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看了陳忠實的《白鹿原》後,才感覺自己見識狹窄?這本書的主題內涵是什麼?

菜鳥微成長


那隻能說明這些人讀書少,有多少是看了連續劇才知道這個書的?這樣的人就是讀書少,所以捧著當天書了。不可否認是好書,但沒必要這麼捧。


江南湖鎮


《白鹿原》是我讀過最費精力的一部中國文學,斷斷續續花了將近一個月才看完。


這也是我讀過最辣眼睛的一本書,但仍舊沒有讓我棄讀。


如果你問,讀完後有沒有覺得自己見識狹窄?


那答案必定是:有的。



首先,我沒想到,陳忠實筆下的陝西方言,看著這麼辣眼睛,但竟會讓我覺得很有味道。


比如,“哎呀你個挨刀子的這幾天逛哪達去咧?你甭急你甭敲了我就下炕來門來咧!”小娥被門板猛烈地碰撞一下,怨聲嗔氣地罵:“挨刀子的你毬瘋了?開門鼓恁大勁!”


如果用正兒八經的書面語來寫這段,小娥就不是小娥了。


其次,我以為方言已經夠辣了(我是一枚南方人),誰知道,陳忠實竟吝嗇起“珍貴”的標點符號。


這一長串不停頓的文字比方言還辣幾倍,我時常看得喘不過氣,甚至忍不住拿起小筆頭,給長句子劃豎線“分段兒”。


比如,“看好了病那是因為他的醫術超群此病不在話下因而不值得誇張稱頌,看不好病或看死了人那本是你不幸得下了絕症而不是冷先生醫術平庸,那副模樣使患者和家屬堅信即使再換一百個醫生即使藥王轉世也是莫可奈何。”


但習慣了這種特色長句後,我竟然有一種別樣的舒暢感,彷彿放聲唱了一首喜歡的歌一樣。


再有,當我認為這本書應該都是這種辣眼睛的調調時,陳忠實卻給我來了一個大反轉。


比如,在方言之後,他會突然來一段詩情畫意的溫柔句子:“太陽在河天相接的地方已經變得難以辨認,像一隻破碎的蛋黃,金黃的稠汁流攤開來,和黑色的烏雲攪合在一起。”


這種赤裸裸的反差,讓我對自己剛才的偏見感到一陣羞愧,心中不禁暗歎:陳忠實強大無比的文字駕馭能力實在讓我望塵莫及。


這是我在閱讀《白鹿原》時,第一次感到“見識狹窄”。



第二次感到“見識狹窄”是在逐漸理解《白鹿原》的主旨內涵以後。


陳忠實,作為一個地道的陝西漢子,特意花了兩年時間走訪白鹿原。他生於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把眼裡看到的,耳裡聽到的,心裡想到的,盡情盡興地融入到筆墨中,讓這部墊棺之作到處充滿濃郁的“黃土高坡”味兒。


首先,“白嘉軒六娶六喪”這個充滿魔幻特色的開頭已經夠讓人心癢癢的。


六房妻子是怎麼娶的,怎麼喪的,甚至床笫之事是怎麼歡的,怎麼苦的,全都一字一句搭配著方言,細緻入微地一一交待,迎面撲來滿滿的鄉土氣息。


接著,陳忠實把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白嘉軒巧取風水寶地,鹿子霖惡施美人計,黑娃棄黨為匪,鹿三狠殺媳婦……嵌入到那個讓人顫抖的時代背景中,讀者眼前呈現的是一出橫跨半個多世紀,持續祖孫三代恩怨紛爭的大戲。


而《白鹿原》是一個縮影,它映射的是當時的中國社會。表面上它是一部小說,甚至在情節設計上,還帶有偵探作品的懸疑味兒,但實際上,它是一部歷史性文學。我們在閱讀精彩故事的同時,也在重溫那段令人心塞的歷史。


最後,陳忠實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殘忍而心塞”的結局。



很多人對《白鹿原》的結局不滿意,但只要你細心留意會發現,除了最後“壞人”白孝文當了人人敬仰的縣長外,實際上其他所有“好人”都沒有一個好下場。


黑娃,難得的壞小子從良,卻被一槍崩了腦袋;


白靈,被活埋在同伴們無理取鬧的深坑中;


鹿兆鵬,去向不明,生死未卜;


鹿兆海,本以為為國殺日寇,卻死在了紅軍手裡;


朱先生,一身正氣,一生正直,死後卻被無情地挖墳;


白嘉軒,腰桿挺直的大族長,直到去世前,眼睜睜地看著白鹿原這片土地在陣痛中嘆息,衰亡。


這是一部不能更悲的悲劇。誰能在王旗變幻,家仇國恨中殘存?誰能在這片貧瘠的土地裡挖出綠芽?誰能在硝煙炮灰中聞到芬芳?


不可能有誰。


隨著白鹿原的滅亡,人也跟著滅亡。


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陳忠實內心的哀嘆,那是一種淚水慢慢沁出後的心力交瘁。


你們說,面對這麼一部故事龐大、情緒飽滿、內涵深刻的作品,我能不感到“見識狹窄”嗎?



我是愛讀書的大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來討論有關讀書的那些事兒。


大翎愛寫字


我看《白鹿原》還是在九幾年的時候,厚厚的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至今仍在我的書櫃裡。

初讀之時,感覺開頭所說娶了幾房媳婦,都先後殞命,竟是因為那個事,有點兒扯。看小說,可以看熱鬧,但不能不遵循常識,尤其是醫學常識。這是我至今都記憶深刻的感受。

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也許沒資格去評論已經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但它也確實給了我一些深刻印象。在這點上,我想自己還是有發言權的。

整本書讀完以後,最為令我感到難以忘懷的,並不是小說中的故事如何,人物性格如何,而是作者的文學語言,敘述的方式,字裡行間所在溢出的真實感,非常強烈的真實感。

大段大段的情景描寫,刻畫,更為充分的去表現人物自身的內心狀態和真實,真可謂洋洋灑灑酣暢淋漓。

在我看來,這應該是文字的魅力,文學語言的魅力,值得願意從事文學寫作之人的借鑑和學習。


紀誠


這本書的人物描寫我認為已經飽滿到了極致。白嘉軒直挺挺的腰幹,鹿子霖的陰險狡詐,田小娥的風流韻事,黑娃的悲慘世界,白孝文重新崛起的心裡歷程,朱先生身上傳統文人的風骨,冷大夫的妙手回春術等等等等,都把那個時代的人的優秀品質和小農社會情況下的國人拙劣表現的淋漓盡致。

我是大學的時候讀的這本書,廢寢忘食的三天三夜,一連氣看了兩遍。時間過了這麼久了,其實情節和細節已經忘得差不多了,要不是看見這個題,大概也只能在睡不著的時候回味一下了。

白孝文的心理歷程那段文字,我記得我專門找出來用筆做過著重符號,好像還背過,但是這麼久了也隨著一頓頓的大酒給喝沒了。不管白孝文的品行多麼卑劣,他在陰溝中自己的那段勵志的話“活著就有希望”一直在激勵著自己勇敢向上。

老了之後的白嘉軒被人當狗一樣的嘲笑。可以說那麼驕傲的一個人被黑娃打斷了脊樑也沒有放下驕傲,因為腰彎了,心氣卻並沒有斷,現在我也沒有想通他到底堅持的是什麼。或許,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經歷磨難也依然矗立在世界之林的關鍵吧。


草原野生娃


我們先來看陳忠實的《白鹿原》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1.恩恩怨怨,生死白頭,幾人能看透。

《白鹿原》描寫了陝西關中地區,茫茫白鹿原上的白鹿村。白鹿村是很神奇的,有著古代神話中兄妹通婚,延續子孫後代般的傳奇。

白鹿村絕大部分人都姓白或姓鹿,而這兩個姓,又是同一個祖宗的後代。跟中國大地上很多家族一樣,譜系清楚,傳承有序。就是說,白族和鹿姓,有一種自豪: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在歷史的座標中是哪一個點。

可清楚身世的人,未必看得清眼前的境況。大概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故,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時期,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恩怨紛爭不斷。

讀這樣一部小說,為什麼會感到自己見識淺薄?

2.世界之大,我們來不及去看清全部。小說描寫的有些事,我們可能聞所未聞!

小說中,在白鹿兩姓子孫爭奪白鹿村統治權的鬥爭中,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村鬥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

其實,在現在的農村,這樣的戲碼也不時上演。我就耳聞目睹過為了爭一寸界畔打得頭破血流,鄰里幾十年不相往來。也曾見過為當村幹部,某些人拉攏嚇唬村裡人,甚至耍起流氓,極盡能事。這樣的鄉村,選票代表著什麼,簡直不敢想象。

有人說,鄉紳精神已經在鄉村消失,優秀的傳統道德,被這樣的一些人,這樣的一些事,簡直要消耗始盡。

幸虧打黑除惡,幸虧派來駐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遏制了這一股歪風邪氣。宣揚新民風,評選道德模範,樹立身邊的榜樣。

希望白鹿村的這種‘’村鬥劇‘’,永遠只存在於小說之中,哪怕我們每次讀時都感嘆自己見識淺薄。

那種翻雲覆雨,那種王旗變幻,那種冤冤相報代代不已,那種財、權、利、欲的無休止的謀算與爭鬥,希望在現實中,永遠都不要看到。

通過白鹿原上的這些沉重的爭鬥,作者到底要說什麼?

3:作品的主題內涵:“白不離鹿,鹿不離白”,白鹿原才能生生不息。

《白鹿原》描寫了幾十號經典人物,他們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每個人的命運走向。

白嘉軒耿直善良,是典型的中國鄉紳;鹿子霖嫉妒心強,總是不安分;長工鹿三,可說是忠心到迂腐;而朱先生,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睿智到近乎神明。

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特別經典。讓我們覺得,這些人物就在我們身邊。陳忠實功力深厚,刻畫人物入木三分。那些人物,他們的性格特徵,處事方式,彷彿都很熟悉,他們彷彿就是我們見過的張三李四!

作者聚焦白鹿原這片神奇的土地,發現這裡所發生的人和事。善惡美醜,複雜人性的扭曲墮落,通過白鹿兩家兩代人的人生軌跡,得到了鮮明的表現。

但是,作者究竟要探討什麼?

陳忠實所想探討的,其實是這些歷史表象背後的東西。

從來的利益之爭,其實都是浮雲。當面對共同的外敵時,團結統一,從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性格可以不同、立場可以不同,哪怕有紛爭,但“白不離鹿,鹿不離白”,正因如此,白鹿原才得以生生不息。

今天,貫徹‘’一國兩制‘’,不也是這樣同樣的道理嘛!











安林890


一部白鹿原,半部近代史。

試問這個評價高不高?不高。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近現代文學上最有資格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不是莫言的作品(三級作品),而是陳忠實先生的這部白鹿原。

甚至可以這樣說,在白話文文學一來,也只有這部《白鹿原》是真正意義上的巔峰之作(頂級),而之前的高峰如魯迅(二級作品)已經被顯然超越。

事實上,陳忠實先生這一輩子,其實也就是這一部真正的作品,其他有些小作,大體不值一提,但這部《白鹿原》,足以彪炳史冊。

在很多文學評論家的眼裡,《白鹿原》是一部史詩級的鉅作,但不無遺憾的說,這部偉大作品的深刻內涵,其實還沒有被真正認識,尤其在大眾層面,更是如此。

簡單說,《白鹿原》其實是關於上世紀中國人歷史的濃重縮影,在這種作品裡,折射了上世紀中國的重大歷史,尤其在關鍵的轉折時期,更是以豐富的人物和故事得到闡釋。

《白鹿原》的最偉大之處,其實是對上世紀革命史的反思,不斷的革命,最終導致了什麼結果?不過是一場胡鬧,讓老百姓變得更為的困苦。

換言之,陳忠實先生就是以文學的筆觸深刻揭示了這樣一個歷史現象,而這種歷史的反思,其實比一百部歷史作品更加重要。

對於這點,如果不能看出其脈絡的話,那一定請注意小說的快結尾處,也就是全篇作品的題眼所在——

當衛兵們打開書中精神靈魂式人物朱先生的墓室時,裡面有一塊磚,刻著一句朱先生的預言:折騰到何時休!

沒錯,上世紀的中國史或者說革命史,說白了就是近百年的瞎折騰史,對於這點極其寶貴的認識,無論如何拔高都是不過分的。

以此而論,《白鹿原》這部作品的高度就在這裡,陳忠實先生的偉大,也就在這裡。

白話文運動以來,真正能夠留存後世的好作品實在太少了,很多所謂作家,最終都會被歷史遺忘,包括莫言這類的。

目前,國內最後可能繼承或能超越陳忠實先生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劉震雲。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潛力相當不錯,已經是二級作品的範疇。

如果劉震雲能夠避開目前的各種名利場而潛心創作,或許真的能出一部超越《白鹿原》的鉅作,期待。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莫言粉繞道。作品還不如王朔呢。


坑爹史冊


第一遍把《白鹿原》當黃書看,沉迷於各段性的描寫,第二遍意猶未盡的重溫各段黃文,覺得白嘉軒好人,鹿子霖大大的壞,第三遍就能正常的看待各種情節,覺得嘉軒這人太固執愛面子,子霖這人活道親切,第四遍再看,不能單純的評價白嘉軒鹿子霖的好壞!第五遍進行中……


燚片星光


《白鹿原》的大主題內涵應該是:眾多角色人物彙集起來的民族成長變遷史。《白鹿原》圍繞民族成長和變遷主題,它所折射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甚至是多層次多角度的。

作為小說,“白鹿原”很神奇,包含有許多隱喻,而只有讀懂這些隱喻,才算真正讀懂這本書。小說“白鹿原”是一部農耕文明的輓歌。在書中,作者從來都不吝惜筆墨描寫各種農田勞作,如何耕田、如何收割,描寫婦女們如何織布、如何燒火做飯。而這一切作者都以一種近乎是讚美詩的文筆在書寫,細膩、恬淡而又深沉。就連寫求雨的那一段,也是滿含虔誠。

或許,作者陳忠實認為,農耕時代是人類最美好的時代,而這本書所寫的正是在西方工業文明衝擊之下,古老的農耕文明退出歷史舞臺的一段痛苦的經歷。滿清的滅亡、辛亥革命的爆發、共產黨的興起,無一不是西方工業文明衝擊的結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會經歷怎樣的悲歡離合呢?

每一部意蘊豐富的小說亦很難用一句精準的話去概括的,更多時候,它更像是一個寶藏,每個人不但都會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之上的不同解讀,同時每個讀者也會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讓作品常讀常新,散發出新的生命力,並經久不衰。

這本書尤其對時代跌宕中的群體人格、精神面貌、善與惡、兩性話語權、婚姻與愛情、權力與金錢、女性生存境遇、自由與夢想、子女教育、破壞與重建,還有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的揚棄,以及個人遭際等等,《白鹿原》幾乎是全方位掃描,統統將其收進了作品中。

白嘉軒既是一個地主,又是一個農民。按照階級劃分,很難說他是剝削階級或是被剝削階級,他是從農業文明中提煉出來的一個人物,是一個傳統的衛道者。白嘉軒恪守著“耕讀傳家”的信條,勤勞、正直。作為族長,他以身作則,以鄉約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規範族人的行為;作為父親,他嚴格教育自己的子女,讓他們和自己一樣,精心守護祖先留下的土地和規矩。他的寬厚和他的嚴苛使他幾乎不可侵犯。

朱先生在書中是作為一個完美的聖人形象出現,卻是帶著遺憾離開。屬於他的物質基礎沒有了,他自然也無法存在。朱先生去世後,白嘉軒感慨:“世上再不會有這樣的先生了!”這句話是真話。現代人常常在吹捧某某人是國學大師,大學裡都在開國學課,政府也在國外成立孔子學院用以鼓吹傳統文化,這些做法都很可笑。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的,一旦工業文明取代了農耕文明,傳統文化就只能成為戲臺上的道具,不但似是而非,而且沒有實際的用處。

書中的幾個年輕人都是朱先生的學生。鹿兆鵬、鹿兆海兄弟是,白孝文、白孝武兄弟是,白靈是,黑娃也是。這些人師出同門,卻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結局。

《白鹿原》並不是一部意識形態很鮮明的書,但電視劇就另說了,它只是展現了一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讓讀者自己去品,去思考。

與當下聯繫比較緊密的,諸如強勢父親白嘉軒對兒子白孝文的失敗教育與不著調鹿子霖對鹿兆鵬和鹿兆海的成功放養,兩相對比,引起讀者強烈共鳴,放在今天來討論仍不過時。

還有,小說中兩個最醒目的女性田小娥和冷秋月,可以從兩個人殊途同歸的悲慘遭際中,不難看出,女性生存權的選擇,取決於經濟獨立和兩性平等,而其所折射出的兩性情感和婚姻問題,在當下的呼聲同樣不絕於耳。

而時代更迭中的新生代們如機會主義者白孝文,對自我及外物缺乏判斷、橫衝直撞的黑娃,冷血的鹿兆鵬,好青年鹿兆海,瘋狂的白靈,共同構成了青春群像,他們的憂慮、迷茫、認知、探索、進取與自我突圍,跟今天的我們沒有什麼不同,只是面臨的課題不一樣罷了。

另外,《白鹿原》對人性複雜的描摹與凝視,更是力透紙背,讓人很難用一句話,或一個標籤,去評價小說中的任何一個人可以說,一定程度上,白鹿原上幾乎人人都有罪,人人都是劊子手,人人都是他人的地獄,但他們又都是極其普通和平凡的那一個。正像那句話說的,沒有絕對的好人,亦沒有絕對的壞人。

因此,《白鹿原》的主題文化內涵太豐富了,讀者面對這樣一部融入了作者畢生知識積累、生命體悟,以及洞察思考的史詩性民族成長變遷故事,難免覺得自己的人生視野和生活見地捉襟見肘。


文創極客


白鹿飛歌

——讀《白鹿原》有感

整部作品,是勸人向善的——這是讀完全書和看完77集張嘉譯版電視劇《白鹿原》的最深印象。

小說有些玄虛詭異,原上雪地奔跑的白鹿,田小娥死後飄在墓穴的白蛾,鹿三的萎靡,甚至饑饉瘟疫等災荒,神秘裡滲透這片大地上這個民族最直接的恐慌與猜度,愚昧也罷,荒唐也罷,迷信也罷,人們,總在絕望與希望的縫隙裡掙扎,無奈地,頑強地,活了下來。

朱先生,是一個智慧與理智的符號,剷除罌粟(雖曾給原上人們帶來巨大利潤),隻身勸說20萬清軍,賑災監督,抗日宣言,編著縣誌,灰布青衫,自有儒者的風骨。勸白孝文“(君子)慎獨”,感黑娃“學為好人”,勉鹿兆海(和其茹師長及其所帥部隊)“砥住人間是此峰”“白鹿精魂”,後與其他編撰縣誌的八個耄耋老人不畏生死奔赴中條山,誓趕出踏入國土的倭寇,威武凜然,不容褻瀆與侵犯。縣誌編撰結束,苦於無錢印製,堅決拒絕發表剿共宣言以換取“只需買一杆槍”的錢。他哭過,鹿兆海(以為是抗日的英雄怎奈後來得知是“剿共”犧牲品)公祭大會上看到鹿兆海前線割下的倭寇頭髮,噓噓哽咽,賑災現場跪下與民“同食”的婆娑悲憤。他清醒,算的卦,看的人,“”甚至“天下注定是朱毛的”預言。白嘉軒多年以後感慨“聖人聖人,真正的聖人”。大雪紛飛,叫妻子為其尋找頭上黑髮,剃頭,“我心裡孤清得受不了,就盼有個媽”,“說罷竟然緊緊盯瞅著朱白氏的眼睛叫了一聲‘媽——’兩行淚珠滾滾而下”。面對白鹿原,一隻白鹿“掠上屋簷飄過屋脊便在原坡上消失了”。

小說裡有不少性的描寫。或者,田小娥依然是一個象徵符號,肉慾的,原始的,本能的,引人墮落(或是迴歸)的,原上的人以白嘉軒為代表,拒絕黑娃帶其進入祠堂,後來被要挾成為鹿子霖的玩物,成為白孝文墮落敗家原形畢露的誘因,鹿三的梭鏢鋼刃刺進身體時,一聲“大(父親、爸爸)呀——”,怨恨也好,委屈也好,淫蕩也好,悔恨也好,柔情也好,一切,都已經結束。但確實恨不起來,她,也是一個弱者,也是一個被傷害被侮辱被損傷的靈魂(甚至兇手都是模糊的),只是,誰,可以為其澄清與證明——都是追求幸福,為什麼,她,就是錯的呢!?

白鹿白鹿,“白不離鹿,鹿不離白”,原上兩大世家,關係微妙,撲朔迷離。白嘉軒,族長,腰桿硬,也耍小聰明,自認為家教很好,且讓村寨獲得“仁義白鹿村”的稱號,可是長子白孝文卻一層層揭了他的臉皮。鹿子霖,勺勺客的後人,陽奉陰違,皮裡春秋,一直信奉權利財勢,與白嘉軒明爭暗鬥,白孝文敗落(白孝文的墮落有其挑唆的功勞)時,藉機買房買地,不錯過任何損白家的機會,借田福賢而狐假虎威,只可惜,到他因鹿兆鵬而身陷囹圄困居大牢時,白嘉軒以德報怨,積極營救,出獄後,短暫的翻然悔悟,直至瘋瘋癲癲。

兩個家族,兩代人,故事似乎很簡單。每個人沿著自己的軌跡,沿著自己對人世對世界的認識,走出原上,世界便大了。白靈、兆鵬姓“共”,鹿兆鵬原上鬧農協,積極或倉皇奔走,組織、開展系列地下工作,白靈一心要洗刷現實世界的骯髒,積極努力,時時害怕被填井,僥倖在鬥爭中活了下來,卻在根據地被當做叛徒填了坑,兆海姓“國”,抗戰時以為是抗拒日寇殉國是為圍剿紅軍被殺身亡,黑娃進山是匪出山是炮營營長,在鹿兆鵬沒怎麼勸說下協同焦振國(跑團二營營長)起義,縣城得以解放,後因土匪殘害百姓、剿殺三十六軍、殺害共產黨(那是一個叛變了欲投機的該死之人),白孝文在原上無立錐之地進城進了保安團,一營營長,終為滋水縣縣長。追求著他們的追求,甚至用生命祭奠捍衛。

原上的風,依然肆虐,原上的故事,在乾涸龜裂的土地裡蔓延,崇高,或是卑劣,懷念,或是祭奠,滅亡,或是期盼,都已不太重要。

又豈止是原上呢?這或許也正是小說風靡不衰的一個原因。

秦地,陝西,原上白鹿鎮,是一個縮影,濃縮的是這片土地上的悲喜聚散,濃縮的是那段時間的人世悲涼,概括的,不僅僅是白鹿的故事。

鹿兆鵬與白靈的孩子,就叫“天明”。

白鹿,曾經,或者永遠,奔跑在這片古老滄桑深沉讓人憎惡也讓人留戀的土地上。


大漠蒼狼1234


陳忠實的著名長篇小說《白鹿原》曾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該書將歷史事變、歷史思潮落實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感性層面上,被稱為“民族靈魂的史詩”

小說《白鹿原》以關中平原上的白鹿村為歷史舞臺,以白、鹿一族兩支的人物為主人公,寫清末民初至解放前夕近半個世紀中“一刻也沒有消停過”的家族鬥爭,同時又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層面上穿插了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生死搏鬥以及民族的內憂外患,從而揭示了中國社會錯綜複雜的矛盾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從這個層面上看,

讀《白鹿原》一書,增百倍見識。

從文化視角來看,這本書一方面對維持幾千年之久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解密,另一方面則以客觀的角度來闡釋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衝擊下所遺落的糟粕以及產生的突變。

“白鹿精魂”——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

在小說中,有兩個人物是描寫的重點——白鹿村族長白嘉軒和關中大儒朱先生。他們都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擁躉者,光明磊落,善良仁義,可以說得上是“白鹿精魂”了。但事實上,他們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朱先生是儒家思想的傳承者,是整個白鹿原上居民的精神導師。他堅守道義,孤身掃蕩滿川滿原罌粟,鐵心柔腸賑濟饑荒,慷慨赴義保衛民族,“自信平生無愧事,死後方敢對青天”。他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形象,但與一般封建知識分子不同的是,他又堅決不願涉足官場,每日吟誦聖賢書才是他最大的樂趣。開書院,修縣誌,他想以這樣的方式來使傳統文化不斷裂。

他飽受人民尊敬,憑藉敏銳的洞察力預知未來,這樣一個帶有神話色彩的人物是人們心中的神祇。不可否認,朱先生是一個聖人,然而“聖人的好多廣為流傳的口語化的生活哲理,實際上只有聖人自己可以做到,凡人是根本無法做到的。”他這樣一個聖人,只能是人們仰望、瞻仰的對象,但卻觸不可及,他只能作為人們精神上的風向標。

而與朱先生相比,白嘉軒則是一個俗世中的人,他可觸可及,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實踐者,是所謂的“賢人”。

他從小接受“耕讀傳家”的教育,承擔著一族的使命,雖然識字不多,但卻正直、善良,不辱“仁義白鹿村”的門風。他作為族長,運用手中巨大的權威,重修祠堂,努力維持著封建宗法制的威信,強化村民的宗法意識,增強宗族的凝聚力。在這種前提下,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擁護者,就能夠很輕易地創辦義學,使下一代能夠系統地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他嚴守家訓、族規,講述木匣子的故事,因為這些是進行傳統儒家文化教育的最好的鄉土教材,他將仁、義、禮、智、信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中,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樹立起道德榜樣,從而號召更多的人踐行傳統道德規範。

儒家提倡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晚清危機、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系列事變的衝擊下,儒家文化已經岌岌可危,於是他們選擇堅守文化根基。白嘉軒堅持“耕讀傳家”,絕不摻和到世事的糾葛中,不偏幫偏信,也絕不像鹿子霖一樣搞政治投機。“哪怕世事亂得翻了八個過兒,吃飯穿衣過日子還得靠這個”,他是這樣教育他的兒子的,也同樣是這樣做的。同樣,在預感到世事已經無法控制的時候,朱先生明智地選擇了進書院修書,從而在戰亂中保持了一處安寧所在。他們兩的這種“獨善其身”實質上就是對傳統儒家文化的堅守與保全,只要他們還在,文化就不會消亡!

去粗取精——傳統文化的取捨之間

在作者客觀的描寫下,我們不難看出,在白鹿原這個大舞臺上,存在著許多封建殘留,它們根植於人們的心中,難以拔除,因而造成了許多悲劇後果。

首先是宋明理學流傳下來的對女性的漠視與禁錮。小說中的田小娥便是封建倫理道德殘害下的一個女性悲劇形象。她本是秀才之女,卻被父親許配給大她幾十歲的郭舉人為妾,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觀念是她悲劇的開始。在郭家,她是郭舉人泡棗養生的工具,人格尊嚴受到了嚴重的踐踏。後來黑娃的出現讓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因傳統倫理觀念的阻撓,他們只能居住在村外破敗的窯洞裡。而黑娃參加農協運動的失敗出走,則直接導致了田小娥的悲劇,她最後淪為了家族鬥爭的犧牲品。她的悲劇命運,完全是傳統封建禮教的壓迫所導致的。

其次則是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幾千年來小農思想的封閉性扼殺了無數妄圖抗爭、衝破牢籠的思想。上文所說的白嘉軒閉門不出,保全自己,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反映了傳統文化的封閉性。白嘉軒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封建衛道士,出於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地位,在遇到族人甚至自己兒子犯錯時,剛正不阿,鐵石心腸。他所代表的封建禮制,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鞭打了田小娥、黑娃、白孝文等叛逆者,他們的存在,是對傳統禮制的衝擊,而這些是封閉性的傳統文化所不允許存在的。

這些是傳統文化的糟粕,但在那個時代來說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時代的侷限性。隨著社會變革的突進,這些封建社會里所遺存下來的不好的東西,也會被打破,被推翻,田小娥死後附身報仇反抗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這是文化在進行緩慢的變革發展的表現。

涅槃重生——傳統文化的突變與前路

在小說的結尾,隨著朱先生的仙逝,白嘉軒的老去,那一代人所固守的傳統的東西好似都消亡了,好似儒家文化已經走到了盡頭,一切壞的完全被打倒,好的似乎也不復存在。但事實上,作者還是給我們留有希望的。白靈、鹿兆鵬、黑娃等人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傳統文化的逆子貳臣,但同時卻也是傳統文化的希望。

白靈是白嘉軒的么女,美麗聰慧。她接受新式教育,接觸到了時代的突轉和政治的腥風血雨,參加共產黨,勇敢而富有革命熱情。她忤逆了父親,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放棄了從小父親善良正直品格對她潛移默化的浸潤。在面對高官的追求時,堅持自我,這是傳統文化在人格上的健全。但在面對自己的感情時,她大膽而又熱情,清楚了自己的感情便勇敢地爭取,這一點卻是傳統所不提倡的。所以說,在白靈這個女性身上,有著對傳統文化的巨大革新與創造,這是傳統文化的突破。

與白靈不同的是,鹿兆鵬果敢、穩重,他是一個已經成熟了的傳統文化的弘揚者。雖然他組織農協,號召農民們站起來,建立一個新社會,好像是要推翻儒家文化存在的根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是用一種徹底的方式來打碎殘留在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從而使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試想一下,他飽讀詩書,是朱先生的得意弟子,他這樣的人怎麼會短見到要放棄幾千年來老祖宗的立身根本呢?他更多的時候是作為政治家的形象出現的,但我們不能忽略他身上儒家文化的沉澱。他仁義待人,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思想,為了目標百折不撓,這些就是傳統文化人格化的代表。

而黑娃是小說中的一個特例。他鬧農協、當土匪,最後被保安團招安當了炮營營長,一個半輩子都沒讀過什麼書的人竟然開始主動學習。“黑娃言談中開始出現雅緻,舉手投足也顯現出一種儒雅氣度”,這是儒學的影響,追根究底,傳統文化教我們的不是別的什麼虛的,只是“學為好人”罷了!

雖然白靈、黑娃都是悲劇性結局,這似乎有些不詳的暗示。傳統文化是否就此式微?作者似乎也沒有給我們答案。

“聽說兆鵬回到西安只待了兩天,又隨著部隊一路朝西打去,一直追打到新疆。他沒有給他來信,也沒有捎過一句話,現在他在哪裡,活著還是死了,都搞不清,據說扶眉戰役傷亡很大。”

鹿兆鵬在哪裡?我們不知道。傳統文化的前路在哪裡?這或許就是作者通過小說想向我們傳達的問題。


《白鹿原》這部史詩性的著作,在向我們展示了近半個世紀以來白鹿原上人民的生活史的同時,也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史的脈絡。以現代視角看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必須傳承與堅守的,而傳統文化的去粗取精也是文化要完成轉型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中國傳統文化在社會轉型的衝擊之下能否煥發生機,作者沒有說,但我相信,鹿兆鵬不會死,傳統文化不會斷裂,改造後的中國傳統文化正以一種微弱卻又強勁堅韌的方式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