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孩子哭鬧時,家長的這種做法,讓孩子特別自卑

前不久和朋友去吃飯,兩家都帶著孩子,飯後我們兩個媽媽先帶著孩子回家,留下男人們喝酒侃大山。

在帶著孩子回家的路上,三個孩子在小區門口的石頭圓形球上跳著玩,一不小心,朋友家的小女兒摔倒在地,夏天穿的少,地面硬,小傢伙疼的“啊”了一聲。我倆循聲而去,她媽媽把孩子一把揪起來,沒有半點安慰,看到她摔倒了,怒氣衝衝的責備她,我不是告訴過你要小心一點嗎。孩子疼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但硬是沒有哭出聲。

雖然媽媽是因為心疼孩子遭受這樣的疼痛而斥責,可孩子卻是既要忍受身體的疼痛,又要忍受媽媽的責備。在孩子需要安慰,需要幫助的時候,身為孩子最信賴的人帶給孩子的是恐懼,是不安,那孩子還能信任誰?在遇到危險和困難時還能依靠誰?

孩子哭鬧時,家長的這種做法,讓孩子特別自卑

一個孩子在摔倒或者做的不好的時候,哭泣的時候,父母給予的總是指責,那當孩子遇到對他不利的事情時,他不敢拒絕,不敢說不,變得膽怯、怕事,因為他會覺得那是自己的錯。

孩子的哭聲、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時的喧譁聲,都會讓很多父母有些心煩意亂,就像耳邊一直有噪音一樣,讓自己不得安寧。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很多父母總是不耐煩的訓斥孩子,命令孩子立刻停止哭泣,如若孩子不照做,一些父母甚至會惡語相向或者直接動手揍一頓。當孩子停止哭鬧時,就會很欣慰,覺得孩子是聽話的。世界也終於清靜了。

我們想到的是怎麼讓自己的情緒不受孩子哭聲的影響,忽略了孩子哭泣的根源。

孩子哭鬧時,家長的這種做法,讓孩子特別自卑

週末童童媽和萱萱媽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玩,映入眼簾的是荷塘裡爭相鬥豔的荷花。陣陣清風拂過,迷人的水韻,醉人的荷香,形成了公園裡一道靚麗的景色。

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呼喊著,兩個孩子喜歡畫畫,坐在長椅上尋找著角度。不一會就畫好了,兩個孩子興奮揮著手中畫紙給媽媽們看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手中的畫掉落在地,一陣風吹過,畫飛到了荷塘裡,要取回來有些困難。

兩個媽媽同時跑了過來。但她們的做法截然不同。

童童媽看了看飛走的畫說:“別哭了,走路怎麼這麼不小心?”童童媽又說:“這點小事也哭,不堅強,你再哭我就不喜歡你了!”誰知話一說出口,童童哭的更厲害了。

童童媽更加不耐煩了:“不許哭了!不就是畫嗎,再重新畫不就好了,動不動就哭,一點也不堅強。”聽到媽媽嘲諷的話,童童低著頭,停止了哭聲。

孩子哭鬧時,家長的這種做法,讓孩子特別自卑

而萱萱媽跑過來後並沒有說話,而是先抱了抱孩子,說“好不容易畫的畫,就這麼飛走了,萱萱還沒讓媽媽還沒看到呢,好遺憾,但媽媽知道寶貝一定畫的很棒。”萱萱委屈的抱著媽媽哭了一會後停止了,眼神閃閃發光,她說要再畫一次,這次畫的會比前面的那張還要好。

當萱萱叫樂樂童童重新畫一幅的時候。童童悶悶的低頭坐在地上。萱萱問他為什麼不去畫時,童童說:我媽媽不喜歡我了,她不要我了。

一味地忽略孩子的感受,最直接的後果是孩子對你不再親密,親子關係破裂。而對孩子的影響更是一生的。

孩子在宣洩情緒的時候,家長強行阻止會導致孩子的心靈受到打擊。缺愛,自卑這些會一直影響著他,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應該在每一件事上去共情孩子的情緒。摔倒了,身體疼,想哭,珍惜的東西丟了,壞了,想哭都是很正常的一個情緒表達,也是情緒自我修復的必要過程。在孩子哭泣 時安慰他,抱抱他,等他通過哭泣來緩解自己的情緒才我們最應該做的。

子謙媽媽育兒經,關注家庭教育,親子成長,喜歡請轉發、收藏,更多內容請關注我,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