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家長常用的“哭聲免疫法”真的有用嗎?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家長常用的“哭聲免疫法”,真的有用嗎?

朋友的孩子已經2歲了,媽媽為了訓練孩子獨立睡覺,孩子每次哭泣媽媽都不理會,讓孩子自己哭著哭著就睡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做法對孩子有多大傷害啊。

這位媽媽卻不以為然的說到:

聽孩子哭她起初也不忍心,覺得忍忍就好了,覺得“哭聲免疫法”很管用,現在他的孩子基本不怎麼哭了,而且平時也不用太操心,比其他同齡的小朋友更加獨立了,並且說這樣的孩子在以後更加優秀。

作為父母,就算自己累一點哄孩子睡覺也不能,我也捨不得讓孩子一直哭到累在睡覺,真沒想到現在還有人聽信“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對幼年期的孩子來說,絕對是有害無益,家長能夠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你還在用“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其實“哭聲免疫法”是從美國傳入中國的,它的創始人是約翰·華生,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他在書中大肆宣揚自己的一套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其中就包括哭聲免疫法。

這個觀點的創始人,約翰·華生有兩個孩子,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在這種教育下都想著要自殺,甚至那些通過“哭聲免疫法”教育的孩子,長大之後輕則有睡眠障礙,重則精神分裂。

由於一代兒童的幸福作為代價,哭聲免疫法最終還是被歐美國家所摒棄,他們開始倡導親情女兒。可讓人想不到的是,我們國家竟然還有父母在用著這種方法教育孩子。

孩子0-3歲最主要的就是陪伴和安全感,需要父母們無微不至的呵護關懷,和寶寶多互動才好。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在這一階段,家長最首要的任務便是滿足孩子基本生活需求,花時間質量去陪孩子。

哭聲免疫法已經被摒棄,為什麼還有父母用?

其實是大家將“延遲滿足”“哭聲免疫”法弄混了,導致你所用的方法既不是哭聲免疫,又不是延遲滿足,既讓孩子受到傷害,又沒有養成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真正的“延遲滿足”是這樣的↓↓↓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就是典型的“延遲滿足”。

這個實驗室首先是找23個3-5歲大的孩子,讓他們在充滿誘惑的條件下作出選擇,先給一人一分一個棉花糖,並告訴孩子們:如果堅持15分鐘不吃掉面前的棉花糖,15分鐘之後就會再獎勵一塊棉花糖,如果吃掉了就沒有獎勵了,

實驗結束後堅持下來的孩子,不足3分之一!

實驗後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一直都在關注著這批孩子,18年後發現第1批獲得了獎勵的孩子,很多方面都比同齡孩子優秀,24年後再看,當初獲得額外獎勵的孩子,在美國考試中成績都比同齡人更優秀。

看到這個實驗,各位家長肯定想嘗試一下延遲滿足吧?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最好在6歲之前就培養,這樣在長大後才能展現出延遲滿足效果,這樣孩子長大之後才更有可能有大成就,

就是說6歲前是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最佳時間。

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用獎勵機制

孩子很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或者很想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可以用獎勵機制讓孩子懂得延遲滿足。

比如孩子現在特別想要一個玩具,又哭又鬧在地上打滾,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下週我再給你買,除了買這個玩具,我再送你個小驚喜,孩子肯定能乖乖聽話的。

培養孩子自主睡覺的習慣

4~8個月是孩子睡眠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機,吃飯、玩、睡覺可以養成一個流程,只要孩子養成了一個習慣,就不需要我們去管,自然而然在睡覺的時間會變困。

我每天晚上都會在睡前都會抱著孩子講故事,等待孩子睡著,漸漸的孩子就養成了一個好習慣,那就是睡前我講故事孩子睡的很快,是讓我最欣喜的事。

孩子的習慣最好在3歲之前培養好,否則長大後很難在培養,最後給大家推薦兩套養成孩子行為習慣的故事繪本,《幼兒情商行為管理親子兒童繪本》《爸媽不是我用人》系列,通過故事讓孩子更好接受,幫助孩子養成

早睡、吃飯、刷牙的好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