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后,才感觉自己见识狭窄?这本书的主题内涵是什么?

菜鸟微成长


那只能说明这些人读书少,有多少是看了连续剧才知道这个书的?这样的人就是读书少,所以捧着当天书了。不可否认是好书,但没必要这么捧。


江南湖镇


《白鹿原》是我读过最费精力的一部中国文学,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才看完。


这也是我读过最辣眼睛的一本书,但仍旧没有让我弃读。


如果你问,读完后有没有觉得自己见识狭窄?


那答案必定是:有的。



首先,我没想到,陈忠实笔下的陕西方言,看着这么辣眼睛,但竟会让我觉得很有味道。


比如,“哎呀你个挨刀子的这几天逛哪达去咧?你甭急你甭敲了我就下炕来门来咧!”小娥被门板猛烈地碰撞一下,怨声嗔气地骂:“挨刀子的你毬疯了?开门鼓恁大劲!”


如果用正儿八经的书面语来写这段,小娥就不是小娥了。


其次,我以为方言已经够辣了(我是一枚南方人),谁知道,陈忠实竟吝啬起“珍贵”的标点符号。


这一长串不停顿的文字比方言还辣几倍,我时常看得喘不过气,甚至忍不住拿起小笔头,给长句子划竖线“分段儿”。


比如,“看好了病那是因为他的医术超群此病不在话下因而不值得夸张称颂,看不好病或看死了人那本是你不幸得下了绝症而不是冷先生医术平庸,那副模样使患者和家属坚信即使再换一百个医生即使药王转世也是莫可奈何。”


但习惯了这种特色长句后,我竟然有一种别样的舒畅感,仿佛放声唱了一首喜欢的歌一样。


再有,当我认为这本书应该都是这种辣眼睛的调调时,陈忠实却给我来了一个大反转。


比如,在方言之后,他会突然来一段诗情画意的温柔句子:“太阳在河天相接的地方已经变得难以辨认,像一只破碎的蛋黄,金黄的稠汁流摊开来,和黑色的乌云搅合在一起。”


这种赤裸裸的反差,让我对自己刚才的偏见感到一阵羞愧,心中不禁暗叹:陈忠实强大无比的文字驾驭能力实在让我望尘莫及。


这是我在阅读《白鹿原》时,第一次感到“见识狭窄”。



第二次感到“见识狭窄”是在逐渐理解《白鹿原》的主旨内涵以后。


陈忠实,作为一个地道的陕西汉子,特意花了两年时间走访白鹿原。他生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把眼里看到的,耳里听到的,心里想到的,尽情尽兴地融入到笔墨中,让这部垫棺之作到处充满浓郁的“黄土高坡”味儿。


首先,“白嘉轩六娶六丧”这个充满魔幻特色的开头已经够让人心痒痒的。


六房妻子是怎么娶的,怎么丧的,甚至床笫之事是怎么欢的,怎么苦的,全都一字一句搭配着方言,细致入微地一一交待,迎面扑来满满的乡土气息。


接着,陈忠实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白嘉轩巧取风水宝地,鹿子霖恶施美人计,黑娃弃党为匪,鹿三狠杀媳妇……嵌入到那个让人颤抖的时代背景中,读者眼前呈现的是一出横跨半个多世纪,持续祖孙三代恩怨纷争的大戏。


而《白鹿原》是一个缩影,它映射的是当时的中国社会。表面上它是一部小说,甚至在情节设计上,还带有侦探作品的悬疑味儿,但实际上,它是一部历史性文学。我们在阅读精彩故事的同时,也在重温那段令人心塞的历史。


最后,陈忠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残忍而心塞”的结局。



很多人对《白鹿原》的结局不满意,但只要你细心留意会发现,除了最后“坏人”白孝文当了人人敬仰的县长外,实际上其他所有“好人”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黑娃,难得的坏小子从良,却被一枪崩了脑袋;


白灵,被活埋在同伴们无理取闹的深坑中;


鹿兆鹏,去向不明,生死未卜;


鹿兆海,本以为为国杀日寇,却死在了红军手里;


朱先生,一身正气,一生正直,死后却被无情地挖坟;


白嘉轩,腰杆挺直的大族长,直到去世前,眼睁睁地看着白鹿原这片土地在阵痛中叹息,衰亡。


这是一部不能更悲的悲剧。谁能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中残存?谁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里挖出绿芽?谁能在硝烟炮灰中闻到芬芳?


不可能有谁。


随着白鹿原的灭亡,人也跟着灭亡。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陈忠实内心的哀叹,那是一种泪水慢慢沁出后的心力交瘁。


你们说,面对这么一部故事庞大、情绪饱满、内涵深刻的作品,我能不感到“见识狭窄”吗?



我是爱读书的大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来讨论有关读书的那些事儿。


大翎爱写字


我看《白鹿原》还是在九几年的时候,厚厚的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至今仍在我的书柜里。

初读之时,感觉开头所说娶了几房媳妇,都先后殒命,竟是因为那个事,有点儿扯。看小说,可以看热闹,但不能不遵循常识,尤其是医学常识。这是我至今都记忆深刻的感受。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也许没资格去评论已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但它也确实给了我一些深刻印象。在这点上,我想自己还是有发言权的。

整本书读完以后,最为令我感到难以忘怀的,并不是小说中的故事如何,人物性格如何,而是作者的文学语言,叙述的方式,字里行间所在溢出的真实感,非常强烈的真实感。

大段大段的情景描写,刻画,更为充分的去表现人物自身的内心状态和真实,真可谓洋洋洒洒酣畅淋漓。

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文字的魅力,文学语言的魅力,值得愿意从事文学写作之人的借鉴和学习。


纪诚


这本书的人物描写我认为已经饱满到了极致。白嘉轩直挺挺的腰干,鹿子霖的阴险狡诈,田小娥的风流韵事,黑娃的悲惨世界,白孝文重新崛起的心里历程,朱先生身上传统文人的风骨,冷大夫的妙手回春术等等等等,都把那个时代的人的优秀品质和小农社会情况下的国人拙劣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是大学的时候读的这本书,废寝忘食的三天三夜,一连气看了两遍。时间过了这么久了,其实情节和细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要不是看见这个题,大概也只能在睡不着的时候回味一下了。

白孝文的心理历程那段文字,我记得我专门找出来用笔做过着重符号,好像还背过,但是这么久了也随着一顿顿的大酒给喝没了。不管白孝文的品行多么卑劣,他在阴沟中自己的那段励志的话“活着就有希望”一直在激励着自己勇敢向上。

老了之后的白嘉轩被人当狗一样的嘲笑。可以说那么骄傲的一个人被黑娃打断了脊梁也没有放下骄傲,因为腰弯了,心气却并没有断,现在我也没有想通他到底坚持的是什么。或许,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经历磨难也依然矗立在世界之林的关键吧。


草原野生娃


我们先来看陈忠实的《白鹿原》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

《白鹿原》描写了陕西关中地区,茫茫白鹿原上的白鹿村。白鹿村是很神奇的,有着古代神话中兄妹通婚,延续子孙后代般的传奇。

白鹿村绝大部分人都姓白或姓鹿,而这两个姓,又是同一个祖宗的后代。跟中国大地上很多家族一样,谱系清楚,传承有序。就是说,白族和鹿姓,有一种自豪: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在历史的坐标中是哪一个点。

可清楚身世的人,未必看得清眼前的境况。大概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恩怨纷争不断。

读这样一部小说,为什么会感到自己见识浅薄?

2.世界之大,我们来不及去看清全部。小说描写的有些事,我们可能闻所未闻!

小说中,在白鹿两姓子孙争夺白鹿村统治权的斗争中,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村斗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

其实,在现在的农村,这样的戏码也不时上演。我就耳闻目睹过为了争一寸界畔打得头破血流,邻里几十年不相往来。也曾见过为当村干部,某些人拉拢吓唬村里人,甚至耍起流氓,极尽能事。这样的乡村,选票代表着什么,简直不敢想象。

有人说,乡绅精神已经在乡村消失,优秀的传统道德,被这样的一些人,这样的一些事,简直要消耗始尽。

幸亏打黑除恶,幸亏派来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遏制了这一股歪风邪气。宣扬新民风,评选道德模范,树立身边的榜样。

希望白鹿村的这种‘’村斗剧‘’,永远只存在于小说之中,哪怕我们每次读时都感叹自己见识浅薄。

那种翻云覆雨,那种王旗变幻,那种冤冤相报代代不已,那种财、权、利、欲的无休止的谋算与争斗,希望在现实中,永远都不要看到。

通过白鹿原上的这些沉重的争斗,作者到底要说什么?

3:作品的主题内涵:“白不离鹿,鹿不离白”,白鹿原才能生生不息。

《白鹿原》描写了几十号经典人物,他们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每个人的命运走向。

白嘉轩耿直善良,是典型的中国乡绅;鹿子霖嫉妒心强,总是不安分;长工鹿三,可说是忠心到迂腐;而朱先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睿智到近乎神明。

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特别经典。让我们觉得,这些人物就在我们身边。陈忠实功力深厚,刻画人物入木三分。那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征,处事方式,仿佛都很熟悉,他们仿佛就是我们见过的张三李四!

作者聚焦白鹿原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现这里所发生的人和事。善恶美丑,复杂人性的扭曲堕落,通过白鹿两家两代人的人生轨迹,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但是,作者究竟要探讨什么?

陈忠实所想探讨的,其实是这些历史表象背后的东西。

从来的利益之争,其实都是浮云。当面对共同的外敌时,团结统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性格可以不同、立场可以不同,哪怕有纷争,但“白不离鹿,鹿不离白”,正因如此,白鹿原才得以生生不息。

今天,贯彻‘’一国两制‘’,不也是这样同样的道理嘛!











安林890


一部白鹿原,半部近代史。

试问这个评价高不高?不高。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现代文学上最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莫言的作品(三级作品),而是陈忠实先生的这部白鹿原。

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白话文文学一来,也只有这部《白鹿原》是真正意义上的巅峰之作(顶级),而之前的高峰如鲁迅(二级作品)已经被显然超越。

事实上,陈忠实先生这一辈子,其实也就是这一部真正的作品,其他有些小作,大体不值一提,但这部《白鹿原》,足以彪炳史册。

在很多文学评论家的眼里,《白鹿原》是一部史诗级的巨作,但不无遗憾的说,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刻内涵,其实还没有被真正认识,尤其在大众层面,更是如此。

简单说,《白鹿原》其实是关于上世纪中国人历史的浓重缩影,在这种作品里,折射了上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尤其在关键的转折时期,更是以丰富的人物和故事得到阐释。

《白鹿原》的最伟大之处,其实是对上世纪革命史的反思,不断的革命,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不过是一场胡闹,让老百姓变得更为的困苦。

换言之,陈忠实先生就是以文学的笔触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而这种历史的反思,其实比一百部历史作品更加重要。

对于这点,如果不能看出其脉络的话,那一定请注意小说的快结尾处,也就是全篇作品的题眼所在——

当卫兵们打开书中精神灵魂式人物朱先生的墓室时,里面有一块砖,刻着一句朱先生的预言:折腾到何时休!

没错,上世纪的中国史或者说革命史,说白了就是近百年的瞎折腾史,对于这点极其宝贵的认识,无论如何拔高都是不过分的。

以此而论,《白鹿原》这部作品的高度就在这里,陈忠实先生的伟大,也就在这里。

白话文运动以来,真正能够留存后世的好作品实在太少了,很多所谓作家,最终都会被历史遗忘,包括莫言这类的。

目前,国内最后可能继承或能超越陈忠实先生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震云。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潜力相当不错,已经是二级作品的范畴。

如果刘震云能够避开目前的各种名利场而潜心创作,或许真的能出一部超越《白鹿原》的巨作,期待。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莫言粉绕道。作品还不如王朔呢。


坑爹史册


第一遍把《白鹿原》当黄书看,沉迷于各段性的描写,第二遍意犹未尽的重温各段黄文,觉得白嘉轩好人,鹿子霖大大的坏,第三遍就能正常的看待各种情节,觉得嘉轩这人太固执爱面子,子霖这人活道亲切,第四遍再看,不能单纯的评价白嘉轩鹿子霖的好坏!第五遍进行中……


燚片星光


《白鹿原》的大主题内涵应该是:众多角色人物汇集起来的民族成长变迁史。《白鹿原》围绕民族成长和变迁主题,它所折射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甚至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作为小说,“白鹿原”很神奇,包含有许多隐喻,而只有读懂这些隐喻,才算真正读懂这本书。小说“白鹿原”是一部农耕文明的挽歌。在书中,作者从来都不吝惜笔墨描写各种农田劳作,如何耕田、如何收割,描写妇女们如何织布、如何烧火做饭。而这一切作者都以一种近乎是赞美诗的文笔在书写,细腻、恬淡而又深沉。就连写求雨的那一段,也是满含虔诚。

或许,作者陈忠实认为,农耕时代是人类最美好的时代,而这本书所写的正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古老的农耕文明退出历史舞台的一段痛苦的经历。满清的灭亡、辛亥革命的爆发、共产党的兴起,无一不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会经历怎样的悲欢离合呢?

每一部意蕴丰富的小说亦很难用一句精准的话去概括的,更多时候,它更像是一个宝藏,每个人不但都会有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之上的不同解读,同时每个读者也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让作品常读常新,散发出新的生命力,并经久不衰。

这本书尤其对时代跌宕中的群体人格、精神面貌、善与恶、两性话语权、婚姻与爱情、权力与金钱、女性生存境遇、自由与梦想、子女教育、破坏与重建,还有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扬弃,以及个人遭际等等,《白鹿原》几乎是全方位扫描,统统将其收进了作品中。

白嘉轩既是一个地主,又是一个农民。按照阶级划分,很难说他是剥削阶级或是被剥削阶级,他是从农业文明中提炼出来的一个人物,是一个传统的卫道者。白嘉轩恪守着“耕读传家”的信条,勤劳、正直。作为族长,他以身作则,以乡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规范族人的行为;作为父亲,他严格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和自己一样,精心守护祖先留下的土地和规矩。他的宽厚和他的严苛使他几乎不可侵犯。

朱先生在书中是作为一个完美的圣人形象出现,却是带着遗憾离开。属于他的物质基础没有了,他自然也无法存在。朱先生去世后,白嘉轩感慨:“世上再不会有这样的先生了!”这句话是真话。现代人常常在吹捧某某人是国学大师,大学里都在开国学课,政府也在国外成立孔子学院用以鼓吹传统文化,这些做法都很可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的,一旦工业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传统文化就只能成为戏台上的道具,不但似是而非,而且没有实际的用处。

书中的几个年轻人都是朱先生的学生。鹿兆鹏、鹿兆海兄弟是,白孝文、白孝武兄弟是,白灵是,黑娃也是。这些人师出同门,却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

《白鹿原》并不是一部意识形态很鲜明的书,但电视剧就另说了,它只是展现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让读者自己去品,去思考。

与当下联系比较紧密的,诸如强势父亲白嘉轩对儿子白孝文的失败教育与不着调鹿子霖对鹿兆鹏和鹿兆海的成功放养,两相对比,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放在今天来讨论仍不过时。

还有,小说中两个最醒目的女性田小娥和冷秋月,可以从两个人殊途同归的悲惨遭际中,不难看出,女性生存权的选择,取决于经济独立和两性平等,而其所折射出的两性情感和婚姻问题,在当下的呼声同样不绝于耳。

而时代更迭中的新生代们如机会主义者白孝文,对自我及外物缺乏判断、横冲直撞的黑娃,冷血的鹿兆鹏,好青年鹿兆海,疯狂的白灵,共同构成了青春群像,他们的忧虑、迷茫、认知、探索、进取与自我突围,跟今天的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面临的课题不一样罢了。

另外,《白鹿原》对人性复杂的描摹与凝视,更是力透纸背,让人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标签,去评价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白鹿原上几乎人人都有罪,人人都是刽子手,人人都是他人的地狱,但他们又都是极其普通和平凡的那一个。正像那句话说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亦没有绝对的坏人。

因此,《白鹿原》的主题文化内涵太丰富了,读者面对这样一部融入了作者毕生知识积累、生命体悟,以及洞察思考的史诗性民族成长变迁故事,难免觉得自己的人生视野和生活见地捉襟见肘。


文创极客


白鹿飞歌

——读《白鹿原》有感

整部作品,是劝人向善的——这是读完全书和看完77集张嘉译版电视剧《白鹿原》的最深印象。

小说有些玄虚诡异,原上雪地奔跑的白鹿,田小娥死后飘在墓穴的白蛾,鹿三的萎靡,甚至饥馑瘟疫等灾荒,神秘里渗透这片大地上这个民族最直接的恐慌与猜度,愚昧也罢,荒唐也罢,迷信也罢,人们,总在绝望与希望的缝隙里挣扎,无奈地,顽强地,活了下来。

朱先生,是一个智慧与理智的符号,铲除罂粟(虽曾给原上人们带来巨大利润),只身劝说20万清军,赈灾监督,抗日宣言,编著县志,灰布青衫,自有儒者的风骨。劝白孝文“(君子)慎独”,感黑娃“学为好人”,勉鹿兆海(和其茹师长及其所帅部队)“砥住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后与其他编撰县志的八个耄耋老人不畏生死奔赴中条山,誓赶出踏入国土的倭寇,威武凛然,不容亵渎与侵犯。县志编撰结束,苦于无钱印制,坚决拒绝发表剿共宣言以换取“只需买一杆枪”的钱。他哭过,鹿兆海(以为是抗日的英雄怎奈后来得知是“剿共”牺牲品)公祭大会上看到鹿兆海前线割下的倭寇头发,嘘嘘哽咽,赈灾现场跪下与民“同食”的婆娑悲愤。他清醒,算的卦,看的人,“”甚至“天下注定是朱毛的”预言。白嘉轩多年以后感慨“圣人圣人,真正的圣人”。大雪纷飞,叫妻子为其寻找头上黑发,剃头,“我心里孤清得受不了,就盼有个妈”,“说罢竟然紧紧盯瞅着朱白氏的眼睛叫了一声‘妈——’两行泪珠滚滚而下”。面对白鹿原,一只白鹿“掠上屋檐飘过屋脊便在原坡上消失了”。

小说里有不少性的描写。或者,田小娥依然是一个象征符号,肉欲的,原始的,本能的,引人堕落(或是回归)的,原上的人以白嘉轩为代表,拒绝黑娃带其进入祠堂,后来被要挟成为鹿子霖的玩物,成为白孝文堕落败家原形毕露的诱因,鹿三的梭镖钢刃刺进身体时,一声“大(父亲、爸爸)呀——”,怨恨也好,委屈也好,淫荡也好,悔恨也好,柔情也好,一切,都已经结束。但确实恨不起来,她,也是一个弱者,也是一个被伤害被侮辱被损伤的灵魂(甚至凶手都是模糊的),只是,谁,可以为其澄清与证明——都是追求幸福,为什么,她,就是错的呢!?

白鹿白鹿,“白不离鹿,鹿不离白”,原上两大世家,关系微妙,扑朔迷离。白嘉轩,族长,腰杆硬,也耍小聪明,自认为家教很好,且让村寨获得“仁义白鹿村”的称号,可是长子白孝文却一层层揭了他的脸皮。鹿子霖,勺勺客的后人,阳奉阴违,皮里春秋,一直信奉权利财势,与白嘉轩明争暗斗,白孝文败落(白孝文的堕落有其挑唆的功劳)时,借机买房买地,不错过任何损白家的机会,借田福贤而狐假虎威,只可惜,到他因鹿兆鹏而身陷囹圄困居大牢时,白嘉轩以德报怨,积极营救,出狱后,短暂的翻然悔悟,直至疯疯癫癫。

两个家族,两代人,故事似乎很简单。每个人沿着自己的轨迹,沿着自己对人世对世界的认识,走出原上,世界便大了。白灵、兆鹏姓“共”,鹿兆鹏原上闹农协,积极或仓皇奔走,组织、开展系列地下工作,白灵一心要洗刷现实世界的肮脏,积极努力,时时害怕被填井,侥幸在斗争中活了下来,却在根据地被当做叛徒填了坑,兆海姓“国”,抗战时以为是抗拒日寇殉国是为围剿红军被杀身亡,黑娃进山是匪出山是炮营营长,在鹿兆鹏没怎么劝说下协同焦振国(跑团二营营长)起义,县城得以解放,后因土匪残害百姓、剿杀三十六军、杀害共产党(那是一个叛变了欲投机的该死之人),白孝文在原上无立锥之地进城进了保安团,一营营长,终为滋水县县长。追求着他们的追求,甚至用生命祭奠捍卫。

原上的风,依然肆虐,原上的故事,在干涸龟裂的土地里蔓延,崇高,或是卑劣,怀念,或是祭奠,灭亡,或是期盼,都已不太重要。

又岂止是原上呢?这或许也正是小说风靡不衰的一个原因。

秦地,陕西,原上白鹿镇,是一个缩影,浓缩的是这片土地上的悲喜聚散,浓缩的是那段时间的人世悲凉,概括的,不仅仅是白鹿的故事。

鹿兆鹏与白灵的孩子,就叫“天明”。

白鹿,曾经,或者永远,奔跑在这片古老沧桑深沉让人憎恶也让人留恋的土地上。


大漠苍狼1234


陈忠实的著名长篇小说《白鹿原》曾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书将历史事变、历史思潮落实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感性层面上,被称为“民族灵魂的史诗”

小说《白鹿原》以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历史舞台,以白、鹿一族两支的人物为主人公,写清末民初至解放前夕近半个世纪中“一刻也没有消停过”的家族斗争,同时又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层面上穿插了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生死搏斗以及民族的内忧外患,从而揭示了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从这个层面上看,

读《白鹿原》一书,增百倍见识。

从文化视角来看,这本书一方面对维持几千年之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密,另一方面则以客观的角度来阐释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所遗落的糟粕以及产生的突变。

“白鹿精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在小说中,有两个人物是描写的重点——白鹿村族长白嘉轩和关中大儒朱先生。他们都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拥趸者,光明磊落,善良仁义,可以说得上是“白鹿精魂”了。但事实上,他们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朱先生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是整个白鹿原上居民的精神导师。他坚守道义,孤身扫荡满川满原罂粟,铁心柔肠赈济饥荒,慷慨赴义保卫民族,“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但与一般封建知识分子不同的是,他又坚决不愿涉足官场,每日吟诵圣贤书才是他最大的乐趣。开书院,修县志,他想以这样的方式来使传统文化不断裂。

他饱受人民尊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预知未来,这样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是人们心中的神祇。不可否认,朱先生是一个圣人,然而“圣人的好多广为流传的口语化的生活哲理,实际上只有圣人自己可以做到,凡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他这样一个圣人,只能是人们仰望、瞻仰的对象,但却触不可及,他只能作为人们精神上的风向标。

而与朱先生相比,白嘉轩则是一个俗世中的人,他可触可及,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者,是所谓的“贤人”。

他从小接受“耕读传家”的教育,承担着一族的使命,虽然识字不多,但却正直、善良,不辱“仁义白鹿村”的门风。他作为族长,运用手中巨大的权威,重修祠堂,努力维持着封建宗法制的威信,强化村民的宗法意识,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在这种前提下,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拥护者,就能够很轻易地创办义学,使下一代能够系统地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他严守家训、族规,讲述木匣子的故事,因为这些是进行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最好的乡土教材,他将仁、义、礼、智、信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中,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树立起道德榜样,从而号召更多的人践行传统道德规范。

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晚清危机、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事变的冲击下,儒家文化已经岌岌可危,于是他们选择坚守文化根基。白嘉轩坚持“耕读传家”,绝不掺和到世事的纠葛中,不偏帮偏信,也绝不像鹿子霖一样搞政治投机。“哪怕世事乱得翻了八个过儿,吃饭穿衣过日子还得靠这个”,他是这样教育他的儿子的,也同样是这样做的。同样,在预感到世事已经无法控制的时候,朱先生明智地选择了进书院修书,从而在战乱中保持了一处安宁所在。他们两的这种“独善其身”实质上就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坚守与保全,只要他们还在,文化就不会消亡!

去粗取精——传统文化的取舍之间

在作者客观的描写下,我们不难看出,在白鹿原这个大舞台上,存在着许多封建残留,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心中,难以拔除,因而造成了许多悲剧后果。

首先是宋明理学流传下来的对女性的漠视与禁锢。小说中的田小娥便是封建伦理道德残害下的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本是秀才之女,却被父亲许配给大她几十岁的郭举人为妾,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念是她悲剧的开始。在郭家,她是郭举人泡枣养生的工具,人格尊严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后来黑娃的出现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因传统伦理观念的阻挠,他们只能居住在村外破败的窑洞里。而黑娃参加农协运动的失败出走,则直接导致了田小娥的悲剧,她最后沦为了家族斗争的牺牲品。她的悲剧命运,完全是传统封建礼教的压迫所导致的。

其次则是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几千年来小农思想的封闭性扼杀了无数妄图抗争、冲破牢笼的思想。上文所说的白嘉轩闭门不出,保全自己,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封闭性。白嘉轩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卫道士,出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在遇到族人甚至自己儿子犯错时,刚正不阿,铁石心肠。他所代表的封建礼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鞭打了田小娥、黑娃、白孝文等叛逆者,他们的存在,是对传统礼制的冲击,而这些是封闭性的传统文化所不允许存在的。

这些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但在那个时代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随着社会变革的突进,这些封建社会里所遗存下来的不好的东西,也会被打破,被推翻,田小娥死后附身报仇反抗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这是文化在进行缓慢的变革发展的表现。

涅槃重生——传统文化的突变与前路

在小说的结尾,随着朱先生的仙逝,白嘉轩的老去,那一代人所固守的传统的东西好似都消亡了,好似儒家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一切坏的完全被打倒,好的似乎也不复存在。但事实上,作者还是给我们留有希望的。白灵、鹿兆鹏、黑娃等人是时代的弄潮儿,是传统文化的逆子贰臣,但同时却也是传统文化的希望。

白灵是白嘉轩的幺女,美丽聪慧。她接受新式教育,接触到了时代的突转和政治的腥风血雨,参加共产党,勇敢而富有革命热情。她忤逆了父亲,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放弃了从小父亲善良正直品格对她潜移默化的浸润。在面对高官的追求时,坚持自我,这是传统文化在人格上的健全。但在面对自己的感情时,她大胆而又热情,清楚了自己的感情便勇敢地争取,这一点却是传统所不提倡的。所以说,在白灵这个女性身上,有着对传统文化的巨大革新与创造,这是传统文化的突破。

与白灵不同的是,鹿兆鹏果敢、稳重,他是一个已经成熟了的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虽然他组织农协,号召农民们站起来,建立一个新社会,好像是要推翻儒家文化存在的根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用一种彻底的方式来打碎残留在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从而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试想一下,他饱读诗书,是朱先生的得意弟子,他这样的人怎么会短见到要放弃几千年来老祖宗的立身根本呢?他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政治家的形象出现的,但我们不能忽略他身上儒家文化的沉淀。他仁义待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为了目标百折不挠,这些就是传统文化人格化的代表。

而黑娃是小说中的一个特例。他闹农协、当土匪,最后被保安团招安当了炮营营长,一个半辈子都没读过什么书的人竟然开始主动学习。“黑娃言谈中开始出现雅致,举手投足也显现出一种儒雅气度”,这是儒学的影响,追根究底,传统文化教我们的不是别的什么虚的,只是“学为好人”罢了!

虽然白灵、黑娃都是悲剧性结局,这似乎有些不详的暗示。传统文化是否就此式微?作者似乎也没有给我们答案。

“听说兆鹏回到西安只待了两天,又随着部队一路朝西打去,一直追打到新疆。他没有给他来信,也没有捎过一句话,现在他在哪里,活着还是死了,都搞不清,据说扶眉战役伤亡很大。”

鹿兆鹏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传统文化的前路在哪里?这或许就是作者通过小说想向我们传达的问题。


《白鹿原》这部史诗性的著作,在向我们展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白鹿原上人民的生活史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史的脉络。以现代视角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必须传承与坚守的,而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也是文化要完成转型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的冲击之下能否焕发生机,作者没有说,但我相信,鹿兆鹏不会死,传统文化不会断裂,改造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正以一种微弱却又强劲坚韧的方式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