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有三處可供建國,為何偏偏選了會被阿拉伯仇恨的巴勒斯坦?

langman莘蒂


其實選在哪裡情況都差不多,最合理的地方是在德國和奧地利劃出幾個省,把德國人趕走,讓猶太人建國,就象劃給波蘭人和俄國人的土地一樣。但狡猾的猶太人沒敢提這種要求,因為整個歐洲排猶都很嚴重,把國家建這裡不定哪天德國或者波蘭俄國就又把它滅了,而且提這種要求也不定能得到英法美俄四國同意,歐洲的地太值錢了,他們不敢要。剩下的事就簡單了,只要不損害四國利益,在別的洲要地通過的可能性都很大。非洲內地他們不要,不想當內陸國,沿海地也太重要不太容易獲批,就算拿到了,也不一定對全球的猶太人有吸引力,而建在巴勒斯坦符合歷史容易吸引猶太人去定居,同時這裡是英國殖民地,英國人要走了,就是無主地,不會有列強來爭奪,至於和阿拉伯人打那是正常現象,無論把國建在哪,都得和當地人打。美國建在美洲和美洲的印第安人打了上百年,把印第安人快殺光了才完穩定,猶太人也可以學習。就算建在非洲,也得天天和非洲人打,如果建在中國東北或者中國雲南不用說都要和中國人打了。相比起來在哪裡建國就是選擇一個好打的民族周邊建國,建在德俄邊上都太危險,建在阿拉伯邊上好處就是這種人好打。


海中巖haha


猶太人建國的地方其實不止有三處,英國給猶太人提供了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埃及的西奈半島、以及現在的巴勒斯坦等地。在這幾處地方中,巴塔哥尼亞是無主之地,西奈半島和巴勒斯坦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

除了英國以外,蘇聯和日本也給猶太人提供了建國之地。蘇聯提供的區域是遠東地區,即現在的俄羅斯猶太州,位於黑龍江北側。而日本提出的區域則位於我們的東北,當時正處於日本的侵佔中。

不過,對於蘇聯的土地,猶太人是沒有興趣的,因為首先是遠東的猶太州天寒地凍,位置不好。其次,猶太人即便在蘇聯的土地上建國,其結果最大限度只能是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同樣被蘇聯控制,這和不建國並沒有什麼區別。

而對於日本提出的建國之地,猶太人是非常感興趣的,並已經遷徙了數數萬人前往這個新的家園。不過,日本人的計劃從頭至尾都是一個陰謀,在猶太人被日本人利用完成以後,猶太人還是被趕了出去。

所以,猶太人建國的最終希望只有留在了英國提出的方案之上。但是對於英國提出的三個地區,猶太人基本上是毫無疑問就選擇了巴勒斯坦。因為相比較之下,巴勒斯坦的優勢很大,而其他兩處地區的劣勢也非常明顯。

首先,在猶太人建國以前,巴勒斯坦地區已經陸續遷來了大量的猶太人,這些人在巴勒斯坦已經漸成規模;其次,巴勒斯坦距離猶太人集中的西歐、蘇聯都非常近,距離歐洲文明也最為接近;再則,巴勒斯坦有耶路撒冷;最後,猶太人在2000多年前正是從巴勒斯坦地區出走的,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至於巴塔哥尼亞和西奈半島,則完全沒有巴勒斯坦這些優勢。相反,巴塔哥尼亞在南美最南端,距離世界主要大國都非常遠,且巴塔哥尼亞屬於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氣候惡劣,不適宜單獨建國;而西奈半島,完全就是一片沙子,猶太人縱然能改造巴勒斯坦的部分沙子,但是對於龐大更多的西奈半島,猶太人還是有心無力的。


蘇綻


猶太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這個民族在流浪2000年以後,1948年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當初,可供猶太人建國的地方有多處,比如中東地區的西奈半島、非洲的烏干達、馬達加斯加島、南美的巴塔哥尼亞地區、我國的東北、雲南,還有就是巴勒斯坦。那麼猶太人為何最終選擇了巴勒斯坦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西奈半島

西奈半島是英國人的殖民地,這裡離猶太人的“應許之地”巴勒斯坦非常近,而且西奈半島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足夠猶太人建國之用。但是猶太復國主義精英考察之後認為,西奈半島雖然面積大,但是主要是沙漠,水源嚴重缺乏,沒有水源國家就不能發展,雖然英國人曾考慮將尼羅河水引過來,但是這也只是個許諾罷了,實現起來遙遙無期。

二、烏干達

1903年,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張伯倫提出英屬烏干達計劃,將英屬東非的3-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作猶太人家園。

烏干達位於東非高原,這裡降水充沛,水源充足,氣候適宜,條件要比現在的巴勒斯坦好的多。但是也有缺點,這裡遠離猶太人平時主要生活的歐洲地區,而且當時的猶太人主要來自歐洲,因此這個計劃在1903年瑞士巴塞爾召開第六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上沒有獲得通過。

三、馬達加斯加島

馬達加斯加島總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四大島,不管是土地資源,還是礦產資源都很豐富,這裡比巴勒斯坦好太多。

馬達加斯加島這個地點其實不是猶太人自己選擇的,而是當時的德國準備將歐洲的猶太人全部遷移到馬達加斯加去,這樣猶太人就離開歐洲了。

但是當時馬達加斯加島是法國的殖民地,德國在打敗法國以後,也垂涎法國的殖民地。艾希曼於1940年8月15日發佈了一份備忘錄,呼籲每年在非洲安置100萬猶太人,為期4年,但是德國沒能在馬達加斯加島上實現。因為馬達加斯加島離歐洲太遠,德國沒有能力大規模實施,而且德國同英國和蘇聯的戰爭又拖住了德國,使德國最終放棄了移民猶太人的計劃,轉而採取消滅政策。

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都能夠發展成發達國家,如果在馬達加斯加島,那麼這裡更不會差。

四、南美的巴塔哥尼亞地區

巴塔哥尼亞地區面積67萬平方公里,這一地區在當時是未開發無主之地,直到1870年代才被阿根廷佔領。不過這一地區緯度較高,環境惡劣,跟西伯利亞有點類似,並不適合國家的長遠發展,後被猶太復國主義精英拒絕。

五、我國的東北

猶太人來東北發展,其實這與日本當年的“河豚計劃”有關。當時日本為了開發東北地區需要資金,而猶太人在世界上是比較富有的民族,因此日本就想以此來吸引猶太人前來投資。

1938年12月5日日本內閣召開著名的“五大臣會議”提出河豚計劃,日本許諾對猶太人不採取歧視政策,並給予他們一塊土地復興猶太國,猶太人則用他們的財富幫助日本人在東北和以後被侵佔的土地上進行投資,並影響美國的對日政策。

但是隨著當時局勢的發展和戰爭的推進,日本放棄了這個原本就是為了利用猶太人資金的計劃,猶太人的建國計劃根本就沒有得到落實。當時由於俄國的排猶政策,還是有很多猶太人來到東北地區發展的。

六、我國的雲南

二戰時期由於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政策,導致德國及歐洲很多猶太人逃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猶太人逃到了上海等地。到了1941年,上海的猶太難民已經超過了3萬人,遠比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接收難民多得多,這給上海的難民救助造成很大的壓力。

當時著名的猶太銀行家雅克布.保格拉斯向國民政府表示,猶太人普遍比較富有,接納難民可免費獲得大量外匯。同時猶太人受教育程度較高,如果安置妥當,有助於大後方的建設和發展。

國民政府認為安置難民有助於取得英美等國家的好感,同時也有利於國家形象的樹立。在綜合考慮之下,國民政府決定在雲南的騰衝和蒙自之間,劃出一塊土地給猶太難民寄居。

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的國力有限,難以拿出大量資金安置難民,而且很多難民逃離時已經一貧如洗,雖然有猶太財團的捐助,但是也是杯水車薪。當時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國土大部被日本佔領,再加上德國和日本的阻擾,國民政府安置猶太人的計劃也未能落實。

七、巴勒斯坦地區

猶太人最終選擇巴勒斯坦地區建國,這既有歷史和宗教原因,更重要的是這裡有猶太人建國的基礎。

巴勒斯坦地區曾經是猶太人的祖居之地,畢竟是故土,猶太人對此有鄉情。而且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聖城,也是多個宗教的聖城,畢竟猶太人是靠宗教才聯繫在一起的,因此迴歸宗教中心這對於眾多的猶太人來說有擋不住的誘惑力。但是真正對猶太人建國起重要作用的還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的五次大的移民迴歸潮,為猶太人建國奠定了基礎。

1878年巴勒斯坦地區開始出現猶太人農場殖民區。1896年在猶太記者西奧多·赫茨爾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下,到1914年約有4萬名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1917年在英國外長貝爾福宣言發佈以後,大批的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地區。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由於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掀起第五次猶太人迴歸浪潮,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巴勒斯坦地區已有60萬猶太人,再加上美國和蘇聯對猶太人建國的支持,聯合國通過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治方案,這才使流浪了上千年的猶太人得以最終復國。


銘蘇先生


很多處。

一,哈爾濱,中央大街就是猶太人建的,二戰後退出。

二,俄羅斯,在遠東有一個叫比羅比詹的地方,他是猶太自治州的首府。太窮太冷,地理差,陸陸續續回歐洲。

三,南美洲,這是歐美盟國的初步構想,但被猶太人拒絕。

四,巴勒斯坦,在《聖經舊約》記載那是遍地都是牛奶和蜜的地方。

為何獨愛這一處? 猶太人的聖經就誕生在這,如果你是基督徒,請打開《舊約》最後幾頁,那地圖就是猶太人的家,信仰不可撼動。 他們被外族人入侵和奴役,歷經千難萬險,先知摩西帶領猶太人走出埃及回到了巴勒斯坦。

象徵苦難猶太人的“哭牆”在這。他們的聖地耶路撒冷在這。他們的聖經《舊約》還衍生出—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同樣是他們的聖經。這是精神家園,哪都比不了。流浪2000多年了,該回家了。

根據聖經記載,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一個父親,是親兄弟。


閻大嘴


其實選那都一樣,只不過會與不同族群的人拉仇恨,選在了巴勒斯坦地區,生活在該地的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今天的以色列人)不共戴天,選在其他地方,當地的族群自然還會與猶太人不共戴天。(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比如說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為了非法開發被其佔去的中國東北,以獲得侵華的物質保障,對猶太人掌握的財富和人口資源非常覬覦,在1938年的時候便發佈了招攬猶太人到東北參加開發的計劃,條件就是允許猶太人逐漸在此地建國。

當然,這事兒當時是沒弄成,隨著日本的戰敗,遷移到中國東北的幾萬猶太人大軍,也迅速退出這一地區,假如他們留下來了還要想著“猶太復國主義”在中國東北地區落地生根,恐怕遭遇不會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的遭遇好到哪裡。


中國東北地區不是巴勒斯坦地區,中國人也不是軟弱的巴勒斯坦人,在這裡強行建國,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砧板上的肉,最終會落得個隨意被宰割的下場,因為猶太人屬於外來族群,經過兩千多年的流浪,到哪裡他們都屬於外來戶,都會被當地的“土著”族群排斥,時間那麼久,就算真是你的也成了別人的了。

更何況中國東北地區根本就不具備猶太復國的條件,其他的還有英國殖民帝國控制下的今西奈半島、東非的烏干達,甚至還有像馬達加斯加島這樣的世外桃源,這些地方有的比巴勒斯坦地區的生存條件要好的多。

但說來說去,最可能的還是巴勒斯坦地區,因為猶太人曾經就是在這一地區生存的,根在那裡,再一個就是耶路撒冷的存在,這個被基督教、天主教和猶太教奉為聖地的地方,註定要成為猶太人的心靈歸宿,這些因素最終決定了猶太人把猶太復國主義落地在了巴勒斯坦地區。


歷史三日談


猶太人當初可供建國的地點至少在十個以上,其中包括巴勒斯坦、烏干達、共和國東北等地在內。但對猶太人來說,巴勒斯坦地區是他們的龍興之地,是舊約中上帝給其祖先亞伯拉罕的應許之地,建國非此地莫屬。

如果對猶太人及猶太教歷史有所瞭解的話,自然會清楚猶太人為何選擇巴勒斯坦地區來建國。猶太人雖然漂泊了近兩千年,但他們始終未被其它宗教文化所同化,他們明白自己的信仰是什麼,曾經的猶太國在哪裡。

巴勒斯坦與猶太人的關係

巴勒斯坦位於地中海的東南岸,其北面與腓尼基接壤,西南面與西奈半島相連,東面是敘利亞草原,這一地區在舊約中被稱為流淌著奶與蜜的土地。公元前30世紀,迦南人居住在這裡,因此這一地區也被稱作迦南。

公元前1900年前後,希伯來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帶領族人從東邊的兩河流域來到迦南。迦南人將這一新來的遊牧種群稱為“希伯來人”,後來迦南發生旱災,一部分希伯來人在亞伯拉罕孫子雅各的帶領下遷到埃及。

在此後的四百多年裡,希伯來人飽受埃及法老的奴役。公元前13世紀,慘遭奴役的希伯來人在其領袖摩西的帶領下遷出埃及,此後又在其繼承人約書亞的帶領下返回了迦南。返回後的希伯來人與迦南人衝突不斷。

在長期的戰爭中,一部分迦南人被融合,一部分則長期與希伯來人為敵。在征服迦南的過程中,希伯來人形成了北方的以色列和南方猶太兩個部落。公元前11世紀,希伯來人建立了以色列猶太王國。

以色列猶太王國在第三任國王所羅門時期達到鼎盛,在所羅門死後,王國分裂為兩個國家,即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和南方的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所滅,一百三十六年後猶太國被巴比倫所滅。

之後的猶太人又被波斯人和羅馬人先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摧毀羅馬帝國並接管了迦南地區,不斷湧入的阿拉伯人逐漸被當地土著人所同化,形成了現在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後就是猶太復國運動興起。

從上述歷史背景來看,猶太人選擇巴勒斯坦來建國是有歷史依據的。這裡是其祖先希伯來人的發源地,他們在此有三百多年的建國曆史,有一千多年的居住歷史。這是猶太人選擇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的原因之一。

巴勒斯坦與猶太教的關係

巴勒斯坦地區的耶路撒冷聖殿,在所羅門統治時期就已建成,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0世紀左右。自那以後,耶路撒冷就一直作為猶太教的信仰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意義始終沒有改變。

耶路撒冷聖殿被毀之前,在至聖所內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地方,只有大祭司才有資格一年進入一次至聖所。當時猶太人全部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如今的猶太人也要面朝至聖所祈禱。

耶路撒冷的西牆,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是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耶路撒冷城位於巴勒斯坦中部的猶地亞山,該城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1860年以前,舊城內分猶太人、穆斯林、基督徒等四個區。

三千年前,以色列猶太王國大衛王將首都建在這裡,並把約櫃移置至此地,從而確立了耶路撒冷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之後的3000年曆史中,耶路撒冷城歷盡磨難,先後被亞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統治。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發祥地和教徒心目中最聖潔的地方,是猶太民族歷史的見證和復興的象徵。舊城內的西牆是第二聖殿殘留的遺蹟,是猶太教徒的朝聖地。耶路撒冷是猶太人信仰之所在,這是其建國的原因之二。

猶太人的復國運動歷史

19世紀末期,大量的猶太人因迫害而逃往美國、加拿大和西歐。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兩年後,巴勒斯坦被劃分為阿拉伯人居住的東部和猶太人居住的西部兩個地區。兩千年後猶太人有了居住地。

一戰結束後,猶太人掀起了兩次移民浪潮。德國納粹上臺後,歐洲發生屠猶事件,推動了猶太人的移民運動,當時的巴勒斯坦地區已有60萬猶太人。二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耶路撒冷被聯合國託管。

猶太復國運動也在此時達到頂峰,當時英美等國給猶太人提供了十多個建國地點,但當時的猶太復國主義領袖赫茨爾僅對烏干達進行了象徵性的實地考察。最終否決了包括烏干達在內的巴勒斯坦以外的建國地點。

很顯然,當時的猶太人是非巴勒斯坦不選。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建立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國的決議。以色列獲得近1.5萬平方公里土地,巴勒斯坦國獲得1.1萬平方公里土地。第二年,以色列國正式宣佈建立。

建國當晚,就連以色列的基督教堂都舉行了特別彌撒,為聖經舊約中的古國重生而感謝上帝。阿盟認為,巴勒斯坦地區應全部給阿拉伯人。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後以色列領土大為增加。

以上便是猶太人為何選擇巴勒斯坦建國的原因,其實猶太人在何處建國,與他國提供的建國地點的多少沒有必然聯繫。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人建國的必選之地,對猶太族群來說,什麼地方都沒有祖先的發源地好。


野史也是史




這個世界,沒有一個民族像猶太人一樣,流浪兩千年,民族沒散,富裕的人、科學家等精英還層出不窮。

這個世界,也沒有一個民族像猶太人一樣,流浪夠了,煩了,想著重新建國。關鍵是,人家心想事成了,成功建國巴勒斯坦。

其實,以色列建國的地址,不是隻有一個選擇,也不是隻有三種選擇,而是有多種選擇。

那為什麼獨獨選中了巴勒斯坦呢?

巴勒斯坦這個地方,曾經是以色列的故鄉



從十九世紀開始,猶太精英們就想著復國,他們和英國、美國進行交涉,也和日本聊過建國,其中,英國人提供了好多個備選地方,當然,那些地方都是英國殖民地,比如,埃及的西奈半島,烏干達高原,馬達加斯加等。

而美國的建議還在英國之前,美國建議去南美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亞。後來,日本也提出了建議,就是在中國東北建國。

為了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地方,猶太精英西奧多·赫茨爾四處奔走,只為了給同胞們找到一塊容身之地。

南美的巴塔哥尼亞被早早放棄,因為西奧多·赫茨爾去考察時,發現情況非常惡劣,沙漠多,氣候惡劣,是典型的不毛之地。



後來,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烏干達高原等,因為離曾經的故鄉太遠,大量猶太人遷移並不方便,而且非洲這兩個地方,黑人比較多,文化的融合又是一個問題,於是經過開會,放棄了這兩個地方。

至於,日本控制的東北,在猶太人考察後,發現並不合適,一是日本人顧慮太多,怕得罪德國人;二是,那是中國的土地,雖然暫時被日本佔領,但如果日本敗了,猶太人該何去何從?於是,西奧多·赫茨爾等人放棄了這裡。

西奈半島是個好地方,離巴勒斯坦距離很近,但是,這裡的土地,沙子太多,淡水太少,改造成本太高。於是,大家的目光還是回到了巴勒斯坦地區。



巴勒斯坦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陸續有猶太人遷移到了這裡,建農場,建作坊,一戰後,隨著奧匈帝國的失敗,巴勒斯坦的控制方成了英國,遷移來的人更多了。二戰前後,隨著德國人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猶太人又有大批量遷移到了巴勒斯坦。

西奧多·赫茨爾等人知道,巴勒斯坦地區才是他們的落腳地,儘管這裡形勢複雜,周邊都是穆斯林國家,但那裡是他們真正的家園,那裡有錫安山,那裡有哭牆,那裡還有猶太教的聖地耶路撒冷。

如果選擇一種死法,猶太人寧願死在自己先輩們曾經生活的故鄉,那裡的土地,那裡的空氣,甚至那裡的沙子,都是那麼的親切。



無論是誰,再也不能阻擋他們的腳步了,英國人不能(丘吉爾後期曾經想阻止),阿拉伯人更不能,土耳其人也不能。

就這樣,歷經各種挫折和坎坷,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終於建國了。

那麼多的地方,而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這既是猶太精英的選擇,更是猶太廣大民眾的選擇,因為那裡是猶太人的家鄉,這個理由很重很重。

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離西歐距離更近,美國很支持



雖然以色列周邊風險重重,但猶太人選擇這裡,除了是曾經的故鄉外,還因為這裡離歐洲很近。

猶太人集中最多的地方,就是歐洲了,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猶太人可以方便地遷移,成本很低。

猶太人當中,做生意的很多,而歐洲就是他們生意的主戰場,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有助於猶太人的商業貿易。

另外,猶太人建國巴勒斯坦地區,很受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支持,也許美國有著自己的小九九,但以色列能得到美國的加持,更加堅定了在巴勒斯坦建國的信心。



美國需要這麼一個小兄弟,像釘子一樣插在中東區域,而以色列需要這麼一個大佬在背後支持他們建國在自己的故鄉。雖說都是互相利用,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如此的結盟有何不可呢?

果然,以色列前腳建國,周邊阿拉伯國家就圍攏上來,準備趕走以色列。以色列全國動員,齊心協力,大有以死相拼的氣概。是啊!如果在這裡待不了,天下哪裡還有猶太人的容身之地?

阿拉伯人,只是為了趕走以色列人而戰爭。而以色列人是為了活下來而戰爭,不僅是為了自己活下來,也為了子孫萬代能活下來。不同的心理狀態,決定了不同的結果,阿拉伯聯軍大敗,以色列打出了血性,從此沒人敢隨便欺負以色列了。猶太人正式站起來了,終於不需要再流浪了。



綜合來說,猶太人面臨各種建國地址的選擇,最後定為巴勒斯坦地區,一是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人曾經的故鄉;二是巴勒斯坦地區離歐洲更近;三是第一大國美國很支持。


藍風破曉


豈止三處,有若干處。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英國同意幫助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建國。1927年,英國政府同意託管巴勒斯坦地區時,再次確認了上述承諾。英國人向猶太人提供的建國地區包括:西奈半島、巴勒斯坦和南美的巴塔哥尼亞。

二戰之前和二戰期間,蘇聯和日本為了大量吸引猶太資金,也表示願意為猶太建國提供幫助。蘇聯人稱計劃將遠東地區交給猶太人,日本則提出,其佔領下的中國東北,可用於猶太建國。此外,德國佔領法國後,法國同意每年在馬達加斯加島安置100萬歐洲猶太人。

那時馬達加斯加還是法國的殖民地,但終因離歐洲太過遙遠,移民計劃未能實施。南美的巴塔哥尼亞當時無人居住,遠離歐洲和猶太民族的誕生地,所以從一開始猶太人就未予以考慮。猶太人對蘇聯的提議毫無興趣。

因為蘇聯對猶太人的迫害和驅趕,也是有目共睹,在蘇聯人包圍的地區建國,無異於與虎謀皮。當是不少猶太復國主義者對我國東北地區表示了較大的興趣,也先後有數萬人移民來此。但日本政策改變之後,再次驅逐了來到東北的猶太人。

再回過頭來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在古代叫迦南,當然,迦南不止於此,還包括了更廣大的地區。根據《聖經》,上帝選擇了以色列人去發揚光大他的教義,因此將迦南這片“流著牛奶和蜜糖”的土地,許給了以色列人。最早的猶太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

猶太國王大衛,曾統一了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在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強大的以色列王國,那是古猶太人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興起於19世紀末期的猶太復國主義,將建立強大的以色列王國視為理想。把回到錫安山當作終極目標,因此他們被稱叫“錫安主義”。

錫安山位於耶路撒冷,是幾大宗教的聖地,相傳耶酥被捕後在此走過一條長長的苦路,最後在此遇難並在此復活。對以色列人而言,錫安山、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是他們的故土更是精神支柱,是上帝賜予及祖祖輩輩們生活繁衍之地。

雖然歷經千年的驅趕,但20世紀初的巴勒斯坦,還有不少猶太人,隨後更有大規模的移民潮。單是1924-1929年的5年間,就有25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猶太人來到巴勒斯坦。過多的猶太移民,引發巴勒斯坦地區種族衝突不斷。

1939年,英國託管政府發佈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白皮書,規定未來5年內,猶太移民的配額只有7.5萬人。而同時,歐洲的反猶太排猶太浪潮一波比一波殘酷。公開移民不成,大規模的偷渡潮,源源不斷地將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送到巴勒斯坦。

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已遠遠多過阿拉伯人。而且一些社會組織和功能,如基布茲、軍隊、情報機構,已基本具備。所以,無論從歷史、宗教、政治、文化、民族心理、以及國際環境上講,猶太人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都順理成章。


世界真的很大


眾說周知,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實現自猶太復國,並且經歷五次中東戰爭鞏固了國家的安全穩定。當時候猶太人有多處建國地點為什麼會選擇阿拉伯民族聚集區巴勒斯坦地區建國呢?

首先,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法理上更容易被國際社會接受。想要尋找新的區域,必須更有依據,雖然謀劃猶太復國在二十世紀初,但真正選擇地點則在30-40年代,這個時候國際秩序因為二戰發生深刻變化,原來打算選擇的中國東北等地屬於中日交戰區,猶太人不可能在這裡建國。而歷史上猶太人祖先曾經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過猶太國和以色列國,猶太人建國似乎更合乎情理,加上屬於英國殖民地,英國支持猶太人建國,就選擇了巴勒斯坦地區。

其次,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更有利於民族人口迴歸。雖然由於歷史原因,猶太人遍佈世界各地,但猶太人比較集中在歐洲大陸,而巴勒斯坦地區距離歐洲大陸特別近,都位於地中海沿岸,歐洲的猶太人很容易來到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國家實際上也有歐洲排斥猶太人的因素,便於猶太人到達,成為英國等國家的想法,他們覺得,這樣的地點,猶太人老祖宗的地盤,離歐洲特別近,猶太人更願意接受。所以他們就選擇了巴勒斯坦地區。

第三,地理環境因素影響猶太人選擇建國地點。可供猶太人選擇建國的地點,大部分是人跡罕至的地點,比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烏干達,還有南美的無人區,甚至當時的中國東北都屬於很荒涼的地方,而雖然巴勒斯坦地區周邊都是沙漠,但是臨近地中海的海岸平原適合發展農業,且背靠地中海(紅海海岸線短可以忽略),相對其他區域不是內陸就是遠離大陸的海島,容易被封閉,擁有地中海可以很好的避免封鎖,並獲得歐美的物資和軍事援助。

第四,潛在敵人影響猶太人建國地點選擇。猶太人近代以來一直不受歡迎,他們建國必須保證自身安全,巴勒斯坦地區雖然都是阿拉伯國家,但是這些國家之間並不團結,由於歷史上的教派和部族衝突,這些國家並不團結,加上阿拉伯各國政權封建化嚴重,內部戰鬥力並不強,相對日蘇等大國要差很多。

事實上,由於美國的分化加上石油資源豐富,讓沙特等過選擇了安逸,不在和以色列那樣長期敵對。阿拉伯世界的大國埃及也為了自身利益率先和以色列和平協議。歷次中東戰爭阿拉伯人也有點不堪一擊。

最後,宗教因素影響猶太人復國。事實上即使經過幾千年,猶太人流落世界各地也很難被同化,主要原因是猶太人有共同的信仰那就是猶太教,巴勒斯坦地區就是猶太教的發祥地,猶太人回到“神”的地方,他們會更願意在這裡建國。

自1948年建國,以色列已經立國70餘年,猶太國家的建立是基於歷史、宗教、歐美大國權衡、猶太復國者自身考量、地理和自然環境因素做出的選擇。但時至今日,因為猶太國家的建立引發的中東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還有大量巴勒斯坦難民流落他鄉,期待和平早日重新巴勒斯坦地區。


無筆


猶太人雖然曾經遭到德國納粹的毀滅性屠殺,但是猶太人後來還是頑強的延續下來了,至今為止猶太人已經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大部分時間猶太民族都在“流浪”。在1948年,猶太人終於在巴勒斯坦建國,從此以後以色列成為了猶太人的歸屬。但實際上,當時猶太人有三個地方可以建國,巴勒斯坦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不是絕對適合的那一個,因為猶太人一旦選擇了巴勒斯坦,就會和阿拉伯人結仇,那麼為什麼猶太人還如此鋌而走險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呢?


其實和巴勒斯坦相比,西奈半島是更加合適的地區,這裡雖然是英國人的殖民地,但是這裡的地域遼闊,西奈半島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距離不遠,所以在地域上來看,西奈半島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且西奈半島足以承載猶太民族,這裡有六萬多平方公里,猶太人在這裡建國是十分合適的。可是後來經過了赫茨爾的考察之後,他認為西奈半島並不適合建國,他的理由很簡單,雖然西奈半島看起來地域遼闊,但是這裡的資源貧乏,大部分都是沙漠地區,在這裡生活的話子民會很辛苦,而且沒有水源對於國家的發展十分不利,畢竟資源的匱乏只會拖累國家,也會因此對其他國家產生依賴,所以赫茨爾認為這裡不適合建國。

但是英國和猶太人的想法不同,英國極力推薦西奈半島,因為在英國看來,西奈半島雖然水源匱乏,這裡沒有太多的資源,但是英國會為猶太人提供協助,他們還承諾會將尼羅河引過來,這樣西奈半島的水源問題就解決了。可是在猶太人看來,英國的承諾未必會兌現,如果到時候沒有兌現,那猶太人勢必會陷入到生存危機中。當然當時除了西奈半島之外,猶太人還有其他選擇,例如烏干達或者是馬達加斯加島,這些都可以建國,可是猶太人卻執拗的選擇了巴勒斯坦。其實對於猶太人來說,雖然有很多地方可以建國,有的甚至比巴勒斯坦好很多,可是巴勒斯坦在猶太人心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因為巴勒斯坦是猶太人的故鄉。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人,都渴望落葉歸根,所以和其他地方相比,巴勒斯坦對猶太人來說有一種更為深厚的吸引力,所以即便這裡曾經被阿拉伯人佔領,也會因此和阿拉伯產生矛盾,但是猶太人依然會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