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篇文章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恐慌減輕了很多

——魯佔彪 /文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市臨床重點專科)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閱讀提示:看了這篇文章,我的恐慌情緒少了很多。當然,仍要重視。重視不是恐慌。

用哲學思想看待新冠狀病毒肺炎

從去年年底開始發生的新冠狀病毒肺炎,作為一種新傳染病,被國家列為按照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可見國家的重視程度,因為是新發疾病,所以很多人對其不甚瞭解,有些人甚至有一些恐慌情緒。

本文,將站在哲學看問題的角度,結合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傳染病的流行規律和結局,給大家科普一下傳染病的規律,幫助大家用正確的態度更好地應對新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

以下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終將過去

從歷史上看,人類生存最大的威脅除了戰爭之外就是瘟疫,地球上每次疫情都是來勢兇猛。上世紀世界各國鼠疫都很猖獗,流行嚴重的村莊,一個村沒有一個倖存者。天花更是兇險,在上世紀的中國平均每年死於天花的就有80萬(當時中國人口約4億左右),全世界每年因天花死亡人數150萬人。 可是,這些兇險的傳染病還不是被我們一個個都給制服了!

看了這篇文章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恐慌減輕了很多


2.各種病毒在空氣中無法生存

病毒,需要通過飛沫或者氣凝膠,或者汙染的食物進入宿主體內,並且在細胞內生存、繁殖,使自己過得舒適、開心並快速繁殖下一代。

說一下咱們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這種病毒在小動物(蝙蝠 野兔 果子狸 等)體細胞內長期的生活,這些動物(對新型冠狀病毒有超強的免疫力)已經耐受,不會發病,病毒與這些動物和平共處的很好。

新型冠狀病毒一旦感染人體(進入人體細胞內繁殖到一定數量、達到一定程度)表現出很強的(致病力)攻擊力,人體調動淋巴細胞和體液裡的抗病毒因子對這種病毒進行圍剿清除就會產生髮燒、乏力,由於在肺部細胞內感染,人與病毒鬥爭的過程產生肺間質水腫,出現咳嗽(咳痰很少)、呼吸困難及胸悶的感覺,給人們帶來創傷,嚴重的(體質弱的、免疫力異常的)會致死。

發燒是人體同病毒作鬥爭的一個表現,病毒會感到生存環境中溫度的改變、淋巴細胞和體內抗病因子的攻擊給他們帶來的威脅。病毒覺得在這個宿主的細胞內生活的很費力,這樣下去會全軍覆沒的,發揮自己船小好調頭的優勢,病毒們在一起商量只有不讓宿主攻擊自己,病毒們才能夠好好的活下去,看我們(病毒)的兄弟們把宿主(人體)乾死了,自己也進了火化爐,一同送命了。病毒們討論的結果,病毒的目的是要我們(病毒)大家活的更好,我們病毒的現實是和宿主一起完蛋了。我們就一條核糖核酸RNA鏈,複製下一代要少帶毒性大的武器,學習結核菌哥哥,幾千年了都能在人體內生存,到目前為止人們治療方法及任何高科技都不能把結核桿菌滅絕。隨著病毒一代一代自身的減毒,感染者的(臨床表現)症狀越來越輕,但人體感染者的淋巴細胞及體液中各種抗病因子照樣殺傷殺死這些病毒。最終疫情結束。

現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患者發燒、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已經比以前減輕,有些患者症狀輕微,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自身減毒繁殖,疫情被控制指日可待。 如果病毒複製的下一代,一代比一代更強,而且還耐性藥更強,現在地球上還會有多少人生存呢?在純生物學角度上,真心感激新冠病毒越來越弱的毒性,一代不如一代。

3.疫苗問題

大家都知道乙肝疫苗吧,乙肝是雙股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相對單股的病毒而言比較穩定,製作乙肝疫苗相對容易很多。丙肝病毒、流感病毒是單股核糖核酸(RNA),穩定性差、容易變異,迄今為止也沒有做出來能預防丙肝的疫苗,由於單股核糖核酸病毒容易變異,使用了流感疫苗也不保證就不得流感。新型冠狀病毒和丙肝病毒、流感病毒相似,是單鏈的核糖核酸(RNA),穩定性差、容易變異,製作疫苗相對難一些。

4.自然界的生物兇者多不長存

恐龍已經滅絕,“東死鼠(疫)西死鼠(疫),人間死鼠(疫)如見虎”的諺語早成為歷史。最牛的天花病毒也在上世紀夭折。我們的牙齒特別硬朗,欺負(咬破)舌頭是常事,舌頭好長時間沒被牙齒欺負,想著牙齒可能學善良了,可舌頭怎麼也找不到牙齒了,舌頭孤獨終老。

5.控制疫情焦慮抑鬱情緒

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愁事多焦慮。我們熟知的猴王就是典型的例子,沒當上猴王的猴子 無論體魄多麼健壯,體內的多巴胺物質(一種能使心情愉快的物質)正常,當上猴王后體內的多巴胺物質就多了很多並一直保持,一旦被別的猴子 取代了他的王位,下了臺的老猴王體內多巴胺猛然降得比正常猴子低得多,從此不愛動、不吃、不喝,很快死去。

一些人如果總是鑽到負面情緒的事情裡體內神經觸突間隙的多巴胺就會減少(早期減少會表現出焦慮的症狀:失眠 易怒 乏力心慌等),時間長了,會像下臺的猴王一樣抑鬱的,對各種事情沒興趣、無助、無望,嚴重的會有自殺傾向。怎樣避免疫情的焦慮抑鬱狀態呢?想開心的事、唱歌、體育鍛煉等,避免負面情緒刺激,如果自我調節效果不佳,可以看心理或心身疾病醫生,幫助走出焦慮抑鬱。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文中不足請諒解或指正,媒體轉載須經本人同意。(本文由本號總顧問梁寶松教授推薦,梁寶松,1984年畢業於河南醫科大學本科,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