情到處逛。再後來又被真愛傷到頭腦!終於徹底抑鬱症大發作了!每天一到了深夜 直接流淚 左邊枕頭全溼透了,再換右邊枕頭也溼透了!眼淚流乾了。發現無藥可救了!在一個偶然 深夜裡夢見以前初戀情人 自己走向天台 急急要去抱住它 腳滑倒了 直接從天台掉下去了 咔嚓一聲!從此告白全世界……再也無愛無愁了…一切的一切化作烏有。


用戶林瑜選


抑鬱症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心裡快感缺失。

某公眾號上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住在貧困山區的一戶人家,家裡的母親和兩個女兒足不出戶,整日躺在床上,也不做家務,也不幹農活,更不和其他人接觸。村裡人都說“這家人懶的要命!”

這樣的日子渾渾噩噩過了幾十年,母親終於熬不下去,跳井自殺了。此後的幾年裡,兩個女兒也相繼離開了人世間。家裡留下一位年邁的父親,和剛剛成年的弟弟。

然而,此時弟弟也開始萎靡不振,足不出戶,不想吃飯,只想等死。

弟弟幸運的是,他沒覺得自己是懶,他隱約意識到,自己可能生病了。

後來,這位男孩兒靠著毅力,拿著好不容易攢下的錢,來到了省城醫院。醫生確診--他有重度抑鬱症。

經過長時間的服藥,他的情緒得到了控制,他慶幸,自己沒有被落後的認知氛圍所束縛,慶幸自己還有希望。

而母親和姐姐們,包括村裡人,都始終認為,她們就是懶,根本不是病。

這種想法,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可能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明身體沒問題,為什麼不想動?不是懶是什麼?!”

外界的指責和自責,使得不知是病的母親和女兒,錯過了拯救自己的機會,揹負了更重的心理壓力,繼而相繼走上了黃泉路。

她們不知道的是,抑鬱症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所有的事情都沒興趣。包括活著。

你可能會說,這世間有多少人對多少事是感興趣的呢?

在此解釋一下,這裡的“興趣”不是愛好,而是一種基本的動力,比如喝水、走路、洗澡,這些事情幾乎都談不上興趣,但是人們可以輕鬆的完成,但是抑鬱症患者,做這些事都覺得很為難。

如果抑鬱症患者得病之前對唱歌很感興趣,得了病之後,ta內心的OS是:唱歌有什麼意思呢?有什麼樂趣呢?

心理快感缺失,讓抑鬱症患者在做所有的事情時,都感受不到任何的愉悅。即使是山珍海味放在年前,他們也沒胃口。

說白了。一個人身體中接受快樂、喜悅等情緒的感應器壞了,他們就失去了動力。因為,所有的事情對他們來說都太難太難,太枯燥太乏味了。


泰迪抱枕


我是於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抑鬱症的最主要的表現為“三低”: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

一、心境低落

抑鬱症最為常見的症狀就是存在持久性情感低落悲觀消極,輕度會出現悶悶不樂興趣減退,嚴重的會出現痛不欲生的感覺,甚至可能會出現生不如死的感覺。


二、思維遲緩

抑鬱症會出現反應遲鈍以及思路閉塞現象,表現為主動性言語比較少,語速明顯緩慢。


三、意志活動減退

主要表現為生活被動不想做事,甚至不願意跟周圍的人相處,嚴重者會伴隨消極自殺的觀念,覺得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


四、軀體表現

抑鬱症會伴有一定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醒來後很難再入睡。出現食慾減退以及體重下降的現象,而且身體的不適還會影響到身體的各個器官。

人體是身心統一的整體。

抑鬱症表現出來的是症狀,但對於抑鬱症患者而言,他所經受的身心折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堅持著拼盡全力地對抗著來自外界與自身兩股力量的壓力,卻在日復一日中逐漸消磨著能量。


這種能量的消耗,絕不是認知層面的“看不開”、“想不明白”,而是整個身心從希望到無望、無助,從抗爭到無力,是在長期承受壓力後所感受到的疲憊。

實際上,疲憊是機體生理和心理上的深層自我防禦,是一種自我保護反應。你不可能要求一個發著高燒的病人說:“去跑一場馬拉松吧,跑出汗你就會退燒!”同理,已經在對抗壓力的過程中身心疲憊的人,哪裡還有動起來的氣力呢?更不用說“愛”動了。


然而,能夠重新喚起大腦活力的,又偏偏是規律的作息、溫暖的陽光和韻律的運動。此時,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夠沒有任何要求地、耐心地陪伴。


曾經有一位女性在回顧那段昏暗的日子的時候說:“我最感謝的就是我老公,他雖然什麼都不懂,但他就是每天堅持拖著我起床,早中晚散步運動,從不抱怨我,也不嫌我煩。沒有他,我真的起不來。”

作者簡介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抑鬱症的患者為什麼不愛動了?抑鬱障礙的患者每天都處在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感受不到快樂、精疲力盡的狀態中,隨著症狀的加重自然也就越來越不愛出門了。接下來小李醫生從抑鬱障礙的症狀一一分析。

從抑鬱症的症狀分析

1.心情不好,不想出門

抑鬱障礙的患者情感基調是低沉、灰暗的患者常常訴說自己心情不好、不高興、鬱鬱寡歡,長吁短嘆。程度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觀絕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低落的心境幾乎每天存在,一般不隨環境變化而變化。所以患者也不會主動出去散心,因為根本沒有用。


2.體驗不到快樂,還不如什麼都不做

患者喪失了體驗快樂的能力,不能從日常活動中獲得樂趣。即使做了,也只是消磨時間而已。

3.興趣減退,索群離居

患者對各種以前喜愛的活動或事物興趣下降或缺乏興趣,對事物無論好壞都缺乏興趣、離群索居、不願見人。

4.精力喪失,覺得沒有力氣出門

患者無精打采疲乏無力、懶散,感到筋疲力盡、疲憊不堪、能力下降患者感到自己整個人都垮了、散架了,常常訴說“太累了沒有精神”“完成不了任務”“沒勁、缺乏動力¨等。這種疲乏感更使得患者不愛出門。

越來越不愛出門,該怎麼辦?

當然得治啦!抑鬱症不是大眾想當然得情緒問題,而是一種身心疾病。也就是說,抑鬱症不光是心理出了問題,相應的軀體也發生了改變。所以抑鬱症不是光靠心理治療就可以治癒的疾病。


幸運的是經過抗抑鬱治療,85%的患者可以達到臨床治癒,並有65%的患者終生不在復發。但3次發作,未接受維持治療的患者今後復發的風險是100%!!!

我曾經有個患者首次治療,堅持服藥18個月後覺得很好,便自行將藥物停掉了。在第24個月的時候,她來找我,我以為是來諮詢調整的藥物劑量的問題(因為維持治療時間一般是2-3年,慢慢可以將藥物減下來後停掉),結果是因為停藥又復發了。。。所以對於抑鬱障礙的患者,全程治療十分重要。


精神科李文惠


首先來了解一下抑鬱症有哪些症狀。當對抑鬱症有了足夠的瞭解,就不難理解抑鬱症人為什麼那麼不愛動了。

抑鬱症的症狀主要有:心境低落,情緒消沉,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來,經常感到恐慌以及難過。精神壓力過大導致行動機能遲緩,乏力,易出現疲勞感。嗜睡或失眠,胸悶心慌,不願意接觸人,出現社會退縮,嚴重的影響交際能力。抑鬱症患者的消極思維會選擇性的注意環境中的負性刺激,忽略積極信息。自我認同感低,自卑,悲觀厭世。還有些人會易激惹,情緒波動大……

我的一個遠方親戚,她的婆婆是個特別重男輕女的人。在她生第一個女兒時對她冷嘲熱諷,這使她抬不起頭來,自我感覺低人一等,整天悶悶不樂,不和人說話,也不出門。過了幾年,第二胎又生了個女兒,婆婆的行為表現使她受了很大的刺激,再加上自身心理因素和外界的壓力,使她無法承受,得了抑鬱症。她公公去世時我看到了她,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神萎靡,消瘦,目光呆滯特別頹廢,不和人說話,呆呆的一個人坐在一邊,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當身邊的親人得了抑鬱症時,要及時的治療並給予其理解和包容,讓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反之對其冷言冷語,或發生衝突,會加重其病情。鼓勵其多出去走走,曬曬太陽,鍛鍊鍛鍊身體,參加一些平時感興趣的活動。改變其消極的思維和不良的認知,陪伴其走出痛苦的狀態,使其儘快恢復健康,過上正常的生活,並注意預防復發。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馬海玲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一個人的任何言行都是其內在心理能量的一種投射。抑鬱症患者自己內心的力量都不能支撐自己有動的念頭了,更不用說實際的行動。

一個正常人的心像是一顆長在樹上的紅棗,特點是充滿水分和血肉,一種生命力的迸發,在外面的人能時時刻刻的感受到。他的行為方式也是充滿活力的,散發著蓬勃生機。而一個抑鬱症患者的心就如同一個乾癟的棗核,沒有任何的水分和骨肉,僅僅只能支撐自己的生活必須,維持生命而已。所以有的文章會說讓你的心體能夠呈現為嬰孩那樣的心體,你就是一個充滿朝氣的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你如果真的想要去幫助一個抑鬱症患者,千萬不要去強迫他運動起來,他本身是沒有這種力量去進行運動的。這個時候你換一種方式,不讓他運動,就讓他靜靜的待著但是能夠讓他的心體呈現一種返璞歸真的狀態,比如說讀書寫字,那麼他的內心當中有了力量以後,心體豐盈以後自己就有了那種去運動的念頭和行為,這個時候你再陪著他一起度過就會好很多了。

判斷他是否有力量進行運動的標準就是去看他是否眼睛裡散發著光芒,眼神是否動了,那個是直接觀察他內心的最好位置,也最是準確。

所以,千萬不要走錯方向,否則就是加重他的痛苦。


小文殊蘭


抑鬱症(Depression)是躁狂抑鬱症的一種發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為典型症狀。抑鬱症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約15%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抑鬱症已經成為中國疾病負擔的第二大疾病。

我想問一句你生病了會十分喜歡動麼?有誰感冒頭疼加咳嗽會活碰亂跳的?有誰發燒39°想去外面運動運動呢?我想問問題主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有確切的瞭解過抑鬱症麼,你知道上面我說的所有病即使那個人倒黴同時患上也現代的醫療技術也還能夠治好,可是抑鬱症到現在也是沒有一個確切的辦法根治。

<strong>


併發症

(1)性慾明顯減退。

(2)思維遲緩,活動減少,即記憶力減退,大腦反應慢,常個人獨處等;

(3)多有疲乏、心悸、胸悶、胃腸不適、便秘等軀體症狀;

(4)伴有焦慮、內疚感(擔心給家庭增加負擔);

(5)睡眠障礙,以早醒為其典型表現;

(6)自暴自棄,厭世或自殺心理

我想上面的併發症普通人中3條以上就不能正常的生活了,可是那些抑鬱症患者還要在你們的指責中活下去,他們真的只是病了,他們需要的是安慰是陪伴和理解不是指責。

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一些人認為抑鬱症就是典型的“玻璃心”就是太閒沒事自己“作”出來的,對於這些人我只想說:你感冒真是活該啊 ! 你發燒也真是天意!誰讓你不注意身體的呢?請你原地爆炸好不好,你們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你們和微博直播自殺喝彩的那些看客沒有什麼區別。可能我言辭太過激烈,可是我真心希望大家不要再逼那些“天使”去天堂,他們只是病了和普通的感冒差不多,他們也希望和我們一樣上個廁所都有人手拉著手。

希望大家瞭解抑鬱症後不要再問那個“你愛的人”,為什麼你不愛動?

Ta只是生病了,他想讓你陪著Ta,即使不說話也很好。


假麋寐


抑鬱症是一種心境障礙,確切的說應該把抑鬱症稱之為抑鬱障礙,這種疾病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認為前途暗淡、自罪觀念、覺得活著沒有價值,繼而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

那麼抑鬱症患者為什麼那麼不愛動呢?這其實只是抑鬱症患者的一個症狀,因為意志、活動減退,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鬱性木僵”。這種不愛動是病理性的,一方面是大腦內的神經受體5-HT功能低下,會導致人情緒低落,對什麼都沒有興趣,那麼久開始懶散、少動,因為情緒低落,對什麼都沒有興趣,自然不想出門,也不想和人交流,甚至怕出門,只想把自己封閉起來,如同行屍走肉一樣。

但是不愛動只是抑鬱症患者的一個表現,多半是出現在情緒低落、興趣喪失之後的,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及時的去醫院就診,用抗抑鬱藥物改善這種情緒症狀,情緒症狀稍微改善以後就要介入心理治療。


兒科醫生鮑秀蘭


家和子貴訪談:如何療愈抑鬱症

主持人: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各位網上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有幸請到家和子貴的李幸福老師為大家講解抑鬱症療愈的相關知識。

李老師,你好,據目前情況來看,全國抑鬱症的發病趨勢非常嚴重。對此,您是怎麼看的?

李興福老師:是的,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青少年的抑鬱症發病率達到8%點多,還有人統計,成年的抑鬱症據說能到2個億多。所以說,抑鬱症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它已影響了人們日常的生活和學習。

主持人:李老師,您認為國人之所以大面積地患抑鬱症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李興福老師:我想是這樣的,抑鬱症的產生,我認為和我們文化有關係。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民族它是一個有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一個民族,這種文化掩藏在我們中華民族每個人的基因裡邊。但是,近一百多年來,我們學了很多西方的文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灌輸,就沒有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於是,那麼西方的文化和我們血液基因裡邊的文化相牴觸,實際上是價值觀念相牴觸。比方說,現在大城市那些培訓的,場面搞得熱熱鬧鬧,都是美國的心理學行為科學改頭換面的那一套,實際上不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心理諮詢解決不了抑鬱問題,而現實社會發展的速度又那麼快,舊的問題沒有消除,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於是,她就心裡發生衝突。這樣,有心理問題者的人際關係、事業發展、婚姻、教育等等問題就越來越嚴重,時間久了,持續下去,於是就抑鬱了,基本上是這樣的。這是成人方面的情況。

那麼,兒童這部分,也是說明傳統文化沒有普及,他沒有得到很好教化,因此產生抑鬱,我是這樣理解的。這和剛才講的成人是一樣。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孩子如果得了抑鬱症,或者有抑鬱情緒,你會看到這個家庭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從小到大和孩子說的話都是比較錯誤荒謬的,換句話說就是孩子沒有聽到幾句正確的話。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弱,家長說的話假如是錯誤的,他就不能及時辨別。他用自己的價值判斷對家長說的話進行一個自我的解釋定義,於是,把這樣的語言句子定義完之後就存儲到大腦,大腦有個機制,一般存儲好之後就不易刪除了。如果類似這樣錯謬的信息,在孩子大腦裡邊存了200條,咱們假設了,我們的孩子帶著這些不健康的信念,然後闖入到成人的社會里邊和人溝通,和同學老師溝通起來,就會相互矛盾就會產生激烈地衝突,無法互相接納融合,這個衝突,有的孩子會用暴力的形式表現出來,有的孩子卻不說,然後藏在內心裡邊,時間久了,然後,他就會抑鬱。

換句話說,按理說他們大多是大孩子了,但是他有時也知道什麼對什麼錯,因為他小時候定義的這些錯誤信念時時會干擾他,讓他無法來接受正確的信息或者是新鮮的事物,它無法在心裡頭來規範這些個信念,於是,就和周圍的人無法進行思想的那種融合,繼而發生衝突。那種自然的行為一旦跟不上,就會大大地落伍,然後,他在班裡那麼就會被邊緣化,回到家裡,家長又不懂他,回家還是抑鬱,學校家裡都抑鬱,時間久了,他就會輟學。這是李老師我對青少年抑鬱研究的一個基本的認知觀點。

主持人:那麼,李老師,現今社會,抑鬱症問題已經是令社會家庭極其頭疼的一件事情,它的發病率高,涉及人群廣。現在社會,由於人們的生存壓力大,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小抑鬱。那麼,對於抑鬱症的治療方面,可以說手段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嚴重的有時甚至要使用藥物。那麼,您認為目前社會上的這些抑鬱治療方法,它真的能夠起到作用嗎?

李興福老師: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如果得了抑鬱症,特別是比較躁狂這種,他肯定是要用藥物。年齡大的患者砸傢俱,還會傷人,那你不用藥物來控制就不行。但是,用藥物它只能起個緩解作用。就是說,這個藥物服進去了之後,它起個舒緩的作用,暫時就把它那種躁狂的情緒,那種不開心感覺消除了,但是他的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再說,廠家在研究這些藥的時候,就沒有向你保證說這個能根治抑鬱症。所以說,我們會發現很多抑鬱患者就是在醫院住的時間長,回來要長期服藥但卻不能根治,而這藥物對人體還有害,這是一方面。還有一個就是心理諮詢,這個已經沒有什麼希望治癒。我剛才前面講了,心理諮詢師學的都是歐美的那一套,我們國人的骨子裡是排斥的,但是他們不知道他排斥,因為他你看他諮詢完了,他沒有改變,它改變不了,實際上他內心是在排斥這些的,不接受他的文化體系。這樣,心理諮詢還是幫不到抑鬱症患者,以前我就知道這個事情是這樣的。

主持人:那麼,李老師您認為怎樣才能真正地解決這個抑鬱症的問題?

李興福老師:我想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如果一個家庭有了抑鬱症患者,比方說孩子中學抑鬱了,首先我們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個孩子是怎麼抑鬱的,問問我們的家庭環境或者夫妻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平時對他的價值觀的教育是否正確,這個你要徹底分析。要知道,他是由於錯誤的信息太多導致的。你要能這樣這點的話,我想這個問題就已解決一大半了。現在很多得抑鬱症的青少年不從家庭根源上來解決是沒辦法治癒的。也就是說它是怎麼得病,我不知道,我們就怪罪他,不學習就怪罪他;不上學就怪罪他;砸傢俱,就怪罪他;玩手機,就怪罪他。這樣就只能是停留在抱怨這個層面上,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嚴重的還是把孩子或者成人送到醫院,醫院也是這樣一個情況,醫院他也不解決你信念的問題,他只解決你抑鬱舒緩問題,讓你不發作而已。

依我之見,孩子之所得抑鬱症,成年人之所以得抑鬱症,是他大腦的信念體系出了問題,也就是它容納的信念和社會格格不入,無法來接軌,溝通不了,於是他就會抑鬱。當然了,還有一些是突發事件引起的,比方說女孩遭到性侵,類似這樣的惡性突發的事件,也算一種,但大多數就是孩子大腦儲存了太多的不健康的信念,而且這些信念已經定義在大腦裡邊,換句話說,它已經存儲到細胞的記憶當中。我們家長首先要下來把孩子送到課堂上來學習。當然了,有的孩子是不樂意的,十個抑鬱症患者當中可能有兩三個需要動員,只要他能來學習,消除細胞中的有害記憶,我想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主持人:太好了!今天,李老師給我們大家講解了這麼多療愈抑鬱症方面的知識,實在是非常感謝!各位朋友,如想了解更多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請關注屏幕下方的公眾號,我們會有更多的內容分享給大家,謝謝大家。

李興福老師:謝謝!

詳細看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